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防御战笑话(防御战定义)

本文目录一览:

99事件是什么,看内涵段子知道的,我00后

99签订保密协议事件就是一个90后写给00后看的一个梗,一个虚构的故事。

虚构故事情节:

1、1999年初,一颗陨石袭击了地球,随后外星人入侵我太阳系第三行星体地球行动正式开始,冥王星的两处空天防御基地被毁灭,蒸发了9%的地表质量。并在其表面残留了大量的挪威夫斯基粒子。

2、1999年2月21日,外星人通过远距离集束式散合炮轰击地球,这也就是现在月球表面的月球坑形成的原因。随后在同年3月30日,敌先开始利用二级奥术聚能轨道装置对各国家首度进行精确饱和攻击。

3、1999年5月2日,敌军于珠穆朗玛峰着陆,与事先待命的中国第13军和59军发生交火,我军开启数百枚核弹轰掉了对方的空天战列舰。地球防卫军乘胜追击,于5月6日在火星轨道内与外星人展开战斗,史称“万舰联合会战”。最后击落击伤外星飞行器16000架次,迫使外星侵略者的飞行母舰退出太阳系,为后来的小行星大捷垫定了基础。

4、1999年7月,火星人决定帮助地球防卫军,外星侵略者恼羞成怒将挪威夫斯基粒子聚合弹投掷于火星表面造成全球性的生化灾难。接触到的人都会因为身体代谢被加强而导致虚脱死亡,死后尸体形同干尸。关键时刻,我军挺身而出迂回包抄,将敌军引到太阳的引力场内,与外星侵略者一同跌入太阳的烈焰。

5、在1999年冬,自卫反击战终于获胜。当时“战时国际最高组织”召集世界各州各国家的高层展开了为期1星期的“战后总结重建会议”,并生效了一份“世纪末战役协定”,便与侵略的外星人签订了《世纪末互不侵略星系同盟协定》!其中“国际总章”第一本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条中列出:要对全世界的人民进行记忆消除(包括部分高层)。

扩展资料:

99事件反思:

这种毫无科学根据的牵强附会本不值一驳,但对于广大不明真相的群众来说,还是有必要进行正面教育的。我们应当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当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非常先进,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并没有解决诸如战争与贫病等老问题,而且还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能源短缺等一系列新问题。与其说是惧怕大劫难,倒不如说是对世界的未来失去了信心,而将希望寄托于神秘主义方面。

马奇诺防线本是军事界的奇迹,为何却成为了笑话?

马奇诺防线本是军事界的一大奇迹,最后为何却成了笑话?马奇诺防线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修建的。它建于法国的东北边境地区,从1928年开始建造,于1940年完工,总工程造价耗资50亿法郎。防线主体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从整个防线的战略意义上讲,它开创了先例,马奇诺防线攻防戒备,整个防线具有上百个多面堡以及炮台。每个暗堡前,还有壕沟保护,同时,要塞配备了大大小小的火炮上百件,火力压制不容小觑,其次每座要塞的地下20米处还预设兵营,用来容纳军队。如此设计精良的防线在军事建筑史上首屈一指,为何最后却成为笑话?且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横扫欧洲,而法国军队当时号称欧洲大陆最强武装也被德军打的落花流水,一战结束后,出于对德军的“恐惧”,再加上为保护法国的工业,建造一条防线的想法提了出来,1930年,在通过国会拨款后,马奇诺防线开始动工。由于设计复杂,整个防线造价极其昂贵,在法国的计划中,防线只留着防御德军的猛攻,然而,事实赶不上变化,法国的计划中,德军会从比利时中部地区发起进攻,所以在整个计划中,将马奇诺防线作为整个防守重点,而在法比边境的阿登地区,则部署了很少兵力。战争一打响,德军便猛攻荷兰,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在英法联军转移重心后,德军偷袭了阿登地区,绕过了法国精心建造马奇诺防线,将英法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一枪未发的防线,跌落了神台,成为人人口中的笑柄。

法军错误的军事思想,与德军灵活的战术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精心建造的防线成为摆设。战争不是一味的防守,只有随机应变,才能让自己永占上风。

防御战笑话(防御战定义)插图

为何法国在二战期间的表现会成为很多人眼中的笑话?

