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不忘祖恩笑话(不忘祖恩笑话大全)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酒文化的论文

酒 文化 是指在酒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酒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酒文化的论文篇1

浅析中西酒文化

摘要:文化是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酒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有明显差异。西方酒文化一般指葡萄酒文化,而中国酒文化则是白酒文化。本文从酒的起源,酒与宗教的关系,酒器的使用,饮酒礼仪以及酒的社会功能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中西方酒文化的区别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酒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

酒文化作为文化系统的一个方面,跟其他方面一样,其形成过程以及在地域上造成的差异,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社会以及历史的不同因素形成了文化的最终不同。只有从各个方面把握中西文化的不同才能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1.酒的起源

从酿酒所使用的原料方面来说,在中国早期的文化起源地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并且农作物发展较为先进,人们便用粮食酿造就有中国特色的黄酒以及白酒。而在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巴尔干半岛古希腊地区,境内多山,土壤贫瘠,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反而很适合葡萄的生长,因此葡萄酒的酿造就成为西方酒文化的代表。对于酒神崇拜,从神话 传说 方面来说,西方的葡萄酒最早起源于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据说他是最早 种植 葡萄并且酿造葡萄酒的。而在中国,中国历史上没有明确的酒神,而又普遍地将仪狄或是杜康认为是中国的酒祖。

2.宗教与酒文化的关系

从宗教方面来讲,____是西方的主流宗教,在圣经中多次提到葡萄酒。耶稣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后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并且让人们记住自己是为人类赎罪而死的。因此基督____萄酒视为圣血,而且葡萄的种植以及葡萄酒的酿造被教会人员视为工作,在这种背景情况下,人们对于葡萄酒是一种敬仰与喜爱的心情。在中国佛教的影响较为广泛,而佛教的教义是反对饮酒的,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在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酒。人们很多听信佛的教戒,尽可能的控制饮酒。加之中国的白酒多是粮食酒,因此人们对于饮酒是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

3.酒器的使用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们对酒器的重视都是略见一斑的:酒器制造所用的材质,最终的形状以及做工的精美都有不同的讲究。在中国的 传统文化 中,依据材质,使用者和时代等因素的不同,酒器的名称很多,比如有尊、壶、爵、角、觥、杯、卮、彝、卣、?、瓿等,不胜枚举。中国酒器的繁多,不仅是因为时代变迁从而生产力所带来的材质改革,更是因为在封建等级社会的中国,酒器的使用更是印上了等级制度的烙印,不同的酒器代表了不同的身份。西方国家的酒器也有很多种,但是一定程度上来说西方国家的酒器基本上以透明的玻璃杯为主而又形状各异。透明的高脚杯是西方饮酒时所使用酒器的典型代表,但是根据各种不同的酒所适用的不同的酒杯,这种高脚杯的形状又有很大差别,如郁金香型的细高型的香槟杯,矮脚的梨形的白兰地酒杯等等。西方人对酒器的讲究毫不逊于中国。但是中国的酒器更多的反映使用者的身份,西方的酒器则更多的是为了衬托酒本身的艺术性。

4.喝酒的礼仪

中西方在酒文化中都存在饮酒的礼仪,但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酒文化中更善于劝酒。同是饮酒的场面,必定中国人一起饮酒的场面更为热闹。劝酒是敬酒的一种方式,是中国人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习俗。封建社会中等级分明,很多人一同饮酒时,卑者、少者须向尊者、长者敬酒。一顿饭下来,敬酒的次数是不好计算的。单是敬酒,在敬酒词,敬酒姿势,自己饮多少别人饮多少,敬别人,被敬等方面就有很大的学问。在西方国家,民主与自我意识占主导,在饮酒方面也有体现。首先,因为各种高脚杯形状的不同,手持酒杯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正确的姿势也是礼仪的一个方面。在西方餐桌上,饮酒的人也会彼此举杯,但是一次喝多少,完全是个人意愿。在一次正式的西餐中,敬酒(toast propose)的次数也一般一次,这一次一般也是面向所有在座宾客,祝酒词是必不可少的。

5.酒的社会功能

而西方人把葡萄酒看为艺术品:把葡萄酒的酿造看成制造艺术品;把饮酒也看成一种欣赏与品味艺术的行为,饮酒的兴致就在酒本身,因此可以常常看见西方人在不就餐的情况下而仅仅品味葡萄酒的场景。中国人把酒当做交流或是表达感情的工具,常为“醉翁之意不在酒”,饮酒的兴致不在酒本身,而在乎与谁饮酒以及以什么样的心情饮酒,一般情况下中国人饮酒是离不开饭桌的。中国人就餐时相比较而言更讲究的是菜肴,酒则从始到终都是一种酒。但是在西餐中,他们吃一道菜换一种酒, 一般吃沙拉和冷拼小吃时喝干白葡萄酒,吃头道序菜时喝干白、干红或玫瑰葡萄酒,吃海鲜类正菜时喝高度干白葡萄酒,吃肉禽类正菜时喝高度干红葡萄酒,吃甜食时喝甜食酒或香槟酒。正式的宴会要上三五道莱,而每一道菜对应一种葡萄酒。除此之外饭前还有开胃酒,餐后还有鸡尾酒或威士忌、白兰地一类的蒸馏酒。这样一顿餐下来总得需要五六种酒。

总的来说,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而各个方面的差异又是由不同的因素造成的。探索形成差异的原因,有助于对酒文化更好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且促进中西交流。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爱德华.红葡萄酒鉴赏手册[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2]侯淑琴.形象礼仪[M].北京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

[3]杨乃济.中西酒文化比较[A].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4.

