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糊涂县令笑话(糊涂县令的拼音)

本文目录一览:

求刘宝瑞的单口相声,讲的是和尚和老道打架,老道把和尚鼻子给咬下来了,俩人打官司结果遇到个糊涂县令,

主动缓和气氛吧.!.你其实可以这样,努力想点开心的事情。人就会显得更宽容,不要自寻烦恼啰,加油。

糊涂县令笑话(糊涂县令的拼音)插图

儒林外史》又具有了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儒林外史》是有着思想家气质的文化小说,有着高雅品位的艺术精品.它与通俗小说有不同的文体特征,因而其叙事方法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国乃至世界近代长篇小说传统的结构方式是由少数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为轴心而构成一个首尾连贯的故事格局.《儒林外史》是对百年知识分子厄运进行反思和探索的小说,很难设想它还有可能以一个家庭、或几个主要人物构成首尾连贯的故事,完成作者的审美命题.如果那样,就有可能把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种种行为集中在几个人身上,造成某种箭垛式的笑料集锦.《儒林外史》把几代知识分子放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以心理的流动串联生活经验,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的独特形式.它冲破了传统通俗小说靠紧张的情节互相勾连、前后推进的通常模式,按生活的原貌描绘生活,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写出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对百年知识分子的厄运进行思考,以此为线索把“片断的叙述”贯穿在一起,构成了《儒林外史》的整体结构.第一回通过“楔子”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然后又以最后一回“幽榜”回映“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除“楔子”和结尾外,全书主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止,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等人为代表,以莺ㄕ湖、西子湖、莫愁湖聚会为中心,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的痴迷、愚昧和攀附权贵、附庸风雅,同时,展现了社会的腐败和堕落.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止,是理想文士的探求.作者着重写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第三部分,自四十七回至五十五回止,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以至于陈木南与汤由、汤实二公子在妓院谈论科场和名士风流了.但是,作者没有绝望,仍在探索,写了“四大奇人”,用文人化的自食其力者来展示他对未来的呼唤.中国古代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可以说都是“传奇型”的.到了明代中叶,从《金瓶梅》开始,才以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而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则是《儒林外史》.它既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也没有情意绵绵的动人故事,而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全书写了二百七十多人,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医卜星相,娼妓狎客、吏役里胥等三教九流的人物推上舞台,从而展示了一幅幅社会风俗画,致使有人感到“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卧闲草堂本第三回末总评).《儒林外史》摆脱了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淡化故事情节,也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而是尊重客观再现,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马二先生游西湖,没有惊奇的情节,没有矛盾冲突,只是按照马二先生游西湖的路线,所见所闻,淡淡地写去.写他对湖光山色全无领略;肚子饿了,没有选择地“每样买了几个钱,不论好歹,吃了一饱”;见到书店就问自己的八股文选本的销路如何;看到御书楼连忙把扇子当笏板,扬尘舞蹈,拜了五拜;遇到丁仙祠里扶乩,就想问功名富贵;洪憨仙引他抄近路,他以为神仙有缩地腾云之法.这平淡无奇的描写却把这个八股选家的愚昧、迂腐的性格写活了.写匡超人回家,“他娘捏一捏他身上,见他穿着极厚的棉袄,方才放心”.通过这样平常的细节,把母亲对他的爱以“摹神之笔”刻骨铭心地写了出来.叙事特点《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通过平凡的生活写出平凡人的真实性格.像鲍文卿对潦倒的倪霜峰的照顾和对他儿子倪廷玺的收养,甘露寺老僧对旅居无依的牛布衣的照料以及为他料理后事的情谊,牛老儿和卜老爹为牛浦郎操办婚事,他们之间的相恤相助等等,都是通过日常极平凡细小甚至近于琐碎的描写,塑造了下层人民真诚朴实的性格,感人至深.人物性格也摆脱了类型化,而有丰富的个性.严监生是个有十多万银子的财主,临死前却因为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然而他并不是吝啬这个概念的化身,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虽然悭吝成性,但又有“礼”有“节”,既要处处保护自己的利益,又要时时维护自己的面子.所以,当他哥哥严贡生被人告发时,他拿出十多两银子平息官司;为了儿子能名正言顺地继承家产,不得不忍痛给妻兄几百两银子,让他们同意把妾扶正;妻子王氏去世时,料理后事竟花了五千银子,并常怀念王氏而潸然泪下.一毛不拔与挥银如土,贪婪之欲与人间之情,就这样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作者不但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而且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王玉辉劝女殉节,写出他内心的波澜:先是一次关于青史留名的侃侃而谈,接着是两次仰天大笑,后又写他三次触景生情,伤心落泪.从笑到哭,从理到情,层层宕开,写出王玉辉内心观念与情感的不断搏斗,礼教和良心的激烈冲突.又如第一回多层次地揭示了时知县的内心世界.他先是在危素面前夸口,心想官长见百姓有何难处,谁知王冕居然将请帖退回,不予理睬.他便想:可能是翟买办恐吓了王冕,因此不敢来.于是决定亲自出马.可是他这一念头被另一种想法推翻,认为堂堂县令屈尊去拜见一个乡民,会惹人笑话.但又想到“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什么做不得!”于是“当下定了主意”.这里,种种复杂心理不断转折、变幻,心态在纵向中曲线延伸,让人看到他那灵魂深处的活动.《儒林外史》中每个人物活动的过程并不长,但能在有限的情节里,体现出人物性格的非固定性,即性格的发展变化.匡超人从朴实的青年到人品堕落,写出他随着环境、地位、人物之间关系而改变的性格,在他性格变化中又体现着深刻的社会生活的变动.古代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往往是脸谱化的,如“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虎背熊腰,体格魁梧”等等.《儒林外史》掀掉了脸谱,代之以真实的细致的描写,揭示出人物的性格.如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子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通过这一简洁的白描,夏总甲的身份、教养、性格跃然纸上.自然景物的描写也舍弃了章回小说长期沿袭的模式化、骈俪化的韵语,运用口语化的散文,对客观景物作精确的、不落俗套的描写.如第三十三回,杜少卿和几位好友在江边亭中烹茶闲话,凭窗看江,“太阳落了下去,返照着几千根桅杆半截通红”;第四十一回,杜少卿留朋友在河房看月,“那新月已从河底下斜挂一钩,渐渐的照过桥来”.随手拈来,自然真切,富有艺术美.《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让读者直接与生活见面,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者尽量不对人物作评论,而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角度,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在薛家集观音庵,让读者亲见亲闻申祥甫、夏总甲的颐指气使,摆“大人物”架式,骄人欺人,较少对人物作内心剖白,只是客观地提供人物的言谈举止,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体味.又如作者只写“把周先生脸上羞的红一块白一块”,“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并没有剖白周进内心活动,人们却可以想象到他当时的内心感受.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如西湖边假名士的聚会,主要通过匡超人这个“外来者”的新鲜感受,看到这些斗方名士的名利之心和冒充风雅的丑态.吴敬梓企图创造一种与生活更直接不隔的、显示着生活本身流动的、丰繁的天然形态的艺术.《儒林外史》叙事的新特点与作者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讽刺艺术吴敬梓怀着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但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狂狷而豁达的性格,使他睥睨群丑,轻蔑流俗.“先生豁达人,哺糟而啜ㄤ,小事聊糊涂,大度乃滑稽”.(金兆燕《甲戌仲冬送吴文木先生旅榇于扬州城外登舟归金陵》,《棕亭诗钞》卷五)这样的气质和禀赋,使他采用了讽刺的手法去抨击现实.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简括地论述了中国讽刺小说的渊源和发展:“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然而多数作品或“大不近情”,类似插科打诨;或非出公心,“私怀怨毒,乃逞恶言”;或“词意浅露,已同谩骂”.《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发展到新的境界,“秉持公心,指レ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又如汤知县请正在居丧的范进吃饭,范进先是“退前缩后”地坚决不肯用银镶杯箸.汤知县赶忙叫人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他还是不肯,直到换了一双白颜色竹箸来,“方才罢了”.汤知县见他居丧如此尽礼,正着急“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忽然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心才安下来.真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的大笑……这瞬间的行为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为潜台词的,所以这瞬间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这最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作者敏锐地捕捉人物瞬间行为,把对百年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和他们瞬间的行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讽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由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讽刺当时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会,添加了一些正反面人物进行对比.正面人物的划分线主要在于保持着应有的道德品格,而反面人物则是那些整天凭着官位欺压百姓,并且不学无术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钻研儒学、推行正道其实却把道德品质封存的儒士.正反人物还分多种,书中理想人物就是第一回出现的王冕.而其他的正面人物,如虞育德、庄少光、迟衡山、杜少卿等,虽然要比那些反派人物高尚得多,但心里仍有儒家思想,例如杜少卿,虽然讨厌虚伪的孝道,但却因为提倡真孝而进行的“豪举”也不过就是被那些市井之流欺骗夺产,最后落了个贫穷一世的结局.