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陶渊明喝酒笑话(陶渊明喝酒的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陶渊明喝酒的故事

李白有一首诗叫做《山中与幽人对酌》是这样写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醉欲眠卿且去是大酒鬼陶渊明的名言,陶渊明平生好酒,最喜欢把别人拉到自己家里喝酒,一旦自己先喝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多了要睡觉去了,您请自便吧。

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曾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因为当时官场黑暗,陶渊明看不惯,决心去职归隐。此后一直隐居,可是陶渊明种菊花还可以,种田的本事却不佳,加上好酒,到中年后连饭都吃不上了,迫于生计,陶渊明再次复出,先后担任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务。在做彭泽令时,他看不惯当时督邮的'作派,很干脆的来了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之后愤然辞官归隐,结束了仕途生活,再也没有复出过。相传,陶渊明弃官后隐居于庐山下,每日自耕自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凿井而饮。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这个时候陶渊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种田是把好手,粮食年年丰收,因此陶渊明又有酒可喝了,每到闲暇时,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崖下有一条名为醒泉的溪涧,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高约3米,长约6米,宽约4米,石面平滑,是一个天然的大酒桌。陶渊明和朋友们每次都坐在这里饮酒作诗,一同取乐。他每饮必醉,每醉必赋诗文,醉倒后便挥手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且去!”说完就睡倒在石上。日复一日,这块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陶渊明的这个故事和马克思把图书馆踩出脚印的故事差不多,但是马克思可能每次都坐在图书馆的同一个地方,难道陶渊明每次也都坐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最大的可能是石头上本来就有枕痕,陶渊明喝酒不带枕头,每次往有坑的地方一躺就睡,天长地久,这个坑越来越深,于是醉石就形成了。

陶渊明一辈子喝酒太多,自己没什么事,五个儿子却都有些呆傻,可能是陶渊明喝酒留下的后遗症,他的《责子》一诗是这样写的: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从诗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儿子们十三岁还不识数,九岁的只知道吃,可是他老先生还不赶快戒酒,还来了句,天命就是这样,我还是继续喝吧。唉,真是可惜,一个文学世家就这么被酒给毁了。

拓展知识:关于酒的经典 诗句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北宋-晏殊《浣溪沙》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魏晋-曹操《短歌行》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曲》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唐-李白《行路难》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北宋-范仲淹《渔家傲》

陶渊明喝酒笑话(陶渊明喝酒的故事)插图

有关于喝酒的搞笑诗句吗?

1、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出自唐代韦庄的《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沉醉》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释义:

今天晚上劝您务必要喝个一醉方休,酒桌前千万不要谈论明天的事情。就珍重现在热情的主人的心意吧,因为主人的酒杯是深的,主人的情谊也是深的。

我忧愁的是像今晚这般欢饮的春夜太短暂了,我不再推辞说您又将我的酒杯斟得太满。既然有酒可喝再怎么样也得打起精神来,人生能有多长呢?

2、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出自宋代黄公绍的《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释义:

年年春社的日子妇女们停下针线,孤单的她怎忍看见,双飞双栖的春燕?今日江城春色已过去大半,我独自还羁身于乱山深处,寂寞地伫立在小溪畔。

春衫穿破了谁给我补缀针线?点点行行的泪痕洒满春衫。落日时分我解鞍驻马在芳草萋萋的河岸,虽有花枝却无人佩戴,虽有美酒却无人劝酒把盏,纵然醉了也无人照管。

3、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出自唐代杜甫的《曲江二首.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释义:

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4、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出自唐代李白的《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释义:

大地一片雪白,风色寒厉,纷纷的雪花片片如大手。笑死了陶渊明,就因为你不饮杯中酒。你真是浪抚了一张素琴,虚栽了五株翠柳。辜负了戴的头巾,我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5、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出自五代李煜的《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释义:

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竞相怒放,春意正浓。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

陶渊明一生清贫的小故事有那些?

1、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

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2、陶渊明与菊花

陶渊明迷上了菊花,在东园辟了个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凡经过渊明亲手莳弄过的菊花,株株壮健,枝枝挺拨,花色艳丽,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长。

秋季开花,而渊明的菊圃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开,一茬接着一茬,可以说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每当秋风一起,东园中的菊花竞相开放。

花朵黄白相间,青红错杂,引得满园蜂蝶纷飞。一些倾慕者又给渊明加了一个雅号,尊称他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称他为“菊痴”。

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

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

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

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陶渊明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休。

3、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

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4、五柳先生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东晋朝廷的大官,祖父也当过太守。可是,他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官场上的习气,而把主要精力用在读书上。

陶渊明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自己住的房子前边栽了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荫下读书,读到高兴的地方,连饭也忘了吃。遇到使人忧愁的事,他就借酒浇愁。

家里穷,没钱买酒,那也不要紧,自有好友相送。于是,只管痛痛快快地喝,喝醉了,睡一觉,醒来,散散步,围着院子转圈儿。他的院子是什么样的啊?残墙断壁,处处长满了野草。

绿生生的一片,草地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微风习习,掀起了他那破旧的衣衫。肚子饿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锅,锅里面也是空的。虽然庄院残破,并且经常挨饿,可他的心情是愉快的。

陶渊明博览群书,什么诸子百家,什么诗词歌赋,他尽情浏览,百读不厌。所以,他的思想十分开阔,见解也高明。周围人都佩服他。

陶渊明还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就是他自己。在文章中他把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写得自由自在极了。后来人们也都叫他“五柳先生”。