二战时期的法国可以说是个纸老虎。

在二战爆发之前,法国号称是最强的陆军强国,拥有到达上百万的军队。在一战后的国际局势中,当以英法为尊,两国主持世界上所有的事务,当时的美国孤立主义盛行,不太管世界上的事。在二战爆发之前,法国实力还是不弱的,人们对法国也抱有胜利的信心,认为法国就算不能打败德国,但至少也可以像一战时期一样,和德国平分秋色。可是等到二战开始后,法国几乎没有抵抗多久,就被德国打败了,这个消息确实也让很多人没有预想到。

法国之所以被德国不费吹灰之力打败,很大程度上就因为法国只是个纸老虎,看起来很强,但是在武器装备等方面比较落后。二战起因和1929年的经济危机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联系,因为1929年的经济危机,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往后倒退数十年。英法两国也深受其扰,德日也是如此,所以德国在乱局中给了纳粹可乘之机,纳粹趁机上台,日本对外转嫁危机,少壮派军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国家,英镑也是国际通用货币,英国可以把经济危机转嫁给世界,就如同现在的美元印钱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英国的经济。法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很严峻,军备发展非常缓慢,军队装备以一战时期的落后装备为主,以至于在后来征兵时,很多士兵都意识到他们几乎都不用接受相关的训练,因为自己曾经用过。正是因为法国很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所以在二战爆发前夕,在和德国产生冲突时,法国一向采取消极避战的策略,甚至采取绥靖政策。当时法国迷信依靠自己马其诺防线能够阻挡来自德国的威胁。

德国和法国有很大的不同,德国在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后,开始积极的扩军备战,之前军队的规模很小,装备也少,在经历扩军后的德国,其军事装备是当时最先进的。

虽然二战时的法国成为大多数人眼中的笑话,但是法国内部分成了两派,贝当元帅留和希特勒合作,但戴高乐加入了英国。这样不管哪方获胜,法国至少还存在出路。虽然法国在二战时期的表现不怎么样,但最终也进入了安理会的五常行列,仍旧是世界列强之一。

奇怪的美日第一次坦克战:日军轻型坦克大胜,中型坦克却被全歼

95式轻型坦克

在谈到二战武器历史时,日本坦克一直是被嘲笑的对象。在苏联、德国、美国的强大坦克面前,日本的坦克不仅个头小、火力弱,而且装甲特别薄,被认为是“纸糊的坦克”。

二战时日本坦克真的很差吗?事实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本坦克的快速进击还一度引发了美英军队的恐慌。而且最具威胁的,而是一般军迷看不上的日本轻型坦克——95式。

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美国和日本的第一次坦克战,日军轻型坦克获胜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吕宋岛林加延湾登陆。部署在菲律宾的美军坦克部队,与来袭的日军坦克展开了两国第一次坦克交战。

战争爆发时,驻菲美军一共拥有两个坦克营——第192坦克营和第194坦克营,每个营均装备了54辆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和23辆半履带车。

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于1941年3月开始投产,坦克全重15吨,发动机为220马力,公路最大速度为58公里/小时,最大行程为160公里。武器为37毫米坦克炮(500米穿甲能力可达50-60毫米)和3挺7.62毫米机枪。M3“斯图亚特”作为轻型坦克来说装甲相当厚,车体前装甲厚38-44毫米,炮塔前端厚51毫米,炮塔侧面也有38毫米,最薄弱的车体侧后则为25毫米。

95式轻型坦克

然而,驻菲美军坦克部队第一次遭遇日军坦克,却被打得落花流水。12月22日,美军第192坦克营在掩护主力撤往巴丹半岛时,接到总指挥官温赖特少将的命令,要求该营立刻迎击在附近出现的日军机械化部队。该营的一个坦克排(指挥官本·莫兰中尉,共5辆M3“斯图亚特”)在达莫提茨附近,与日军第四战车联队的95式轻型坦克遭遇。

美军坦克发现日军坦克后,立刻离开公路试图隐蔽,但领头坦克首先被击中并起火(本·莫兰中尉及乘员被俘)。美军其他四辆坦克也先后被日军95式坦克击伤,但这几辆坦克均成功逃跑,不过在撤退过程中被日本飞机发现,全部被炸毁。

日军缴获的M3“斯图亚特”

