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王朔讲的笑话是哪一年(王朔幽默文章)

本文目录一览:

26年后,再看冯小刚王朔的各自境遇,人生逆转差距一目了然

说起有名的“京圈老炮”,现在很多人都会想到冯小刚,

但其实当年,有一位比冯小刚还要叱咤风云的人物,那就是王朔,

而且对于冯小刚来说,他能从一介美工师变成电影大腕,背后也离不开王朔,

王朔是冯小刚的“偶像”和“好哥们”,更是他可遇不可求的“贵人”。

上世纪90年代,冯小刚和王朔,一个握着笔,一个扛着摄像机,

共同开创了国产电影史上最辉煌的时代,留下了无数难以超越的作品,

然而26年后,再看两人的各自境遇,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曾经让冯小刚化身迷弟“抱大腿”的王朔,晚年却无比悲凉凄惨,

这两位“大佬”之间究竟有过怎样的恩怨情仇?为何他们的结局会截然相反?

01

1958年,北京大兴区和江苏南京的两户人家里,两个男婴分别呱呱坠地,

一个是冯小刚,一个是王朔,他们从一生下来就是天差地别,

冯小刚出生在破落的北京胡同里,是个地道的“胡同串子”,

他的父母都是极为普通的工人,上面还有个姐姐,一家人过着贫苦的日子,

在他7岁那年,父亲抛下了家中的妻儿,很快再娶了一个年轻夫人,

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一儿一女拉扯大,结果又被查出患有胃癌,

在切掉了三分之二的胃后,瘦得像一根风吹就倒的竹竿,苦苦地支撑着这个家。

母亲曾经对冯小刚说:“孩子,所有的苦难妈都替你受尽了,以后你一定会顺顺利利”,

幼年的冯小刚听完这话,心里很是难受,眼泪也在眼眶里止不住地打转,

他在心中暗暗发誓,将来一定做个有出息的人,让母亲跟着自己享受荣华富贵,

生活在这样贫苦的单亲家庭里,冯小刚从小就受尽了别人的冷眼和嘲笑,

再加上长得磕碜难看,打满补丁的裤子、干瘪矮小的身材、一口发黄的大龅牙,

每次冯小刚出现在胡同口时,就会成为其他孩子欺负和孤立的对象。

那时冯小刚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扒在栅栏上看隔壁的大院子弟,

看他们踢球、拉手风琴、和女孩子们玩捉迷藏,他的眼里都是羡慕和渴望,

大院里的孩子都穿着干净的衣服,在宽敞的院子里奔跑,享受着各种优待,

而胡同里的孩子大多没有父母管教,每天在充满汗臭和污水的胡同里穿梭,

横在胡同和大院之间的这面栅栏,就像是隔开了两个世界的围墙,

毋庸置疑,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王朔,就是冯小刚做梦都想成为的那种人。

王朔的家庭背景十分优越,父亲是部队军官,母亲是军医,

很小的时候,王朔跟着父母搬到了北京海淀区的军区大院里,

他就是冯小刚最羡慕的“大院子弟”,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而且他还是个特别爱折腾得“顽主”,也是大院里的“扛把子”,