酒文化的论文篇2

浅谈水族酒文化

水族自称“虽”,汉语译称“水”,是全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古骆越人的后裔,ol(r}s})有着古老的文字《水书》、历法《水历》。水族现有人口40余万,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自治州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剑河等县,以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最为集中。(zlcr}3)水族人民喜食糯米,除一部分做成糯米饭,大多都是用来酿制糯米酒。水族的酒味美甘醇,特别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九吁地区的九吁酒,更是远近驰名。在水族地区,不论是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还是各种各样的独特风俗中,酒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人生历程中,水族已经把酒当作一种标志,用以象征人的生命从一个阶段步人另一阶段。酒伴随着水族人走过出生、婚嫁、死亡的各个阶段,贯穿了水族的历史进程。

一、水族端节和卯节中的饮酒习俗

(一)酒与水族端节

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端节“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水族端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称“水年’,。f3J(r}s}0)为方便互相走访,水族地区是分期分批轮流过端节。水族端节中,酒是不可或缺的。

端节当天凌晨五点左右,水族村民就开始煮韭菜包鱼和糯米饭,煮熟后端到祖宗灵位前的酒桌上祭祖。

酒桌的四面都要摆满酒杯,酒杯比来贺新年的人数只能多不许少,意为讨个好兆头。天亮后,整个族人就挨家挨户去贺新年,水语叫“幼端”。每到一家,大伙按辈分依序在酒桌前围成圆圈,每人都用右手把自己的酒杯或酒碗举到右边族人的嘴旁,大家同时喊一声“秀”,便从主人家开始喝,而且喝酒的人必须干杯,然后在大家“秀”的喊声中把自己酒杯的酒倾入下一个人嘴里。这就是水族的“转转酒”。

有些少数民族也有喝“转转酒”的习俗,一般是一个人只喝一VI就把已喝过的酒杯传递给下一位。水族的“转转酒”则不同,虽然也是以传递的方式饮酒,但是每个人的手上都必须有一杯酒,左侧的人将右手所持的酒杯送到右边的人的嘴边,杯到酒干。水族人挨家挨户喝完贺年酒后才回家接待客人。在水族的端节中,这种“转转酒”不仅仅限于族人内,迎接远方的客人进家门后也会以最能表达心中热情的“转转酒”相待。

水族端节中喝“转转酒”这种习俗是水族先民们“一人获取、众人共有”这种氏族社会公有分配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可增强民族的亲和力;这还与水族先民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共同抵御 自然 灾害和外族侵略的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也是一种追忆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今天,水族端节中的饮酒习俗已成为一种聚合民族和凝结人心的重要方式。

(二)酒与水族卯节

水族“卯节”和“端节”事实上都是过年,按传统一向是过端节的地区不过卯节,过卯节的地区不过端节。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水族卯节的日期也是依据水族历法来推算的,具体的日期是以水历九、十月(即阴历的五、六月)内的卯日分四批过节。水历十月,水书中称为“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辛卯日则被称为“最顺遂的日子”。卯节的分批是约定俗成。头三批卯节在荔波境内,第四批卯节,除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九阡、水各、周覃外,荔波的岜鲜、水维、永康等乡的水族人,也在这最后一批卯日过节。

卯日那天,各村寨的人们都会在村寨门El隆重接待亲朋好友,在村寨门VI都设有“拦门酒”。水族的“拦门酒”由三到五个年轻的姑娘主持,客人一到寨门口,姑娘们立即为远方来的每个贵客敬上一碗“拦门酒”,然后再由青壮年上前把客人迎进家中。水族待客一向有“以酒为尚,以醉为乐,以醉为荣”的观念,所以在卯节中,也会像端节一样,用最热情的“转转酒”待客,总之都要让客人尽兴,醉酒的越多,主人越觉得光彩。

酒足饭饱后,各村寨的人们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往卯坡对歌。这一天,不仅过卯节的水族村寨青年人要上卯坡对歌,就是不过卯节的外寨的男女老幼也会赶来参加盛会。在卯坡的树丛中、草地上、山石旁,青年男女各自寻找自己中意的人对歌,歌词均为即兴演唱,主要内容是青年男女互相倾诉爱慕之情,若情投意合,即可相约成婚。这是卯节受到水族青年男女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酒与水族丧葬习俗

水族是一个非常崇拜祖先的民族,存在灵魂不死的观念。生前好酒、喜酒乃至嗜酒如命的亲人去世后,仍要让他一如其生地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畅饮美酒。因此,水族在老人去世后,祭品中酒是必备之物,而且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地区,无论家庭是富或穷,老人在60岁左右就特地亲手酿制一坛酒,然后以土坛密封窖藏,直到老人离世的那一天才由子孙取出让亲人和近邻品尝。

老人活得越久,酒窖藏的时间越长也就越甘醇香冽。这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物质享受,还包含着水族人希望延年益寿的文化 心理。

出殡之日,亲戚朋友来奔丧所携带的物品中,最重要的也是酒。酒的数量多寡不等,依据奔丧人与丧主的亲疏关系而定,多至数十斤,少至一两斤。奔丧人把酒瓶或酒罐放在棺材前的桌上,若酒太多,则倒人一个大缸中,以便取酒招待客人。但亲戚带来的酒不能全都倒完,在酒罐或酒瓶里至少要留一点酒。因为在免除生者对死者的惧怕心理和寄托对死者的美好愿望的祭悼仪式中,水族人意识上的酒已经具有超现实的幻化功能,奔丧携酒既是出于避邪逐煞的心理,也是对主家的一种祝福,在酒罐里留点酒也是一种祝福,是丧主对亲戚的一种祝福,祝他们年年余酒。可以说,强烈的群体意识是水族的心理特质之一,这一心理特质在丧事活动中表现尤于明显。

在出殡之日水族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在唱祭歌时给歌手倒酒。这种倒酒方式也很讲究。

在所有亲戚奔丧结束后,丧主从家中搬出一张四方桌,摆放在选好的宽阔的场地上。酒桌中间摆放爆米糖一斤、白糖两包、豆腐两块、橘子和苹果各一盘。男女歌手各坐一边后,丧主在歌手面前各置五杯酒后,又在桌子边空缺的位置全都摆上酒杯,并倒满酒,以供听众饮酒。待吉辰一到,孝家立即倒酒,倒酒的同时歌手开始唱水族祭歌。倒酒的顺序非常讲究,孝子先倒第一杯酒,之后是孝女及孝主的儿媳妇、孙子,最后轮到血亲的表哥。水族丧事中的这一种习俗也反映一种文化心理,他们很重视孝道,请歌手唱祭歌一方面表明尊重长者,另一方面也是用歌声来寄托心中的哀思。

三、酒与水族婚姻习俗

在婚姻中,酒作为许多民族倾心 爱好 的特殊饮料,体现出重要的媒介功能。作为拥有悠久的酿酒历史的水族,酒更是贯穿婚姻的整个过程。

(一)提亲酒和定亲酒

水族青年有恋爱的充分自由,但不论是否自由恋爱,想要结婚的时候,都必须察告父母,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L61(})水族的提亲过程很复杂,就算是双方都已经中意,至少也要去提亲三次。