美日第二次坦克战,日军中型坦克被全歼

美日第一次坦克交战,95式轻型坦克取得了开局胜利。然而一周后,双方又发生了第二次坦克遭遇战,战局截然相反。

1942年1月1日,美军另一支坦克部队——第194坦克营,也与日军第四战车联队遭遇。此前,该营的部队曾遭遇日本步兵,在反坦克炮攻击下受到一定损失。但是在1月1日当天,第194坦克营在圣费尔南多附近建立伏击阵地,并遇到了发起攻击的日军89式中型坦克。

89式中型坦克

日军投入了5辆89式中型坦克,试图抢占交通枢纽以阻截向巴丹撤退的美菲军队。日军坦克在进攻中完全没进行侦察,贸然进入了194坦克营的预设伏击圈内。日军5辆89式很快就被全部击毁。

日军的89式坦克,虽然号称“中型坦克”,但实际上只有12.8吨重,比M3“斯图亚特”还轻,也也算是日军坦克的一个奇葩。89式拥有57毫米短管炮(500米穿甲能力为20毫米),最大速度只有26公里/小时(不到“斯图亚特”的一半),装甲的最大厚度更是只有17毫米,在1941年的战场上近乎于笑话,甚至连大口径机枪都无法防御。在后来的巴丹战役中,89式又多次在坦克战中输给M3“斯图亚特”。

相比之下,倒是日军95式轻型坦克在菲律宾战役表现得比较好。

在诺门罕战场的95式轻型坦克

95式轻型坦克的特点

日军95式轻型坦克,于1936年开始生产,到1943年一共生产了2300辆,是日军在二战中数量最多的坦克。整体来说,95式轻型坦克在1941年仍算得上性能良好的装甲战车。

95式轻型坦克的一个较大优势是采用了柴油发动机,中弹后不易起火燃烧,而美军坦克基本仍是汽油发动机。95式坦克全重只有7.4吨,发动机功率为120马力,最大公路速度可达45公里/小时,最大行程为209公里。45公里/小时这个速度在1930年代是相当不错的,晚五年问世的M3“斯图亚特”也仅仅是略胜一筹。

95式的缺点非常明显,为了保证机动性采用了非常薄弱的装甲,装甲厚度只有6-12毫米,只能勉强防御轻武器。不过,95式的37毫米主炮性能还不错,长度达46倍口径,据称可击穿45毫米厚装甲。坦克的炮塔位置偏左,有“歪把机枪”的称号。

95式轻型坦克

虽然,95式在各项性能数据上都弱于M3“斯图亚特”,但丛林战考验的是近距离火力和车组训练度。美军轻型坦克都是当年才生产的新车,部队又是刚刚万里海运而来,训练程度和气候适应能力都较差。因此,95式轻型坦克反而在实战中能够击败M3“斯图亚特”。

不过,95式的最大优势还是出色的越野机动性。95式轻型坦克每侧有四个中等尺寸的负重轮,采用平衡悬挂装置,每两个负重轮为一组,通过平衡臂使水平螺旋弹簧拉伸或压缩,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由于95式体型小,重量轻,在东南亚的密林里非常适用。再加上该坦克较高的速度和较远的航程,因此担任了“丛林闪击战”的主角。

95式轻型坦克

95式在东南亚一度表现出色

在美英军队看来,菲律宾和马来亚的热带雨林根本不适合坦克作战,而且也轻视日本坦克的性能。然而,日本95式轻型坦克和97式中型坦克却能在密林中肆意穿插。特别是在马来亚战役中,95式轻型坦克往往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令盟军(主要是英印军)闻风丧胆。

日军在1941年12月8日登陆马来亚半岛北部,日军第3战车集团(相当于坦克师,辖四个战车联队)在此战中分散配置给三个步兵师团,作为先锋突击力量。由印度人、澳大利亚人为主力的英联邦军队(约14万),在日军(约7万人)猛烈穿插下连续被攻破防线。日军在突破第一线阵地后,迅速以95式轻型坦克搭载步兵向纵深挺进,英军几乎无法继续组织起有效防御。

马来亚战役中的95式轻型坦克

特别是在斯利姆河战斗中,由日军少佐岛田丰作率领的20辆坦克搭载步兵,乘夜色突袭英印军第11师阵地。日军坦克部队在其他日军配合下,连续打跨了两个旅的防御,连续挺进25公里,直插入英印第11师的后方。印度士兵在日军攻势下溃不成军,集体向丛林深处逃散,整个英印第11师被打垮,3000多人被俘,日军仅伤亡77人。

