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想毛爷爷的笑话(想对毛爷爷说的一句话)

本文目录一览:

杨得志:毛主席夸他是虎将,68岁再上战场,晚年想念毛主席流泪

毛主席笑着说:“我要留这位客人吃饭,给我们加个菜吧。此人是我的家乡人,多搞些辣子就可以了,他可是我们军中一名虎将啊!”

毛主席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1944年,话语中夸赞的虎将正是著名的杨得志将军。

当时中共“七大”召开,杨得志作为大会代表之一,从部队赶到延安参加会议。毛主席得知杨得志来了,心里十分高兴,特意留杨得志在家中吃饭。对于毛主席邀请自己吃饭,杨得志的心情十分激动,这件事也成了杨得志一生中多次提起的荣光时刻。

是啊!无论哪个年代,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或者普通百姓,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都是发自肺腑的,毛主席请自己吃饭,这是多大的荣光啊!我想无论是谁都应该谨记一辈子!

杨得志也是湖南人,他和毛主席是同乡,在井冈山时期他就认识了毛主席,杨得志是铁匠出身,他没念过太多的书,自从第一次在井冈山听过毛主席的讲话以后,从此就被毛主席的学识和思想所吸引,以后的岁月里杨得志将毛主席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导师。

杨得志晚年的时候经常提起毛主席,他说过: “我书读得不多,后来无论是做人还是打仗,毛主席都是我最好的老师,我能从一个打铁匠做到将军,其实都是毛主席培养的结果!”

杨得志将军深情的话语让人感动,他一生战功赫赫,经历大小数百场恶战,可谓是名扬四海,在1955年大授衔时,杨得志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位列57位上将之一。

这篇文章主要想介绍一下杨得志上将一生重要战绩和事迹,如果您有耐心读完,应该会有一定的收获。

1935年,红军经历长征到达陕北后,杨得志已经担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副师长,当时的师政委是大名鼎鼎的肖华,这一天肖华很激动地跑进屋子与杨得志谈话。

“得志!得志!快过来!我要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肖华扯着嗓门大声说道。

“怎么了啊!你见到毛主席了?这么高兴!”杨得志看着桌上的地图,没有抬头随口回答了肖华。

“你猜对了!我刚刚见完主席回来!”

“什么!肖政委!你太不厚道了,这么好的事你怎么不叫上我呢?” 杨得志抬起头,带着有点埋怨的语气说道。

“哈哈!羡慕吧!跟你说啊!你以后可以天天见到毛主席!主席他过一会要跟随我们部队前往江西呢!”

“真的假的!肖华!别以为你官大就可以胡咧咧啊!毛主席当真要来我们部队?”杨得志有点不敢相信。

“千真万确,刚刚主席亲口跟我说的!”

杨得志立马变得兴奋起来,长征路上毛主席忙着大大小小的事务,他已经很久没见过主席了,这下好了,毛主席住到第一师来,自己可以每天向主席请教问题了。

杨得志立马问身边人说: “部队里有什么好吃的吗?我要招待主席吃饭!”

身边的警卫员有点犯难,当时红军各个部队物资紧张,哪有什么好东西!他直接回答杨得志说: “好像还可以做一锅漂亮的窝窝头,招待毛主席!”

“什么!你就拿这个招待毛主席!亏你想得出来!”杨得志有点着急了。

杨得志继续说道:“我还存了一点工资,你去镇上看看有什么好吃的给主席买点!”

肖华在一边连忙搭腔说道: “老杨这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看来只有毛主席才能让他大方一次!”

杨得志笑了笑说:“老肖你小子过分了!上次我还请你喝汾酒的,你忘记了?”

肖华笑着说:“你算算,这时都一年前了吧!”

杨得志无奈地说:“没办法!谁让我老杨穷呢!”

警卫员下山溜达一圈,好不容易找到几个梨,山下镇上的老百姓也是很贫苦,没啥好东西能卖给他。

这天中午,毛主席来到了杨得志师部,杨得志和肖华老早就站在门口迎接毛主席了,毛主席亲切地和他们挥手,一上来就说: “杨得志!好久不见!你我还是老乡呢!长征路上你打了不少恶仗,你的大名我总是听到啊!”

杨得志有点吃惊,这是毛主席第一次直呼他的全名,之前毛主席一直叫他小杨,他也不知道毛主席知不知道他的名字,心里一直有这么一个疑问。

杨得志连忙一脸红,回答道: “都是主席您指挥得好!我是在主席指挥下建功的!”

毛主席笑着说:“不要谦虚!你还是很能打仗的!”

肖华连忙问主席:“到饭点了!主席,我们一起吃饭去吧!”

一行人进到师部的房间,桌上摆放着已经切好了的梨。杨得志赶紧说道:“主席!我们想到镇上买几斤肉的!可惜老百姓也是物资匮乏,没能买到,好不容易找来这几只梨!”

毛主席挥挥手说:“哪用这么麻烦,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你们找点辣椒粉来就行!”