第一次提亲时媒人所带礼品是四个红糖,第二次提亲所带的礼品是:四个红糖、五斤酒、五斤肉。前两次提亲都会遭到委婉的拒绝,而媒人一般都会预料到这样的情况,所以还需要精心准备第三次提亲。第三次提亲所带礼品有:全新的一个篮子(内装红糖10斤、糯米五斤、手镯一对、银项圈一个,摆放的顺序是糯米在底层,手镯和银项圈第二层,红糖在最上层)酒(至少10斤)、肉(至少五斤)。 按照水族习俗,第三次提亲议定婚约之后就吃定亲酒,主要是约定吃大酒的日子。吃定亲酒的时候,女方会明确交代男方须准备的礼品:手镯一双、银项圈一根、红糖至少50斤、糯米30斤、酒一坛(100斤)。

可见,无论是在水族的提亲还是定亲中,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迎亲中的酒

按水族婚姻习俗是结婚前一天晚上男方就要派迎亲队伍到姑娘家去,而且出门的时间还要请懂得《水历》的水书先生选择吉时。

迎亲时男方所带聘礼:一坛酒(约100斤)、一头猪(约200斤)、红糖(约80斤)、糯米(约80斤)、手镯一双、银项圈一根。结婚时,男方所带礼物中,最重要的就是酒,无酒不成礼。

迎亲队伍到了新娘家家后,新娘家立即杀猪,第一次酒席正式开始,喝酒吃肉都很随意,没有人来劝酒。等到女方把猪杀好,第二次酒席开始了。这是正席,水族婚姻中的正席跟许多民族都不同,双方的男女必须分桌。

按水族婚姻习俗,酒席至一半的时候,新娘还要到酒桌旁敬酒。新娘首先献给自己的父亲,这叫“感恩酒”。然后媒人会上前来介绍新郎的父亲,聪明的新娘会立即接话:“父亲,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孩子了,孩子在这里给父亲倒一杯酒。”这叫“认父酒”。男方父亲干杯后,一般都要把准备好的红包放在酒杯里,然后才把酒杯递过去,表示大红大喜。新娘倒酒的过程中,凡是男方来的客人都会在喝酒后送红包,但新娘的同村兄弟喝酒后不送红包。

次日早晨,新娘家用红糖拌糯米稀饭招待客人,然后才开酒席,开席的同时女方把要送的嫁妆全部拿到祖宗的灵位祭祖。女方嫁妆一般有:水族婚礼服装一件、猪腿一只、糯米20斤、布两匹、布鞋至少巧双、棉10床、衣柜一个、马一匹或牛一头。

到了双方预定的吉时,双方男人齐聚祖宗灵位前祭祖,然后新郎家派代表上前领新娘的嫁妆,代表人一般都是双方的哥哥。在领取嫁妆之前,双方的男人必须在祖宗灵位前履行一系列庄严复杂的程序,并由此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饮酒习俗。

1.誓婚酒。首先是双方的哥哥上前来代替新娘新郎喝“誓婚酒”,而且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女方哥哥:“你现在把妹娶走,祝愿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不要把她当晒米的木板,不要把她当洗脸帕,不要玩耍她。”(水语汉译,下同。)

男方哥哥:“现在你放心,我接她回去,到我家就如神仙般,一定好好善待她,不会玩耍她。”

然后媒人递上两杯酒,说:“现在你们俩代替新郎新娘发誓了,说话算数,请喝了这杯‘誓婚酒’。”

2.甜酒。喝完“誓婚酒”后,新娘家最有威望的寨老上前问新郎的哥哥饮的这杯酒是甜还是苦,这时候若误答为“苦”,婚事就会立即被取消,对方会认为你嫌弃他家女儿,若答“甜”又得喝一杯酒。这是因为说“甜”便是祝福新郎新娘婚姻甜美,所以不少人戏称为“甜酒”。

3.媒人酒。寨老接着会想方设法给媒人喝上一杯“媒人酒”,口才稍差的媒人喝了一杯又有一杯,所以水族的媒人除了会说还要能喝。

4.舅爷酒。媒人喝干酒之后,寨老又倒酒,面对众人说:“追本溯源,先有祖后有宗,不忘祖恩。有你舅爷才有这些儿女,请舅爷上前喝一杯。”舅爷上前来接酒杯,一般都要谦虚一番之后才喝。

祖宗灵位前的复杂程序结束后,在领取新娘嫁妆的过程中,又涌现出各种各样名称的酒,显现出水族酒 文化的浓重色彩。例如在领取衣柜时,衣柜的钥匙在新娘的哥哥手里,去接钥匙的人就要喝一杯酒,名为“钥匙酒”;在领取棉被时,捆棉被的绳子在新娘的哥哥手里,去接绳子的人也要喝一杯酒,名为“棉绳酒”。

5.马料酒和汤锅酒。在酒席结束后,众人一起把嫁妆抬出来,男方的人作好抬嫁妆的准备。这时候,新娘家会派一个口才好的人去拴马的地方等候,而男方也会派出早就安排好的能说会辩的代表前去牵马。马匹旁边会摆上几个四方桌,上面都摆上三个大碗,并倒满酒。男方代表前去牵马的时候,女方代表会以忘记喂马料来为难,并要求男方代表代替马喝下桌上的酒。男方不能拒绝,一旦不愿代替马喝酒就无法把马牵走。这就是“马料酒”。

喝完“马料酒”后,女方代表又以马想上汤锅行去吃汤锅为由带男方代表到预设的汤锅行饮一碗酒,这碗酒名为“汤锅酒”。

水族婚事中前去的牵马的人不是那么容易牵马走的,其中有许多道酒拦着,最有名的莫过于上述的“马料酒”和“汤锅酒”。当然,能说会辩的人代马喝的酒便少点,口才差的人几碗进肚后就牵不了马了,就会闹笑话。水族喝“接马酒”的过程既幽默又能生动,增添了婚事中的喜气,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氛围使人赏心悦目。

(三)喜酒与酒歌

到新郎家后的酒宴,也分有晌午饭和正席。晌午饭也很随意,并不劝酒。傍晚时分正席开始。在新郎家里,最热闹的莫过于唱酒歌,主要是女人那一桌的对歌。

正席开始后,男方的女歌手先唱第一支歌:“我们三家叫我倒酒,我们四家叫我倒茶,我倒酒也是倒给你们,我倒茶也是倒给你们。提起这杯酒,不知姨娘是否接受?姐与妹共庆哈喂哈喂!”(意译)女方歌手对唱:“坐在你身边应该喝两碗,坐在伯母身边应该喝五碗,喝不得双方都不开心。跟妈学酒学不成,不知哪天才学会。到奶奶身边却让我讲,如果我能讲,我们一起笑。坐在桌边,哪个吝啬?大家一起来干杯!”(意译)众人举杯一饮而尽,然后再接着唱下去。水族婚姻中非常重视唱酒歌,一般都要唱整整一个晚上,而有的地区则连续唱三个晚上,例如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廷牌乡就有这样的风俗。

