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金匮之盟笑话故事(金匮之盟是否真有其事)

本文目录一览:

赵匡胤之死和“金匮之盟”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如果要说起北宋第一历史疑案,莫过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公元976年,阴历十月二十日晚,年仅五十岁的赵匡胤毫无征兆地死在了皇宫的万岁殿里。他死得太过于突然,也太具有传奇色彩,就连宋朝的官方史书上,也只留下了短短12个字:“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所以,直到千年以后,仍然有执不同观点的人为此争论不休,成为了至今都无法揭晓的历史谜题。

金匮之盟初现

公元981年的阴历九月,原宋太宗赵光义的幕僚柴禹锡突然告发开封府尹、秦王赵廷美,罪名是“骄恣,将有阴谋窃发”(《宋史》)。赵廷美是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的弟弟,若要审理赵廷美是否有不臣之心,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性人物,他就是赵普。

赵普出身官宦之家,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历任枢密院直学士、枢密使等职,后连任十年宰相一职。赵普他志存高远,深谋远虑,在任何时刻都和赵匡胤配合的天衣无缝。赵匡胤对于这个帮助自己登上皇位的谋臣也十分信任。

后唐李煜灭国后,为了让赵普在皇帝面前说些好话,就给他送来了五万两白银。赵普没敢接受李煜的贿赂,直接上交给了赵匡胤。赵匡胤又还给了赵普,并嘱咐赵普,别忘了写信向李煜表示感谢。过了一段时间,李煜前来朝见赵匡胤的时候,赵匡胤非常高兴,就赏了李煜一些金子,这些金子的数目,不多不少,正好是五万两。李煜这下才明白,他送赵普银子的事被皇帝知道了。

赵匡胤有一次去赵普家,看见墙角放着十个瓶子。赵普说,这是吴越王钱俶送给他的海鲜。打开一看,全是金子,吓得赵普慌忙跪倒请罪。赵匡胤哈哈大笑:“收就收下吧,他估计天下之事都是你拟定的吧!”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赵匡胤在这个时候还是相当信任赵普的。然而随着赵普的权势越来越大,也让赵匡胤开始忌惮他。赵普收下吴越王钱俶的金子后,就在京城开始修建自己的府邸。这原本也不是什么大事,皇帝也不会过问。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陕西、甘肃的木料,赵普就派府中的小吏去采购,然后运到京城。这个小吏就趁机偷窃木材,打着赵普的旗号在京城贩卖。赵匡胤知道后,非常生气,就想下旨意将赵普赶出京城。

而就在这个时候,赵普又与枢密使李崇结成了儿女亲家。李崇手握兵权,而赵普手握相权,如果他们两个人联合起来就等于控制了国家的军政大权,赵匡胤对此当然不能容忍。赵匡胤虽然没有在这件事降罪赵普,却随便找了一个理由将李崇降了职。

赵匡胤对赵普的态度,让翰林学士卢多逊看出了端倪,于是,一次又一次告赵普的状,不是说赵普贪赃枉法,就是说赵普纵容手下胡作非为。赵匡胤于是就顺坡下驴,将赵普赶出了京城,挂着宰相的头衔,调任河阳三城节度使。

当柴禹锡等人告发秦王赵廷美骄奢恣肆,将会发生阴谋的时候,赵光义就召见已经回京闲仕的赵普前来问话。在官场摸爬滚打一辈子的赵普知道自己升迁的机会到来了。他对赵光义说,愿意替皇帝查明真相,又随意编造了“金匮之盟”,为赵光义即位的合法性提供佐证。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建隆二年(公元961)二月,杜太后自知在世时间已不长,就召赵匡胤、赵普等入宫受遗命。太后问赵匡胤说:“你知道你是怎么得到天下的吗?”赵匡胤呜咽:“此皆祖考及太后馀庆也!”杜太后说:“不是!那是因为柴家让一个小孩儿当君主,群臣不服。如果后周有年纪稍长一点的国君,你怎么会有机会?你和光义都是我所生,在你百年之后,应该传位于你的弟弟,这才是社稷之福。”赵匡胤痛哭说道:“我怎么敢不按你的教诲去做!”并转身对赵普说:“你把我们说的话记下来!”于是,赵普就在杜太后的病榻前写下了誓书,并在纸末署上:“臣普记”。赵匡胤亲手将其放到金匮之中,命可靠的宫人掌管。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疑云

