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博山咂鱼汤笑话(博山砸鱼汤做法)

本文目录一览:

请问各位最拿手的菜是什么,具体怎么做的。

一:清汤全家福:

传统鲁菜。

此菜品种繁多,其中孔府宴的一品锅最为名贵.又是欢庆宴上的压桌菜.

主料:水发海参,鱼翅,蹄筋,虾片,鸡脯肉,鱼片料酒各50克,菜心,熟火腿各15克,鸡蛋清,冬笋各25克,味精2克,精盐4克,水发鱼肚100克,清汤150克,水发冬菇,湿淀粉各10克

做法:

鸡脯肉切成薄片放入碗中,用鸡蛋清,精盐,湿淀粉浆好,海参切片,蹄筋切两半,鱼肚切大片。海参,鱼肚,蹄筋,鱼翅用清汤氽一下,鸡片,鱼片,虾片用沸水氽熟,把各种主料放在一个大汤碗内,将火腿,冬笋,冬菇,菜心相间摆在上面,汤锅内放入清汤,精盐,料酒旺火烧开,加味精后将清汤倒在汤碗中即可。

二: 辣豉香兔:

特色: 微辣鲜香,汁浓味醇。

主料:兔肉

辅料:豆豉、香菇、土豆、五花肉、青红椒

调料:盐、白糖、酱油、醋、泡椒酱、料酒、葱、姜、蒜、淀粉、香油

做法:

1、将兔肉洗净切块,香菇、青红椒切片,土豆、五花肉切块,将兔肉和五花肉一同放入盆中,加料酒、酱油、盐、葱、姜、蒜拌匀备用;

2、坐锅点火放入油,油热放入腌制好的五花肉和兔肉煸炒,炒至变色表面成熟时取出;

3、锅中加少许油,放入泡椒酱、豆豉炒香后再放入陈皮、香菇、青红椒片,翻炒片刻后倒入兔肉和五花肉,加适量开水,放酱油、白糖、醋、调味,倒入高压锅中压8分钟,压好后倒入炒锅中加土豆大火将土豆炖熟收汁,水淀粉勾芡,淋香油出锅即可。

三:香酥萝卜丸子:

特色: 外观洁白,大小均匀,卖像可爱,口感外酥内嫩,物美价廉。

主料:白萝卜、草鱼(做成鱼茸)、白面馒头切粒

调料:盐、味精、鸡粉、白胡椒粉、料酒

做法:

将白萝卜去皮切粒备用。草鱼宰杀后去皮去骨取净肉加姜葱水泡后用搅拌器打成鱼茸备用。将白萝卜粒用少许盐抓匀后用纱布包住挤干水分后加入鱼茸、味精、鸡粉、白胡椒粉、料酒、蛋白、少许生粉,充分搅拌起劲,然后挤成大小均匀的萝卜园子,外面均匀的沾上白面馒头粒,依次做好后备用。锅内烧干净的色拉油至三成油温,放入备用的萝卜园子,慢火炸至全部浮起后捞出装盘。

提示:

白面馒头一定要用放干后切小粒备用。另外炸萝卜园子的时候油温不能够太高,应该是慢火浸炸至熟,否则馒头粒会炸成黄色,从而影响出品色泽。

四:砸鱼汤:

独特的鲁菜!

特色:酸辣。极具提神醒酒之功效。

砸鱼汤这种吃法好像有些地方是没有的,据说源头是在博山。我们这儿应酬大宴也不砸鱼汤,不过一般家宴朋友聚会什么的都会砸鱼汤。

通常最后一个菜都是鱼,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清蒸、葱油或者红烧,这样出来的鱼一般寡然无味,而大家也都酒足饭饱了,鱼吃几口就让端下去“砸鱼汤”。

砸鱼汤其实很简单,烧一锅清汤,把原来鱼上的辅料葱姜蒜啊什么的都去掉,鱼头鱼骨连同盘子里剩下的鱼肉下锅,稍放点儿糖,多洒胡椒,多放醋,讲究点儿的打上个鸡蛋,烧开即可。

鱼汤的最大特点是酸辣,在口干舌燥之即喝上几口鱼汤,极具提神醒酒之功效。我们这的饭店砸鱼汤是服务范围之内的事,通常不再另收费,喝完以后剩下的鱼骨还可再砸。

关于砸鱼汤有不少笑话。据说有次两个博山人到北京出差,中午在餐馆吃饭,要了条鱼。吃完以后,一招手叫来服务员,“麻烦给砸个鱼汤。”好像北京没这种吃法,服务员懵了,去和大师傅说。大师傅一听,噢山东老乡来了,告诉伙计砸鱼汤就是如何如何。鱼汤端上,不一会儿汤喝完了,俩人又一招手,“伙计,再砸一碗。”伙计到厨房就说了,外面客人还要砸一遍,大师傅一听,喔是淄博老乡来了,多放胡椒多放醋。话说这两位客人把汤喝完,又一招手,“伙计,再来一碗。”大师傅一听,哟是博山老乡来了,能在这么远的北京城遇上博山老乡不容易啊,我得提上两瓶酒亲自会会博山老乡。