四、结语

中国 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 历史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 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已经拥有独特的地位。神州到处酒飘香,饮酒习俗自古蔚然成风。中国的56个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而水族的酒文化更是独树一帜。

水族端节和卯节中的“转转酒”、“拦门酒”别有风味,丧事中丧主一家大小轮流为唱祭歌的歌手倒酒的习俗让人对水族的孝道赞叹不已,而水族婚姻中花样百出的酒习俗更是让人开怀大笑。由于特定的生存 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和 心理文化积淀的影响,酒不仅在水族独特的习俗中得以体现,在水族人的Et常生活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接待朋友时,“酒重于肉”,如果客人来到,桌上没有酒,主人就有“不成敬意”之憾,可以说酒无处不在。 拜访 以酒为礼,迎客以酒为敬,感激以酒为谢,报恩以酒示情。酒在水族人的交往中所显示的不仅是物质赠馈上的多寡,而且可以借以表达 人际交往 和精神需求。可见水族丰富多彩的饮酒习俗与民族风情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酒文化氛围,很值得我们探究。

猜你喜欢:

1. 中国酒文化与宴请礼仪论文

2. 中日酒文化对比论文

3. 红酒文化论文

4. 浅析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论文

不忘祖恩笑话(不忘祖恩笑话大全)插图

浅谈水族酒文化论文

   论文关键词: 水族 文化 端节 卯节 丧葬习俗 婚姻习俗

论文摘要: 水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在水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酒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水族在特定的生存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酒文化,主要表现在节日、丧事、婚姻习俗中。

水族自称“虽”,汉语译称“水”,是全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古骆越人的后裔,ol(r}s})有着古老的文字《水书》、历法《水历》。水族现有人口40余万,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自治州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剑河等县,以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最为集中。(zlcr}3)水族人民喜食糯米,除一部分做成糯米饭,大多都是用来酿制糯米酒。水族的酒味美甘醇,特别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九吁地区的九吁酒,更是远近驰名。在水族地区,不论是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还是各种各样的独特风俗中,酒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人生历程中,水族已经把酒当作一种标志,用以象征人的生命从一个阶段步人另一阶段。酒伴随着水族人走过出生、婚嫁、死亡的各个阶段,贯穿了水族的历史进程。

一、水族端节和卯节中的饮酒习俗

(一)酒与水族端节

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端节“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水族端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称“水年’,。f3J(r}s}0)为方便互相走访,水族地区是分期分批轮流过端节。水族端节中,酒是不可或缺的。

端节当天凌晨五点左右,水族村民就开始煮韭菜包鱼和糯米饭,煮熟后端到祖宗灵位前的酒桌上祭祖。

酒桌的四面都要摆满酒杯,酒杯比来贺新年的人数只能多不许少,意为讨个好兆头。天亮后,整个族人就挨家挨户去贺新年,水语叫“幼端”。每到一家,大伙按辈分依序在酒桌前围成圆圈,每人都用右手把自己的酒杯或酒碗举到右边族人的嘴旁,大家同时喊一声“秀”,便从主人家开始喝,而且喝酒的人必须干杯,然后在大家“秀”的喊声中把自己酒杯的酒倾入下一个人嘴里。这就是水族的“转转酒”。

有些少数民族也有喝“转转酒”的习俗,一般是一个人只喝一VI就把已喝过的酒杯传递给下一位。水族的“转转酒”则不同,虽然也是以传递的方式饮酒,但是每个人的手上都必须有一杯酒,左侧的人将右手所持的酒杯送到右边的人的嘴边,杯到酒干。水族人挨家挨户喝完贺年酒后才回家接待客人。在水族的端节中,这种“转转酒”不仅仅限于族人内,迎接远方的客人进家门后也会以最能表达心中热情的“转转酒”相待。

水族端节中喝“转转酒”这种习俗是水族先民们“一人获取、众人共有”这种氏族社会公有分配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可增强民族的亲和力;这还与水族先民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的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也是一种追忆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今天,水族端节中的饮酒习俗已成为一种聚合民族和凝结人心的重要方式。

(二)酒与水族卯节

水族“卯节”和“端节”事实上都是过年,按传统一向是过端节的地区不过卯节,过卯节的地区不过端节。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水族卯节的日期也是依据水族历法来推算的,具体的日期是以水历九、十月(即阴历的五、六月)内的卯日分四批过节。水历十月,水书中称为“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辛卯日则被称为“最顺遂的日子”。卯节的分批是约定俗成。头三批卯节在荔波境内,第四批卯节,除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九阡、水各、周覃外,荔波的岜鲜、水维、永康等乡的水族人,也在这最后一批卯日过节。

卯日那天,各村寨的人们都会在村寨门El隆重接待亲朋好友,在村寨门VI都设有“拦门酒”。水族的“拦门酒”由三到五个年轻的姑娘主持,客人一到寨门口,姑娘们立即为远方来的每个贵客敬上一碗“拦门酒”,然后再由青壮年上前把客人迎进家中。水族待客一向有“以酒为尚,以醉为乐,以醉为荣”的观念,所以在卯节中,也会像端节一样,用最热情的“转转酒”待客,总之都要让客人尽兴,醉酒的越多,主人越觉得光彩。

酒足饭饱后,各村寨的人们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往卯坡对歌。这一天,不仅过卯节的水族村寨青年人要上卯坡对歌,就是不过卯节的外寨的男女老幼也会赶来参加盛会。在卯坡的树丛中、草地上、山石旁,青年男女各自寻找自己中意的人对歌,歌词均为即兴演唱,主要内容是青年男女互相倾诉爱慕之情,若情投意合,即可相约成婚。这是卯节受到水族青年男女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酒与水族丧葬习俗

水族是一个非常崇拜祖先的民族,存在灵魂不死的观念。生前好酒、喜酒乃至嗜酒如命的亲人去世后,仍要让他一如其生地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畅饮美酒。因此,水族在老人去世后,祭品中酒是必备之物,而且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地区,无论家庭是富或穷,老人在60岁左右就特地亲手酿制一坛酒,然后以土坛密封窖藏,直到老人离世的那一天才由子孙取出让亲人和近邻品尝。