赵光义听赵普这么一说,就在宫内找到了金匮,打开一看,果然有誓书,不由得大喜,对一直没有重用赵普表示了诚挚的歉意。于是,赵普重新得到了重用,晋升为司徒兼侍中,这是北宋前期最高的宰相之位,后来又被封为梁国公。

“金匮之盟”的出现,使赵光义的继位变得合情合理,使人们原先对他即位的怀疑一扫而光。长期以来,没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宋史》、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均以此作了记录。尤其是明代的一些历史评论家,都接受了这种说法。

而对“金匮之盟”提出疑问的,则是起源于一个和尚对赵匡胤之死的描述,他在《续湘山野录》中记载:赵匡胤和赵光义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个道士。这个道士神通广大,准确的预测出了陈桥兵变,赵匡胤成为皇帝的日期。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多方查找这个道士也没有找到。赵匡胤五十岁的时候,道士又出现了。故人相逢,赵匡胤格外高兴,就询问自己的寿命。

道士说:“今年十月二十日夜,如果天气晴朗,陛下可以再活十二年;如果不是,就请您准备后事吧!”到了这一天,赵匡胤怀着忐忑的心情,登上了太清阁遥望天空,天气晴朗,星星璀璨闪烁,他感到十分高兴。不料,天色骤变,大雪伴随着冰雹从天而降。于是,他就召来了晋王赵光义,屏退了宫女太监,两个在宫中喝酒。守在外面的人隔着窗户看到赵光义不胜酒力离席后退。到了三更的时候,两个人走到了外面,积雪已达数尺,赵匡胤柱斧除雪,喊道:“好为之,好为之。”

然后,赵匡胤就回寝宫睡觉,鼾声如雷。到了五更的时候,发现皇帝“玉色莹然如出汤沐”,但已经驾崩。守在宫中的赵光义马上接受了哥哥的遗命,在哥哥的灵柩前即位称帝,是为宋太宗。

所以,有些专家就认为,“烛影斧声”只不过是赵光义弑兄篡位的借口。若赵匡胤真的觉得时日不多,需要安排后事,不可能单独召赵光义一人前来。至于守卫们在室外看到赵光义在喝酒时的几次退让和赵匡胤用玉斧刺雪,正是赵光义和赵匡胤进行殊死搏斗的真实写照。赵匡胤想不到一向温和善良的二弟会那么迫不及待地想要坐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而对他痛下杀手。

还有就是赵匡胤死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均已经成年且身体健康,都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他为什么要破坏“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而传位于自己的弟弟而不是嫡子。更为奇怪的是,在赵光义继位后,想通过功绩来证明自己帝位的合法性,踌躇满志的发动了著名的高梁河之战,意欲收复被“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高梁河一战,赵光义一败涂地,差点丧命。赵光义逃回来之后听说,在他与大军失联期间,有人想拥立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为帝。赵光义在没有追查事情原委的情况下,就痛斥了赵德昭,最终导致赵德昭被迫自杀。赵德昭自杀两年后,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也不明不白的死去,死因仍然指向了赵光义。

正是在这种不利情况下,赵光义找到了郁郁不得志的赵普,炮制了“金匮之盟”的谎言。

无论赵光义是否通过合法途径获取了皇位,无论赵匡胤是病怒交加而死,还是死于兄弟之手,谁也不知其详。不过十分清楚的是,赵匡胤的死亡确实给北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由此拉开了宋朝与外族作战屡战屡败的历史序幕。

金匮之盟的真相是什么?