这个笑话流传极广,后来又传出个说法,在饭店砸鱼汤不可超过三遍,否则厨师会往汤里吐口水的。

主料:鲤鱼,酱油5克,盐1.5克,醋50克,白糖2.5克,香菜末5克,胡椒面2.5克,

做法:

将鱼盘内的余汁和鱼的头、尾放入汤勺内,用手勺把鱼头砸碎,再放清汤500克,酱油5克,盐1.5克,醋50克,白糖2.5克,烧沸后撇净浮沫,撒上香菜末5克,胡椒面2.5克,盛入汤盘内即成。此汤香气扑鼻,有酸、甜、香、辣、咸五味调和之美。

五:坛子肉:

鲁菜名品!

特色:

色泽深红,肉烂汤浓,肥而不腻,鲜美可口。

“坛子肉”是济南名菜,始于清代。据传首先创制该菜的是济南凤集楼饭店,大约在一百多年前,该店厨师用猪肋条肉加调味和香料,放人磁坛中慢火煨煮而成,色泽红润,汤浓肉烂,肥而不腻,口味清香,人们食后,感到非常适口,该菜由此著名。因肉用磁坛炖成,故名“坛子肉”,山东地区使用磁坛制肉在清代就很盛行。清代袁枚所著《随园食单》中就有“磁坛装肉,放砻糠中慢煨,方法与前同(指干锅蒸肉),总须封口”的记载。30年代时济南凤集楼饭店关闭后,该店厨师转到文升园饭店继续制售此菜并流传开来,是济南著名的一款传统名菜。

主料:猪硬肋肉500克,冰糖15克,肉桂5克,葱、姜各10克,酱油100克。

做法:

1、将猪肋肉洗净,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入开水锅焯5分钟捞出,清水洗净。葱切成3.5厘米长的段。姜切成片。

2、把肉块放入磁坛内,加酱油、冰糖、肉桂、葱、姜、水(以浸没肉块为度),用盘子将坛口盖好,在中火上烧开后移至微火上煨约3小时,至汤浓肉烂即成。

六: 鱼腹藏羊肉:

鲁菜名品。

特色:

相传有春秋时代齐国人易牙所创。在北方水产以鲤鱼为最鲜,肉以羊肉为最鲜,此菜两鲜并用,互相搭配,烤制而成。成菜色泽光润,外酥里嫩,鲜美异常。

主料:鲜鲤鱼700克,净羊肉200克 香菇50克,冬笋30克,黄瓜20克 红辣椒15克,精盐、酱油各10克,料酒25克,醋、糖各20克

做法:

将洗净鲤鱼整鱼剔骨后加调料稍微腌制;将羊肉、冬笋、香菇等切成米粒状,加调料放入锅中煸炒后填入鱼腹中;将鱼用猪网油裹好后放置于烤炉内烤熟;将红辣椒、黄瓜切成细丝,摆放在烤好的鱼腹上即可。

七:番茄松鼠鱼:

特色: 形象逼真,色泽鲜艳,鲜嫩酥香,酸甜适口。

主料:黄鱼750克。 葱头20克、水发冬菇20克、水发玉兰片20克、胡萝卜15克、熟青豆15克。番茄酱100克、绍酒15克、精汤150克、清盐5克、白糖20克、醋20克、芝麻油2克、淀粉50克、鸡蛋黄15克、精面粉15克。

做法:

将黄鱼去鳞、鳃、内脏,用清水洗净。以胸腹鳍处下刀,将鱼头切下,然后再从下颌处下刀,将鱼头劈半刀,用刀略拍,剔下两面鱼肉,除净胸部细刺,鱼尾相连,在鱼肉面剂上宽麦穗花刀,连同鱼头用绍酒。精盐腌渍入味。葱头、冬菇、玉兰片、胡萝卜均切成丁,放入沸水中氽过。炒锅内放入花生油,用中火烧至七八成热(约175~200℃℃)时,分别将鱼头、鱼肉沾匀精面粉,在鸡蛋黄液中拖过。做成松鼠形炸至金黄色;捞出装入鱼盘中。炒锅内留少量油,番茄酱下锅略炒,加葱头丁、冬菇丁、玉兰片丁、胡萝卜丁、青豆略炒,加绍酒、清汤、精盐、白糖、醋烧开,用湿淀粉勾成流芡,加入芝麻油,浇在鱼上即成。

八: 栗子烧双冬:

特色: 色泽酱红,山东名菜烧二冬演化而来。

主料:板栗(去皮) 、香菇 、冬笋 调料:蚝油、老抽、葱、姜、料酒、鸡精、盐、白糖、食用油

做法:

1、将香菇、冬笋切片,葱、姜切末;

2、坐锅点火倒入油,油热放入葱、姜末、香菇、冬笋煸至微干,加入料酒、蚝油、老抽、鸡精、胡椒粉、清汤、盐、糖、板栗烧两分钟,勾芡即可。

博山咂鱼汤笑话(博山砸鱼汤做法)插图

如何评价淄博博山的美食?