老人活得越久,酒窖藏的时间越长也就越甘醇香冽。这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物质享受,还包含着水族人希望延年益寿的文化心理。

出殡之日,亲戚朋友来奔丧所携带的物品中,最重要的也是酒。酒的数量多寡不等,依据奔丧人与丧主的亲疏关系而定,多至数十斤,少至一两斤。奔丧人把酒瓶或酒罐放在棺材前的桌上,若酒太多,则倒人一个大缸中,以便取酒招待客人。但亲戚带来的酒不能全都倒完,在酒罐或酒瓶里至少要留一点酒。因为在免除生者对死者的惧怕心理和寄托对死者的美好愿望的祭悼仪式中,水族人意识上的酒已经具有超现实的幻化功能,奔丧携酒既是出于避邪逐煞的心理,也是对主家的.一种祝福,在酒罐里留点酒也是一种祝福,是丧主对亲戚的一种祝福,祝他们年年余酒。可以说,强烈的群体意识是水族的心理特质之一,这一心理特质在丧事活动中表现尤于明显。

在出殡之日水族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在唱祭歌时给歌手倒酒。这种倒酒方式也很讲究。

在所有亲戚奔丧结束后,丧主从家中搬出一张四方桌,摆放在选好的宽阔的场地上。酒桌中间摆放爆米糖一斤、白糖两包、豆腐两块、橘子和苹果各一盘。男女歌手各坐一边后,丧主在歌手面前各置五杯酒后,又在桌子边空缺的位置全都摆上酒杯,并倒满酒,以供听众饮酒。待吉辰一到,孝家立即倒酒,倒酒的同时歌手开始唱水族祭歌。倒酒的顺序非常讲究,孝子先倒第一杯酒,之后是孝女及孝主的儿媳妇、孙子,最后轮到血亲的表哥。水族丧事中的这一种习俗也反映一种文化心理,他们很重视孝道,请歌手唱祭歌一方面表明尊重长者,另一方面也是用歌声来寄托心中的哀思。

三、酒与水族婚姻习俗

在婚姻中,酒作为许多民族倾心爱好的特殊饮料,体现出重要的媒介功能。作为拥有悠久的酿酒历史的水族,酒更是贯穿婚姻的整个过程。

(一)提亲酒和定亲酒

水族青年有恋爱的充分自由,但不论是否自由恋爱,想要结婚的时候,都必须察告父母,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L61(})水族的提亲过程很复杂,就算是双方都已经中意,至少也要去提亲三次。

第一次提亲时媒人所带礼品是四个红糖,第二次提亲所带的礼品是:四个红糖、五斤酒、五斤肉。前两次提亲都会遭到委婉的拒绝,而媒人一般都会预料到这样的情况,所以还需要精心准备第三次提亲。第三次提亲所带礼品有:全新的一个篮子(内装红糖10斤、糯米五斤、手镯一对、银项圈一个,摆放的顺序是糯米在底层,手镯和银项圈第二层,红糖在最上层)酒(至少10斤)、肉(至少五斤)。 按照水族习俗,第三次提亲议定婚约之后就吃定亲酒,主要是约定吃大酒的日子。吃定亲酒的时候,女方会明确交代男方须准备的礼品:手镯一双、银项圈一根、红糖至少50斤、糯米30斤、酒一坛(100斤)。

可见,无论是在水族的提亲还是定亲中,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迎亲中的酒

按水族婚姻习俗是结婚前一天晚上男方就要派迎亲队伍到姑娘家去,而且出门的时间还要请懂得《水历》的水书先生选择吉时。

迎亲时男方所带聘礼:一坛酒(约100斤)、一头猪(约200斤)、红糖(约80斤)、糯米(约80斤)、手镯一双、银项圈一根。结婚时,男方所带礼物中,最重要的就是酒,无酒不成礼。

迎亲队伍到了新娘家家后,新娘家立即杀猪,第一次酒席正式开始,喝酒吃肉都很随意,没有人来劝酒。等到女方把猪杀好,第二次酒席开始了。这是正席,水族婚姻中的正席跟许多民族都不同,双方的男女必须分桌。

按水族婚姻习俗,酒席至一半的时候,新娘还要到酒桌旁敬酒。新娘首先献给自己的父亲,这叫“感恩酒”。然后媒人会上前来介绍新郎的父亲,聪明的新娘会立即接话:“父亲,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孩子了,孩子在这里给父亲倒一杯酒。”这叫“认父酒”。男方父亲干杯后,一般都要把准备好的红包放在酒杯里,然后才把酒杯递过去,表示大红大喜。新娘倒酒的过程中,凡是男方来的客人都会在喝酒后送红包,但新娘的同村兄弟喝酒后不送红包。

次日早晨,新娘家用红糖拌糯米稀饭招待客人,然后才开酒席,开席的同时女方把要送的嫁妆全部拿到祖宗的灵位祭祖。女方嫁妆一般有:水族婚礼服装一件、猪腿一只、糯米20斤、布两匹、布鞋至少巧双、棉10床、衣柜一个、马一匹或牛一头。

到了双方预定的吉时,双方男人齐聚祖宗灵位前祭祖,然后新郎家派代表上前领新娘的嫁妆,代表人一般都是双方的哥哥。在领取嫁妆之前,双方的男人必须在祖宗灵位前履行一系列庄严复杂的程序,并由此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饮酒习俗。

1。誓婚酒。首先是双方的哥哥上前来代替新娘新郎喝“誓婚酒”,而且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女方哥哥:“你现在把妹娶走,祝愿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不要把她当晒米的木板,不要把她当洗脸帕,不要玩耍她。”(水语汉译,下同。)

男方哥哥:“现在你放心,我接她回去,到我家就如神仙般,一定好好善待她,不会玩耍她。”

然后媒人递上两杯酒,说:“现在你们俩代替新郎新娘发誓了,说话算数,请喝了这杯‘誓婚酒’。”

2.甜酒。喝完“誓婚酒”后,新娘家最有威望的寨老上前问新郎的哥哥饮的这杯酒是甜还是苦,这时候若误答为“苦”,婚事就会立即被取消,对方会认为你嫌弃他家女儿,若答“甜”又得喝一杯酒。这是因为说“甜”便是祝福新郎新娘婚姻甜美,所以不少人戏称为“甜酒”。

3.媒人酒。寨老接着会想方设法给媒人喝上一杯“媒人酒”,口才稍差的媒人喝了一杯又有一杯,所以水族的媒人除了会说还要能喝。

4.舅爷酒。媒人喝干酒之后,寨老又倒酒,面对众人说:“追本溯源,先有祖后有宗,不忘祖恩。有你舅爷才有这些儿女,请舅爷上前喝一杯。”舅爷上前来接酒杯,一般都要谦虚一番之后才喝。