在以前,大多数皇帝的登顶之路都可以称得上离奇曲折亦或尸山血海。宋朝的时候,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但是自他继位以后,民间议论纷纷,什么“烛光斧影”,大家对此猜测不断。后面,又出现了所谓的“金匮之盟”,道出了赵光义之所以能够继承皇位的另一番缘由,真要是依照这里面所说,那么赵光义可以算是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了,然后事实的真相是否真的如此呢?

首先,大家可能对“金匮之盟”的故事不了解,小编先给各位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记载大体是这样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登上九五之尊,他的母亲赵氏被尊为皇太后。赵氏可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建隆二年六月,赵氏自知自己活不了多少时间了,于是就把赵匡胤和大臣赵普叫来,对赵匡胤说:“儿啊,你能得到天下,坐上皇位,那是因为柴氏让小孩子当皇帝。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你死后应该传位给光义,光义传给光美,光美再传给德昭。一代代传下去,立成年人为皇帝,才能永保江山,社稷长治久安。”赵匡胤认为母亲说得很有道理,就答应了,于是,就让大臣赵普记下他说的话,盛放在金匮中,交给一位可靠宫人秘密保管,这就是“金匮之盟”。

看到这,你们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看起来合情合理,没有破绽。其实细细想来,假如赵匡胤遵从了母亲的话,就意味着他这一脉子孙可能永远不会再拥有国君的权力,赵匡胤会做出如此大牺牲吗?以前把,那些把皇帝之位让出去的都是迫不得已的,要么没有儿子,要么昏庸无能被逼退。赵匡胤可不一样,他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有两个,赵匡胤此时才35岁,他儿子已经10岁了,假定赵匡胤能活55岁,德昭也都30了,还能算是孩子吗?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赵普真的知道实情,如果真的有一个保管金匮的宫人,你想,赵氏子孙哪怕有一个想要坐上皇帝之位的人,都会对赵普以及宫人除之而后快,这样朝不保夕的所谓“金匮之盟”,能有真正效力吗?太后赵氏若真有远见,怎么没考虑到这些?所谓的金匮之盟其实很值得怀疑!

历史的发展总是离奇曲折的。在赵光义的子孙后代看来,他们更相信“杀兄篡位”的说法。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偏安东南,形势不稳。后来宋高宗赵构在召集群臣商议继承人的时候,大臣们众说纷纭,很多人认为,宋太祖赵匡胤是开国之君,他这一脉才是正统,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赵构不乐意了,对这种议论严加贬斥。忽然有一天,赵构梦见太祖赵匡胤带他看了当日的“烛光斧影”的全部情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子孙后代,国势才可能有一线生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第七世孙赵慎,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候离传说中的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一百八十七年了。

也许,很多时候,历史书就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他们可以随意更改,使之成为对自己有利的历史,证明自己掌权的合理合法,或许这就是人类另一面的悲哀吧。

金匮之盟笑话故事(金匮之盟是否真有其事)插图

请解释宋初的两桩悬案;斧光烛影和金匮之盟。

仁者之愚”致大惑――宋太祖“斧光烛影”的死亡之谜

宋太祖平定南唐后,遣吴越国王钱俶归国。兴致不错,他又摆驾去洛阳巡视一番,再返汴京,筹划攻战北汉的军事部署。当时赵匡胤年仅五十,盛壮之年,吃嘛嘛香,心情又好,武人出身的健康底子,此前也没有任何身体不适的现象。但是,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冬十月(阴历),“帝不豫”,似乎一下子就不行了,“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降观设黄篆醮。是夕,帝召晋王(赵光义)入对,夜分乃退。癸丑,帝崩于万岁殿”。