沈琼枝作为一个敢于反抗、自强自立的女性在书中独具光彩.再如儒士“马二先生”马纯上(原型是作者吴敬梓的一位姓冯的朋友),虽然在儒学方面有些封建思想,并且做事天真(见西湖庙里被假神仙骗),不过结果是好人有好报的类型.并且在仗义疏财事件中,也不乏看出他是一个君子,所以他主要还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但有些反面人物,如范进、潘三等,确实全是讽刺了.其实,从正面人物也有很大的儒学思想中可以看出,吴敬梓本人还是有一定的“崇奉孔孟”的道德观.社会理想吴敬梓的社会改造理想深受颜李学派的影响.颜元曾说:“如天下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李恭《习斋先生年谱》卷下)《儒林外史》正是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迟衡山说:“而今读书的朋友,只不过讲个举业,若会做两句诗赋,就算雅极的了,放着经史上的礼、乐、兵、农的事,全然不问!”作品里写了两件大事,一是祭泰伯祠,一是萧云仙重农桑、兴学堂的政绩,用以体现作者的社会理想.庄绍光、迟衡山等真儒名贤,因“我道不行”而“处”而不出,但是,他们没有忘记社会责任,渴望能实现自己改造社会的理想.他们倡议集资修建泰伯祠,以礼让天下的泰伯作为道德典范,借此习学礼乐,“成就些人才”,“助一助政教”.于是由大儒虞博士主祭,演出了一场鼓乐喧天的祭祀大典.接着又写了文武兼备的戍边将领萧云仙在青枫城带领农民垦田植树,兴修水利,开办学堂,开启民智,具体实施“礼乐兵农”的社会改造方案.吴敬梓改造社会的理想与时代进步思潮相呼应,具有鼓吹政教,提倡实学,反对浮言,谋取事功的意旨,但是却披着古代“礼乐兵农”的外衣.他的社会理想是走托古改制的路子,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基础,因而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书中笼罩着幻想破灭的悲凉情绪.曾几何时,传闻天下的泰伯祠就墙倒殿斜,乐器祭器尘封冷落,“贤人君子,风流云散”.萧云仙武功文治,轰轰烈烈,到头来却被工部核算追赔,破产还债,他的“礼乐兵农”的社会改造方案以失败而告终.作者在探求理想的同时,对封建文化作了进一步的反思,其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礼教和社会习俗.王玉辉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毒害极深的迂拙夫子.当了30年秀才,考不上举人,进不了官场,却立志要写三部“嘉惠来学”的书,宣传封建礼教和礼仪.他不仅不惜以残年之力进行说教,而且身体力行.当女儿提出要以死殉节时,他不但没有劝阻,反而大加鼓励:“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当他得知女儿从夫自尽的噩耗时,还仰天大笑:“死的好!死的好!”这里,没有坏人引诱,也没有法律规定,却是顽固的封建礼教的毒害,使王玉辉的女儿自觉从容地绝食而亡,使王玉辉不自觉地成为“以理杀人”的帮凶.真儒名贤的教化不能挽救日下的世风,追逐功名富贵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五河县追名逐利、奉承谄媚的恶俗,汤公子和陈木南嫖妓的丑态,妓女聘娘官太太的迷梦,假中书的闹剧等等,充分揭露了社会的乌烟瘴气、卑鄙龌龊.作者既看到社会改造理想的难以实现,又不忍放弃对社会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他又把目光转向社会的底层,写出一群远离科举名利场,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平民的形象.修乐器的倪老爹,看坟的邹吉甫,开小米店的卜老爹,开小香蜡店的牛老儿等等,他们朴实善良,相濡以沫,古风犹存,充满人间真情的温馨.当真儒名贤“都已渐渐消磨了”的时候,作者在全书末尾写了“四大奇人”.季遐年,既以写字为生,又以写字自娱;王太是围棋高手,又是安于卖火纸筒子的小贩;开茶馆的盖宽,画一手好画,但不攀附权贵;做裁缝的荆元,弹一手好琴,以此自遣.他们自食其力,多才多艺,安贫乐道,高雅脱俗,过着“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的自由自在的日子.这“四大奇人”,是知识分子高雅生活“琴棋书画”的化身,是作者心造的幻影,是文人化的市井平民,是作者为新一代读书士子设计的人生道路,体现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但是,幻影终归是幻影,因为“那一轮红日,沉沉的傍着山头下去了”,荆元悠扬的琴声“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婉转”,令人“凄然泪下”.专家点评在浩若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字的,只有两部书,其中之一便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另外一部为《史记》).《儒林外史》是写士林阶层的.在中国的古代,所谓的士林,既是知识分子的世界,也即是官场.这是部批判知识分子的书,也可以说是一部揭露官场昏晦的书.这样说来,在当代的中国,确实很有重读《儒林外史》的需要了. 作者吴敬梓(公元1701年—1754年),生长在长江北岸安徽省全椒县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曾祖和祖父两辈官运亨通,在明清之际,有50年“家门鼎盛”的时期.但他自己的祖父在同辈中功名很小,而且早逝;他从小被出嗣给长房吴霖起,即是他的养父,吴霖起只做了几年县教谕,后来因为得罪上司而丢官,郁郁而终.吴敬梓13岁丧母,23岁丧父,本身既不热心功名,又轻视钱财,随意挥霍,慷慨仗义,上代留下的家产在几年之内被他挥霍得所剩无几,以致“田庐尽卖”、“奴逃仆散”,一时“乡里传为子弟戒”(《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加上考场失利,刺激甚重,“那得双眉时暂开?”回乡之后,由于不堪冷遇,于雍正十一年移家南京.从此时直到54岁在扬州逝世,主要靠卖文和朋友周济过活,也是在此期间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鸿篇巨著.吴敬梓自幼处在名门望族的社会环境中,而成长的家庭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年后又骤然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在他一生所经的这种由“渐”而“骤”的家庭破落过程中,他在家乡全椒县、在苏北赣榆县(其父任职之地)、在南京都曾久住,到过扬州、安庆、芜湖等城市;从宗族几代关系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看,他接触的士大夫阶层很广泛,认识与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他看的嘴脸,受的冷暖,经历的人事,体验的世情,都极其丰富深刻.这就培养了他富有正义的敏锐感觉和体察现实的清醒头脑,使他能够看透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看透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正是这种身世经历,成为吴敬梓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渊源.《儒林外史》对于士林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说:“我们的骗子们,我们的怪物们!……让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鲜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作者虽然极尽讽刺之能事,却是要挽救被讽刺的这一群,正所谓“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手笔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进而展开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情画,抨击了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圣品.《儒林外史》历来被评价为古典现实主义巨著,即为现实主义作品,其中很多故事与人物直接来源于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曾说过:“《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多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和庾词隐语寓其姓名.”《儒林外史》擅长运用“皮里阳秋”的笔法,也就是“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作者的看法并不是直接拿出来硬塞给读者,而是在具体形象的塑造中微言大义.周进和范进的中举,匡超人的转变,杜少卿的豪举,马二先生的迂腐,这一切都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现深刻丰富的思想.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们褒贬什么,但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着作者明确的正义观,我们必须从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各种形象的关联、发展上体会和了解.这是一种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叙事方式.该书另一个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替而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详细描写其一生经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所以,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胡适《吴敬梓评传》)编辑本段成就与影响《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所写内容,假托明代,实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它真实地描绘了康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吴敬梓以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来肯定或否定书中人物,如匡超人假造文书,冒名代考,却被温州学政“把他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严贡生无恶不作,却被前任周学台推举为“优行”;作者无情地鞭挞丑恶事物时,同时也歌颂正面人物,王冕是书中的第一流人物,为人“嵚崎磊落”,庄绍光追求“以礼乐化俗”、“以德化人”,牛老爹和卜老爹也是作者所歌颂的.程晋芳在《怀人诗》称:“外史记儒林,刻划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之中,运用朴素、灵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语言,撰写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胡适形容本书:“……国家天天挂著孔、孟的招牌,其实不许人说孔、孟的话,也不要人实行孔、孟的教训,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试帖诗;其余的‘文行出处’都可以不讲究,讲究了又‘那个给你官做?’”《儒林外史》对清朝时期的小说,有很大影响,尽管此书一开始并无预先设计的结构.又如胡适所言,“这部书是一种讽刺小说,颇带一点写实主义的技术,既没有神怪的话,又很少英雄儿女的话.况且书里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谈什么举业、选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因此,第一流小说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广”.对鞭笞社会不公,提升人民自主思想,有一定意义.并且,对现代讽刺文学有深刻的启迪.《儒林外史》另一特色是结构松散,没有贯穿首尾的主干,“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夏志清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第六章《儒林外史》谈到“尽管《儒林》算是一部重要的反映文人学士的小说,但如果从作者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熙熙攘攘的世界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描绘这方面来看,它似乎更应是一部风俗喜剧.”胡适认为后来的晚清谴责小说,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以及《海上花列传》,都是继承《儒林外史》的余绪.《儒林外史》已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意等国家的文字.可作成为全世界了解中国科举制度的一部活的生动的参考.