在战斗中,95式轻型坦克也展示出良好的可靠性,据称“经过1000公里长途行军不需要维修”。其中,以95式为主的日军第6战车联队由于长途行军没有一辆故障车,被夸耀为“整备之神样”。

日军在马来半岛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从最北端挺进到了最南端,以相当于英军半数的兵力击溃了对方。在这场战役中,日军伤亡不过4600余人,而英联邦军却付出了5万人伤亡和被俘的损失。盟军为轻视日本坦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被击毁的95式轻型坦克

95式的结局——埋在土里当碉堡

不过,95式坦克的辉煌也仅限于太平洋战争初期。95式坦克虽然机动性和可靠性高,但装甲过于薄弱,37毫米主炮也难以应付后期战局。到了战争中期,95式轻型坦克就已经沦为淘汰产品。

从美军开始发起反攻后,95式坦克完全不具备对抗M4“谢尔曼”中型坦克、M5“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的能力。95式的火炮不仅打 *** 美国坦克,装甲防护更是形同虚设。即使面对美军步兵,95式也难以招架新型的“巴祖卡”火箭筒。所以在太平洋岛屿防御战中,95式坦克经常被埋入地下,仅露出炮塔作为固定火力点。

被击毁的95式轻型坦克

二战时期,坦克性能突飞猛进,坦克一两年不改进性能就会落后。然而,日本坦克的发展却在长时间里停滞不前。以轻型坦克为例,日本在1938年就开始研发替代95式的98式轻型坦克,装甲有所加厚,动力略有提升,但最终仅生产104辆,根本不够战争消耗。其他诸如1式、3式中型坦克,日本的研发和生产也远远跟不上世界平均速度。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日本工业基础不足,缺乏坦克相关技术的积累,例如大马力发动机、大威力坦克炮、高强度装甲钢板。甚至到战争后期,日本坦克还采用落后的铆接装甲,焊接装甲制造一直形不成生产力。

另一方面,则是日本贫乏的国力,无力同时满足海陆两大领域的巨大物资消耗。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的钢材等战略物资大量倾斜给了海军,陆军得到的比例很小,自然无法支持坦克的大规模研发和建造。(作者:陶慕剑)

日军(47)坦克(7)斯图亚特(1)

洪都防御战时双方兵力对比如何,最后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已建汉称帝的陈友谅趁朱元璋出兵安丰,应天兵力空虚之际,乘着新造的数百艘大舰,记载中“舰高数丈,外饰以丹漆,上下三级,级置走马棚,下设板房为蔽,置橹数十其中”,载着家小百官,倾国而出,号称大军60万,想要拿下应天,切断朱元璋的归路,让他进退失据,自取败亡。

如果要计算实力,朱元璋这时已与陈友谅不相上下,奈何他救援小明王所在的安丰确实是步险棋。刘伯温曾极力阻止,原因正是怕陈友谅在背后出兵,一旦友谅来攻,应天几乎是必破,风险确实极大。

朱元璋决定搏一搏,他认为安丰是应天屏蔽,救安丰就是救应天,况且还有小明王在,于情于理不得不救。

至于陈友谅,那只能赌他坐失良机,不来攻应天。

但陈友谅也不是易与之辈,哪能看不到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不光出兵,而且几乎带出所有兵力,目的正是一战而毕其功,彻底了断朱元璋。

形势可称凶险,汉军顺利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并团团围困洪都,等把洪都收入囊中,大军就能顺江而下,直抵应天。

拿下洪都在陈友谅看来是顺理成章。洪都临水,就在上次,汉军就趁着水涨船高,直接从船上攀附登城,轻松攻入城中。

此后朱元璋收复了洪都,吸取教训,下令把城墙改筑,改为去江岸三十步。如此一来,从船上登城已不可能,但这并不妨碍陈友谅的心情,数十万大军拿个洪都莫非还有什么悬念不成。

