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掖县方言笑话(张掖方言歇后语)

本文目录一览:

听味道是哪里的方言

听味道是胶东方言,又称听味儿,其普通话含义为闻味道,听味儿在外地人眼里成了胶东方言的标志性语言。

胶东话是古音古语的活化石,所以,理解胶东话一定要回到文字的原点去理解,就是回到古代,用古人的思维去理解文字,而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

在古代,“听”其实就是描述的“大口貌”和“笑貌”。所以,“听味儿”,其实描述的就是“闻味儿”时的面部表情:闻味儿的时候,人们的口会张开或是带着笑意。久而久之,“听味儿”时的面部表情就固化为“嗅”的意思了。

胶东话的特点

胶东话方言特点与东莱区方言基本相同,但青岛、平度来垍、掖县等地没有胶东大部分方言所特有的舌面中音声母和下降型的阴平调值。

由于历史上(主要是清代)胶东地区向辽东地区的大规模移民,胶东方言对辽东方言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二者之间在语音、语汇、语法各方面都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说辽东方言就是在吸收当地原有方言的基础上,以胶东方言为主体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考了青岛的大学,问一下那儿的方言

青岛的语言很好懂,用词绝大部分是普通话使用的词语,很少有地方方言词语,只是腔调有所不同,只要对方稍微放慢语言速度,能听懂普通话的人一定能听懂青岛话的,这个你不必担心。但是入学后因为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家乡话五花八门恐怕你只有使用普通话交流了。

看到你的担心我认为有必要向你介绍一下青岛。青岛是个移民城市,历史不长。100多年前只是一个小渔村,当地只有浮山所、湖岛村等几个为数不多的渔村。当年德国人占领青岛时就以沿海一带划分了租界,区域很小,大约只是现在市南区的五分之一大小,青岛人称之为“界里”。界里就是当年的青岛市市区,其他地方都是山脉和农田。后来因为经济发展,许多外地人来此淘金,住在“界里”周边,等自己稳定了就把家乡的亲戚朋友带过来一起谋生,这些人当中近些的有平度的、莱西的、即墨的、胶州的;远一些的有日照的、掖县的、烟台的等等。他们各自占据一方,逐渐地形成了以地区为区域的片区(棚户区)。他们在谋生中相互交流,共生共存;在竞争中逐渐找到了平衡。同样,语言和生活习惯都有了融合和变化。最终形成了青岛独特的语言模式,语言方面最有名的就是西镇腔和沧口腔。西镇腔就是当地居民与日照口音杂交的语言结果;而沧口腔则带着浓郁的崂山口音。随着区域间的深入交流现在已经听不出腔调里面的微妙区别了除非你是上些岁数的老青岛才能辨别。也正是青岛的这种发展历史造就了青岛人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青岛人从不像北京、上海那样排斥外地人,因为青岛是移民城市,往上数三代都是外来户,谁笑话谁呢?

应该说你的选择非常有远见,当你真正融入青岛生活的时候,你会由衷地佩服自己当初的明智。

青岛话误人猫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恶(wù)人猫(mào),青岛话,原意是形容猫很讨厌很烦人,引申为形容人,如果你看见一个人很讨厌,很烦人,你就可以叫他“恶人猫”。

青岛话在青岛开埠之前,属于莱州府即墨县的乡镇方言。方言是基于母县(莱州府附郭县)掖县(今烟台市-莱州市)的地方雅言,经过人口流动迁徙自然形成的。青岛话来自于周边县市区方言胶高即方言(胶高即指今胶州市、潍坊高密市、即墨区)。胶高即方言是青岛话的底色。

狭义青岛话指青岛老市区方言(市南区、市北区),也就是学术界较多讨论的一种方言。是以即墨母音为基础,融合各地移民带来的各地方言而形成的。

而广义青岛话包括青岛老市区话,崂山话(包括李沧区东部和城阳区)、即墨话、胶州话、黄岛话、莱西话、平度话。另外,由于潍坊高密市与青岛及其所辖地区有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诸多交集,从口音上看,高密话近似于青岛话,发音几乎一致,且二者同属于胶辽官话-青州片-青岛小片。高密话与潍坊话差别较大,故可划入青岛话范围之内。