从明代以来,颜神镇的(陶瓷)窑、(琉璃)炉、(煤)井三大行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如博山东部的八陡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黑山煤炭,煤质好,分布广,是淄博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八陡煤炭业始于唐代,盛于宋元。今福山村以西的周家地、田家地、走马岭等地,曾发现唐代古煤井遗址5处。八陡也是博山陶瓷业重要基地之一。早在唐代末年,当地就用煤炭作燃料烧制陶瓷。据考证,八陡的陶瓷生产盛于宋元。续修《博山县志》实业篇载:“自宋代即有用煤炭下层之土制粗罐、碗、盆以供人需用者。”明清时期,煤炭作为燃料普遍应用于手工业,推动了陶瓷、琉璃、冶金、硝磺等行业的发展。福山的黑、红大碗,八陡的瓶罐,明清时期就行销省内外。明嘉靖年间,发明了烧制琉璃瓦技术。再比如1982年11月,在博山大街发现的属于元末明初时期的古琉璃作坊遗址中所反映出的信息表明,早在六百多年以前,这里的琉璃生产就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这三大行业的发展使的颜神镇经济发达,市面繁荣,民生殷实,所能征缴到的赋税钱粮自然亦颇丰厚,“视下邑不啻倍之”。一个镇缴的税竟是当时下等的县城一倍以上。经济的发达给民众们创造了众多的就业谋生机会,百姓们的生活也随之殷实富足起来,人们对日常饮食和宴请宾客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博山精美的陶瓷琉璃产品吸引了海内外客商,天南海北的客人来到博山,因为兜里有银子,所以他们对餐饮服务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也从客观上促进了博山餐饮业的发展。清朝初年为了给宫廷制造御用器物,清宫廷成立了养心殿造办处,其中设有琉璃作坊,从博山征调能工巧匠进京服役,历朝从未间断,工匠役满回乡相继带回京菜的烹制方法,使的博山菜的品味不断提高,又加上博山籍朝廷高官孙廷铨、赵执信等人居京多年,常有应酬,见多识广,他们离任回归故里也将宫廷菜、官府菜的烹饪方法带回博山,极大地丰富了博山菜的内涵。博山菜长期以来不断地融入外地经验,得以发展;从史料记载与博山菜的实际情况可看出,博山菜也吸收、引进了不少的孔府菜制作方法。因此,博山菜是长期集各地众家之长,且富有本地特色的鲁菜的一个重要分支。

博山窑、炉、煤业的发展使的城区及近郊的居民们“日有进资,月有盈款”许多家庭不存隔夜粮,早饭和晚餐以现钱购买,这也极大地刺激了博山小吃的兴盛,许多居民摆摊设点,根据百姓的喜好,不断研制美味小吃、风味早点,直到今天这些小吃仍长盛不衰。此外,博山盛产煤炭,燃料丰富,家家煤炉日夜不熄,小炒小烹唾手可成,人们爱吃、爱做、爱钻研,又进一步刺激了地方风味小吃的研发与推广。多年以来不少博山人已将烹饪作为一种生活情趣与爱好,博山民间有“厨师比炒瓢多”的说法。

还有炉、窑、炭三业工人们的生产环境与条件比较恶劣,琉璃炉、陶瓷炉高温熏烤,一天下来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走进酒馆恨不能穷尽囊资,在美酒佳肴中觅取慰籍。至于下井采煤更是危机四伏,两块石头夹块肉,被人们称之为“埋了没死的人”,出井之后,酒肉佳肴饕餮如常,久而久之他们的饮食习惯养成了讲求风味,得过且过的作风。除此之外,更有缙绅官宦,商号主佣,业主负贩及殷实子弟,经常流连各大食肆,啖肥嚼瘦之后品头论足,更加促使博山城镇内外应时套餐和风味小吃蓬勃发展。这些因素应该是博山饮食烹饪业兴盛的基础。而在这一基础之上,一辈接一辈的名师大厨不断的钻研探索,逐渐把博山菜做到了极致。