祖宗灵位前的复杂程序结束后,在领取新娘嫁妆的过程中,又涌现出各种各样名称的酒,显现出水族酒文化的浓重色彩。例如在领取衣柜时,衣柜的钥匙在新娘的哥哥手里,去接钥匙的人就要喝一杯酒,名为“钥匙酒”;在领取棉被时,捆棉被的绳子在新娘的哥哥手里,去接绳子的人也要喝一杯酒,名为“棉绳酒”。

5.马料酒和汤锅酒。在酒席结束后,众人一起把嫁妆抬出来,男方的人作好抬嫁妆的准备。这时候,新娘家会派一个口才好的人去拴马的地方等候,而男方也会派出早就安排好的能说会辩的代表前去牵马。马匹旁边会摆上几个四方桌,上面都摆上三个大碗,并倒满酒。男方代表前去牵马的时候,女方代表会以忘记喂马料来为难,并要求男方代表代替马喝下桌上的酒。男方不能拒绝,一旦不愿代替马喝酒就无法把马牵走。这就是“马料酒”。

喝完“马料酒”后,女方代表又以马想上汤锅行去吃汤锅为由带男方代表到预设的汤锅行饮一碗酒,这碗酒名为“汤锅酒”。

水族婚事中前去的牵马的人不是那么容易牵马走的,其中有许多道酒拦着,最有名的莫过于上述的“马料酒”和“汤锅酒”。当然,能说会辩的人代马喝的酒便少点,口才差的人几碗进肚后就牵不了马了,就会闹笑话。水族喝“接马酒”的过程既幽默又能生动,增添了婚事中的喜气,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氛围使人赏心悦目。

(三)喜酒与酒歌

到新郎家后的酒宴,也分有晌午饭和正席。晌午饭也很随意,并不劝酒。傍晚时分正席开始。在新郎家里,最热闹的莫过于唱酒歌,主要是女人那一桌的对歌。

正席开始后,男方的女歌手先唱第一支歌:“我们三家叫我倒酒,我们四家叫我倒茶,我倒酒也是倒给你们,我倒茶也是倒给你们。提起这杯酒,不知姨娘是否接受?姐与妹共庆哈喂哈喂!”(意译)女方歌手对唱:“坐在你身边应该喝两碗,坐在伯母身边应该喝五碗,喝不得双方都不开心。跟妈学酒学不成,不知哪天才学会。到奶奶身边却让我讲,如果我能讲,我们一起笑。坐在桌边,哪个吝啬?大家一起来干杯!”(意译)众人举杯一饮而尽,然后再接着唱下去。水族婚姻中非常重视唱酒歌,一般都要唱整整一个晚上,而有的地区则连续唱三个晚上,例如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廷牌乡就有这样的风俗。

四、结语

中国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已经拥有独特的地位。神州到处酒飘香,饮酒习俗自古蔚然成风。中国的56个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而水族的酒文化更是独树一帜。

水族端节和卯节中的“转转酒”、“拦门酒”别有风味,丧事中丧主一家大小轮流为唱祭歌的歌手倒酒的习俗让人对水族的孝道赞叹不已,而水族婚姻中花样百出的酒习俗更是让人开怀大笑。由于特定的生存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和心理文化积淀的影响,酒不仅在水族独特的习俗中得以体现,在水族人的Et常生活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接待朋友时,“酒重于肉”,如果客人来到,桌上没有酒,主人就有“不成敬意”之憾,’‘’可以说酒无处不在。拜访以酒为礼,迎客以酒为敬,感激以酒为谢,报恩以酒示情。酒在水族人的交往中所显示的不仅是物质赠馈上的多寡,而且可以借以表达人际交往和精神需求。可见水族丰富多彩的饮酒习俗与民族风情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酒文化氛围,很值得我们探究。

哭丧怎么哭

哭丧的习俗哭丧时"唱"出的歌叫哭丧歌,壮族习惯是请民间歌师二人来唱哭丧歌。两位歌师扮成舅甥,一问一答,唱歌彻夜,赞颂祖先业绩,劝导后辈不忘祖恩。许多民族并有哭丧歌舞仪式。

彝族人称此为"跳脚",由四人手持八卦在尸旁跳,边跳边唱孝歌,据说这样可以为死者踩平通往阴间的荆棘之路。景颇人称此为"布滚戈",要请附近各寨的青年男女同跳,通宵达旦。除此之外,还要安排两个身着长衫的男子持矛舞蹈,绕竹幡作刺击状,以示驱邪。

从形式上来看,现代民间哭丧歌,亦即挽歌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散哭"; 二是"套头"; 三为"经"。散哭的特点是"随心翻",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其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辈的不孝。

悲叹自己的苦难身世。至于套头,是有内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时候是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经"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儿或者媳妇唱"买衣经"、"着衣经"等。

哭的时候眼泪不能够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则的话尸体就会变成僵尸,没有办法腐烂,也就不能轮回了。另外一种说法是,阎罗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泪痕,就会把他拒之门外,死者就只好在阴间之外受无边的苦。

另外,"着衣经"要在涨潮的时候唱,因为"涨"字有积攒家财的意思。如果在这个时候哭,他的家业就能够像潮水一样不断地高涨。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儿还要给母亲唱"梳头歌"。不管怎么样,入殓的时候会唱的子女和亲属都要唱"哭丧歌",倾诉自己对死者的思念之情。

而出殡的这一天清早,长房媳妇要唱"开大门"。因为民间认为,人死了就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不哭开大门的话,死者就会在阴间受罪。

出殡的时候,女儿或媳妇要唱"出材经",回来后唱"床祀经"。唱"亭子经"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在阴间路上歇脚乘凉。当设灵台的时候,要唱"灵台经"。

扩展资料:

哭丧是儒家礼仪之一,出自周礼。是中国乃至东亚儒家文化圈丧葬习俗的一大特色,以哭的形式寄托亲人去世的哀思,以唱的形式纪念长辈的生平事迹。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

为了求得孝的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得惯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哭丧

过节祭祖,不忘祖恩

       

朝望

    在我老家,祖公台上的祖公牌,上面记载有各代祖公先人的名字和各代祖母的姓氏,中间写"本姓远近亲宗牌位"一列大字,左右为一副对联:"祖德如山重,宗恩似海深”,大年三十这一天,家家重写祖公牌,然后祭祖,目的是重温祖公恩德,记住他们的付出。