要趣味语文

趣味语文

(一)读音断句

1、请读通一面一段话,注意是多音字哟!

古代有个差人,工作表现差,一点也不认真,做什么事都是只求个差不多。有一次还差一点出了差错呢。有次上司派他出差,要他从外县买点规格统一的纸张回来,可是他却抱回了一大堆参差不齐的纸回来,你说他表现差不差?

2、山海关孟姜女庙有幅门联,它构思奇巧,上联有七个“朝”字,下联有七个“长”字,各有两种读音,写的是庙前大海的景色。请看这副对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3、 宝塔诗如何读?

山满

桃山杏

山好景山

来山客看山

里山僧山客山

山中山路转山崖

4、 怪体诗如何读?

虎虎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州州州州州州州州州

川川川川

5、猜说话人的意思

(1)他也算个好人?

(2)他这个人不好?

(3)他这个人好不好?

(4)他真是个好人!

6、下列句子可以用不同标点标示出不同的意思。

(1)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2)哥哥说我是好青年

7、猜标点,注意根据意思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天,一个穷秀才到朋友家做客,主人嫌他穷,不想留他,但又不好开口。恰好这时下起雨来,主人便在纸上写了“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这样一句话,没有加标点。穷秀才看后,拿起笔给这句话加上标点。主人一看,只好留下他了。这句话主客二人是怎样加的标点?

主:下 雨 天 留 客 天 天 留 我 不 留

客:下 雨 天 留 客 天 天 留 我 不 留

还有一说是主人写下“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二)成语俗语

1、 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

粗茶淡饭( ) 流芳百世( )

井然有序( ) 指鹿为马( )

固若金汤( ) 精雕细刻( )

雪中送炭( ) 伶牙利齿( )

2、 成语不离“舌”

形容能说会道( ) 形容惊诧无言( )

形容不善辞令( ) 形容随声附和( )

3、 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杜鹏程( )陈残云( )王任重( )

刘海粟( )丁慧中( )甘如饴( )

4、 成语填空:

( )服( )服 ( )德( )德 ( )讹( )讹

( )牙( )牙 ( )老( )老 ( )计( )计

神( )( )神 精( )( )精 痛( )( )痛

微( )( )微 将( )( )将 日( )( )日

5、 数字猜成语:

12345609( ) 1256789( )

1+2+3( ) 333 555( )

3.5( ) 5 10( )

9寸+1寸=1尺( )

6、 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什么吗?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 )

(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 )

(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 )

(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 )

(5)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 )

(6)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

(7)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 )

(8)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 )

(9)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 )

7、数字俗语:

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 )

表示做事不考虑周到,干了再说时用( )

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 )

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 )

表示差不多时用( )

表示某人打小算盘时用( )

表示归根到底时用( )

表示把握大时用( )

表示很不容易时用( )

表示信心十足时用( )

表示距离远时用( )

(三)文学常识

1、 下列对联各咏的是谁?

(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

(2)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媲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

(3)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 )

(4)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

2、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集录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作品的诗集是( )

A.《诗经》 B.《楚辞》 C.《千家诗》 D.《唐诗三百首》

(4)我国古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内容多是殷商人占卜的记录的文字是( )A. 大篆 B.金文 C. 甲骨文 D.小篆

(3)南唐后主李煜的早期词作多反映奢靡的帝王生活,亡国后转为感伤沉痛之音。下面为其早期作品的是( )

A.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B.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C.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下列关键词描述的作家是( )

关键词:《园丁集》《飞鸟集》、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

A.但丁 B. 艾略特 C.纪伯伦 D. 泰戈尔

(5)本题所用的字体是( )

A.篆书 B.楷书 C.隶书 D. 宋体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是( )

A.清明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

(7)形容“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最贴切的三字俗语是( )

A. 三脚猫 B.铁公鸡 C. 糊涂虫 D.地头蛇

(8)《红楼梦》第四十回描写众人大笑的场面非常生动,众人大笑的起因是( )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A.宝玉黛玉机敏斗嘴 B.刘姥姥村言村语

C.看了一出诙谐可笑的戏 D.行酒令格外开心

(9)下列文学作品中,体裁不同于其它三部的是( )

A.《简·爱》 B. 《朝花夕拾》 C. 《格列佛游记》 D. 《骆驼祥子》

(10)下面词语都含有“书”字,其中包含了“书”字的几个义项?( )

草书 奋笔疾书 家书抵万金 书店 书法

丛书 说明书 大书特书 畅销书 书籍

A. 3 B. 4 C. 5 D.6

(11)在《哈利·波特》中,J.K.罗琳虚构了一种惊险刺激的“魔法师的体育运动”:球场两端各有三根50英尺高的金制的杆子,杆子顶上带有圆环,参赛者分两队骑着飞天扫帚在空中飞行对抗。每队七人,各有一名守门员、三名追球手、两个击球手和一名找球手。比赛没有时间的限制,抓住金色飞贼的一方可获得150分,只有金色飞贼被抓住,一场比赛才能结束。请问这种比赛名称是什么?( ) A.魁地奇 B.飞贼球 C.魔法球 D.飞天球