掖县方言笑话(张掖方言歇后语)插图

青岛经典方言

青岛话经典方言有:

1、有一种美女叫大_。

2、有一种垂涎叫拉拉吃水。

3、有一种脑残叫彪子。

4、有一种恶心叫依赖。

5、有一种修理叫扎古。

6、有一种得意叫涨颠。

7、有一种颓废叫焉油。

8、有一种难看叫别月。

9、有一种聊天叫拉呱。

10、有一种鄙视叫瓦后。

11、有一种下套叫岔巴。

12、有一种麻烦叫草鸡。

13、有一种模糊叫不裙亮。

青岛话在青岛开埠之前,属于莱州府即墨县的乡镇方言。方言是基于母县(莱州府附郭县)掖县(今烟台市-莱州市)的地方雅言,经过人口流动迁徙自然形成的。青岛话来自于周边县市区方言胶高即方言(胶高即指今胶州市、潍坊高密市、即墨区)。胶高即方言是青岛话的底色。

古代幽默笑话

素娥要盐

杭州有个叫“素娥”的妓女,为一个盐商所占有。一次,我故乡的黄南谷先生经过妓院,看见墙上素娥的小像,便在下面题写了一首诗:“淡红衫子淡红裙,淡淡梳妆淡点唇;只为一身都是淡,将来付与卖盐人。”看到的人无不大笑。

四喜四悲

曾有人作《四喜诗》道:“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成化戊辰年,有个叫王树南的人又分别给四句诗前面加上“十年”、“万里”、“和尚”、“教官”等字,众人听了无不捧腹大笑。万历壬辰年,又有人增加文字:“甘雨”又“带珠”,“故知”添“所欢”,“和尚”成“附马”,“教官”得“状元”。一时之间,大家认为这喜谑程度已无以复加了。谁知又有个将四喜诗改成《四悲诗》:“雨中冰雹败稼,故知是索债人,花烛娶得石女,金榜复试除名。”见到的人认为更为发噱。

颠倒阴阳

闽中一个医生姓阴,他妻子叫阳氏,人们笑称他们是“颠倒阴阳”,又戏称他们的儿子叫“阴阳生”。

晋见上司

一个举人走门路做了山东某县县官,初次去晋见上司时,仓促间不知如何应酬,突然问道:“大人尊姓?” 上司对他的无礼和无知十分惊骇,勉强笑道:“姓某。” 那县官低着头想了好久,又说:“大人的姓是百家姓里没有的。”上司更加惊骇,说:“我在旗下(满族)你不知道吗?”县官又起立问道:“大人在什么旗?”上司答道:“正红旗”。县官说:“正黄旗最好,大人为什么不在正黄旗?”上司大怒,问道,“你是哪省的人?”县官答道:“广西。”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县官愣然不知回答,只得告辞退出。第二天就被勒令去职回家。

瓜贩作诗

有个叫顾骑龙的,相貌长得很丑陋,可性格温和,喜好读书,哪怕是缺损书角的书,也宝贝得像玉璧似的。他喜欢写诗,往往随口说出就极有味道。一次,他贩西瓜卖,有人用《卖瓜》作题目考他,谁知他应声吟咏道:“郎君今日卖西瓜,西瓜只只都不差。包拍大红兼蜜练,竹炉不用再煎茶。”人们听了赞叹不已,顾骑龙兴致更高,把他的近作也朗声读了出来:“佳人独宿千千万,才子孤眠万万千;老天若肯行方便,两处牵来一处眠。”人们不禁大笑。