王朔性格乖张,从来就不是个安分守己的孩子,在学校里也是横行霸道,

经常惹出事来的王朔也没少被叫家长、写检讨书,但照样谁来都治不了他。

但在嚣张跋扈的背后,是王朔因缺少父母的陪伴而孤独的内心,

从他记事开始,父母就一直忙于工作很少见面,他才逐渐变得独立而叛逆,

他在后来给女儿的信中写道:“我始终怀疑亲情,我不记得我爱过父母”,

但好在家里还有父亲留下的很多藏书,这些书籍丰富了王朔的精神世界,

他饱读诗书,也爱上了看书和写作,很早就开始尝试创作一些小说和散文。

中学毕业后,王朔被父亲安排到了青岛海军部队参军,当过卫生员和操舵手,

王朔在这段部队生涯中,唯一的收获就是充分发挥了过人的文学天赋,

他写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等待》,被刊登在了《解放军文艺》上,

随后他的写作才华也得到了编辑社的认可,王朔被借调过去当了编辑,

在短暂接触过文学工作后,不安分的王朔又投入到了纷繁复杂的 社会 中,

从部队退伍后的他当过医药销售、倒卖过手表、和朋友合伙开过烤鸭店,

但每一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在被残酷的现实生活反复碾压后,

王朔终于意识到,要想成功还是得做自己擅长的事——写小说。

1984年,王朔在《当代》上发表了中篇小说《空中小姐》,

这本带着浪漫主义基调的爱情小说,获得了《当代》文学新人奖,

王朔书中的主人公都是纵横情场的浪子,而小说又大多都取材于现实生活,

所以现实中的王朔也是个泡妞的高手,身边的莺莺燕燕换了一个接一个,

那年夏天,王朔经常拉着一群大院子弟,去北京舞蹈学院看年轻姑娘跳舞,

甜言蜜语加上大院子弟的出身,俘获了不少姑娘的芳心,其中就包括前妻沈旭佳,

她被一会幽默一会深沉的王朔深深迷住,尤其钦佩他能说会写的才华,两人坠入爱河。

与此同时,同样在北京城里闯荡的冯小刚就没那么顺利了,

在中学毕业后,冯小刚因为考不上大学而参了军,后来还进入了北京军区文工团,

冯小刚和王朔一样,在骨子里都有种文青气质,还特别喜欢美术和绘画,

退伍后,冯小刚在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做过工会干事,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但冯小刚不甘心做一辈子小职员,选择出来单干,努力寻找进入影视圈的机会,

一次偶然的机会,冯小刚在医院结识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副主任郑晓龙,

头脑机灵、能说会道的冯小刚发挥了“拍马屁”的全部功力,把郑晓龙捧得天花乱坠,

郑晓龙一边被哄得开心,一边也觉得冯小刚是个可塑之才,于是决定帮他一把,

1985年,冯小刚被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担任美工师,开始参与影视剧的拍摄,

可以说,郑晓龙就是冯小刚的第一个“贵人”,是他改变了冯小刚的命运。

02

1986年,对于冯小刚和王朔来说,都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王朔在《啄木鸟》上发表了中篇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这篇小说迅速在 社会 上掀起了阅读潮,书中的句子被无数文青争相摘抄,