(12)《水浒传》中“浒”的含义是( )

A.水边 B.水波 C.众多 D.波涛汹涌,引申为反抗

(13)相传郑板桥写过这样一首诗,从内容推测,是写给谁的?( )

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出门当心黄尾犬,翻墙莫碰兰花盆。夜深不及披衣送,收起雄心回家门。

A.久别重逢的朋友 B.趾高气扬的贪官污吏

C.入室行窃的小偷 D.贫穷可怜的邻人

(14)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是( )

A.宙斯 B.赫尔墨斯 C.波塞冬 D.阿波罗

(15)长篇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是( )

A.果戈里 B. 高尔基 C. 托尔斯泰 D. 普希金

(16)相传唐朝有个读书人叫张打油,喜欢用民间俚语写诗,后人遂把这类语言通俗、不讲究平仄对仗、有时暗含讽刺或自我解嘲的诗称为“打油诗”。据说下面这首打油诗就是张打油写的,请问:这首诗中的场景最可能发声在哪个季节?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A.春 B.夏 C. 秋 D.冬

3、不定项选择题

(1)属于《天方夜谭》中的故事的是( )

A.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B.豌豆公主 C.特洛伊木马 D.阿拉丁神灯

(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选出正确的选项( )

高 帽

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尝有门生两人,初放外任,同谒老师者,老师谓:“今世直道不行,逢人送顶高帽子,斯可矣。”其一人曰:“老师之言不谬,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师者有几人哉?”老师大喜。既出,顾同谒者曰:“高帽已送出一顶矣。”

A.故事中出现三个人物:一个老师,两个学生。

B.画线句子中:“顾”意为“照顾”。“谒”,音y,意为“拜访”。

C.本文含蓄地讽刺了逢迎巴结的社会风气,语言精炼,诙谐幽默。

D.本文虽短小,却生动刻画了老师的正直和学生的聪颖的特点。

(3)《史记》中不可能写到的人物是( )

A.孔子 B.孔融 C. 刘备 D. 刘邦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是( )

A.在新的千年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一定会昂首腾飞于无垠的天际,创造出令全世界惊异的奇迹。

B.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相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C.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旅居海外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家之手。

D.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5)《现代汉语词典》对“工具书”一词的定义为:“专为读者查考字义、词义、字句出处和各种事实而编纂的书籍。”由此推断,下列属于工具书的是( )

A.《现代汉语词典》 B.《新华字典》 C.地图册 D.《鲁迅全集》 E.百科全书

(6)下列名言出自《论语》的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小不忍则乱大谋 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E.尽信书不如无书

(7)汉语中的外来词分为音译和意译。音译是指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比如,“clone”译为“克隆”。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下列外来词属于音译的是( )

A.沙发 B.博客 C.冰激凌 D.互联网 E.奥林匹克

4、四大名著常识题: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古典名著《 》的开篇词。“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以上情节出自名著《 》。

(2)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

(人名)之口,与此有关的故事情节是 。

(3) 下面对联分别出自哪部章回体小说?请写出来。

战官渡本初败绩,却乌巢孟德烧粮。《 》

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 》

(4) 下面是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孙悟空------大闹天宫

C诸葛亮------三顾茅庐 D刘姥姥------进大观园

(5) “粉面含春威不漏,丹唇未启笑先闻”描写的是( ) 的出场。

A王熙风 B 薛宝钗 C史湘云 D 林黛玉

(6)宋江、高俅、柴进是名著《 》中的人物;

蒋干、张飞是名著《 》中的人物。

(7) 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①( )借东风——巧用天时 ②( )借荆州——有借无还

③( )进曹营——一言不发 ④( )上梁山——官逼民反

⑤( )打宋江——过后赔礼 ⑥( )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8)《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给梁山泊108位好汉都取了一个幽默、风趣的绰号,请你写出你最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名字及其绰号,并对其个性做出简短的评价。

(9) 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四)猜谜 。

 灯谜又叫谜语,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灯谜是独立于诗、词、曲、散文、杂剧、对联之外的又一种文学样式;是我国人民训练思维和学习语言的一种巧妙形式,也是民族性、群众性、趣味性很强的娱乐项目。灯谜可分字谜、词语谜、诗句谜、人名谜、用品谜、地名谜等几大类,又以字谜居多

灯谜谜面的设置和谜底的猜射,一般都要注意“别解”“会意”的特点。如儿童不宜(打一字),它的谜底是“奇”;用的就是逆向会意,大了就可以。又如古代的交通事故(打一成语),它的谜底就是“人仰马翻”;用的就是接近联想,那时的车是马车,出事故后,当然是人、马翻仰了。再如佛言不必信(打一字),它的谜底就是“弗”;用的就是字义别解,“佛言”与“佛”有关,不可信,就是“弗”(不可)的意思。再如七品芝麻官(打词曲文体),它的谜底是“小令”;用的就是别名替代,“七品芝麻官”就是“县令”,而“县令”,不就是一个“小令”吗?而“小令”又是语意双关,词曲中也有“小令”,指字数在58字内的词或散曲。如果我们知道了谜底的范围,还可以采用筛选的方法,如评讲作文(打常用文体),我们就可罗列出常用文体类别——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从而确定它的谜底是“议论文”。

1、林字去一半,不作木字猜。若是猜不着,请你想朝代。(打一字)

2、传言不可信(打一字) 3、世界上人马最少的军队(打一成语)

4、.独身(打一成语) 5、卷我屋上三重茅。(打一成语)

6、言师采药去(打常见文体) 7、.零售白酒(打古代诗体)

8、小燕不喜豪门住(打课文中诗句)

9、约见于珠峰(打杜甫诗一句)

10、物品谜:两兄弟,手拉手,一个转,一个走。 谜底:

11、下面这副名联描述的是宋代诗人 。

上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下联: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12、清代的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谜语,他的一位心爱的大臣纪晓岚也是一位善于制谜和猜谜的能手。君臣二人经常对诗猜谜为戏。一年元宵节,乾隆主持宫中举行的灯谜晚会。纪晓岚写了

一副对联,挂在会场的大门上: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这是一副对仗十分工整的谜联,要求打二字。

这一下不但把满朝文武及宫廷嫔妃都难住了,就连一向自认为善于猜谜的乾隆皇帝站在对联前面想了好久也猜不出来。最后只得请纪晓岚自己出来解释。 这幅对联的答案是:

答案:

(一)1、差有四种读音cha(第一声和第四声)、chai、ci

2、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朝读zhāo;长短的长与长辈的长与上联相对。

3、 宝塔诗如何读?山中山路转山崖,山客山僧山里来,山客看山山景好,山杏山桃满山开.

4、 怪体诗如何读?龙虎虎望山山山湖湖湖湖湖海海海海会仙仙仙仙仙仙仙仙万国州州州州州州州州州掉川川川川 (一龙二虎望三山,五湖四海会八仙,万国九州掉四川.)

5、不相信他是个好人;认为他是好人;对他好不好不敢确定;赞美他是个好人;

6、 (1) ①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②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2) ①哥哥说:“我是好青年。”

②哥哥说我是好青年。

7、主:下 雨 天 ?留 客 ?天 天 留 ?我 不 留!

客:下 雨 !天 留 客 !天 天 留 !我 不 留?