        他们的付出故事,我就从曾爷爷开始讲起吧,曾爷爷娶了两房奶奶,生养三个儿子二个女儿,三个儿子是大伯爷、二伯爷和我爷爷,二个女儿是我的两位姑奶奶,出嫁外村了,曾爷爷共有曾孙十六人,从曾爷爷到我这一代已经是四代人了,中国人认为四代同堂、幸福美满的生活,他老人家应该没有享受到。

      曾爷爷一生勤捡持家,建有两栋民房,各七间,房子四周为石墙、顶上盖青瓦、中间为牌坊式四柱伞型结构(二根主柱+二根副柱),梁板为方形穿过柱子,方梁板两头固定一对短柱,梁板像扁担挑起不同高度的短柱悬在空中,短柱和长柱顶部从低往高、像阶梯状木桩排列到屋顶,在并排的牌坊架上两个同平柱子顶架上横木,钉上瓦板,盖上瓦片形成前后斜形屋面,这种全以用木材为主体建成的房子,冬暖夏凉,共三层高,底层的前半部为关养禽畜的圈子,圈子上面铺木地板的为第二层,上面作为厅堂使用,屋子两头和后半部填土使高度与木地板持平,实心地面分隔作为卧室和厨灶用途,第三层为木板铺的楼层,供住人或贮存物品用。

        曾爷爷共建好两栋这样的房子,分给我爷爷和他两位大哥,大伯爷单独分得一栋,我爷爷和二伯爷共住一栋,每栋都配有石木碓子和石磨子,生活所需的家具全配齐,田地也分好给三个儿子,曾爷爷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从房子的石墙、石梯、石柱垫、石磨、石碓斗的圆整光滑程度,可以判断建造的精致程度和不菲的造价,我就在曾爷爷留下的房子长大的,非常感谢我的曾爷爷给我一个遮风挡雨的家。

      再说我的爷爷,我爷爷是在兄弟中老三,加上是二房奶奶所生,可能得到曾爷爷的宠爱多些,也培养了他慈悲善良之心,与大伯爷爷相差近二十岁了,与曾爷爷年龄相差更大,分家后的生话只能靠自已的努力了,加上遇上战乱的年代,从小到大应该吃过不少苦,关于他,我记忆最深的故事有两段。

    第一段故事是爷爷被土匪当成人质,差点被撕票,那是青年时代的他,当时,正好在他舅舅家里(二房奶奶娘家)作客,爷舅舅在当时的宜北国民县府任小官,县里为了诱捕横行在东兴乡一带的土匪"大佬覃",而爷舅舅接受县令的命令是:想尽一切办法,通知"大佬覃"来与政府谈判,爷舅舅是个对政府忠心耿耿的人,他想出用自已家中的外甥——我年轻的爷爷去做人质担保,保证县政府的诚意,娘亲舅大,爷爷对舅舅百依百顺,答应作为舅舅的单位——县政府的人质并让土匪关押,求得匪首"大佬覃"露面并到县政府接受谈判,双方谁都不想到最坏结果,双方都有人在对方手中,我爷被转移到山上的匪窝,等待匪首的谈判的消息,等啊等啊……,爷爷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在一个漆黑的半夜,趁机在匪徒睡熟时成功逃脱,天亮前回到家里,回到家中,终于得知谈判不成,县府决定在当天处决匪首"大佬覃"……,真险!如果爷爷不主动逃脱而被动等待,他将被土匪作为"以牙还牙"的牺牲品而必死无疑。也许,从那次经历之后,他认为凡事不能"等靠要",自已努力才能成功。所以,他一生的勤奋进取,在他挣得了钱后,买下了位于大河(俗称中洲河)渡口边上的一片良田,水田土地由沙洲长年累月堆积,地肥水美,只可惜,享受水田收获谷子没有几年,就被政府执行土地公有制了,他的心血也像河水一样付之东流了,这是他的第二段故事。后来,他留下在西面后山坳的桐油林,留下一个露天桐油子晒坪和压榨作坊,家里使用的弹棉机和织布机等制作棉胎、织布、染布的工器具,全是他亲手留下的,我虽然没有见过我爷爷,但从各种工具的光滑程度可以断定,它们是从他那个时代留下来的宝贝。

      还有个小插曲,那次为官府卖命差点被撕票又成功逃脱回来后,奶奶去向"花婆"求问爷爷得救的背后原因,"花婆"说爷爷积德行善被神仙保佑的结果,爷爷心想有朝一日待到家中宽裕,定行大礼(杀牛)祭祀答谢神仙,但因世事沧桑,爷爷向神灵答谢的心愿终未实现……。

        我爷爷生有二个儿子四个女儿,孙子和外孙共二十六人,算是子孙满堂了,可是他去世时子女都没成家立业,估计没见过一个孙子,现在逢年过节了,我们子孙先给他拜年。

      祖德如山重,宗恩似海深。

祖恩深深,流芳百世,我的家乡,杨家脑包

我的老家,杨家脑包村就在包头市东河区以北向东与石拐接壤的地方,我的老家是地标式村庄,是包头城中村,回老家的路被新建成了国家一级公路,宽阔平坦不再是坑坑洼洼,沿路还有杨家脑包地标。

几百年前我的先祖兄弟俩来到包头,准备在杨家脑包村这片地方落脚,那时根本没有村落 ,只有连绵起伏的山丘和草原。

兄弟俩哥哥叫杨光,弟弟叫杨耀,是他们创建了杨家脑包村,兄弟俩还为后人留下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光绪五年,山西连年干旱灾荒 ,民不聊生,部分地区的农民开始起义,化农为匪,加之延边不断挑起战事,清政府为百姓开放小部分关卡,允许受灾百姓通过迁徙得以安生,以平政府之患。

这是华夏大地的五次人口大迁徙之一。我的先祖杨光、杨耀,来自山西河曲县,也在这次大迁徙之中,他们途经杀虎口,西下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草原,来到包克图(包头),这就是传说中的走西口。

兄弟俩倚山建窑,开垦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刻铭记父母临终时的教诲,一定要好好活下来,再荣华富贵也不要忘了本,再艰难困苦也要做个好人。

一日兄弟二人正在山间劳作,忽然天黑,听到山脚一阵撕吼,然后天渐亮,他们快速跑到山脚,看到一只受伤的雄鹿躺在山下,此鹿身躯硕大,周身微微泛着光晕,颈部和前腿都受了伤,血液缓缓渗出,喘着粗气疲惫不堪。

兄弟俩一个给雄鹿伤口敷随身带着的跌打草药,一个赶快给雄鹿喂水,过了一会儿看到雄鹿好些了,又将唯一的口粮,让给雄鹿吃。

兄弟二人悉心照料雄鹿三天,雄鹿伤口痊愈。原来这只鹿可不是一般的好看,硕大如弓的鹿角,长卷的睫毛下是又圆又大的眼睛,充满灵气,它望着你,像一个老朋友在望着你,棕色的皮毛油亮光滑,它不时喷着响鼻,抖着肥硕颤巍巍的臀部,奔跑在田间,跳跃在草丛中,嗅嗅野花,追追蜜蜂蝴蝶,奔着去找俩兄弟,时而用鹿角蹭一蹭兄弟的身体,逗的俩兄弟哈哈大笑!