到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随着博山炉、窑、炭三大行业的兴盛,已有“珍珠玛瑙翡翠琥珀琉璃街”的昌盛景象,商业饮食亦是“车马辐辏,万商云集”的空前繁荣。当时,燕翅席、海参席、鱿鱼席已在全国流行,特别是档次较高的全羊席,在北方非常盛行。《简明中国烹饪辞典·全羊席》就有:“此菜历史悠久,曾长期在山东流传,主要用来宴请或祭祀。全羊席上菜次序和菜品内容与‘满汉全席’相似,以四人‘八仙桌’为格局,四四编制,凉热咸甜,诸色点心,十分丰富……”在这里面就有:每位四平盘、四整鲜、四蜜堆、四素碟、四荤盘、八大碗、四烧饼、四小菜、四泡菜等。

博山菜的典型代表“四四席”的产生究其源渊,很有可能是从“燕翅席”、“全羊席”的上菜程序上演变而来的。它的形成,有资料可查的应首推博山“聚乐村”。据《博山区志·人物》记载:“……王广镛,博山人,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厨师,1919年夏,他与栾玉琢合作在博山创办聚乐村饭店。栾玉琢任经理,精通北京公馆菜的制作工艺;王广镛任副经理兼红白两案,通晓济南饭馆菜的烹制方法,两人珠联璧合,在长期的烹饪实践中,创造出一大批具有博山特色的饭菜品种和受人欢迎的筵席格局……四四席(四冷盘、四行件、四大件、四饭菜)的格局,自他们首创以来,历经70余年仍为广大群众所采用。”《颜山广记》也有介绍:“博山过去盛行三台席,即六碟、六小碗、三大件,‘聚乐村’在此基础上,改进为四四席,即四盘、四碗、四行件、四大件、四花和两道点心。”

博山菜的特色

博山菜的典型代表博山四四席,亦属北方菜式的范畴,又不失鲁菜特色,既有地方性的特色,又有鲁菜的文化内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制汤及其应用讲究

鲁菜精于制汤以济南菜为代表,王广镛通晓济南饭馆菜的烹制方法。博山四四席菜式里面汤菜较多,对制汤比较重视,用料相当讲究。汤,又有清汤、高汤、奶汤、素高汤之分,不同菜使用不同的汤,不同的汤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如:“清汤燕菜”必须用高级清汤制做,高级清汤的原料必须是新鲜的猪肘子、老母鸡、肥鸭等,用慢火烧至酥烂,然后将原料取出,再用“红俏”、“白俏”分别清出渣滓后才能使用。“红俏”是用鸡腿肉剁成茸泥,“白俏”则将鸡脯肉剁成茸泥后必须用清水氵解开成茸汁时才能使用。高汤的制做较清汤要简单一些。制做奶汤时间要长且用中火一直保持沸滚,待汤煨至呈乳白色稠浓时,用洁纱布将汤过滤后方能使用;素高汤则是用黄豆芽加调料煮制而成。

2.内容与程序讲究

博山四四席无论是从筵席的内容或者是上菜程序都比较讲究,特别是筵席上大件前的每一道程序,都配有相应的“喝头”。所谓“喝头”,实为饮品。如上四手碟或四干果时饮品为茶水,之后上四点心,饮品随之改为杏仁茶;一边吃一边喝,这是酒前垫垫肚子,以免空腹喝酒;上四鲜果时饮品就要用红酒来代替了,这是垫底酒,预示着酒席即将开始,这种喝法点到为止,很快便结束。这时的服务员立刻撤台,迅速整理台面卫生(但四手碟或四干果仍保留在台面上,随后上的四平盘也一样不能撤台,直至宴会结束),重新布台,换上新餐具,然后上四平盘,斟上白酒,筵席这才算正式开始了。

平盘上后,便是头菜,所谓头菜也叫第一大件,第一大件便是这桌宴席的菜式名称,头菜是鱼翅,即为“鱼翅席”,头菜上海参即为“海参席”。跟着第一大件之后的第二道菜,是第一行件,上菜程序是这样,一大件之后总跟着一行件。第一大菜之后便是第一热菜,大菜的价格要占筵席价格总额的50%,第一大菜价价格要占大菜价格总额的50%,热菜价格要占筵席价格总额的30%,第一热菜的价格要占热菜价格总额的50%。博山四四席的排菜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把筵席中贵重的菜品放到前面上,价低及清淡一些的菜品放到宴席的后面,这样也是符合饮食习惯的。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筵席的上菜方法曾作过精辟的归纳总结:“上菜之法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以此法结合今天的筵席布局来看,博山四四席是符合历史传统习惯的。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还说:“度食客饱则脾困矣,须用辛辣振动之;虑客酒多则胃疲矣,须用酸甘以提醒之。”如今,博山地方筵席传统习惯还是把鱼、甜品、时蔬等清淡菜品排在了筵席的后边上,且有“砸鱼汤”的风俗习惯。“砸鱼汤”是博山区域的一大特色,一是体现了一鱼两吃的效果;二是鱼汤本身确实有解酒醒脑之功效,酸甜香辣适口,还能开胃刺激食欲。