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客: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二)1、 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粗茶淡饭( 山珍海味)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井然有序( 杂乱无章) 指鹿为马(点石成金 ) 固若金汤(危如累卵 ) 精雕细刻( 粗制滥造)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伶牙利齿(笨嘴拙舌)

2成语不离“舌”形容能说会道(唇枪舌剑 ) 形容惊诧无言(张口结舌 )形容不善辞令(笨嘴拙舌)形容随声附和(鹦鹉学舌 )

3、 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杜鹏程(鹏程万里 ) 陈残云(风卷残云 )王任重(任重道远)刘海粟(沧海一粟 ) 丁慧中(秀外慧中 ) 甘如饴(甘之如饴 )

4、 成语填空:(心)服(口)服 (以)德(报)德 (以)讹(传)讹(以)牙(还)牙(倚)老(卖)老(将)计(就)计 神(乎)(其)神 精(益)(求)精 痛(定)(思)痛将(门)(有)将 日(复)(一)日微(乎)(其)微

5、 数字猜成语: 12345609( 七零八落) 1256789(丢三落四 ) 1+2+3(接二连三) 333 555(三五成群 ) 3.5(不三不四 ) 5 10(一五一十 )9寸+1寸=1尺(得寸进尺)

6、 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什么吗?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 主心骨) 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智多星 ) 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东道主 ) 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阶下囚 ) 5、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 铁公鸡) 6、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糊涂虫) 7、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 老油条) 8、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 ) 9、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 三脚猫)

7、数字俗语: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一是一,二是二)表示做事不考虑周到,干了再说时用(一不做,二不休)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 二一添作五)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三下五除二)表示差不多时用(八九不离十)表示某人打小算盘时用( 小九九)表示归根到底时用( 九九归一)表示把握大时用(十有八九)表示很不容易时用(九牛二虎之力)表示信心十足时用( 十拿九稳)表示距离远时用( 十万八千里)

(三)1、 "三苏" 李白 项羽 范仲淹

2、A C B D C D A B B C A A C C C D

3、AD 、AC 、BC 、CD、ABCE 、CD 、ABE

4、《三国演义》、 《 红楼梦》、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三国演义》 《西游记》、C 、A 、《水浒》《三国演义》、①诸葛亮 ②刘备 ③徐庶 ④宋江 ⑤李逵 ⑥猪八戒、略、略

(四)1、宋2、专3、单枪匹马4、自成一家5、风吹草动6、童话7、散曲8、飞入寻常百姓家9、会当凌绝顶10、圆规 11、李清照 12、猜谜

语文生活题

序:生活需要语文,语文调剂生活。我们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你口中讲的语言,手下写的文字,都属于语文语文。在生活中不仅仅起到交流工具的作用,更是调剂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朋友,善用语文,融入生活,你会发现更多生活的乐趣。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语文的世界中。

(一)对联。

1、一幅奇妙的对联

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

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聪明的小读者,从这副对联里你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

2、读 对 联

在河北、辽宁两省交界处的山海关,有座姜女庙,旅游的人们都被庙里的一幅对联吸引住了。你能读懂这幅对联的意思吗?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二)动脑筋,编个顺口溜。

有一天,教师说:“看谁动脑筋,编个顺口溜,来辨清‘针’和‘钉’?”话音刚落,聪明的冬冬眼珠子一转,说:“针里有钉,钉里有针,修凳用钉不用针,补衣用针不用钉。”

小朋友们念呀念,不一会儿,就搞清了这两个字。

同学们,谁能为下面几组字,各编个顺口溜,帮助大家记住它们?

1.“喝”和“渴”

2.“晴”、“睛”和“清”

(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看左右两边连线)

1、替罪羊 比喻兢兢业业的人

中山狼 比喻代人受过的人

寄生虫 比喻出类拔萃的人

孺子牛 比喻恩将仇报的人

千里马 比喻依附别人的人

2、经济学家说 树林是绿色的疗养院

人类学家说 树林是生命的摇篮

生物学家说 树林是大自然的美容师

医学家说 树林是人类的乐园

艺术家说 树林是绿色的银行

画家说 树林是灵感的源泉

(四)天文地理。

1、请分别写出三个有颜色和方位的海,并写出这些海的所在地。

有颜色的海:( )海在( ),( )海在( ),( )海在( )。

带方位的海:( )海在( ),( )海在( ),( )海在( )。

2、一位老师在教了《要下雨了》这一课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下雨前哪些小动物行为有变化吗?”

你知道有:

(五)学会生活。

1、英国一小男孩到面包店买了一块两便士的面包。老板欺他年幼,给了块很小的面包。男孩发觉后,便对老板说:“您不觉得这块面包比往常的要小很多吗?”

老板:哦。亲爱的,小一些,你拿起来不是更轻便吗?

男孩:哦,我懂了。

老板:宝贝,你可真招人喜欢!

男孩:给您钱,一便士!

老板:哦,孩子,钱不够啊!

男孩:

2、一哭一笑

某人外出做生意,给父母写了这样一封信:“儿的生活好痛苦一点儿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父母读信后,一个笑一个哭。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哭:

笑:

(六)成语拾趣。

1、“刮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词语中,风显得丰富多彩,请你把词补充完整,想想风的不同含义。

()风拂面()风送爽()风细雨()风习习

()风呼啸()风刺骨()风骤雨()风大作

2、十 二 属 相

你知道十二个属相是什么吗?在下面的括号里各填上一个属相,组成不同的成语。

过街老( ) 气冲斗( )

生龙活( ) 守株待( )

叶公好( ) 打草惊( )

识途老( ) 顺手牵( )

杀鸡吓( ) 呆若木( )

画虎类( ) 一龙一( )

十二个属相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七)考考你。

1、杀人凶手是谁?

有一天清晨,一个放高利贷的病人在医院的病床上被人用水果刀刺死。凶器是在医院的花园里找到的。由于凶手在行凶时用布裹着刀柄,手柄上没有凶手的指纹,但在水果刀被发现时,细心的侦探发现刀柄上爬着许多蚂蚁。

行凶时医院尚未开门,所以警方认为凶手很可能也是住院病人。经过调查,有三个病人嫌疑最大,他们是:五号病房的一个肠结核的病人;七号病房的一个糖尿病人;九号病房的一个肾炎病人。侦探波罗看到这份名单时,随即指着其中一个说:“凶手就是这个病人。”

你知道波罗所指的凶手是哪一个病人吗?能说出理由吗?

2、 “一百八”怎么过河?

一个人体重180斤,人称“一百八”。有一天“一百八”带了两个包过独木桥,每个包各重15斤。而桥的载重量只有200斤,

刘兰芝的性格特点形象分析

刘兰芝的个性特点

刘兰芝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女子,遵循古时极为崇尚的三从四德,而她和焦仲卿最后的结局则是封建爱情的必然结果。当然,刘、焦二人的悲剧与他们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现在,从刘兰芝的形象特点来分析《孔雀东南飞》这个经典故事。

刘兰芝是一个才女。文中多次提到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在古代来说,一个女子能做到这些是可以算有才的了。

刘兰芝吃苦耐劳。“鸡鸡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很好的说明了刘兰芝的心灵手巧和任劳任怨。一个弱小女子每日勤于机织,还是需要很大的毅力的。

刘兰芝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婆婆故意刁难她,她却在被婆婆逼走的时候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还嘱咐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足以看出她是多么善良。另外,焦仲卿告诉她过段时间再去找她的时候,她担心的并不是自己能不能再回来,而是只希望焦仲卿可以记住她,这是真诚的爱。

既然刘兰芝有才华、能吃苦又知书达理,为什么最后却不能和焦仲卿在一起呢?原因就在于刘兰芝本身很软弱,什么事情都是逆来顺受,从来没有想过反抗。婆婆欺负她,她忍气吞声,让她走她就走;哥哥逼她嫁人,她就答应下来。她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去反抗,当然这也不能完全责怪她,是封建思想戕害了刘、焦,更注定了他们的悲剧。