偏偏正是在洪都,陈友谅碰得头破血流,以致影响了他的战略大计,直接导致了他的败亡。

此时洪都守城的主帅是朱文正,麾下还有参政邓愈、元帅赵德胜、牛海龙、指挥薛显等将领,总共有大约两万人马。

陈友谅空国而来,号称大军60万,即使有水分,三四十万战兵也是有的。

双方的兵力比是1:20左右。

邓愈、赵德胜是朱元璋老部下,都有大将之才,即使牛海龙、薛显,后来也被朱元璋与傅友德并称,可见也不是泛泛之辈。

洪都的主心骨,却是主帅朱文正。

朱文正是朱元璋亲侄,只比他小几岁,年幼时一起长大,关系极为亲密。两人分别十多年后,才得以重新相认,此后朱文正立功卓著,也被飞速提拔,到了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文正已成为大都督,节制诸军,成为朱元璋军中最高军事统帅。这也并不奇怪,李文忠还年龄幼小,朱元璋并没有太多可用的亲戚,朱文正这样的至亲得到重用,也是信任使然。

长久以来流传的朱文正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的说法,多半是来自野史,并不足以采信。恰恰相反,朱文正之前早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能力,克太平、取建康,多有战功,否则既算是朱元璋之侄,把他强行安排到这个职位,也难以服众。

朱文正面对汉军压境,只有死守一途,惟有拖住汉军主力,寄望于朱元璋回援才是唯一生路,否则洪都一破,应天也旦夕可危。

洪都共有八门,朱文正安排诸将防守,自己亲率2000精锐作为预备队,居中调度。

4月23日,洪都之战开始。

汉军首先选择抚州门攻击,下船登岸的士兵们推着攻城锤之类的破门装备黑压压直冲城墙,水面又有战舰上投石机发石相助,城墙很快被打开缺口。

防守抚州门的是邓愈,开国名将眼见势急,火速调来一队火铳兵,以强大火力压制住汉军并抢修城墙。朱文正得到报告,立即调牛海龙等前往增援,并亲自带领预备队到抚州门督战。

激战持续了一整天,汉军终于无法攻下抚州门。次日天明,城墙下尸骨累累,缺口却已被堵住。守军也付出巨大代价,总管李继先、元帅牛海龙、赵国旺、许珪、万户程国胜等都告阵亡。

第二天,陈友谅看抚州门是块硬骨头,下令改换防线,攻击新城门。

新城门的守将薛显有点不同,他并不全是防守。汉军仗着人多,气焰骄横,只知进攻而完全没考虑防御。薛显抓住这点,突然杀出城外,杀了汉军个措手不及,斩敌平章刘进昭、擒其副枢密赵祥等,攻城受挫还被突袭,汉军为之气夺,攻势又告退却。

双方打打停停,这样的情形经常都在上演。在朱文正指挥下,守军以一当十死守不退,汉军遗尸累累却无所进展,空有大军的陈友谅无法拿下洪都城,气得他暴跳如雷。

或许有人问,既然拿不下,何必全军被牵制在此,为何不留下部分兵力围困,自己率领主力直取应天,毕竟应天才是最重要的目标。

对陈友谅来说,也有他的难处。

一是性格上。

陈友谅是一时枭雄,性格狐疑多变。他本就是弑主之人,先杀倪文俊,后杀徐寿辉;对部下也不信任,勇将赵普胜被他自己所杀,这样的性子让他很难真正信任别人做出分兵的选择,一旦分兵,就是削弱自己力量。

况且,倾全国之力拿不下一个洪都,皇帝陈友谅颜面何存,岂不是被人笑话。

第二个原因更为实际——粮草。

汉军劳师糜饷,粮草耗费巨大,供应是个问题。洪都位于鄱阳湖与赣江交汇处,自古即称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战略价值极大。如果不能拿下洪都,给朱文正以喘息之机,难保他不会出奇兵断汉军粮道。对陈友谅来说,拿下洪都能确保沿途粮草供应无虞,弃之不理可能成为祸害。

因此,从脸面上、性格上、粮草问题上,陈友谅都不能置洪都于不理。

对朱文正来说,虽然一时挡住了攻势,己方也是损失惨重,汉军毕竟势大,一味硬扛无法持久,为了拖延,他也使用了其他手段。

假投降很管用,这招在战争中屡试不爽。能减少损失早日拿下洪都,固然是陈友谅所愿,朱文正正是利用的这种心理。

朱文正以假投降拖延时间,到了约定投降的日子,还遵照约定换上汉军旗帜,谁知陈友谅等到晚上城里却无一个人出降,时间却又被拖了不少。

不得不说,朱元璋重用朱文正是正确的,在这生死存亡之时,血缘的联系无比重要,有朱文正坐镇,城内无人敢说个降字。

朱文正又派出千户张子明突围而出,赶赴应天向朱元璋求援,得到的答复是再坚守一个月,援兵必到。张子明返回途中被汉军抓获,他假意答应到城下劝降,却向城上朱文正等人大喊:“大军且至,但固守以待!”陈皇帝大怒,喝令立斩张子明。

