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为什么这么多人笑话做核酸也要喝红酒的上海爷叔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小号文章之后,有人跟我说,就算不黑西安,你也务必黑下上海。

为什么这么多人笑话做核酸也要喝红酒的上海爷叔插图

你们知道的,小号根本没有留言功能,这样都能绕着弯后台发消息提议,可见上海真的不怎么招待见。

我发现有两个地域在互联网上特别容易招黑,一个是河南,一个是上海。

既然当初我没有黑西安,今天也不会黑上海,跟了四年的读者都知道,我从来没有黑过印度以外的任何地区。

其实我黑谁,说明我真的很喜欢谁。我拿你开涮,一定是常关注 ,常关注才常开涮,就像我对罗永浩。

我看到很多调侃的照片,一个上海爷叔,排队做核酸,戴着口罩,手里拿着一杯红酒。他可能觉得自己很有腔调吧。

还有一张照片是公交车站椅子上放着的一圈咖啡。

我知道大家在笑什么,不过今天不是来搞笑的,我来尝试着阐述一下我们当下的三种思潮。

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无论是地图炮,还是朋友圈割裂,本质上都绕不开这三个派别。

这三个派别,分别起个名字,叫做:崇洋,怀古,追忆。

没有贬义词,也没有褒义词,我只是随便找三个名词,在我看来,这就是我们经历过的历史,带来的三种观念。

我很早就见过什么叫做崇洋,崇洋就是觉得洋人的东西好,包括生活方式,包括商品。

我们以前管火柴叫做洋火,自行车叫洋车,蜡烛叫洋蜡。那是因为我们是农业社会。

你注意,旧社会出生的那批人,比如30后,40后,他们如果生活在那时候的城市里,被洋货冲击,确实容易产生崇洋的观念,即便不媚外。

你把时间推到那个年代去看,西方与旧社会的差距就像我们今天看印度,甚至还大些。

我小时候奶奶跟我讲,开司米,开司米,是一种毛线。我那时穿过的毛衣都是她织的。

直到有了互联网我才弄清楚,开司米就是克什米尔,音译,译走音了。

15,16世纪,克什米尔地区的山羊绒流入欧洲王室,成为高级原料的代名词。后来,被美国人大规模生产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倾销到我们国家。

这种东西其实已经不是昔日历史上的开司米了,洋人实际上在拿工业品忽悠我们。

但是那个年代,中国人是不晓得的,我奶奶小时候,就是《围城》那个年代。她,或者她的上一代被那个年代的产品经理洗脑了,那个年代严格意义上讲,我们是产品倾销地,没有本土产品经理,只有被洗脑的份。

洋人的东西好,这种基本认知,她保留了终身。

我父亲出生于五十年代,你注意,我们并不是说新中国一成立,所有人的思想马上就一致了,那是不可能的。

大部分人的观念都是受到身边人影响的,我父亲那代人没怎么好好读书,学校的教育起到的作用是很弱的。

我小时候,80年代的时候,见到的唯一一个喜欢喝咖啡,还非要雀巢咖啡,喜欢喝红酒的人,只有我爸爸。

我写到这一段的时候,还特意去书房里看了下,有个很小的咖啡壶,他留在我这里的,70年代以前生产的。

说明更早,我出生前,他应该就有这嗜好。我80年代才出生。

说实话咖啡很难喝,一个人为什么喜欢喝咖啡,而且80年代并不容易买到。我想只有一个原因,崇洋。

这个道理跟我奶奶喜欢开司米本质上是一回事。

崇洋就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农业社会对工业品的向往。

我到90年代末发现大量的人开始喜欢喝红酒了,而且从那时起,欧式的装修风格变得很流行。

我记得80年代,我爸用自行车驮着我,去某个民间画家的家里,取一幅油画。画的是一个小天使,在吃奶,应该是圣母的奶吧。

我对小天使没兴趣,对那幅画里,他吃的那个米米,还蛮有兴趣。经常看,因为就挂在他们卧室床头。可能是怀念自己断奶前的日子。

十年后,当我发现欧式风格流行的时候,就会想起儿时看到的那幅画。

这说明崇洋其实不是一个人,是一代人。只不过可能这里面有两个阶段。一个是三四十年代留下的印记,隔代投射到了我爸的身上,另一波人,从90年代末开始,他们可能是直接受到来自海外生活方式的冲击。

我们先后流行过很多东西,红酒,洋房,欧式风格,以及出国热,大概都和这种观念分不开。

那么第二种叫做怀古。

这东西我也很早就接触过,你比如瓷器,小时候我爷爷家里放着的一对红色的瓷瓶,后来我参观各种古代建筑,在很多地方都见过,两把太师椅背后有个条案,中间一口钟,两边两个红色的瓷瓶。