刘兰芝的简介

刘兰芝,东汉末年女性,家乡在今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皖水东岸。这座古镇原来叫小市港,又叫小吏港,或称焦吏港。据《怀宁县志》记载:“小吏港,以汉庐江小吏焦仲卿得名。”。[1] 17岁时嫁给庐江郡的一个府小吏焦仲卿为妻。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焦仲卿亦殉情而死。记叙其事的《孔雀东南飞》成为东汉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和北朝的木兰诗合成为乐府双壁。

刘兰芝的柔情与贞烈,“自古红颜多薄命”,人们看这句话时,多与权势、名利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句话也适宜于普通的家庭,普通的人。

刘兰芝的人物生平

出身

是汉代末年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看样子她是一个家教严谨,多才多艺而又知书达礼的闺阁少女。

出嫁

十七岁的那年嫁给庐江郡的一个小吏焦仲卿为妻。

焦家人口简单,丈夫之外只有守寡多年的老母和一位小姑子,也算是当地的小康之家。刘兰芝嫁到焦家以后,起早睡晚,辛勤操持家务:提水、烧饭、洗衣、织布,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把一个四口之家打理得有条不紊。焦仲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工作余暇便暗在妻子身边,喁喁低语,情话绵绵,偶尔也弹筝奏乐,轻声合唱一曲,伉俪情深,其乐融融,邻里之间对这对郎才女貌的小夫妻,莫不十分羡慕,然而焦母心中却非常不是滋味。焦母始则蛮不讲理地加重媳妇的工作量,继而百般挑剔媳妇的不是,终于完全丧失理性,认为媳妇简直就是破坏焦家和谐气氛的狐狸精,强迫儿子非把刘兰芝休回娘家不可。

休妻

焦母当时要休去刘兰芝的理由就是认为媳妇没有礼节,凡事爱自作主张,使我老人家心里不快活。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会是天大的笑话,然而这在古代却是重要的理由,古代有所谓“七出”之余,符合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休妻。《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焦母守寡多年,母子相依为命已经成为长久以来的习惯,家中忽然多出一个媳妇,使母子之间彼此依赖的态势,顿时产生大幅度的变化,失去了心理平衡,迁怒于媳妇。当时焦仲卿认为媳妇的行为并无不当之处,为何得不到母亲的爱护呢?他反对母亲这样做,在母亲面前发誓:“倘若遣去媳妇,此生誓不再娶!”但是焦母却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以死相威胁,在最后关头焦仲卿还是败下阵来,屈从了母亲的意思。

分别

当天夜里,夫妻两人泪眼到天明,焦仲卿一再解释他的尴尬处境,并保证假以时日,情况必然会获得改善,劝慰其妻务必要暂时忍耐,过些日子再来相迎;然而刘兰芝不敢作此奢望,完全是一别成永诀的态势,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犹自叮咛丈夫把留下来的绣襦、罗裙、斗帐、香囊、镜匣、丝绳等女用物品,得便全部赠送别人好了,不必留置,以免睹物伤情,徒增苦恼。

泪还没有干,天就快亮了,含着悲愤的心情刘兰芝起床收拾打扮,她在穿衣着袜的时候,每一件小事都重复四五遍,每一遍都牵动着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她款款地走出房门,向焦母辞行。她是严肃的,穿着典雅的'服装,这是一种对焦母的抗议。然而这一圣洁的表情轮到向小姑子辞行的时候,化作珠泪涟涟。她的满腹辛酸在同是女性,又与自己同龄的小姑子面前再也忍不住了。她必须离开而又不忍离开这个家啊!

该走了。一辆马车载着刘兰芝离开焦家,焦仲卿骑着一匹白马随车相送,行行重行行,车轮的每一转动,似乎在辗碎两颗已经支离破碎的心,忍不住难舍难分的痛楚,焦仲卿下马钻进车里,两人再度相拥而泣,指天发誓,决不相负;“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意即海枯石烂,两情相悦,永不变心。到家了,该分手了,“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回家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刘兰芝回到家中,善良的母亲望着“进退无颜仪”的女儿,大为悲伤。然而刘兰芝还有一位性情暴躁的兄长,对她这位兄长,刘兰芝是早有心理准备,在回家的路上她就知道:“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遂以煎我怀。”

果然,刘兰芝回家后,首先是县令遣媒为他刚满十八岁的第三个儿子求亲,做母亲的理解女儿的心情,在女儿的求恳下代为谢绝了。不久,太守造县丞为他的五少爷求婚。当母亲再次准备为女儿谢绝时,她的兄长出面干涉了,在旧社会长兄代父啊,而家庭又是认男子为主的,于是答应了这门婚事,并纳采行聘,选定了良辰吉日,准备迎亲过门。刘兰芝默不作声,只有用手巾掩口啼泣,眼泪哗哗地直流,所谓“腌腌日欲瞑,愁思出门啼。”

殉情

焦仲卿听到刘兰芝再嫁的消息,快马加鞭赶到了刘家,已经是薄暮时分,那声声马嘶,也就是他心中的悲呜。眼见门前已经搭好了“青庐”,那是以大幅布幔搭成的帐幕,是新娘出阁前的一晚用来过夜的。见到刘兰芝,焦仲卿气急败坏地说:“我如磐石,千年不转移,而你蒲苇的韧性呢?何以在一天一夜之间一切就变了样子呢?我们的海誓山盟呢!我只有祝贺你攀上高枝,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刘兰芝肝肠寸断,呜咽讲道:“人生不如意,一言难尽,你又何必那样讲呢!我和你同样是受逼迫,只有一死来表明我的志向了。”刘兰芝哭着跑回青庐,焦仲卿也拨转马头,万念俱灰地踏上归途,世上万般辛苦事,无过死别与生离。

那天已是冷冬的时节,寒风摧凌着树木,树叶飘零。渐渐地庵庵黄昏,寂寂人定,斜月清冷,严霜满地,偶尔地自空中传来一、两声孤鸟的悲鸣。刘兰芝踉踉跄跄地离开了青庐,趁人不备,跃身投入村外的池塘之中,用她的生命来诠释情爱的坚贞。

那边焦仲卿回到家里以后,登堂拜母,说了一些“不能承欢膝下,万望善自珍重”的诀别话。他那糊涂而专横的母亲还在安慰他:“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无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廓,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不管母亲如何劝勉,此时焦促卿已经决心赴死,那里听得进去。当天夜里徘徊庭院之中,三更过后,乌鸦成群飞过,焦中卿心知有异,以为爱妻已经殉情,正在黄泉路上等他结伴同行呢!于是解下腰带,绑在庭树枝上自缢而死。

刘兰芝放着“金车玉作轮,青骢马,金镂鞍”的富贵之家不去,甘愿为情而死,令人赞叹。

天亮以后,焦仲卿与刘兰芝双双殉情的消息,已经轰动了附近村里,焦母呼天抢地,为独子的死悲恸不已;刘家兄长更是愧悔交加,因为自己的贪利趋势,而害得走投无路的妹妹投水保贞;村民更是由同情而愤慨,聚集在两家门前,鼓躁唾骂,并要求将两人合葬在华盖山麓。

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墓地,东西植松柏,南北种梧桐,若干年后,枝丫繁茂,浓荫覆地,有一种双栖双飞的鸳鸯鸟,夜以继日地穿飞上下,婉啭和鸣;青年男女纷纷来到墓地参拜,祈求获得美满良缘,至今安徽省舒城县城南的华盖山,还有鸳鸯坟的遗迹!焦仲卿是庐江郡的一个小吏,大约是如今安徽省庐江县、潜山县与舒城县一带地方。

【拓展内容】

刘兰芝的苦与悲作文

我既已投身清池,你又何苦自挂东南枝!