同年发表的《橡皮人》也引起了巨大反响,第一个“王朔年”到来了,

他的文学风格戏谑调侃、通俗幽默,每一句人物对话都充满了尖锐的讽刺,

王朔一跃成为了“京圈”的风云人物,不少导演、演员都是他的忠实粉丝,

后来像姜文、赵宝刚、张元这些名导,都抢着要把他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

按理说,以冯小刚那时的名气和地位,根本挤不进王朔所在的“京圈”,

但人生就是这么凑巧,冯小刚很快借着郑晓龙抱上了王朔的“大腿”,

有一次在片场拍戏时,郑晓龙拿着本杂志边笑边骂,

好奇的冯小刚凑过去一看,发现郑晓龙正在看王朔的小说《浮出海面》,

郑晓龙随口一提:“这是我哥们王朔”,冯小刚的眼睛立马就亮了,

那时王朔红遍了全国,也红到了冯小刚的心里,他正想尽办法要攀上这位“大佬”,

冯小刚问郑晓龙:“可以把他介绍给我认识吗?”郑晓龙说:“没问题”。

王朔至今还对第一次见冯小刚的那天记忆深刻,

在郑晓龙的牵线下,冯小刚终于在乱糟糟的家里见到了“偶像”王朔,

王朔一迈进屋子,冯小刚立马起身笑脸相迎,嘴里满是恭维和吹捧的话,

他还亲自下厨炒了两个王朔最爱吃的菜,一盘酱猪蹄,一盘麻椒鸡丝,

起初王朔对冯小刚并无好感,对冯小刚奉承自己的原因也心知肚明,

但没想到几杯酒下肚后,冯小刚趁着郑晓龙外出的空挡,果断抓住了王朔的手,

一边真挚地诉说着自己的崇拜之情,一边滔滔不绝地将王朔的书倒背如流。

原来冯小刚早就明白,自己只是个小美工,要想往上爬就只有削尖了脑袋,

在见王朔之前,冯小刚买来了他的两本代表作,日日夜夜地苦读硬记,

这才在王朔面前塑造出了一个“铁杆粉丝”的形象,好让对方接纳自己,

后来一段日子里,冯小刚为王朔“鞍前马后”,一口一个“王老师”地叫着,

他也不觉得这样是低声下气,反而说:“我的生存之道取决于取悦别人的程度”,

从此,冯小刚就抱上了王朔的“大腿”,两人成了称兄道弟的好哥们。

1988年,王朔再次迎来了爆发的一年,

他的四部小说《顽主》《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大喘气》,

全都在这一年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一部接一部地登上了大荧幕,

随着这些电影取得了热烈的反响,王朔在电影圈、文学圈的影响力也上升至空前绝后,

在小说创作上登峰造极后,王朔又把目光转向了剧本创作上,

他把京圈里的那些“大院子弟”朱晓平、海岩、莫言等人召集在一起,

成立了“海马影视创作中心”,创作出了后来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渴望》。

在九十年代,这部《渴望》成了中国电视史上一块难以超越的里程碑,

创下了超过90%的收视率,播出当年横扫各大颁奖舞台,拿奖拿到手软,

从小说家、电影编剧到电视剧编剧,王朔再一次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

他在京圈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巩固,“海马影视创作中心”也在不断壮大,

1990年,他们开始策划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

在王朔身边“效犬马之劳”的冯小刚一听,这不就是机会来了吗?

他立刻毛遂自荐写了2集剧本,交给了王朔和郑晓龙等人审阅,

在冯小刚的剧本功底得到认可后,王朔便正式把他带到了《编辑部的故事》的剧组,

可没想到剧组一开机就遇到了难题,几十万字的剧本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那个年代没有电脑,剧本全靠手写,正当众人犯难的时候,冯小刚再次挺身而出,

他发挥了当初背王朔小说时的记忆力,真的把剧本全部重写了一遍,

冯小刚立下了大功,王朔也很讲义气,把他的名字署在了编剧的第一位。

1993年,冯小刚仗着和王朔混得熟,又顺势提出了当导演的想法,

王朔就和郑晓龙打了招呼,让冯小刚当上《北京人在纽约》的副导演,

这是冯小刚的首部电视剧,一举夺得了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飞天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冯小刚“首战告捷”后,1994年,王朔又把他拉进了“好梦电影公司”,