3.礼节与忌讳讲究

古人曰:“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有着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俗,博山四四席同样也摆脱不了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简明中国烹饪辞典》里说:“以四人‘八仙桌’为格局,四四编制……”这里面所说的“八仙桌”只坐四人,看来是小方桌了,坐八人的大方桌才能称得上“八仙桌”。

博山四四席正宴的传统坐法是,八仙桌坐八人,坐七人者称为敞口席,此宴适宜于结婚喜宴的官客席,用来接待送新娘的娘家人,(当地称油客席)以备劝酒者搭坐此空位,若坐九人者,俗称挂角席,属于平常普通筵席,也就不那么讲究了。

筵席座次上按长、幼、尊、卑而论,一般家宴长者为上,正式场合上,居官者为尊。据说明太祖就曾下令:居官之人除非在宗族及至亲的家庭便宴上,可按长、幼之礼分座次饮酒外,在正式筵席上必须按尊、卑之礼。居官之人,在亲戚宗族中即使辈份较低,年龄较轻,也要坐在上辈、长者的上席上。上席是以正门或落台之地为准,正对面为上,上席二人左为尊,酒席上都要按座次行酒。黑瓜子、白瓜子、块糖、烟卷各一碟为四手碟,适宜于民间宴席或在酒家包桌自办的筵席上用,一般由主办者自备,酒家只提供盛器。

酒家准备是从四干果开始,然后上四点心。四点心忌讳上麻花,谐音有“麻烦”之嫌;上四鲜果时,忌讳上梨,梨和“离”同音。筵席上整鸡、鸭、鱼时,有“鸡不献头、鸭不献尾、鱼不献脊”之说;倒茶斟酒要“茶要浅,酒要满”,喝酒碰杯同干时,酒杯必须喝净,有“滴酒罚三杯”的讲究。另外还有一些讲究,如划拳免说五数、猜指攥拳顶无名指、迟到者要罚酒等至今仍在流行。至于罚酒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韩诗外传》记载,春秋五霸之一,齐国的齐桓公在宴请群臣时,就规定了“后者罚饮一经程”。

菜式寓意讲究,博山四四席的菜式寓意讲究,它按北方的“一冷二热三汤”的程序上菜,除非像鱼翅席或海参席等已定菜式的筵席,头菜必须和菜式相符外,其他的一些大件,如通天海参、八宝布袋鸡、豆腐箱、四喜丸子、锅烧肘子、糖醋鲤鱼等,或者是行件,如炸排骨、熘肝尖、爆炒腰花、全家福、八宝饭、晾糕等,都可根据不同的筵席内容和不同的价位标准随时变换,且变换的菜品名堂、寓意要和筵席的内容相适宜。

如结婚喜宴,一般都有八宝饭这道甜品,因其有红枣、花生、桂圆、莲籽等原料,取其谐音,有“早生贵子”这一吉祥寓意。

若老人寿宴,可上一道四喜丸子,有“福、禄、寿、喜”之意;乔迁宴常安排一道晾糕,寓其新居宽敞“梁高”,有步步登高之意;一般的家宴可上道寓意阖家幸福美满的“全家福”。另外送行、接风至今还盛行“出门饺子,还家面”的传统习惯。四喜丸子这道菜,还有一种说法是和宋洪迈《容斋随笔》所载的《四喜诗》相联系,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因此诗明朝年间曾被编入通俗塾书中,故民间广为传诵。

4.菜品盛器讲究

博山四四席中的盛器比较讲究,盛器不仅仅体现在宴席的整体效果上,而且还是区分大件或行件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10寸汤盘和10寸以上的(包括10寸)平盘装菜为大件;8寸平盘一般只盛凉菜;8寸汤盘就是行件。端菜上桌,懂行的人不看菜,只看“窑货”就知道这是大件或是行件,这也是博山四四席的地方特色之一。

同时,孙廷铨回乡带回了京城的生活习俗,在餐饮风味和饮食习惯上,也有所反映。孙廷铨的长子孙宝仍,即诗人赵执信的岳父,又被皇上恩授光禄寺掌醢署署正。清代的光禄寺是专门管理皇宫膳食、酒宴和招待宾客的机构,掌醢署是“掌共百事之盐及果实、饴蜜、醯酱之属”,类似保管餐饮食物的原材料和果品蜜饯的仓库。在这样的机构中耳濡目染多年之后,孙宝仍与其父一样,带给家乡的是包括饮食在内的新习俗,从而让博山染上京师文化的色彩。清康熙三年(1664)孙廷铨急流勇退,回到家乡博山。虽然封建士大夫的悠闲生活与劳苦大众的贫苦日子从古至今就有天壤之别,但这种远离闹市的田园生活方式,却对博山人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从京城带回的菜品和宴席的规制,也成为博山菜重要的组成部分。

坐标淄博,山东没落不为人知的美食有什么?