史书对于宋太祖的死因,只此寥寥数笔,没有任何进一步的描述和解释。所谓“斧光烛影”之谜,乃与苏轼大约同时代的一个文学和尚文莹书中所载,此人著有《湘山野录(续编)》一书,有如下记载:“……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太祖)移杖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晋王(宋太宗赵光义)…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官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赵光义)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赵光义)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宦官)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记载虽生动,太似小说家言,尤其是“斧”字,总让一般人联想起杀人用的大斧子,附会者总会想到是赵光义用此“凶器”把老哥劈死什么的。其时,文莹所记的“柱斧”乃“玉柱斧”,是一种手中掌玩的文具类用品,样子恰似一柄如意,君主平时用来以此在图上比比划划用,肯定既不锐利又不沉,杀人是万万不能。昆明大观楼孙髯所撰的著名长联中“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中的“宋挥玉斧”,正是引自《宋史》所记:“王全斌平蜀,以图来上。议者欲因兵威复越巂,艺祖(赵匡胤)以玉斧画图曰:‘此外吾不有也’。”――所以,大斧杀人,纯是后人因字误猜。而且,睡前宋太祖还活蹦乱跳,睡后也鼻息如雷,至凌晨就“过去”了,殊不可理喻。“太宗受遣诏于柩前即位”,也大露马脚,难道宋太祖睡着了知道自己要死在梦里写的“遗诏”?文和尚多事,一段小记惹得后人猜测纷纷。但是,也不能说山野和尚自己瞎编,没准他师叔、师父当时在内廷为皇帝讲经说法,传出些“秘闻”也并非全不可信。

鸿儒司马光在其《涑水记闻》中也有描写宋太祖“崩”后宋太宗的行为,但并非象文莹和尚所记是夜宿宫中(皇宫之内,即使是太子也不能居内),而是讲他当夜根本不知情。《继资治通鉴》一书,根据两宋笔记、野史和“正史”勾勒出这样一出场景:

时夜四鼓,皇后使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太祖之子)。(王)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赵光义)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左押衙荥泽程德元坐于府门,叩门,与俱入见(晋)王,且召之。(晋)王大惊,犹豫不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久不出。(王)继恩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时大雪,遂与(晋)王雪中步至宫。(王)继恩止(晋)王于直庐,曰:“王姑待此,继恩当先入言之。”(程)德元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乃与(晋)王俱进至寝殿。(皇)后闻继恩至,问曰:“德芳来邪?”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晋)王,愕然,遽呼官家(皇帝在内廷的称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勿忧也!”

依此所记,赵光义似乎对于宋太祖的死全不知情,也是紧急情况下“被逼”为帝。这种记载,赵光义和史官们低估了后世人的想象力、智力和判断力。

确实,赵匡胤“崩”前,没有立皇太子,其中原因,一是他正值盛年,还没想到“千秋万岁”后的事情;二是太祖母亲杜太后临终有言,让几个儿子兄弟相传,以免重蹈后周世宗的覆辙,对此,史书如此记载:

六月,甲午,皇太后杜氏崩于滋德殿。(杜太)后聪明有智度,每与帝参决大政,犹呼赵普为书记,尝劳抚之曰:“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尤爱(赵)光义,每出,辄戒之曰:“必与赵书记偕行。”疾革,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问帝(太祖)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帝呜咽不能对。(太)后曰:“吾方语汝以大事,而但哭邪?”问之如初。帝曰:“此皆祖考及太后馀庆也。”后曰:“不然。正由柴氏(后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汝与光义皆吾所生,汝后当传位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帝顿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谓(赵)普曰:“汝同记吾言,不可违也。”(赵)普即就榻前为誓书,于纸尾署曰:“臣普记”。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此种记载,其实纯为宋太宗当皇帝后与赵普捏造的“故事”。赵普此人,后人总记得“宋太祖雪夜访赵普”,似乎是唐朝魏征一类人物。实际上,赵普是一才干高人品低的小人。他在太祖一朝把持朝权,与赵光义多有龌龊,并曾秘密上书太祖要“警惕”赵光义,结果,此事为他的政敌卢多逊所告,为了“澄清”不利影响,赵普与宋太祖君臣演“双簧”,赵普公开上书“自陈”,太祖示之以众,并把书启“藏于金匮”,以示太祖、赵普对晋王赵光义没有疑忌。宋太祖崩后,赵普岌岌可危,被宋太宗剥夺实权。为了迎合新皇,赵普入见宋太宗,二人编出了杜太后临终嘱托太祖以帝位传弟的“金匮之盟”,而且,关健的内容还有一句,即杜太后所讲:“汝与光义皆吾所生”,不讲齐王赵廷美也是杜太后所生,也就是说,“兄终弟及”,传到赵光义也就打住了,赵廷美没有资格(赵光义后来还“私下”对近臣讲赵廷美其实是他的乳母之子,非杜太后亲生)。其实,宋太祖死时,其子赵德昭已是成年人,绝非是“幼子”,其年龄当一个继位之君绰绰有余。谎话一编就要继续圆下去。为了帮太宗解决“传弟”的问题,赵普又诬陷自己的老对头卢多逊与太宗之弟秦王赵廷美“暗中交通”,结果,两人均被远贬,赵廷美还被降封为公爵,不久即忧悸而死,时年才三十八岁。