同一年,王中军和王中磊俩兄弟也创办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

这两组人马正轰轰烈烈地闯荡电影圈,都打算大干一场,但他们的结局却截然相反。

03

“好梦公司”成立后,许多人奔着王朔的名气,纷纷投资他们拍电影,

而王朔直接当起了“甩手掌柜”,他只管剧本,拍摄和制作全交给了冯小刚,

冯小刚也过了一把导演的瘾,拍出了《永失我爱》《一地鸡毛》《冤家父子》等影片,

但这些片子都反响平平,冯小刚和王朔心情烦闷,只好各自扎进女人怀里寻求安慰,

那时,冯小刚在拍《大撒把》时结识了年轻漂亮的徐帆,但碍于还没和原配张娣离婚,

两人足足谈了8年“婚外恋”,直到1999年才名正言顺走到一起,

而王朔对待前妻就没那么“心软”了,在对兼具文艺和摇滚气质的徐静蕾一见钟情后,

王朔果断和前妻沈旭佳离了婚,跑去和徐静蕾爱得轰轰烈烈。

不知道是不是离开了“旺夫”的沈旭佳,王朔的事业突然遭遇迎头一棒,

1997年,《上海文学》刊登了一篇批判王朔的文章,意指他的小说思想低俗萎靡,

这篇文章迅速掀起了批判王朔的浪潮,许多妒忌过他的同行也纷纷落井下石,

那段时间,王朔写的书、参与的影片全都以“宣扬灰色主义”的名义被封杀,

被逼到尽头的“好梦公司”终于梦醒了,王朔本人也在国内无法立足,

在出走美国的前夜,王朔分别交代了两件事:一是让冯小刚“有机会活,就不要一起死”,二是嘱托好友千万要照顾好徐静蕾,一定要把她捧成角儿。

王朔这颗“大树”倒了,失去靠山的冯小刚哭得很是伤心,头发也一抓一把地掉,

但很快他就意识到:“王朔是走了,可他的作品还在啊”,顿时就又笑了,

那一年,冯小刚把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成了电影《甲方乙方》,

电影上映后票房和口碑大获全胜,冯小刚也一跃成了国内商业片导演中的大腕,

当然,冯小刚在编剧一栏只署名了自己,这点王朔是不知道的,

这部电影靠着370万投资大赚了3000多万,在电影圈内一时风头无两,

从此之后,冯小刚靠着一年一部贺岁电影,拉开了“冯氏贺岁片”时代的序幕。

后来,王朔见风波平息回了国,事业一落千丈的他过得非常落魄,

冯小刚得知后脸上有点挂不住,便叫人给王朔送去了五万块钱的“稿费”,

结果此举激怒了这位昔日的好兄弟,王朔气得差点掀桌,连人带钱轰了出去,

虽然他的确交代过冯小刚要“独活”,电影不写他的名字可以理解,

但冯小刚连招呼都不带打一声,还用这五万块钱来羞辱人,实在是过分了,

王朔决定彻底和冯小刚划清界限,两人多年的交情算是破裂了。

然而此时的冯小刚已经是“京圈新贵”,稳坐在国内一线导演的宝座上,

对于早就身败名裂的王朔,他哪里还需要像当年那样处处讨好?

而且2000年,发展迅猛的华谊兄弟还向冯小刚抛出了“橄榄枝”,

冯小刚在攀上了华谊兄弟后,先后拍了《一声叹息》《大腕》《天下无贼》等等电影,

每一部都票房大卖,冯小刚赚得盆满钵满,名气和地位也风生水起,

反观那几年的王朔,离婚后净身出户的他只能靠徐静蕾拍戏养活,

徐静蕾还用好几年的积蓄为王朔买了一栋别墅,说:“想给他一个配得上身份的家”。

在那之后,王朔几乎从电影圈销声匿迹,重新当起了小说家,

他知道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于是打算下足功夫捧红徐静蕾,

王朔还曾发言:“在我死后所有钱都留给徐静蕾”,两人爱得那叫一个死去活来,

然而2004年,两人不知为何还是分手了,王朔再次变成了“孤家寡人”。

但他和冯小刚的恩怨似乎还没结束,在小说《玩的就是心跳》里,

王朔写了个“冯裤子”的角色,借以暗讽和痛骂冯小刚“欺下媚上”,只会溜须拍马、捧高踩低,大导演冯小刚从此有了“冯裤子”这个外号,这脸面算是丢大了,

不过冯小刚却并不在意,因为如今的他和王朔的地位已经判若云泥,

他没必要再和王朔闹翻,哪怕能维持表面上的和气,也可以彰显他名导的气度,

而且说不定以后还得再用王朔写的剧本呢。

04

如今,冯小刚和王朔都已过花甲之年,两人的生活天差地别,

曾经桀骜不驯的王朔已经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眼睛里多了几分饱经沧桑的温和,

许久未在公众面前露面的他,过上了在家养猫、一星期出一次门买菜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虽是闲云野鹤,但对于当年那么高傲张扬的王朔来说,多少也有点落寞,

更别提他现在是“孤家寡人”,至今还是孤身一人。

而另一头,冯小刚的晚年生活就要丰富多彩极了,

他依旧以一线导演的身份活跃在电影圈中,身边还有妻子徐帆陪伴,

不仅身家过亿,在国内和美国洛杉矶都有好几栋豪宅别墅,可以轮着去度假,

而且在圈内呼风唤雨的他,身边围绕着一群编剧和演员,根本不会感到寂寞,

当年出身破落胡同的冯小刚终于“翻了身”,过上了有出息的生活,

王朔和冯小刚的结局,就这样在命运的捉弄和安排下,实现了“轮流转”,

当年就像来自“两个世界”的他们,现在却过得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不知道曾经被冯小刚羡慕着的王朔,如今会不会反过来羡慕冯小刚呢?