豆腐箱:豆腐箱是博山传统名吃。相传清乾隆帝南巡时,曾“临幸”博山,招待用膳时,上有豆腐箱这道菜,乾隆食后赞不绝口。

博山酥锅:酥锅是博山民间传统名吃。用料是鸡、鸭、鱼、肉、海带、白菜、藕等,可任意增减。其特点是鱼酥、肉烂,菜味香酥可口,肥而不腻,酸甜适度,老少咸宜。现在酥锅已发展到淄博各地的宾馆、饭店,成为冬季的时令佳肴。

油粉:油粉是博山名吃。其特点是酸滑、咸、香俱全,能增进食欲。

油粉是一种稀粥型的饮食,它的原料是制作粉皮、粉丝后的下脚料淀粉水(以绿豆制品为最好),和以米糊,加入粉条、豆腐条、豆芽等菜,烧煮而成,出锅时加葱、姜、香菜末等调味品即成。

卤汁羊肉:卤汁羊肉是周村地方名吃,迄今有近百年历史。

制作方法:将精瘦羊肉和生鸡切成块状,加入南酒(黄酒)、花椒、卤水、姜片、稍量酱油、食盐,用急火烧熟,冷冻后即成。远闻清香,近闻不膻,味美清口,咸淡适中,不仅是老少咸宜的肉食品,且营养丰富,同时也是风味独特的冬令上等酒肴。

菜煎饼:煎饼是淄博一方人的主食,有着悠久的历史。菜煎饼是煎饼的又一吃法,主要工序是拌馅和烧烙。特点:内软外脆,菜香扑鼻,是一种饭菜合一的经济饭食。

周村薄酥烧饼:周村烧饼历史悠久,以薄、香、酥、脆著称。大约在明朝中叶,周村贾商会集,各种小吃应时而生,一种上贴烘烤胡饼的“胡饼炉”传入周村,饮食店户的师傅采纳焦饼薄香脆的特点,用上贴烘烤胡饼的方法,创造出脍炙人口的大酥烧饼。它形圆而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布满酥孔,被人喻之为白杨树干叶,若失手落地,则会皆成碎饼。烧饼有咸、甜两味,可久藏而不变质。生产厂家为淄博市周村区食品厂。购买指南及价格:市内各大商场均有销售,周村食品厂生产的“周村”牌商标为正宗产品

马踏湖白莲藕:白莲藕是马踏湖中特产之冠。全湖有藕田近 4000 亩,白莲藕是春暖后植秧,六七月作藕,这时的藕当地人俗称 " 新藕 " ,它洁白如玉,鲜嫩甜脆。采片荷叶把藕包好,轻捶击碎,拌些白糖,吃起来爽心甜脆。冬季藕完全成熟,这时藕内含淀粉、蛋白高,还有糖、脂肪以及维生素等多种成分,是上等蔬菜。因所开的莲花是白色,故称 " 白莲藕 " 。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就曾食用过湖中的白莲藕。

马踏湖金丝鸭蛋:自古以来,马踏胡上鹅鸭成群。金丝鸭蛋已负盛名。鹅鸭平素以湖中的蛤蜊为食,所产鸭蛋品质好,色香味独具特色。腌制蒸熟后,可见蛋青蛋黄相交处,有蛋黄油圈隔,似缕缕金丝绞缠,其味佳美,蛋油香而不腻,肉质砂不噎喉,金丝鸭蛋由此而得名。过去曾是皇家贡品。

山东淄博的博山菜花样不少,来看看你吃过哪些吧

博山菜作为鲁菜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既有鲁菜鲜咸脆嫩的特点,又独具特色,成为了中国齐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博山菜长于烧、炸、拔丝等技法,口味偏于咸鲜,略甜,多使用酱油、豆豉,其代表菜有豆腐箱、砸鱼汤、酥锅、鱼肚参汤、拔丝地瓜……

拔丝菜是鲁菜的一大特点,拔丝地瓜是博山菜中最具代表性的甜菜之一,色泽金黄、外脆内糯、香甜可口,制作拔丝菜尤为考验厨师的技艺。在清代淄博地区就已经开始流行“拔丝菜”,蒲松龄在《日用俗字·饮食章》中这样描述:“北地而今兴缠果,无物不可用糖粘”。博山是中国琉璃的发源地,拔丝菜品的制作与博山琉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拔丝”、“琉璃”制作工艺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前者趁热拔丝,后者是凉后琉璃。拔丝菜要趁新鲜、趁热吃,趁热快食,牵丝不断而呈现出拔丝的状态。