史书上为了突出宋太宗的“仁德”,还讲他起初有意传位给赵廷美,是赵普提醒:“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一句话,赵普的丑陋面目也暴露无遗。既然深悉“父子家天下”的治世真理,赵普这个太祖“大忠臣”为何不在太祖活着时拼死力谏,“忠言”迟了这么多年,真是个阴险小人!宋太宗如此迫害亲弟的行径,其长子赵元佐也觉过份,佯狂作癫,火烧宫殿,装疯卖傻以表示自己不堪“储君”之位。日后,宋太宗把儿子赵元侃(改名赵恒)立为皇太子,见京师百姓兴高采烈,他还愤愤言道:“四海之心遽归太子,欲置我于何地!”如此狭窄心怀,可见宋太宗赵光义绝非善类。

仅仅观看正史,宋太祖之死也可让人疑窦从生:

其一,太祖崩前与赵光义饮酒,那么棒的体格,当夜就挂了;

其二,太祖皇后宋氏派太监迎太祖之子赵德芳,表明当时没什么“遗诏”选择赵光义继位,一个没老二的太监王继恩倒“以太祖传国晋王(赵光义)之志素定”,挺身相迎,简直近乎笑话!

其三,赵光义假意踌躇,而后“毅然”入宫,宋皇后见到这位小叔子吓了一大跳,他马上安慰对方“共保富贵”,显然早已成竹在胸,打好腹稿。

最大的可能,是赵光义买通太监王继恩等人,在与宋太祖饮酒时下毒,药死了兄长。此种手段,也符合赵光义日后的一贯行径,李煜、钱俶、刘鋹等降王之死,同出一辙,以此推之,宋太宗真乃世间一大“药剂师”也。

其实,宋太祖对弟弟宋太宗,可谓仁厚至极:

帝(宋太祖)以晋王(赵光义)所居,地势高仰,水不能及,六月,庚子,(太祖)步自左掖门,至其第,遣工为大轮,激金水注第中,且数临视,促成其役。(晋)王性仁孝,尹京十五年,庶务修举。帝(太祖)数幸其府,恩礼甚厚。尝病殆,不知人,帝亟往问,亲为灼艾,(晋)王觉痛,帝亦取艾自灸,自辰至酉,至汗洽苏息,帝乃还。又尝宴宫中,(晋)王醉,不能乘马,帝起,送至殿阶,亲掖之。(晋)王帐下士蒙城高琼左手执镫以出,帝顾见,因赐琼等控鹤官衣带及器帛,勉令尽心。

当然,史臣也画蛇添足,描写宋太祖看着弟弟的背影对近臣叹息:“晋王龙行虎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

如此有仁有义好哥哥,赵光义也真下得去手,把他活活毒死。日后,他又借故奚落侄子赵德昭,小伙子回府后左思右想觉得郁闷,自刎而死,时年二十九。又隔两年,太祖另一个儿子赵德芳也不明不白死去,年仅二十三。评书大家刘兰芳故事中的什么手拿金锏逮谁都能打的 “八贤王”赵德芳,完全是艺人胡咧咧。一点历史根据也没有。摊上如此狠心的弟弟,也算太祖赵匡胤倒霉。