王朔讲的笑话是哪一年(王朔幽默文章)插图

王朔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姓名:王朔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8年 籍贯:北京

王朔 (1958—)北京人。1976年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在北京医药公司工作。1978年王朔 开始创作。王朔 先后发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万别把我当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广受读者欢迎。出版有四卷本的《王朔 文集》(华艺出版社1992年初版)和《王朔自选集》等,曾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王朔 的早期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王朔 ,写过一些言情、侦探类的小说。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有风格,写一群文化痞子,以游戏、颓废为精神特征,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他的人物的“我是痞子我怕谁”和他自己“我是码字的”的宣言一样,成为一部分青年人的精神象征。后进入影视业,由王朔 策划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由王朔 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也都很受欢迎,有明显的商业炒作。王朔 的作品虽风靡一时,但评论界却分歧很大,以至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国文坛影坛出现了引人注目的“王朔现象”。

其自谓:“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只粗粗认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理当庸碌一生,做他人脚下之石;也是命不该绝,社会变革,偏安也难,为谋今后立世于一锥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

被称道或批评为“痞子文学”的代表,作家王朔 ,最受人称道的作品莫过于《动物凶猛》。王朔 在书里以轻松幽默和充满少年阳光的手法,描写一群在大陆文革期间少年的日常生活,故事主角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与朋辈交往,或结识异性,唯一与文革扯上关系的是与另一班少年武斗,完全没有过往描写文革阴暗面伤痕文学的气氛。这部著作亦被导演姜文改拍为《阳光灿烂的日子》。

事实上,相对其他作家,王朔 是有其属于自己的天地,和具有极力的勇气敢于表达独特的观点。举例来说,被评为中国文学瑰宝的《红楼梦》,在他眼中只是抄袭《金瓶梅》 而已。当然,其他作家可能对此亦略有所感,但公开发表则需要极大的勇气。或者,这便是王朔作品特点的来源!

《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万别把我当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王朔 文集》等

王朔的成名作是哪部?最幽默又哪部?

王朔的成名作:《空中小姐》最幽默:《顽主》王朔(1958年—),男,1976年毕业于北京第四十四中,后进入中国人民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197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选集》等,后进入影视业,电视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2007年出版新书《我的千岁寒》,收入了六篇文字。

个人简介

王朔王朔,我国著名作家,编剧。197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选集》等,他的早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有风格,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后进入影视业,电视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2007年,王朔以50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6位,引发广泛关注。 

1976年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在北京医药公司工作。

197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万别把我当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广受读者欢迎。[2]

出版有四卷本的《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1992年初版)和《王朔自选集》等,曾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他的早期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写过一些言情、侦探类的小说。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有风格,写一群文化痞子,以游戏、颓废为精神特征,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

他的人物的“我是痞子我怕谁”和他自己“我是码字的”的宣言一样,成为一部分青年人的精神象征。后进入影视业,由他策划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由他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也都很受欢迎,有明显的商业炒作。

他的作品虽风靡一时,但评论界却分歧很大,以至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国文坛影坛出现了引人注目的“王朔现象”。

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只粗粗认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理当庸碌一生,做他人脚下之石;也是命不该绝,社会变革,偏安也难,为谋今后立世于一锥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

人物经历

折叠生活经历

王朔,男,1958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辽宁岫岩,1976年毕业于北京四十四中学,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短篇小说《等待》发表于当年《解放军文艺》文学杂志第11期),自1984年初处女作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二十二个中篇小说、三个长篇小说,大约一百六十万字,并创作了数十集电视剧。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王朔 放浪之魅-搜狐新闻出生后不久,便随著父母来到北京郊区的一个部队大院落户,大院里有各地的人,唯独没有北京人。王朔的理解是,可能那时北京参加革命的少。自我封闭的大院生活,使作为小毛孩子的王朔不知城里还有居民,以为那里除了商场就是公园。

上中学后,王朔搬进了城,朝阳门的城根下,他和北京的语言发生了直接的交流。在此之前,他对北京文化几乎没什么认识,北京的语言对他来讲是陌生的。由此可见,今天王朔的语言,跟“老北京”是没有渊源关系的,那是和北京的语言交流后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只能算新北京文化中的一支。“调侃”,成为王朔语言是最大特色。而调侃本身则是一种不硬也不软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与其说王朔是把它当成了工具,还不如说王朔把它当成了武器,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小时候所面临的不是被尊重而是时时被侵犯。街头的流氓,严肃的老师,专横的父母都可以形成侵犯。你无力回击这种侵犯。但你也一定要采取一种自我保护措施。王朔选择了调侃,这样既能化解对方造成的侮辱,又有保护自身尊严的功能。王朔成为人们眼中的披著文化外衣的“痞子流氓”。一种本能的反抗,和小孩调皮捣蛋差不多的把戏,却惹得大人们生气了。