杜康夫人

酒客们商议要建造一座杜康庙,用来纪念造酒的祖师爷杜康。开工破土的时候,忽然掘得地底下一块石碑。当时大家都已吃醉,见石碑恍忽有“同大姐”字样,就建议添造一间后房,让这“杜夫人”安息。寺庙落成后,请县官擎香焚拜。县官到后房看见石碑,大吃一惊道:“这是周太祖石碑啊!便忙叫人将它移到庙外去。县官夜里忽然梦见有个头戴大帽的人来感谢道:“我是前朝周太祖,错配杜康做夫妇,若非县令亲识破,嫁个酒鬼一世苦。”

竹笋炒肉

曾经有人抄录东坡诗句:“无肉令人瘦,无竹叫人俗。”后续两句:“若教不瘦又不俗,顿顿有碗笋炒肉。”

县官行令

江南无锡县官卜大有擅长开玩笑,听说新任宜兴县官有口才,想要难难他,便同武进县官预先商量了酒令。一天,卜大有宴请他俩,举起酒杯说:“两个火是‘炎’,这不是盐酱的盐;既然不是盐,为什么添了水就变淡了?”武进县官说:“两个日是‘昌’,这不是娼妓的娼;既然不是娼,为什么开口便唱?”宜兴县官说:“我也有酒令,只怕说出来冒犯卜老先生。”两人齐声说:“请说说。” 他就说:“两土为‘圭’,这不是乌龟的龟;既然不是龟,为什么添了卜成卦?”(古时用龟骨占卦。)两人听了大笑。

父母何物

我在某县审阅童生考秀才的卷子,那考题是“父母在”三字。一张考卷上答道:“父母是何物?”我不禁笑了出来,就在卷上批了一行字:“父是阳物,母是阴物。阴阳不和就生了你这个怪物!”

土产土娼

广东西部贺县有类香菇,土名叫兰花菇。 一次,中丞巡察到贺县,询问该县有没有土娼(地方上的妓女),县官以为问是土产,便答道:“有,叫兰花菇。”中丞大怒道:“为什么不驱逐、取缔?!”县官这才恍然大悟,急忙解释,旁听者都大笑,中丞也大笑,因为“兰花菇”三字很像妓女的名字啊。

他人鞋底

宋朝的杨亿,曾执笔写作公文,常被执政的大官点划删改,他很是愤愤不平。便拿来文稿,将高官涂抹处又用浓墨全部抹去,做成鞋底草样,在旁边题写小字道:“世业杨家鞋底。”别人惊奇地询问,他就说:“这是别人脚迹。”一时传为笑谈。

菜肴诗名

有个人要设宴招待朋友,可惜搜遍口袋只有8文铜钱,十分尴尬。老佣人说:“容易办成。”便拿6文买了两只鸡蛋,1文买了些韭菜,一文买了豆腐渣。老佣人端出第一盘菜,是韭菜面上铺两只蛋黄,他说:“这叫做‘两个黄鹂鸣翠柳’。”又端出第二盘菜,韭菜上是一圈蛋白,说:“这叫‘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盘菜是炒豆腐渣,名称叫做:“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菜是清汤上浮动着两个蛋壳,取名为:“门泊东吴万里船”。老佣人说:“我喜欢杜甫这首诗,所以做的菜肴凑上这四句诗,成其文雅,请不要嘲笑。”主人十分高兴,客人也重重奖赏了他。

得名来由

一天,林凤梧拜会纪文达,纪问:“你取名凤梧有什么来由吗?” 林答道:“母亲生我时梦见有只凤凰栖息于梧桐树上,所以才提此名。”纪文达叹道:“您母亲的梦可说是美妙的了!假使不幸而梦见鸡盘旋于芭(谐音“巴”)蕉之间,那么你的名字就很难听啦!”林凤梧边笑边说:“你真会恶作剧。”

想妻对联

某童生到郡城去考秀才,偶然想念起妻子来,便戏写一副对联,自寻乐趣:“充无罪之军三百里,守有夫之寡二十天。”同学看见,传为笑话。

嘲老童生

某童生年纪已有80岁,督学官询问他四书五经里的文章,他大多不记得。有人嘲笑他,作了一副对联:“年纪八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可说是长寿了);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又指对书籍生疏)!”