“豆腐箱”这道菜是被人们广为称道的博山特色菜,在附近的其他地区也广为流传。在淄博沂源就有庄户十大碗,其中第十碗就是豆腐。制作博山豆腐箱先把豆腐切成大块,放在锅中炸至金黄。再将豆腐块的上端切开做箱盖,掏出内瓤,寓意“开箱”。把掏出的豆腐切碎炒制,再加入海米、木耳、肉馅等调匀作为内馅填入豆腐箱中,意为“下宝”。豆腐箱上锅蒸熟,垒成宝塔状盛进盘子里,将胡萝卜丁、黄瓜丁、玉米粒勾芡浇汁。豆香味与肉香交融,味香醇厚,摄人心魂,堪称经典。

鱼肚参汤极具博山风味,既是地方清汤菜的代表,又是地方传统宴席格局“四四席”中的大件头菜。这道菜尤以干货发制而见长,无论从原料的发制,还是清汤的提取上都颇具代表性。在制作鱼肚参汤时,除发制鱼肚、海参这两种主料外,还要配以鸡蛋羹、木耳、白煮肉、玉兰片、清汤等辅料合烹成肴才能使汤的味道浓郁上口。制作鱼肚参汤功夫主要还是花在前期准备食材上,鱼肚先用油发炸制,然后泡在水中备用。鸡蛋羹的制作更为精致了,先将鸡蛋黄蒸熟后再加入蛋清继续蒸制,鸡蛋羹蒸好后切成半黄半白的片状。吃的时候,食材加热后浇入备好的清汤即可。汤中加入了胡椒粉,喝一口味道酸爽微辣,海参滑润劲道,鱼肚爽脆Q弹,蛋片清香滑嫩,白煮肉味香浓适口,汤头厚道。

酥鱼锅是博山 美食 中的招牌菜。锅底用竹坯或一次性筷子垫底,把白菜叶竖放锅边周围。依次摆放藕片、白菜、猪蹄、海带、带皮五花肉、白菜、鲅鱼,最后用老白菜帮封顶,不盖锅盖。过程中除了加入食材和调味料,是不加水的。8到10个多小时后,食材中的汤汁被充分洘出,把沸溢的汤汁舀出。转中火,高出锅沿部分慢慢下陷后,再把舀出的汤汁一勺勺加入锅内。汤汁全部浓缩收尽塌陷时,时候刚好,锅内各种食材和调汁佐料已经浑然一体。博山酥锅呈酱油色透亮鲜润,令人垂涎欲滴。味道鲜甜酥烂,白菜熬化无形,肉冻形似琥珀。

“砸鱼汤”在博山地区流行,在别的地区较为少见,想吃这道菜先要点上一道糖醋鲤鱼。鱼吃完后,残骨余肉回锅砸碎,胡椒提味,糖提鲜,打蛋花。砸出来个酸辣鲜甜的鱼汤,趁热吸溜下肚,鱼肉爽滑鲜美,汤酸咸微辣回甘,丝丝入味。

“待要吃好饭,围着博山转。吃了博山菜,围着天下转”,重火烹饪、菜量饱满的博山菜在北方菜式范畴中极具代表性,也为鲁菜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子菲)

馋嘴猴子的天堂 ——吃在中郝峪村

郝峪,按当地人的发音,听上去像是“火峪”。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幽幽谷"。中郝峪村,位于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的大山深处。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

在我的印象中,凡是博山人,没有一个不是美食家的。常言道,“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转”。也有人喜欢用“家家半把刀,满城菜飘香”来描述博山人对美食的热爱。

山东大地物质条件得天独厚,加上两千多年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儒家文化滋养,终成鲁菜系的洋洋大观。而博山菜,则是鲁菜的四大流派之一。《临淄县志》载:“易牙善和五味,淄渑水合,尝而知之‘’。可见,从先秦开始,博山就是一个美食之地。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度食客饱则脾困矣,须用辛辣振动之;虑客酒多则胃疲矣,须用酸甘以提醒之。”如今,博山地方筵席还有“砸鱼汤”的习俗。一是体现了一鱼两吃之特色。二是鱼汤本身确有解酒醒脑之功效,酸甜香辣适口,开胃刺激食欲。

几年前,朋友给我讲了一个笑话。 说的是一位博山小伙,到上海打工,在一家饭店里当厨师的故事。一天,来了一桌客人吃饭。席间,点了一道清蒸鱼。鱼吃到一半,客人让服务员把鱼端到厨房里,“砸一道酸辣鱼汤”来。厨师一听,接过盘子,念叨了一句,“来了淄博老乡”。过了一会儿,鱼汤吃了一半,客人又让服务员端回厨房,再砸一遍酸辣鱼汤。厨师第二次接过盘子,念叨了一句,“来了博山老乡”。又过了一会儿,鱼吃得只剩下鱼刺鱼骨了。客人再一次让服务员端回厨房,说用蛋花再砸一遍鱼汤。这一回,厨师一听,激动得把勺子扔了,慌忙跑向前台说:“俺爹来了!”