有人问王朔:“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名利了。”王朔答。王朔写了社会边缘上的人,以往,游手好闲为社会不允许,每个人的社会位置都非常明确,新时期以来,很多人生活在社会边缘。过去中国的中产阶级,依附在权力阶层,由政府、军队、官吏中的一些人士构成,改革开放前,这些人在政治上有很强的优越感,经济状况又是中等偏上。而改革开放后,这个阶层逐渐瓦解,他们中的很多人有巨大的失落感,经济上的优越被私营者代了,政治上的优越感又很模糊,他们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又没受过太多的教育,社会位置急剧变化,青年中的佼佼者不再是他们,社会位置的提升和知识成正比了。初期是小商小贩打腰提气,现在是受过教育、有能力的人扬眉吐气,每个作家不可能写尽社会中的各色人等,只能写熟悉的人,就像有些人熟悉农民、知识分子一样,王朔对“边缘人”的了解,使他的笔下都是这一群人。

王朔的母亲是一名医生,父亲为解放军政治学院教员,虽非是书香门第,但家境小康,他的家庭,正是北京典型的市民家庭(这种出身对与他以后在作品轻车熟路地描写北京市井生活有极大补益)。王朔幼时所住的是一个军区大院儿,孩子们每天所做的不过是分伙打仗一类的事情,但那个自由的时期给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后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曾改编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写的就是那时的感受。王朔少年时就读于韶山中学,在学校并非一个顽劣的学生,甚至曾经怀着"匹夫有责"的信念参与了1976年的"四五"事件,在其中虽然算不上威武不屈的英雄人物,但也曾为此被关押了三个月时间。

1976年夏,王朔高中毕业后到山东参军,在部队中是一个普通的"操舵兵"、卫生员甚至帮厨。1978年在大学恢复招生的时候,王朔兴起了报考文科的欲望,开始练习写作文,期间偶然将习作投往《解放军文艺》,居然中选,这便是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等待》。《等待》是一篇时代印迹很浓并且颇为稚拙的小说,文笔还很学生腔。然而在1978年刚刚粉碎四人帮的当时,它无疑是清新可喜的,一投中的也显示了王朔的创作潜力。

此后王朔又写过几篇部队题材的作品,但反响均不大。其间他曾经试图经商,不但没赚到什么钱,倒是体验了许多被骗的心情。这一段致力赚钱的经历,后来被记录在《橡皮人》(曾被改编为电影《大喘气》)等作品中。 经商不成,无所事事之中他又开始进行创作。商人的视角使他知道什么东西适于出售,于是他挑选了在普通人眼中颇具神秘色彩的"空中小姐"为自己的描写对象,果然,在《当代》上一投而中。 其自谓:“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只粗粗认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理当庸碌一生,做他人脚下之石;也是命不该绝,社会变革,偏安也难,为谋今后立世于一锥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90年代成为以飞扬跋扈的文字横行文坛的痞子作家,一声我是流氓我怕谁,直如当头棒喝,劈手撕下所谓崇高的面纱,接下来几乎全部的媒体都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论战中去,加上〈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过把瘾〉等等电视剧改编的成功,王朔火遍了大江南北。随着出书频率降低,王朔开始有些沉寂,〈看上去很美〉〈美人赠我蒙汗药〉似乎显得有些江郎才尽,真正重新引起媒体关注的,是他的一本拍砖杂文集〈无知者无畏〉,里面把金庸琼瑶并列成“四大俗”,从而引起一场大规模的金王论战,与以往不同,网络的参与使这场论战迅速升级和白热化,而无知者无畏,也跟当年“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等王朔名言一样,成为年度热门话语。

2007年出版新书《我的千岁寒》,收入了六篇文字。语言较以前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开篇《我的千岁寒》,文字简洁,富有诗意,还被赋予了时态。最后一篇《唯物论史纲》谈的是宇宙和物质,虽然有些常识性错误,但语言依然有着王朔式的霸气。

2010年,与冯小刚合作参与电影《非诚勿扰2》剧本的创作,这距离王朔和冯小刚联手编剧的《一声叹息》已经过去了10年,《非2》首映冯小刚称与王朔合作是深水炸弹,王朔典型的京式幽默在续集中的发挥,不仅台词金句频出,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设置。