然而,宋太祖之历史功绩,有目共暏,史臣有叹:

五季(五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后)晋、(后)汉、(后)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太祖年号)以来,(太祖)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太祖)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呜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历史之上,总以“弱宋”称呼常以“岁币”买和平的、强敌环伺的两宋王朝,而且,言及北宋狄青、南宋岳飞的遭遇,人皆扼腕。殊不知,如果能回忆起五代乱世中武人的飞扬跋扈之害,宋太祖手段虽有些矫枉过正,也不失英明远略。终两宋之世,武人骄横,藩镇林立的情况几乎没有出现过。而且,自唐末离乱,阴险老贼朱温残害清流,后唐、后晋、后汉在中原干戈不息,千里丘墟,契丹铁骑蹂躏,“犷悍相沿,弓刀互竞”,中原的汉文明几至崩溃。开宋之初,宋太祖手下即使有赵普,也就是一干吏之才,如果论文采风流,道德华章,此人根本排上不队。宋太祖灭后蜀、平南唐,才使当地的文士、才人皆得归中原一统,文苑英华,博雅大儒,一时而至,致使中华文明又一个高峰期的到来。

两宋国势兵力虽弱,文明方面是盛唐之后我们中华民族又一个里程碑。品德方面,宋太祖礼降王,行赈贷,禁淫刑,增(文人)俸禄,尚儒学,如此种种,宋太祖被大儒王夫之赞为汉光武以后的中华帝王第一人,确实不失中允。

〖金匮之盟〗

传弟不传子,是赵家王朝的"金匮之盟",但这也造成了千古疑案,斧声烛影,成为野史大肆渲染的传奇。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七年,他通过战争消灭了大多数割据政权,基本上结束了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北定的局部统一的基础,使北宋出现了一百多年局部统一的局面。天宝九年公元976年10月20日,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在夜间逝世,终年五十岁。当时他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已成人,皇帝的位置没有由儿子继承,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即赵匡义)却在次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号太宗。为什么赵匡胤逝世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而不传给已成人的儿子呢?因这中间有一个"金匮之盟"的秘密。

早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即赵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二年,皇太后杜氏得了重病,即将去世。临终前,曾召见赵匡胤与赵普入宫,立下遗嘱。当时杜氏对太祖说:"你知道这个天下是怎样得来的吗?"赵匡胤回答说:"都是祖宗和太后的功德。"杜氏说:"不对。这是因为柴氏让幼儿主天下的缘故。如果后周世宗柴荣逝世后,他传位给一位有名望的年长的后裔当君主,你又怎么能得到皇帝的位置呢?所以,你百年后,应当传位给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再传给你的儿子德昭。四海至广,能立年长的君主,是社稷的福气。"赵匡胤为了安抚母心,当即表示一定遵从母教。杜太后就让赵普当场在榻前记下这些话作为誓书,藏之宝匮,由谨慎可靠的宫人掌管。

十五年后,赵匡胤病逝,传位给赵光义,而未传给儿子德昭和德芳。对知情者而言,这是宋太祖在谨遵太后杜氏的遗嘱。但当时朝野上下几乎都不知"金匮之盟",于是认为这是件怪事,于是众说纷纭。当时野史上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斧声烛影"的故事。

据说,宋太祖听了一个江湖术士的话,知道自己气数已尽,急召赵光义太宗到宫内酌酒对饮,安排后事。当时,宦官和宫女都不让在场,只从远处见到烛影之下,赵光义有时离开座位,作推辞的样子,后来又看到太祖起身,拿起一柄柱斧砍地上的雪,大声对光义说:"好做,好做。"最后,太祖解衣带就寝,赵光义也于当晚在宫内留宿。到凌晨,太祖就去世了。还有的传说更为离奇,真实情况与详细细节已无从考究,只能以"金匮之盟"作出比较合乎情理的解释。但由于野史的渲染,"斧声烛影"竟成了千古之谜。