好色如僧

李屏山同雷希颜、张伯玉聚宴、游玩。李屏山喜欢喝酒,雷希颜喜欢吃菜,于是相互戏笑道:“屏山爱酒如蝇,希颜见肉如鹰,伯玉好色如僧。”说完一起大笑。

三个不要

有个年老的县令,在县府大门前写了三个大字:“三不要”,下面还作了注释:“一不要钱,二不要官,三不要命。”第二天早上,他出去察看,只见注释下又给人每行添了两字:“一不要钱”下添写了“嫌少”;“二不要官”下添写了“嫌小”;“三不要命”下添写了“嫌老”。老县令恼羞不已。

父浴子睡

金圣叹去拜会友人,那朋友以洗浴为由婉言谢绝。金圣叹又探访他儿子,儿子又在睡觉。金圣叹叹了口气道:“老子还在狱(谐音‘浴’)中,儿子又做了罪(谐音‘睡’)

人啦!”

伯虎写对

唐伯虎有次代某商人写了一副对联:“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 那人不满意,说对联意思必须显而容易理解的才好。唐伯虎就重新写了一副:“门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虫,队进队出;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某商人才十分高兴地告别而去。

老枣树班

掖县张某同中丞胡某是儿女亲家,胡家养有一个戏班子。一天,张胡两家夫人宴会,张某对胡某说:“听说尊府梨园(戏班子)最好。”胡某不知“梨园”含义,随口谦虚地答道:“怎么称得上梨园呢?不过只有几棵老枣树罢了。”左右都掩嘴暗笑。人们便称胡氏的戏班叫“老枣树班”。

毛氏评诗

萧山毛大可不喜欢苏东坡的诗。汪季用就举出苏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例,游说道:“这样的诗难道不是妙句吗?”毛大可愤然不平地说:“春天水暖,鹅也先感觉到了,怎么苏东坡只单单说鸭呢?”旁边人听了捧腹大笑。

杨凭查偷

唐代诗人杨凭有个表弟,因偷抄了他的诗而获取功名。杨凭知道后十分愤怒,责问表弟道:“我的‘一一鹤声飞上天’,你有没有偷抄在试卷上?”表弟答道:“知道阿哥最珍爱这一句诗,我不敢偷。”杨凭神情有所缓和,说:“这样还可以宽恕。”

美女有力

王忠肃为人严肃,不喜欢嘻笑,偶尔说笑话,也一定寓有规劝警告的深意。一天,他看见一个大臣目送美女,美女走远了,那大臣还频频回头凝视。王忠肃就说:“这个女子很有力量。” 大臣问:“先生怎么知道呢?” 王忠肃笑道:“这是显而易见的事,不然,您脑袋怎么总被她远远扯拉向后转呢?”

儿坐下首

郭进很有军事才能,带兵打仗屡立战功。一次,他在城北建造房屋竣工,就设宴邀集亲友庆贺,造屋工匠们也应邀赴宴。郭进将工匠们的酒席设置在厅东,子侄们的酒席设置在厅西。有人便说:“儿子们怎能同工匠们并列在一起,而且还位处下首(古人以东为上首)?”郭进指着工匠们:“他们是造屋的人。”又指指儿子们:“他们却是卖屋的人(暗含将来败家之意),所以应该坐在造屋人的下首啊。”

妓女笑话

举人阳少南到某县游览,同某妓女亲近相好,当时妓女还是少女,过了几年,他重新到某县,这时他胡须老长,那女子亦成了大姑娘。一天,他同友人去看那女子。阳少南对她笑道:“女儿家天天亲近男人,所以容易长大啊。”那女人也不甘示弱,上前捋住他的胡须笑道:“虬髯公难道也是天天亲近女儿家而变老的吗?”大家听了相对一笑。觉得妓女的话虽然是笑话,其实足够使人猛然觉醒的啊!