雄鹿身体的光晕更加明显了。这是一只灵鹿啊!

傍晚时分,霞光万丈,将花草树木渡上金色,金色笼罩四野,让人间如梦如幻。干了一天的活,兄弟俩在山脚休息准备回家,灵鹿却眼神忧伤,用嘴不时舔舐兄弟的脸颊,手臂,灵鹿身体的光晕在诗情画意的天地间更加神奇了,只见灵鹿转过身子,向山顶奔去,奔到山腰,灵鹿回头张望兄弟,它眼中泛起盈盈泪光,像在和老朋友作最后的告别,灵鹿回过头继续奔向山顶,奔在山顶时,灵鹿化作一道闪电,消失在暮色中...

杨光、杨耀又惊奇又伤感连连,在这陌生的异地,遇到灵鹿像是遇到了亲人。

夜深,兄弟俩做了同样的梦,他们梦到父母,父母告诉他们,救的这只灵鹿是一只神鹿,万兽之神。草原一代常有黑妖出没,黑妖祸害草原百姓,常常杀死牲畜,掳掠妇孺,每到天黑草原百姓就不敢出门,神鹿赴天神之命前来草原降灭黑妖,它与黑妖大战九天九夜,黑妖终于被神鹿降服歼灭,而神鹿也受了重伤只能变回原形,没想到遇到你们兄弟,将神鹿救下,昨天就是神鹿返回天庭禀报战果之时。神鹿为了感激你们兄弟,特将一只鹿角和一块千年麝香,埋于山顶第一棵树下,在黎明时分看到第一缕阳光,就将两个宝物挖出,麝香体积较大 ,只要挖其中一小块麝香就可以医病、换钱,鹿角可以镇宅免患,保佑你们创建的这方水土,保佑你们兄弟平安。

父母临走之时,一再安顿兄弟俩要本本分分做人,切不可以得意忘形。

杨光、杨耀真的在山顶真的挖到了这两样宝物。

为了铭记神鹿恩泽,兄弟俩在山中建了一座庙叫大仙庙(神鹿庙),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焚香祭拜,祈福神鹿保佑,后辈儿孙承接祖风良俗,直到如今,一直去大仙庙祭拜神鹿。

他们兄弟俩将麝香换来的钱,买了更多的工具和种子,在连绵的山丘和平地种下了果树和庄稼,也把一些工具和种子送给周边的游牧民,他们将口里(山西)农耕技术教给牧民,牧民不用再过游离动荡的游牧生活,当地的草原牧民也教兄弟俩怎么放养牛羊。

这是晋蒙文化的交融升华的一个缩影,是当时草原人民生存状态的一个跨越式改善。

杨光、杨耀的勤劳智慧吸引了当地美丽的姑娘,兄弟二人分别娶了媳妇 ,从此两双手成了四双手,他们辛勤劳作,修篱种树,男耕女织,繁衍生息,一代一代,最后形成村落,村里全部姓杨,迄今为止没有杂姓,都是俩兄弟的后代子孙,所以叫做杨家脑包村。

村落是被连绵山丘包围着的,窑洞或房屋都建在山脚,山脚下是比较深的沟渠,山雨大时用来泄洪,恰到好处的地形地貌,潮湿肥沃的土壤,滋养勤奋的杨氏子孙安居乐业,守护杨家脑包。

斗转星移,时代不断的进步,俩兄弟的后人,有的继续留守杨家脑包种地,有的去城里工作,上学,兄弟俩的子孙散布各省市,有的甚至移居国外。

我的爷爷13岁离开村庄,学习木匠,后来在城里上班,转了城市户口,我们都跟着爷爷在城里生活。有大事,想老家 ,就领着我们一大家子回去。

只要我们回老家,村里人就知道亲人回来了,老家人总是主动打招呼让去家中吃饭,每次都很感动。

在祖先福恩的庇佑下,杨家脑包村,像一个小小国,红墙青瓦将小小国围着。小国里的村民承蒙祖国党恩浩荡,征了地,给村民办了养老,这里的村民过着有乐有闲的日子,日子越过越好。

村民们不忘先祖遗志,继承祖德,依然质朴无华,默默勤劳,在山丘或门前小面积的种一些地和果树,自给自足,村子里人们忘了自己是第几福儿孙,反正是邻居更是亲人,格外团结,无论去谁家都能喝几杯小酒,睡上一觉,唠不完的家常,说不完的心里话,有哪户人家出门种地或办事,院门敞开家门不锁,大摇大摆就走了,用老家人的的话说,邻居就是亲人,根本丢不了东西。

八月里我们兄弟姊妹一路兴高采烈回到老家!

瞧!四爹家的房子还住着两窝邻居呢!燕儿在屋顶叽叽喳!叽叽喳!飞来飞去像是在欢迎我们回来了!

走在老家的山路上,漫山遍野一片姹紫嫣红,绿茵成海,处处鸟语花香,诗意盎然。

只有回到老家才能放下都市的繁华喧闹,大家欢快不已,摘果子,比谁摘到了大个儿的果子王,拔玉米看谁拔的最大,刨土豆看谁刨的多...

和煦的风吹着杨家脑包,我们踏上的每一寸土地的都有祖先的走过的痕迹,我们抚摸的每一块砖瓦都流着祖先的汗水,我们呼吸的每一口新鲜空气都是祖先辛勤地植被。

时光交错千丝万缕,俩兄弟仿佛从未离开,杨家脑包一直氤氲在先祖的保佑福泽中。

这里就是我们杨家人的心灵归宿,是我们一生的福祉,多回一次老家就多沾一点福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不忘祖恩笑话(不忘祖恩笑话大全)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