当陶渊明和李白喝酒时,他们会讨论什么,要搞笑哦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

醉中陶渊明,只奏无弦琴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以嗜酒著称的大诗人之一,陶渊明与酒,留给后世的印象,真是令人千般想象。

《宋书•陶潜传》记载“(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意思是说他一喝多就给大家弹素琴。这素琴是个什么样呢?其实就是一根木头,素到一根弦都没有,当然弹这琴谁也听不见了。李白有一首诗说,“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抱一短木头也可以流淌出心中的音乐,天底下最大的音乐,天籁和鸣都在心里,他还用弹琴吗,这就是酒中滋养的性情。

陶渊明一喝多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就是说,我喝多了要睡觉,你们也都散了吧。其性情如此率真,连李白也把他这句话写入《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中,改为“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落笔时,一定是想起了陶渊明的那根木头,想起了陶渊明诗酒人生的率真与洒脱。肆意里有透着有意和无意。

陶渊明的五言诗《止酒》,,每句都有个“止”字。“坐止高荫下”,我要找个高大的树荫底下看会儿书,就够了。 “步止荜门里”,“荜门”指柴门,我散步在我们家柴门里就够了,也用不着去跋涉名山大川;“好味止园葵”,天下最好吃的下酒菜,是园子自己打理的蔬菜,随手摘一把,脆生生的,够了,这是天下最好的味道;第四句 “大欢止稚子”,天底下最大的欢乐就是看自己的孩子围在身边。因此,陶渊明生了一堆孩子,儿女绕膝,清贫却高兴。而“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这辈子什么都能“止”,唯独止了酒就没了欢喜。

陶渊明担任江州彭泽县令,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为什么偏偏种糯米?因为糯米可以作成酒,他说:“我如果常常酒醉,就心满意足了!”他老婆坚持要种大米,于是,将二顷五十亩田种糯米,五十亩田种大米。

到了年底,官职才做了八十天,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把大印一扔,辞去了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辞》。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实思想,不仅于此。在《归园田居》诗里,讲得十分明白。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立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的真意,是我们借着陶渊明的醉眼,读懂他那追求天真自然的人生。

陶渊明有《饮酒》诗20首,都是酒后所题。他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和乡亲父老对饮,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在饮酒中,可以自由自在,不用和官场同流合污。

陶渊明穷困潦倒到没钱喝酒时,富贵的人就想接济他酒。东晋开国元老王导的孙子王弘,想给陶渊明送酒,但是不敢送,有顾虑,他觉得给一个名士送酒,折辱了人家怎么办。王弘很周折地找了陶渊明的朋友庞通之,让他设计一个跟陶渊明邂逅的机会。庞通之打听到陶渊明有一天要出门,就在路上专门摆了酒,坐在亭子里喝酒。等到陶渊明路过的时候,庞通之说,你今天有空出门,能不能坐下喝两杯?陶渊明坐下了,两个人正喝着的时候,在旁边的草丛里等了一个时辰的王弘,御去官服,穿了一身白衣,假装路过。庞通之也假装看到王弘,对陶渊明说,那边又过来一个朋友,你要是不介意的话,我把他也叫过来,咱们一起喝两杯啊?这样才把王弘叫过来。三人喝得熟了,王弘装作不经意地说,我们家有酒喝不完,你要是不嫌弃的话,我能不能给你送点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衣送酒”。所以貌似古代文人名士的酒不是今天的喝法,人的尊严在酒里就有体现。

陶渊明喝酒的传说还有很多。如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陶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陶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内有陶渊明埋藏的酒,据说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内有个铜器,是扁平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春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结果是酒香扑鼻,经月不灭。

酒是陶渊明人生中最大的慰藉,他的大多数诗里都有酒,即使是全篇没一个“酒”字,也可以在诗中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醉意,那是陶渊明物我两忘境界的体现,他才是真隐士,真性情。

陶渊明与酒的故事是怎样的?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

他少年时候,就有高尚的志趣。他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作五柳先生。他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到破旧的屋里,读书写文,生活过得安乐自在。写五柳先生,就是写他自己,是他本人生活的实录。

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鼓泽令等小官职。彭泽(今江西彭泽)令,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这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叙述得最为详细。

《传》中说他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当彭泽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说:我常常喝醉,就心满意足了!他的妻子坚持要种大米。于是,将二顷五十亩田种糯米,五十亩田种大米。

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解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辞》。

其实,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实思想,不仅于此。在《归田园居》诗里,就讲得十分明白。他说,他十三年中,几度出仕,深受羁缚;这次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就像笼中鸟飞回大自然一样,感到无比自由和愉快。家乡的草屋、田地、树木、炊烟,乃至鸡鸣、犬吠,都是那么亲切可爱,作者的这种心情,正反映了他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陶渊明有《饮酒》诗20首,都是酒后所题。他在序里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近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都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写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为了欢笑罢了。

他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和乡亲父老对饮,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在饮酒中,可以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这就是萧统所说的寄酒为迹。

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如说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内有渊明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内有个铜器,有盖,是扁平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结果是酒香满地,经月不灭。

以上这些都是传闻,不足为据,但也可从另一侧面反映陶潜确是一位嗜酒成癖的伟大诗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陶渊明喝酒笑话(陶渊明喝酒的故事)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