花灯节上,我的手绢被风卷起,落入你的怀里。你把绢帕细心叠好,送还给我,只说一句:“姑娘,好生保管!”便转身离去。我抬起羞红的脸想和你道谢,却只看到你的侧脸。

本以为将永不相见,却在庙会上遇见了你。在庙会的茫茫人海中我被一个陌生男子撞了一下,摇摇欲坠之际,是你扶住了我。可不曾想,还是把脚给扭伤了,婢女也走散了。你好心把我背到医庐,陪我坐在湖边休息。我羞涩的向你道谢,你朝我微微一笑。我看到你脸上因背我而出的汗,从怀里拿出手帕小心翼翼地帮你擦汗。你接过手帕,看到上面我闲时绣上的牡丹花,便夸:“姑娘,好手艺。”我陷入你的温柔体贴中不可自拔。我们谈天说地直到婢女匆匆来到。

我们又见了几次面,我们聊天、泛舟、游湖,无话不谈。我知道我喜欢上你了,但不能说,婚姻大事岂能由我作主,我怕你笑我太痴心。但没想到幸福来的这么快。你前天才说:“我喜欢你”,后脚却媒人就上了门,我就这样风风光光地嫁给了你。

当我感叹我的幸运时,没想到事情成那个样子。我十三岁能织精美的白绢,十四岁就学会制作衣服,十五岁能弹奏箜篌,十六岁就开始朗读诗书。我自认为遵守了府中的规则,专心不移。我知道你依然爱我。可我独守空闺的寂寞是你不能了解的,三年下来你陪在我身边的时候竟用手指都算得出来,丝巾哭湿了一条又一条,失眠了一夜又一夜。我常坐在窗前等你回来,醒来时却发现泪已不自主地流出。空荡荡的房间,只有我这个行尸走肉在独自啜泣。

“轰隆隆”地雷声响起,我害怕地缩在一团。这雷声是魔鬼,我亲眼看见它杀死了最疼爱我的父亲。父亲那被电击得扭曲的脸似乎在我面前,你却不曾回来,只有陪嫁过来的小莲紧紧地抱住了发抖的我。就连最脆弱的时候,陪着我的人也不是你。

每天雄鸡打鸣我就要上织布机织布,每夜都劳累到子时。每两三天织成五匹布,思念成灾,一不留神却划破了手。手上的伤痕遍布,却不及我心上的万分之一。即使这样婆婆还是嫌我织得太慢,欲把我赶出家门。我知道并不是我织得慢才会被赶出家门,而是婆婆嫌我三年竟一无所出。我只能把苦往肚子里咽,一年见不到几日,好不容易回来了,却累得倒床就睡。要我怎么有所出呢?

我知道你对我的情意始终未变,故回家后约定等你。你是孝子不会违背母亲所说的话,纵使不愿也只能选择放手,我虽善解人意,但心始终不是铁打的。被赶出家门后,便像塌了半边天。长兄如父,我区区弱女子又能做什么?只能以泪洗面,裁衣待嫁,我知道你知道后会怪我。但没料到你竟怀疑我对你的用情之深,夫妻三年你难道不了解我吗?我是贪慕富贵的小人吗?我体谅你怒火攻心,口不择言。但你既然那么认为我活着还有何意义,我的心从来只在你身上,今生今世、永生永世都只在你身上。如果死能证明我的清白,那我就死了吧!

我既已投身清池,你又何苦自挂东南枝。你家只你一个男丁,你死了,婆婆怎么办?小姑怎么办?这个世道有太多的不公道,你身为男丁就应保护她们,不要又酿成一场悲剧。不要让你我的事在小姑身上重演,生时聚少离多,死却同穴而居,真是可笑可悲。今已为幽魂,对这世间已无牵挂,只愿转世的我们不要再离别!

古代人所谓的滴血认亲在科学上究竟有没有依据?

(美国的这档亲子鉴定节目,可谓狗血十足)

说到亲子鉴定,咱们现代人可以通过DNA的对比和分析来判断父母和子女是否为亲生关系,美国就有这么一档狗血的亲子鉴定栏目,当男女双方得知孩子的鉴定结果时,或崩溃或喜悦,真是好一出人生大戏!

但古代可没有这么先进的科学技术,那古人要怎么验证自家孩子是不是隔壁老王的呢?

(滴血认亲是古人信服且通用的验证亲子关系的手段)

这点您大可以放心,咱们古人发明了各种亲子鉴定方法,不管你是死是活都能验。

最通用的方法首推发明于三国时期并被世人奉为金科玉律的“滴血认亲”,不管是小说还是影视剧,只要涉及到亲人相认的桥段肯定要来这么一段,判定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两人血液相融,那肯定就是亲生父子。

(《九品芝麻官》中包龙星就是通过滴血认亲攻破常威的思想防线)

电影《九品芝麻官》中面对常威的极力否认,包龙星给出最后大招就是滴血认亲,他们把常威亲生儿子掉包过来,两人血液融合逼得常威心神大乱这才吐露实情,可见滴血认亲是古代验证身份的通用方法,并且受到官府和百姓的一致认可。

但如果人死了没有血液怎么办?也简单,你把血滴在死者骨头上,如果骨头吸收了你的血液,那么他就是你的直系亲属,这种方法又被称为“滴骨法”。

(所谓滴血认亲、滴骨认亲这种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的方法竟然被宋慈记载进了《洗冤集录》)

听起来可能感觉很玄幻,但这种说法却很有市场,就连法医之祖宋慈宋提刑都以此作为破案的一种手段记录在《洗冤集录》中,书中说道:“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如是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

历史上真的发生过滴血认亲么?有,而且还不少。

(梁武帝萧衍,杀死了萧宝卷后接受了他的土地和女人)

史书上明文记载第一次滴骨认亲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角是梁武帝萧衍的儿子萧赞,萧赞的亲生母亲是吴淑媛,原本是南梁东昏侯萧宝卷的妃子。萧宝卷算是历史上数得着的昏君,这位老哥倒行逆施、人心丧尽,于是早有异心的雍州刺史萧衍则在襄阳起兵,以势如破竹之势攻克建康,众叛亲离之下萧宝卷被杀死,年仅19岁。

(潘贵妃,和萧宝卷一起发明了“步步生莲”这个成语)

要说萧衍也不怎么讲究,你要了人家的命,占了人家的江山,连带着把人家的女人也给接收了,已经怀孕三个月的吴淑媛被萧衍笑纳,收入后宫百般宠爱。转眼七个月过去,吴淑媛生了个大胖小子,被取名为萧赞,满朝文武,后宫众人都不禁狐疑满腹,毕竟这时间也忒快了点吧?不过萧衍心大,甭管别人怎么说,老头子自始至终认为萧赞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乐呵呵的做了接盘侠。

喜当爹的萧衍没想这么多,但当儿子的萧赞可没有这份豁达心肠,从小到大他就饱受兄弟们的冷遇和后宫的闲言碎语,这一切让他极敏感又自卑,自己到底是不是父皇的亲生儿子?正当萧赞心如乱麻时又梦见了一个“肥壮少年”,醒来以后把这少年面容和吴淑媛一说,老娘大惊失色,这就是萧宝卷的容貌啊。难道我真是他的孩子,亲生父亲来给我托梦了?

