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张雪岩的“田家”情怀与家国人生

发表时间:2019-10-2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张雪岩发起创办反映农民心声的《田家半月报》,发行范围遍布全国及至英、美等多国,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后报史最长、影响最大的面向农民的报刊。他还参与创立了九三学社,当选为九三学社理事、常务理事,为九三学社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应中共邀请回国出席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被推为周恩来任组长的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

  献身《田家半月报》

  1919年,时值五四运动时期,列强的霸道、国家的懦弱,对张雪岩刺激很大,他萌生了报效国家的思想。这一年春节,他在自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以示志向与情怀。

  1929年春,张雪岩到上海,受邀在广学会担任编辑,得到原文华中学校长维里华森的帮助,1930年进入南京金陵神学院,开始了半工半读大学生活。1934年8月,他创办《田家半月报》,从此便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危机加重,复兴农村的呼声高涨。《田家半月报》的创办,适应了正在发展中的乡村建设运动,填补了中国农村读物的空白。田家半月报社隶属于华北基督教农村事业促进会文字部,社址初期设在齐鲁大学院内,抗战时期先后辗转长沙、成都、重庆,1946年8月迁到北京。

  《田家半月报》名为半月报,实乃16开本的综合性杂志,它呼吁社会发扬“爱人如己”之心,帮助灾难深重的农民。其内容广泛,有言论、新闻、天下大事、外论、农业、工业、宗教、生计、文艺(文学作品)、常识、家事、儿童、卫生、通讯、小消息、法律题解、综合(游戏、谜语、笑话等)、读者园地等等,大量向农民输送国内外消息,尤其是有关抗战的信息,以及科学知识、个人修养等多方面内容,成为农民学认字、长知识、明是非、有道德的教科书,是农民的良师益友。

  《田家半月报》发行国内外、持续23载(1934·08—1957·12),《田家半月报》的发展成为我国现代传播史上重要的一章。资料显示,《田家半月报》订户一度达3.5万户,读者约40万人,发行范围扩展到全国24省,以及英国、美国、暹罗(泰国)、朝鲜等国。

  为抗日救国鼓与呼

  抗战期间,《田家半月报》发表了大量旨在唤醒民众抗日救国的文章。张雪岩本人亲笔撰写了《我们要永远纪念双十》《中华民族不可动摇的自尊自信》《正义之声》《军事第一与士气民气》《国内战局与国人信念》《纪念抗战五周年》等文章,强调“只有全国团结,一致对外,最后才能获得光荣的胜利”。针对英美等国当时的政策,他发声呼吁英美等国“永做良友,共患难,制强暴,以互助互爱的精神建立世界永久的和平”。

  1942年9月,张雪岩参与筹备“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成都分会”,成立后他担任宣传组的组长。1943年2月,他被推选为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会成都分会的主席。1945年1月,参加由天主教和基督教两团体联合成立的慰劳救济动员委员会的征募活动,征募队共有80多个大队,冯玉祥和于斌主教为总队长,他担任田家大队队长。张雪岩竭尽全力开展工作,利用《田家半月报》广为宣传,号召全国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慰劳为国浴血的将士,赈济流亡颠沛的民众,使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取得了巨大成绩。冯玉祥作诗说他是“一位苦斗士,生活似战线”,“不但品学高,更是爱国汉”。

  1945年7月初至8月底,张雪岩率领几位专家组成“军委会战时部队生活考察团”,至湘黔桂等省考察部队生活,重点考察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军民合作三大方面,“将亲眼目睹的实情,报告政府并公诸社会,提高士气,充实反攻力量”,这次考察,在其后的抗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与创建九三学社

  1944年底,张雪岩与重庆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其他一部分知识分子,如许德珩、潘菽、梁希、黎锦熙、劳君展、涂长望、黄国璋、张西曼、何鲁、叶鼎彝和税西恒等人,发起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主张“团结民主,抗战到底”。