折叠创作经历

1985年他与沈旭佳恋爱中,两人合写反映他们感情生活的《浮出海面》,发表在《当代》杂志第六期上。

1986年开始,王朔陆续发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顽主》等作品,名字开始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熟悉,名声渐渐从北京扩大到北方,进而遍及整个中国大陆。

1987年年初,王朔与沈旭佳结婚,次年女儿在北京三零一医院出生。

1988年,米家山执导的《顽主》、夏钢执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执导的《轮回》以及叶大鹰执导的《大喘气》这四部电影均由王朔的作品改编,王朔达到了他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年,被中国影视界称为“王朔电影年”。《顽主》使葛优成名,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的提名。

1989年到1992年,王朔写了《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永失我爱》、《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许爷》、《过把瘾就死》等中长篇小说。

1990年,由王朔和郑晓龙策划、李晓明编剧、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收视率的最高纪录,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史上历史性的里程碑,它创下的轰动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由《渴望》而生的“《渴望》热”及“好人一生平安”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是1990年全中国人民文化生活中一片无法逾越的集体回忆。该剧亦获得官方肯定,获得第六届“飞天奖”、第九届“金鹰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1991年,由王朔作为主要策划与编剧、赵宝刚导演的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上映,亦造成万民空巷的轰动,这部电视剧后来被全国观众视作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鼻祖。无论从收视率,到社会文化影响力,甚至造星能力,迄今为止尚无同类风格的电视剧可以与之比肩。

1992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一套的《王朔文集》,开创在世作家出文集潮流之先河。甫一上市即造成全国热销。应王朔的要求,出版社对这套书实行版税付酬制,这是中国大陆文革后第一次实行版税付酬。王朔的要求客观上为很多作家争得了正当权益,萧乾曾说:“王朔给中国作家松绑了。”

1992年之后,王朔的小说创作开始处于“瘫痪”状态,与此相反,他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1994年,改编自王朔原著的8集电视剧连续剧《过把瘾就死》,也成为当年夏天全国观众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但电视剧的风靡带来的影响似乎比小说本身更大,王志文和江珊也由此而家喻户晓。同年,姜文把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成电影剧本,并作为导演拍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炮成名。该片的成功使姜文从青年演员蜕变为中国大陆最有天份与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之一。该片获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 最佳剧本改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宁静成为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得主。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2000年之后沉寂多年。2007年他大动作频频。其新小说《我的千岁寒》被伦敦书屋以每个字三美金的高价购买, 创下历史上最高价365万,是中国国内版税的新高。此作一改以往幽默风格,以佛经作为材料。

2007年3月王朔接受记者采访,他自己承认他过去因为心理疾病而吸过毒。他在采访中也坦白他自己嫖过娼。他并且觉得那些在性产业中挣扎的性工作者“都是最好的人,都比那些小知识分子要好,内心要干净得多、善良得多。” 另外在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中,他展示了他的美国绿卡。

王朔在中国拥有众多读者,1990年代他的小说被大量翻拍成为电视剧、电影,如电视剧 《过把瘾》改编自小说《过把瘾就死》,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小说《动物凶猛》,电影《看上去很美》改编自同名小说,电影《冤家父子》改编自《我是你爸爸》。还参与和主导了众多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著名影视作品的编剧和策划,包括《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我爱我家》、《顽主》、《甲方乙方》、《一声叹息》、《我爱你》、《梦想照进现实》、《非诚勿扰2:不省心》等。

关于王朔及其作品的争议,自从其1990年代初其成名后至今就一直没有间断过,甚至被称为“文坛恶评家”,又有部分人称其作品为“痞子文学”,另一方面也有人称王朔是“新京派”的代表人物(相对的传统京派指老舍等人)。

1993年,王蒙在《读书》杂志上发表《躲避崇高》一文,确认了王朔在所谓正统文学批评领域所获得的现象级地位(“他和他的伙伴们的‘玩文学’恰恰是对横眉立目、高踞人上的救世文学的一种反动。”“他撕破了一些伪崇高的假面。而且他的语言鲜活上口,绝对地大白话,绝对地没有洋八股党八股与书生气。”)。

在公开的文字或场合中,王朔对许多名人有言词激烈的批评,包括齐白石、舒乙、金庸、张艺谋、李敖、于丹、小布什、陈水扁、吴征、余秋雨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王朔讲的笑话是哪一年(王朔幽默文章)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