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当代“蒲松龄”-京山王克森夫妇和他们的《字谜精粹》

作者:汪兵洋

古有蒲松龄,路边摆茶留客讲故事,成就奇书《聊斋志异》;今有京山王克森夫妇,20余年深入民间探访故事大王、笑话“篓子”、民间歌师,终于编著颇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字谜精粹》。伴随着这本书,王克森和丈夫邓文曲折的采集经历也在京山传开。

当代“蒲松龄”-京山王克森夫妇和他们的《字谜精粹》插图

王克森从京山县文化馆退休,今年70岁;丈夫邓文今年75岁,从京山县委宣传部离休。早年,两人都有过农村工作经历,对民间文学有一种特殊感情。

1985年,年近50的王克森成为县文化馆民间文学专干,专门负责京山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和出版。从哪里入手呢?王克森心里最初并没有底。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克森带着孙子到孙子的一个同学家玩。王克森一边让两个孩子一起玩,一边帮孙子同学的外公搓鞭炮,和老人拉家常,从那里听到了很多故事和字谜,其中有些八卦字谜、生肖字谜、天干地支字谜相当罕见。如“非”字谜:明明两重天,两柱在中间,去掉中间柱,是地不是天。在八卦中,“三”称天,“三三”称地,如果懂八卦,这个字就好猜了。这些,成为她书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经验告诉王克森,字谜不可能单纯收集,只有在广泛收集故事、民歌的同时淘出来。她想到了京山街头的三教九流,其中算命盲人为代表。她知道,这些盲人为了糊口,不可能单独放下生意讲故事出谜语。为此,她选择生意少的时候,有意找盲人算命,然后自我介绍是从事民间文学整理工作的,请“先生”讲几个故事、谜语听听。一下子,盲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后来,离休的丈夫邓文和她商议,为提高效率,干脆晚上到县城瞎子街附近盲人们集中居住的简易旅社去收集。同样,先是找他们算命、买书,和他们混熟了,就说明来意,讲一条给他们补偿一毛钱,(这相当于当时的一顿早餐钱)。当然,这些钱是不能报销的,王克森夫妇自己出钱。

这些盲人中,最会讲的是来自曹武镇的罗运典老先生。罗老先生当时已80多岁了,会唱各种民歌、哼各种小调,掌握的字谜也特别多。如他打的“田”字谜,可谓经典:四座大山山靠山,四条大川川对川,四个嘴巴连环套,四个日头云中穿。

听人说,距京山城区四五十公里外的绿林镇有个叫刘文佐的很会讲故事。王克森辗转摸到刘文佐劳动的田间地头,说明来意。但是,刘文佐很忙,不可能放下手中的活来跟她讲故事。王克森就蹲下来帮刘文佐扯草,拉起了家常。有人帮忙,有人说话,一来二去,刘文佐放开讲起来,讲出了故事,也讲出了交情,两人成了朋友,于是约定一天,王克森带着录音机,买来酒菜,设宴刘家,由刘文佐邀来附近能说会唱会出谜的民间艺人同乐,一闹就闹了3天。

张瑞祥是颇有名气的民间歌师,特别会唱摆朝古歌、善歌,出字谜。而且出的谜语很有地方特色。

张瑞祥很不幸,儿子英年早逝,80多岁的他还要下田劳作,抚养守寡的媳妇和年幼的孙子。王克森夫妇经常以耽误工时为借口,三元钱五元钱地资助老人。后来,老人脖子上长了个蜂窝疱,王克森多次把老人请来城区看病,请到家中作客。老人对王克森夫妇的帮助感激不尽,倾其所有地倒出掌握的所有民间文化知识。

京山县委党校离休的老干部韩章孝,是邓文早年在干校结识的好朋友,离休后搬到边远的三阳镇农村居住。知道老韩特别会讲三皇五帝的故事,会唱几百首放牛放羊山歌,邓文特意多次跑到他家,听老韩彻夜讲、唱。

采集过程的艰辛,王克森和老伴刻骨铭心。一次,老俩口从三阳镇农村采风后返程时,已是下午4点多,搭不到回城的客车了。好不容易拦住一辆拖拉机,司机到家后,两老又被扔在半路上。又等了好久,老俩口又搭上了第二辆拖拉机到三阳镇上。因为家里还有一本书急着要校对,两人当晚必须赶回家,他们又硬着头皮拦上了一辆应城籍的小轿车,顺路到了宋河。两老干脆在宋河大桥上拦车。朝着县城方向,他们几步一拦地走了几里路,不知拦了多少车,都没有车停下。眼看着雨越下越大,两人淋成了落汤鸡。终于,又来了一辆,可无论他们怎么招手司机就是不停。两人没法,只好强行站到路中间,人一拦,车一刹一停,这样相持了好几个回合,司机终于摇下窗玻璃发怒了:“你们找死呀!”话刚说完,双方发现是熟人,只是被雨淋得互相难认了。当晚,两人回到县城时已夜深人静,饥肠辘辘。

今年三四月,老伴邓文住院,王克森守在病床边,将老俩口20多年来分类收集整理出的字谜进行了最后的筛选,完成了《字谜精粹》付印前的最后一道程序。

附:

王克森:不亦乐乎入“谜”途

黄明 李少文 邓先生 (武汉晨报)

[情景秀场]

“四个‘不’字颠倒颠,你猜是个什么字?……是个‘米’字!‘一家有十口,大口包小口,四口一口吞,一口吞四口’你再猜?……呵呵,是‘田’字!”

采访王克森,可不是好受的,一上来她就这样考记者的智力,还不时发出得意的笑声。70岁的她,一说起谜语,就像变了个人,话多嘴溜,哪有中过风的痕迹?

王老最近很兴奋,因为她和老伴历时20年,“像蒲松龄当年摆茶摊留路人说故事一样”搜集而成的《字谜精粹》,近日终于面世了。巧合的是,在武汉见到王克森的这天,正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

[自画像]

很多年以前,京山家家户户还流行打字谜,不少后生可是通过猜谜语开始识字的。现在时代不一样了,这个民俗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

我至今记得小时候大人给我出过的一个谜面:“一个字有四笔,无横无竖无勾提,皇帝见了要下马,孔子见了要作揖。”当时我绞尽脑汁而不得,后来知道谜底竟是那个简单的“父”字,心里不由激动起来:原来看似浅显的字谜,蕴藏着不浅的学问!

1986年,我在京山县文化馆工作,那时国家提出抢救民间文学,包括故事、谚语和民谣,我感觉字谜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从那以后便踏入了“谜”途,开始留心搜集字谜。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带个笔记本,边听边记。渐渐地,笔记本换了一本又一本。而退休后,这事更成了我的主要工作。有一次,我打听到深山里有位叫韩章孝的“活字谜”,我只身跋涉进山,他白天种田,我们只有在晚上点灯夜话,到离开时我才发现回去的路已没有车了;还有一位叫张瑞祥的,我为了挖他的“宝”,把他接到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当时他在生病,头上流脓;我还探听到京山的瞎子街有不少盲人“有货”,天天想办法“缠住”他们给我说谜,甚至使出“金钱攻势”……

我的热情也感染了爱人,他平常很节俭,但在这事上非常支持我花钱。这些年下来,我们把民间近5千首谜语记录、整理了出来,但因为我两次中风,一直没能出版。直到今年6月,我们在武汉遇到了老朋友何祚欢,结果他比我们还着急,说“这些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流失,再不快些就来不及了!”于是,这本湖北原汁原味的土谜集就问世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当代“蒲松龄”-京山王克森夫妇和他们的《字谜精粹》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