只是80年代的时候我看到是分开放的,那口钟叫苏钟,清代的,在我家里,我上初中的时候,还能听到它报时。

再比如瓷枕头,我小时候枕过,很硬,但是夏天很凉。还有瓷罐,上面锔过,说明历史上曾经碎过。

还有很多,铜器,漆器,玉器,竹器,从水烟袋到鼻烟壶,我们四年前是个聊收藏的号。

那个年代其实这不叫收藏,80年代所谓的收藏流行的是烟盒,邮票,这一类的。

也是很多年后,大概2000年之后,怀古开始流行了。

我举两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是卖房子的。

你去看早期的别墅,大都是法式,美式,英式,最近十来年,开始流行中式。

尤其是那个负债累累的泰禾,他们在各地建下所谓的中国院子系列。

我记得好像十几年前我就看过不知道谁家的营销,页面还做得很精美,好像是北京通州,什么四亩大院。

你会发现他们的宣传语往往都是什么王府,或者传世大宅。这是一种怀古,有点陈忠实《白鹿原》的那个劲儿,好像白鹿原上要么白家当族长要么鹿家当族长,当了族长就要修祠堂。

还有一种,是最近这些年兴起的国风热,包括汉服,汉乐,各种中式的综艺节目。

那么第三种就是追忆。

追忆也很有市场的,确切的说是追忆四十年前的那种城市里的,以国企为主体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这种东西我也聊过,你去看三本情景喜剧,很有代表性。北京的我爱我家,长春的东北一家人,还有西安的虎家。全都发生在北方,说明北方的国有经济当时比较强。

我曾经也觉得那是一个十分公平的时代。后来我给读者讲过,那个时代有很多问题,只是当时没有意识到。

在我看来,只有一个东西有办法普及,才具备普世性。

假如洋火是免费领的,想要多少有多少,崇洋也没什么不好。

崇洋这种价值观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洋火并不是免费领的,而是要我们不等价交换,换句话说,当时我们是别人的产品倾销地。

今天,全世界绝大部分的打火机,都是中国生产的。大家都有得用,还有钱赚,这才是更好的模式。

你站在这个角度去评价怀古或者追忆,其实是一样的。

我们看古代,生产力并不发达,而很多人怀念的40年前的那种模式的公平,其实也是发生在小范围内。

四十年前所有家庭都像《我爱我家》一样住在居民楼或者单位的大院里吗?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你去看下《人世间》,当时城市里有很多棚户区。

如果你能够跳出城市,会发现更大的问题。40年前城市化程度很低,90%的人口都在务农,而他们并不愿意这样,可是城市里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

把这些问题的本质翻出来,你就会发现所有的思潮,所谓的思潮,只是历史留下的痕迹。

这种痕迹在今天看来似乎引起了对立。你比如怀古的人会觉得崇洋的人没骨气,追忆的人觉得今天的竞争压力很大,没有几十年前那种似乎大家一起奔同一个目标的团结感。

其实这种分歧一直存在,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端着的人太多了。

你以为你是第一个崇洋的么?不是的。你90年代末才开始崇洋,我80年代就见到了崇洋,而30年代的人,依然领教过崇洋。同样,你不是第一个怀古的,你也不是第一个追忆的。

你固守的那个你觉得很重要,很与众不同的偏好,其实说白了,不过是生产力没有充分释放而造成的稀缺性崇拜。

无论崇洋,怀古,追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按说,利用人的心理偏差是最容易获取利润的,我也做过产品经理多年,深知用概念割韭菜的道理。

所谓制造概念割韭菜就像田朴珺搞的那套东西,哈利波特式的WIFI密码。99万块钱教你欧式礼仪,回头净利润98万8。

但是怎么说呢,中国商人就这点好,竞争太激烈了。不会允许你长长久久的吃暴利。只要有人企图搭台,用概念收割,马上就会有人提供拆台服务,廉价的,甚至为了争取客户,免费。

所以,以我们的这种性格,最后会把所有事情都做到起量,微利。

意大利人可以把一个所谓皇家裁缝给你做三百年,忽悠三百年的暴利,中国商人不会的,要不了三个月,就能让皇家裁缝做到9块9包邮。

站在商人的角度是卷了点,但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蛮好。

因为只有这么做,才能大家都有。

我们最终会用生产力的不断释放来抹平分歧,而不是通过开炮。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为什么这么多人笑话做核酸也要喝红酒的上海爷叔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