徐晞妙答

兵部尚书徐晞是从普通差吏出身而逐级提拔上来的。一天,他与某状元一同走进学宫,某状元指着孔子肖像说:“你认得这位老先生吗?”徐晞说:“怎么不认得?可这位老先生不是科甲(参加科举考试而获取进士功名)出身的。”某状元尴尬得难以对答。

屠儿作文

有个屠夫的儿子攻读诗书,要想做官。一天,他向某某太史请教文章,太史评论他的文章说:“有骨力,有斤两,放在案头上,反复咀嚼也不讨厌。”明为赞扬,实为讽刺。

再打三斤

有个县官整天喝得大醉。一天午后,喝完一壶酒,正要叫公差再给他买些酒来时,忽听得外面有人喊冤枉。他非常恼怒,传令升堂,吆喝公差拿板子敲打喊冤的人。公差问:“打多少?” 他醉醺醺地伸出三个指头说:“再打3斤!”

多付饼钱

有个顾客问饼店老板:“饼多少钱一个?” 老板答道:“一钱一个。”顾客一连吃了几个饼,按价付了钱。老板说:“饼是面做的,你还应付面钱。”顾客随即付了面钱。老板又说:“饼不要柴草烧和水调拌吗?你还要付草钱和水钱。”顾客又立即付了草钱和水钱。 老板说:“饼还要人工做。”顾客又付了钱。顾客回到家里,想了想,笑骂自己道:“我真戆啊,付了那三种钱,就不该再付饼钱了啊!”

报告灾荒

荒年,农民向官府报告灾情。 官老爷问麦子收成多少,回答说:“只有三分收成。”又问棉花收成,回答说:“只有二分收成。”再问稻子收成,回答说:“也只有二分收成。”官老爷大为生气:“这就有七分收成了,还来捏造欠收吗!”农民又好气又好笑,便说:“我活了100多岁,实在没见过这么大的灾荒。”官老爷问:“你怎么会有100多岁?!”农民答道:“我70多岁,大儿40多岁,二儿30多岁,合起来不就是吗?”这么一说,引得哄堂大笑。官老爷被笑得红了脸。

蔡京之孙

宋朝的权臣蔡京有几个孙子,从没见过种庄稼。一天,蔡京开玩笑地问他们:“你们每天都吃白米饭,试着对我说说,这米是从哪里来的?”一个孙子说:“这米是从舂米的石臼里出来的。”蔡京哈哈大笑。另一个孙子想:京城里的米都是用席子包运来的,所以接口说:“不对,我看见它是从席子包里出来的。”

少陵可杀

乾隆年间,司业(官名,协助国子监祭酒,负责监务)林谦之与正学(官名,相当于府学的教授)彭仲举游天竺,一块饮酒论诗。两人谈到杜甫诗的妙处时,就醉醺醺地说:“杜少陵可杀。”(可杀:真使人满意。可:可意。杀:煞。)有人在隔壁听见,便到处去告诉别人说:“有一重大事件,林司业与彭正学在天竺谋杀人。” 别人问:“杀的是谁?”这人说:“是杜少陵,不知是哪里人?”

熊掌当菜

先生叫学生解释《孟子》中的句子“熊掌亦我所欲也”意思。一个学生写道:“早晨吃饭,下饭菜是熊掌,晚上吃饭,下饭菜是熊掌。”先生笑道:“我老夫从来没能得到一小块熊掌尝尝鲜,你却能把它当小菜吃。”学生们哄然大笑。

不管吃醋

海丰有个官吏叫张穆庵。一天,乘坐马车驰出官府,一个老太跌跌撞撞拦住车子告状,说丈夫讨了小老婆不再理她了。张穆庵大笑,呵斥她让路,说:“我是卖盐官,不管人家吃醋事!”