到中郝峪村的那一天,正落着小雨。走在街上,见布棚子下,三三两两的摊贩正在卖山货。核桃,栗子,猕猴桃,蜂蜜,松菇,鸡蛋……样样都是土生土长的山里货,备受游客青睐。摊主是一位身材敦实的少妇。所兜售货物全是一口价,拒绝砍价。用她的话说就是“实打实的,不要幌”。我喜欢吃栗子。见那摊位上的栗子,个小,肚圆,色泽油亮。我弯下腰来,单挑单选,拣了三斤,想尝尝鲜。摊主敞开了袋子,任由我挑拣。她说,这些栗核,都是我去树下一个一个拾的,没有一个坏的,随你怎么选都行。回到家来,我将栗子洗净,剁口,铺到电饼铛上烤了。果然又面又甜,香味绵厚。实属上乘佳品。

中郝峪村,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美食。可是,它绝对不是简单地开饭馆,“来得都是客,全凭嘴一张”。不!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家家户户,都是美食课堂。

即是饭馆,又是亲子园,是手工作坊,也是DIY的集训营。这个创意,太绝妙了!现在城里的孩子,个个都是“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走”的主儿。把他们的课堂拉到厨房和作坊里去,在吃中做,做中吃。让他们尝尝劳动的艰辛和乐趣,真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了。

在“马大娘豆腐坊”,我见到了一位女老师带着十个孩子在学做豆腐。他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个小小的方形“豆腐模子”,身着传统大花上衣,头戴花帽子的“马大娘”给他们铺纱布,舀豆腐脑。孩子们把纱布盖好后,用木板使劲压豆腐。做成豆腐后孩子们手捧作品,让老师一一拍照留念。然后,马大娘帮孩子们把豆腐扣在碗里,加入调好的佐料。孩子们吃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豆腐,得意劲儿可以想见。

在老梁煎饼坊,同行的翟姐大显身手了一回。她年轻的时候也会摊煎饼。因为家里人口多,每天早上都要蹲在鏊子前,摊厚厚的一大盖垫煎饼。老梁煎饼坊摊的是“轮耙子”煎饼。这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左手舀糊子,每一勺糊子都得不多不少。右手转耙子。耙子旋转的速度和角度,都需要把握适中。翟姐的煎饼作品,得到了众人的热捧。每一张新煎饼出炉,立刻有五六个人一哄而上,每人抢到一小块。用木匙挖一点芝麻盐,撒匀,卷起来,吃到嘴里,是久违了的香味。

在中郝峪村,我没有细数这样的美食课堂共有多少,但是我所经过的胡同里,每几步就有一个。丈母娘大碗茶,四婶子糕面坊,二妗子馍馍坊,秀才盒子坊,老梁煎饼坊、婆媳元宝坊等等,真可谓五花八门,名目繁多。跟着墙上的箭头一路走,走进那些农家小院,跟着店里的婶子大娘一起动手做美食,做豆腐箱、摊煎饼、包饺子。篱笆外面,是大朵大朵的地瓜花,一串一串的指甲桃。它们一脸憨厚地盛开着,让人心里感觉热乎乎,暖烘烘。

要说村子里众多的招牌中,我最喜欢的有两个。它们是“馋嘴猴子”和“出溜香”。馋嘴猴子,多么亲切的称呼!曾记得,小时候因为嘴馋,我曾被奶奶数落为“馋嘴猴子”。而馋嘴猴子作为山村里的饭馆名,简直就是没有比它更妥当的了。第一眼见到木牌上写着“出溜香”三个字时,我纳闷了。这是什么意思?一问,热心的村民告诉我,就是喝面条的饭馆。我一听就乐了。中郝峪村人的幽默可见一斑。我似乎看到了一群吃货在腾腾热气中喝面条的场景。他们个个吃得鼻尖额头微微冒汗,“出溜出溜”喝面条的声音此起彼伏。如果不是集体活动,我真有去抱起大碗,“出溜”一碗热面的冲动。

午饭是在一条户外的大排档里吃的。走下一溜石阶,棚子下面,安放了一排矮方桌。马扎子一围,坐下,开饭了。十二个菜。主角是两盆炖菜。一盆是排骨炖山菇。一盆是山菇炖粉皮。单说那道排骨炖山菇。香而不腻,味浓质烂,就足够让人拍手称绝。其余的都是家常的蔬菜。无非芸豆土豆,圆葱茄子,黄瓜青椒等。有煎有炸,有炒有拌。火候怎么就那么到位。咸淡拿捏得也恰到好处。一圈馋嘴猴子,个个伸着脖子,瞪着眼,吃得忘了说话。面食是“高桩馒头”。那是一种体态细高的馒头,入口筋道是它最大的特点。

林语堂先生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有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

于我看来,那位中国橱子,理应来自博山的池上镇中郝峪村才好。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博山咂鱼汤笑话(博山砸鱼汤做法)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