  1945年9月3日,张雪岩出席在重庆青年大厦召开的“民主科学座谈会”纪念抗战胜利,会议商定,将“民主科学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座谈会”。1946年1月6日,参加重庆学术界、文化界人士举行九三座谈会,出席这次会议的还有许德珩、褚辅成、税西恒和张西曼、梁希、何鲁、刘及辰、潘菽、吴藻溪等20余人。

  1946年5月4日,张雪岩出席在重庆召开的九三学社成立大会,与卢于道、王卓然等6人发表自由演说,通过社章、缘起、成立宣言、基本主张、对时局主张及致美国会文后,选举理事和监事,张雪岩被推举为理事。12日,九三学社召开理监事第一次联席会议,张雪岩又被推举为常务理事。

  1946年8月,张雪岩到北平筹备《田家半月报》复刊事宜,并同时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参与了反饥饿、反压迫、反蒋、反美等活动以及营救余心清的工作。1946年底,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纷纷发表意见,张雪岩在《田家半月报》上编刊了《政府召开国大,中共拒绝参加》的消息。1947年2月,国共谈判完全破裂,他参与了九三学社成员举办的为中共代表饯行的活动。1947年10月,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勒令解散,九三学社与民进的民主人士联合北大、清华等各校教授发表抗议书,张雪岩将抗议书送交到上海《观察》周刊发表。

  他在1948年出国讲学期间,仍用邮件方式与九三学社保持联系。1949年夏回国后,他积极参与九三学社的活动,常与许德珩等九三学社成员在田家社召开会议。九三学社商讨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代表时,他提出自己有两个团体的名额可参加,自己用宗教界的身份参加,使九三学社多了一个代表名额。

  迎接新生的中国

  1949年夏,张雪岩受中共邀请,冲破美国教会的利诱和阻挠,回到北平共商国是。他当选为新政协的宗教界代表后,因批评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反动政策,经常受到攻击;纽约的教会方面也要他悔改,并要求每期刊物者必须寄一份让纽约方面检查,否则停止刊物的经费。面对重重阻碍,张雪岩并未屈服,为保持《田家半月报》的独立自主的立场,他筹划创办工艺社,以副业生产来补助办刊经费。

  1949年9月,张雪岩作为基督教团体的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同时担任了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的委员。1949年10月1日,张雪岩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随后,他在《田家半月报》上发表两篇文章,热情盛赞新政协和新中国成立。他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真正民主精神的结晶,这是一个空前的大创造”,新政协会议的召开“是一个轰动历史的大会议”。

  1949年11月下旬,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男女青年协会等机构为向各地教会团体宣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盛况和成就,联合组织了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基督教代表访问团。他与赵紫宸负责华北各地的访问,除了京津之外,他还访问西安、太原、开封等地的教会团体。12月,北京市各教会举行会议学习政协文件,华北基督教联合会邀请他于每星期三午后在青年会讲解政协的三大文件。1950年1月中旬,为响应政府发行胜利公债的号召,华北基督教联合会与北京市宗教界联合组织推动公债的认购工作,宗教界公推他和侯孚允二人担负推动与联络的总责。1950年1月16日至19日,应华北基督教联合会邀请,张雪岩作为访问团成员赴保定教会访问,并演讲有关人民政协会议的情况。

  1950年1月28日,张雪岩由于操劳过度,突患脑溢血在北京病逝。《人民日报》发表了《张雪岩先生治丧委员会公告》,全国政协为其举行了葬礼,葬礼由时任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主持,遗体安葬在北京万安公墓。

  2009年4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题写馆名的“张雪岩纪念馆”在山东寒亭建成开馆。2012年,被九三学社中央列为“九三学社人物丛书”的《张雪岩传》正式出版。2015年,“张雪岩纪念馆”被九三学社中央命名为首批“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张雪岩的“田家”情怀与家国人生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