在北宋的赵姓皇帝之中,宋太宗赵光义也算得上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早在后周时,他就随其父兄开始戎马生涯。他参加组织了陈桥兵变,后又任职重要的开封府尹,位在宰相之上。在宋太祖外出时还作为东京留守,坐镇京城,看守朝政。在太祖逝世以前,他已经掌握了宋朝很大部分的权力。所以,他登上皇帝宝座后,没有出现什么波折就顺利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并把宋太祖的统一战争等未竟事业继续进行下去,先后削平了五代最后三个割据政权吴越、漳泉二州十四县、北汉,奠定了北宋的疆域和北宋局部统一的规模,并采取了一系列进步措施,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宋朝的长足发展和进一步繁荣。

宋太祖赵光义在位二十一年,公元997年逝世。他没有遵守"金匮之盟"的誓约,传位给他的弟弟赵光美,反而借故治赵光美的罪,宋太祖之子赵德昭也被他逼得自杀了。宋太宗将皇位传给了第三子赵恒,是为宋真宗。由于宋太宗不守誓约。故出现了宋代野史上所说的:"'宋太祖'转世为斡离不,灭北宋,杀太宗子孙几尽"的传说。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故事

很多历史事件实际上就可以被定位为故事,而这些 故事 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习兴趣,并由此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的发展顺序。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中国历史未解之谜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故事篇一:“金匮之盟”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认为光义乃合法继位,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但后来有人对“金匮之盟”一事提出质疑,使得这一事件变得扑朔迷离。

《宋史》有好几处提到“金匮之盟”事,《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三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故事篇二:凤凰原型之谜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凤凰生长于南方丹穴山,五色斑斓,能歌善舞,能预兆天下太平。在古埃及和古希腊,传说它同太阳崇拜有关,埃及人把凤凰同长生不死联系起来。古罗马人认为,它代表复活和死后的生命。凤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吉祥的象征,常与龙并称。相传凤和凰是一对伴侣,凤为雌性,凰为雄性,是鸟类之王。可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凤凰这种鸟,它是古人虚构出来的。虽然是虚构,也不可能纯粹凭空想象。

那么,凤凰是以什么鸟为原型创作出来的呢?有人认为,凤凰是以雉类为主体,融合了鹰等多种鸟的典型形象创作出来的。

关于凤凰的原型,还有太多说法,如某种已经灭绝的巨鸟、极乐鸟、鸵鸟等。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故事篇三:阎罗王原型之谜

长江中游,濒临三峡的酆都小城,背山面江,据说是阎罗王地府所在地。在那里,从唐宋伊始,陆续建起了“玉皇殿”、“阎王殿”、“阴阳界”等大大小小48座庙宇等系列工程,这就是人们谈而色变的“鬼城”了。民间通常就把它的总头子呼之为阎罗王。这位阎罗王,据说他“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

自隋唐到清代,就多流行诸家阎罗王之说。一是隋将韩擒虎。二是北宋名相寇准。三是北宋名相范仲淹。四是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包拯。五是南宋江丞相。

一个阎罗王职位,传说却有五家轮回,而且很紧凑。阎罗王的原型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故事篇四:阿房宫焚毁之谜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两千多年以来,《阿房宫赋》里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阿房宫最后命运的凭据。而最近考古工作者考察过程中,并无焚烧痕迹,相传的当年项羽烧阿房宫,恐怕只是人们的想象,阿房宫从来就没有被烧毁过的证据,或者说,阿房宫根本没有建完。

究竟专家的话可不可信,阿房宫到底存不存在,我们还要期待更多历史根据才能解开这个千年难解之谜。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故事篇五:项羽不肯过江东之谜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楚汉之争项羽落败,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项羽为何不渡乌江呢?两千多年来,人们有种种说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楚霸王不过江东,是因为虞姬已死。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从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金匮之盟笑话故事(金匮之盟是否真有其事)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