在来回攻守和纠缠下,洪都固守了85天未被攻陷。虽然如此,守军已经难以为继,守城器具早已耗尽,将士伤亡过半,总管李继先、赵国旺都战死、连后翼元帅元帅赵德胜也中箭阵亡。

对汉军来说也不容易,伤亡惨重之下动摇了军队必胜的信心。洪都之战打到现在,考验的是双方的意志和决心。

到了7月,朱元璋终于亲自统帅20万大军来救,汉军不得已,只得解围洪都,返过身去与朱元璋决战,鄱阳湖大战由此爆发。

洪都防御战在历史上被称为守城奇迹,敌众我寡的恶劣局面下,朱文正等凭借顽强的信念坚守住了城池,为朱元璋调动兵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成为鄱阳湖大战击败陈友谅的基础。

可以说,没有洪都的成功防御,就没有鄱阳湖之战,洪都早沦陷一天,应天的危险就增加一分。

从朱元璋的角度看,洪都之战还有些其他思考。

陈友谅在进军,可也别把朱元璋当成木头人。

汉军围困洪都,不需要等到张子明报信,朱元璋必定早已了解。虽说这时他的主力还没有全部调回,但如果真要救洪都,就近也能调集兵力以缓解洪都局面。

为何要再等一个月,朱元璋必定要从战略角度考虑。

这时洪都已坚持了两个月,达到了挫汉军锐气,为朱元璋争取时间的目的。但是还不够,如果没有与陈友谅决战的把握,救援洪都在战略上意义不大。

对朱元璋来说,张子明突围的更大意义,在于给他传递情报而不在于请求援兵。

张子明向朱元璋汇报:汉军兵力虽盛,却在洪都城下折损不少。并且现在江水日渐干涸,陈友谅的巨舰难以施展,加上出师日久,粮食供应估计已经困难。如果主公派出援兵,一定可以打败敌人!

来自前线的第一手情报让朱元璋能审时度势,是否要主动出击同陈友谅决战,敌我双方实力对比如何,张子明的情报为他提供了重要参考。

即使如此,他也没有马上派兵救援洪都,而是给出一个月的期限,这说明他已下决心,调集主力前往江西决战陈友谅而不是计较洪都一城一地的得失。

依靠洪都的坚守和情报,朱元璋赢得了时间做出决策,最后在鄱阳湖一战击溃陈友谅,击倒了最强大的一个对手。

洪都之战,成为推动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大势力决战之最重要原因,也成为朱文正巅峰一战,更在历史上成为守城战役中的奇迹,对元末明初天下大势产生重要影响。

马奇诺防线是怎么成为了战争笑话的?

其实早在二战之前,法国人便已经察觉了德国人渴望扩张的野心,并且他们在法德边境修建了号称世界上最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只是这个从1930年开始到1936年才完工的人类历史上最坚固的防御集群直到法国宣布投降也没有完成它的的战斗使命。是它的战斗功能根本就没有开始。拥有机械化部队的德军直接绕过了马其诺防线,直插法国腹地,猝不及防的法国武装力量一时难以抵挡强大的德国装甲部队,最终兵败如山倒。

而法国政府花了无数财力和人力修建的马其诺防线仿佛成了历史的一个笑话。很可惜,这条看似牢不可破的防线在后来的二战中,被德国人的闪击战证明了它就是一个笑话。原来就如前面所说,法国修的马奇诺防线只修到了阿登森林,还没有修到大陆的尽头,只完成了一半,这给了德国装甲兵团可以完美地绕过马奇诺防线的机会。

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起就开始建造,一直到了1940年才算基本完工,整整修建了十一年,即使在欧洲经济大萧条时期,勒紧裤带也要每年投入国防经费的一半来修建这条防线,前前后后总共消耗了法国50亿法郎,至于它的名字,当时是以法国的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氏来命名的。

防线内部拥有宿舍、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甚至还有电影院这样的娱乐设施,有四通八达的通道相连,大的工事之间还有轨电车行驶的通道,成千上万的法国陆军就躲在这条坚固的防线后面,静静的等着敌人的进攻。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防御战笑话(防御战定义)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