不白之冤

陈句山先生已有60多岁,而头发胡须却都是黑的。朋友裘文达开玩笑地说:“如果用年龄为标准来衡量,您的头发胡须可说是抱冤受屈了!”陈惊问原故,裘回答道:“它们蒙受了不白之冤呀。”

红面赴会

某人平时多忌讳。家里每逢节日庆贺,他总是崇尚红色,客人如骑白马赴宴,绝不准许牵进自家马棚。有个少年客人擅长说笑话,便用红粉涂敷面部赴会,主人非常奇怪。少年说:“我知道你讨厌白色,所以我不敢用白面孔来讨没趣啊。”满座哄笑,主人惭愧,从此改掉了避忌的毛病。

是瞎子诗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首著名的五绝:“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有人拍案叫绝,不时摇头晃脑再三吟诵;偏有个人不以为然,说:“这是瞎子诗嘛。”听到此话的人一时哑口无言。

落选诗歌

唐青臣写了一首下第(科举考试落选)诗,很是诙谐:“下第远归来,妻子色不喜;黄犬恰有情,当门卧摇尾(表示欢迎主人归来)。”朋友们读了无不掩口而笑。

咏眼镜诗

有人写了一首题名《咏眼镜》的诗:“长绳双耳系(古代眼镜用绳子牵攀于耳轮),横桥一鼻跨。”有人看了就接口道:“终日耳边拉短纤,何时鼻上卸长枷(刑具)?”

诗有糖气

有人写了首诗,自觉不错,就拿去给仲小海看。仲小海说:“诗是写得好的,可惜太甜了点。” 那人惊异地说:“为什么?”仲小海答道:“有唐(唐诗,谐音“糖”)气,怎么不甜?” (讥讽他模仿唐诗。)

蔡子打油

蔡芷衫喜欢自称“蔡子”(“子”,古代时道德文章都好的男子的美称)。一次,他写了首诗给汪用敷评论,汪看了说: “这不过是首打油诗哩。”蔡芷衫十分恼怒,说:“这是《昭明文选》正宗体裁,怎么说打油?” 汪答道:“蔡子(谐音“菜子”)不打油,拿什么去打油?!”

妻卧僧房

尚书霍韬想拆除寺庙建筑自家的房屋,就唆使县令驱逐和尚。 和尚便在墙壁上题写了两句诗:“学士(霍韬是读书人)家移和尚寺,会元(霍韬的字号)妻卧老僧房。” 霍韬见了内心惭愧,就取消了拆庙建房的计划。

东北人说话特点

1、东北话普遍三声比较多;很多在普通话中不读三声的字东北人习惯读三声,比如:撇(pie3)开、媳(xi3)妇儿、中国(guo3);

2、大部分东北人都不说r这个音,r声母的字他们多会读成y声母,比如:东北人(yin)、吃肉(you);

3、都说四川人平翘舌不分,其实很多东北人也不分z、c、s和zh、ch、sh,比如:支(zi)持(ci)、手拉手(sou);这个情况在东北也比较复杂,有的地区的人都读zcs,有的都读zh、ch、sh,还有部分人混着读。

扩展资料:

东北官话的形成由来

东北官话的形成主要源于晚清民国时期的两次移民。从晚清开始,清政府缺钱了,于是对东北采取了开禁放垦的政策,大量河北、山东的老百姓开始闯关东。

有研究显示,晚清50年时间中,从关内移到东北的移民至少有1000万。这么多移民让汉语在东北成为了绝对的霸主,不少满族人会说汉语,却不会说满语。

民国成立后的20年,东北又迎来了第二次闯关东热潮,这次又有1000多万人口来到东北。两拨移民以山东人为最多、河北人第二,所以不少山东、河北方言成为如今东北话的一部分也就不算稀奇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掖县方言笑话(张掖方言歇后语)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