(萧赞,为了验证自己是不是萧宝卷的亲生儿子,挖了老爹的坟,要了儿子的命)

但萧宝卷已经死了十几年了,光靠老娘一张嘴说也不怎么可信,于是萧宝卷决定采用“滴骨法”,本着科学实践的心态,萧赞偷偷摸摸的去了萧宝卷墓地,估计萧宝卷死后也是被草草埋葬,萧赞一通乱挖竟然把坟头给刨开了,一不做二不休,萧赞把已经是枯骨的尸首拖了出来,一咬牙割开了自己手腕,血滴在枯骨上,顷刻就渗入了白骨中,真是自己的亲爹啊!萧赞抱着白骨呜呜大哭,老爹你死的好惨啊,你儿子竟然被杀父仇人养了这么久!

但这事还没完,验证完萧宝卷是自己亲爹后,不知道萧赞还是验证自己儿子是不是亲生的,或者是不确定这个“滴骨法”靠不靠谱,这个王八蛋干脆把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孩子给杀了,鲜血滴骨,结果仍然渗入骨中,真的是亲爹啊!萧赞喜极而泣,起码说明了自己是萧宝卷的亲生儿子,自己也是儿子的亲爹,只不过代价有点惨:儿子的命没了。

早在汉朝年间也有过这么一档子看起来十分玄幻的事儿,三国时期在吴郡有个文人叫谢承,他的身份是孙权的小舅子,这位老哥在《会稽先贤传》中正儿八经的介绍了这么一个故事:

陈业,字文理。业兄度海倾命,时依止者五六十人,骨肉消烂而不可辨别。业仰皇天,誓后土曰:“闻亲戚者必有异焉。”因割臂流血,以洒骨上。应时敛血,余皆流去。

(滴骨认亲是活人和死人来鉴定亲缘关系的重要方法)

啥意思呢,就是陈业的哥哥乘船出海,结果不幸遇难,跟着一起丧命的一共有五十六人,等找到这些人的尸骨时死者们面目溃烂腐败,根本就没办法辨别具体身份,面对如此惨状陈业不禁放声痛哭,并且对着皇天后土发誓说,同为亲人肯定血脉相连。于是他把自己的手臂割破,在血如泉涌中在这五六十具尸骨上分别洒了一遍。您别说,还真有一具尸骨吸收了他的鲜血,而滴在其他人骨头上的血都流掉了,这就是我的亲哥哥啊,陈业抱着兄长哀声痛哭,其他家属估计也纷纷效仿,一时间刀光剑影,到处都是割腕滴血认亲的人。

(但问题在于所谓的滴骨认亲毫无任何科学依据,只要条件允许,啥液体都能吸收)

虽然谢承写的信誓旦旦,把滴骨认亲写得精准无比,但很尴尬的就是根据咱们现代法医学理论分析,滴骨认亲根本就是一出闹剧,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人骨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其软组织都会腐败并且完全溶解消失,于是就只剩下森森骨骼,而这样的骨骼腐蚀发酥,其实滴任何人的鲜血都会浸入......如果软组织没有溶解呢?那不好意思,滴任何人的血液都不会侵入,这所谓的滴骨认亲只能检测这骨骼是否干枯了,别说用血了,您就是用水,用可乐甚至用尿液,都能融进去.....真的是心疼萧赞那可怜无辜惨死的小儿子,和白割腕高兴的陈业了。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善恶有报的血缘鉴定小故事)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也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晋人有以资产托其弟而行商于外者,客中纳妇,生一子,越十余年,病卒,妇乃携子归。”有个山西人兄弟两个,大哥把家业交给弟弟打理,自己孤身在外打拼,在此期间纳了个小妾生了个娃,过了十几年得病死了,小妾带着孩子返回老家。这么多年毫无音讯老二还以为大哥这万贯家业便宜自己了,没想到突然冒出来一个未亡人带着大哥的骨血,这肯定是来要家产的啊!于是老二想了个坏主意,诬告这孩子不是大哥的亲生骨肉,是这小妾与别人生的野种!如果指控成立这孩子自然丧失了继承权。眼见小叔子要耍赖,小妾也急眼了,一直诉状告到官府面前。

县令也是个糊涂虫,案情是非曲直他问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想着用古法:滴骨认亲,把小孩子的血滴在死去父亲的尸骨上,没想到轻轻松松的就透了进去,人家是正经的亲生父子!于是知县下令弟弟把家产还给小妾和孩子,还让他吃了一顿“竹笋烧肉”,屁股差点没打烂。

(弟弟本想诬陷侄子不是哥哥的亲生儿子,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反而是隔壁老王生的)

但弟弟是个头铁的主儿,他生平就不信这所谓的“滴血认亲”,干脆把自己儿子喊过来,两人来了一番,结果这爷俩的血居然没融在一块!这下弟弟有话说了,他大呼小叫的再到县令处高呼冤枉:这滴血认亲、滴骨认亲啥得根本就不准!正当县令不知如何是好时,街坊四邻厌恶老二的贪得无厌,举报老二媳妇养了个奸夫,这儿子其实不是他的亲生儿子,所以两人的血液不会相融。

知县听了连忙把老二媳妇给抓了起来,连唬带吓之下老二媳妇也崩溃了,乖乖承认这孩子不是自己老公的。好家伙,这剧情反转够快的,这头老二还诬陷小妾让大哥戴了绿帽子,没想到这么多年自己帮隔壁老王养孩子,自己在当地也算臭了街,于是他“愧不自容,竟出妇逐子,蹿身逃去,资产反尽归其兄,闻者快之”,也算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吧!

那么滴血认亲有其科学依据么?

(不管是滴血认亲和滴骨认亲都漏洞多多,造成了不少悲剧)

没有,而且距离真正的科学还有很远的距离,相信这些的人不是脑壳坏就是心眼坏,不过咱们看电视剧里滴血认亲还是存在有的相融,有的排斥凝结等情况,有解释说这是因为同型血相融、异型血相凝的缘故,但这种解释失之于片面。按照一般情况,只要是把血滴入清水中,其实不管两人是否有亲子关系最后都会相融,因为血细胞滴入水中后会吸水涨破,所以拿这个去测试,很容易就会发现你和很多人都有血缘关系.......而如果是出现两滴血排斥沉淀并未融合,这则是抗原抗体之间排斥的发复杂问题,并不能只用血型啊血缘来解释。

(除了纪晓岚在笔记中告诉我们的,在电视剧《甄嬛传》中我们也看到了白矾可以起到同样作用)

那么被古人奉为圭臬的“滴血认亲”有人怀疑么?纪晓岚就是这么一个好奇宝宝,他就颇为好奇地询问仵作,结果老吏就将造假方法详细解答,《阅微草堂笔记》中说道:

然余闻诸老吏曰:骨肉滴血必相合,论其常也;或冬月以器置冰雪上,冻使极冷,或夏月以盐醋拭器,使有酸咸之味,则所滴之血,入器即凝,虽至亲亦不合,故滴血不足成信谳。

什么意思呢?这个老吏提供了两种作假的方式,都是在盛水的器物上动手脚,把容器降温变冷,或者是在容器上抹撒食盐或者是醋,这样即使是双方有血缘关系也不会融合在一起,可见这古人也鸡贼啊!这也告诉了我们,古代的所谓滴血认亲根本就是不科学的,上面这个故事里幸亏这孩子与他父亲滴骨相融了,可如果父亲尸骨软组织没有腐烂,这孩子岂不是要被人当成野种笑话一辈子?可见在没有历史记载的阴暗角落,滴血认亲这种愚昧的方法制造了多少冤假错案!

更讽刺的是,即使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仍然有人用滴血认亲来鉴定亲子关系,不过随着科学的推广和宣传,现在大家都知道通过对比染色体和DNA就能够准确的达到鉴定目的,曾经的那些荒诞的故事再也不会发生,不过虽然不科学,但值得肯定的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一步,它开创了血型鉴别的先河。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糊涂县令笑话(糊涂县令的拼音)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