杨得志有点纳闷,毛主席要辣椒粉干嘛?他让人拿来一袋交给主席。

毛主席将辣椒粉拌在梨里面,红彤彤的一片,吃得津津有味,并让杨得志等人也尝尝。

杨得志有点下不去手,虽然他爱吃辣,但是辣椒粉拌梨,总感觉有点怪。但他还是吃了一片,发现味道还不错。

吃饭期间,杨得志和主席汇报了很多工作,也向毛主席请教了不少部队建设的问题,他觉得自己能陪伴在毛主席身边,可以学到太多的东西了。

这天夜里,杨得志反复想着毛主席白天夸奖他的话,心中越想越激动,竟然整晚都没睡觉。那个最淳朴的年代,毛主席就是所有人心中的明灯,可以照亮前行的方向。

抗战爆发以后,面对日本人的侵略行为,国共两党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军。红军部队也改编成八路军,下面设立了3个师,杨得志在115师担任685团团长,后来因战功还升任了旅长职位,当时115师的师长是林彪,副师长是聂荣臻,这支八路军部队战斗力十分了得。

林彪在整个抗战时期就打了一次大仗,后来因为被友军误伤前往苏联治疗,错过了后续的抗战,直到解放战争前夕才回国,而这场大仗就是著名的平型关大捷。

当时日军集结了6个大队共5000多人的兵力进犯平型关地区,想要由此进入山西太原,在这个背景下,党中央毛主席指示要阻击日军,坚决打击敌人嚣张气焰。

林彪接到毛主席命令后,不敢怠慢,前后三次前往平型关查看地形,最后决定在这里打一场大的伏击战,林彪制定了“口袋战术”包围伏击敌人的计划,

而杨得志率领的685团这次正是担任起左边“口袋”的重要任务,日军一进入伏击圈,686团当时是在最前方率先发起进攻的,枪炮声一响,杨得志率领685团也进入战斗,他先命令战士们集中炮火打击日军前方的几十辆卡车,一番激烈交战,将敌人卡车群全部炸毁,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敌人的机动性。

随后杨得志从平型关左侧让一部分兵力前去阻击日军,配合正面部队前后夹击敌人,日军顽抗了几次,赶紧向平型关右侧转移,此时杨得志命令部队紧跟上去,一路追击日军,并将他们往我军右侧最终包围地点赶。

平型关右侧埋伏的是我军687团主力部队,当日军被赶到平型关右侧时,687团也开始发起进攻,一场大战来到了决战阶段,我军战士奋勇杀敌,日军节节败退。

此时作为预备队的688团也赶过来,一路奔袭,将日军分割成几段,在如此重兵包围的情况下,日军只能逃跑,整个战役我军大获全胜。

平型关大捷,我军共歼灭日军1500余人,粉碎了日军进入太原的阴谋,并且取得了八路军抗战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我军的抗战士气。

毛主席得知平型关大捷的消息后,立马通电全军对115师提出嘉奖,并且特意点名表扬了这次作战中表现出色的杨得志和陈光两人,后来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对这次胜利作出评价,原文如下:

解放战争时期,杨得志担任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的职位,在进攻石家庄之前,杨得志、罗瑞卿兵团刚刚获得“清风店战役”的胜利,共歼灭了敌人1.4万人,此战中,杨得志大胆穿插,一反常规地从最远处开始歼灭敌人援军,运用“北阻南打”的方式取得了重要胜利。

“清风店战役”的胜利其实是打下了解放石家庄的夯实基础,因为清风店战役杨得志获胜后,等于消灭了石家庄周边最重要的敌人援军,使得石家庄基本成为一座孤城。

能否解放石家庄,对于河北战局有着重要影响。因为石家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正处于石德、平汉、郑太三条铁路交会处,是华北的战略要地。

大战开始之前,驻守在石家庄的国民党部队早就放出嚣张言论说: “石家庄城池坚固,守个三年都没问题!”杨得志面对敌人的狂言,他表示完全不放在心上,他要用实际行动告诉敌人,你们的话丝毫没有价值,因为我杨得志要亲自攻入石家庄。

为什么敌人敢说“石家庄能固守三年”这样的话呢?那是因为国民党在石家庄经营多年,城内有着3万多的守军,且钱粮、武器都十分充足,加上国民党部队每年都会加固石家庄的城防和防御工事,所以他们敢这么说。

这世界上有一种人,他天生就是为了打破一切规则而生的,杨得志就是这样的人。面对坚固的石家庄,杨得志放弃了一般的攻城方法,他要创新,要以最小的代价战胜敌人,于是著名的“坑道爆破战术”被杨得志拿出来了。

所谓“坑道爆破”,就是战士们带足手榴弹和便携式迫击炮,挖掘纵深很深的坑道向前突进的战术,这个战术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使敌人的炮火和空军力量失去效果,减少作战伤亡,并且可以出其不意出现在某个地点,给予敌人沉重打击。

杨得志使用了这个战术进攻石家庄,他先是命炮兵部队打掉了敌人的发电站,因为当时敌人在石家庄周围布置了大量的电网,突破这道防线后,我军坑道爆破战术才可以施展开。

依照杨得志的部署,部队进行坑道作业,层层向石家庄内线推进,一路上遇到敌人的防御阵地和工事,我军便集中运用手榴弹和迫击炮将其摧毁,然后继续前进。

当我军离石家庄城墙很近的时候,所有部队沿着纵横交错的坑道会合,集中最优势的兵力对石家庄最薄弱的一点发起进攻,一下子就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随后战士们蜂拥而入,歼灭了石家庄全部守军,共3万人,并活捉了石家庄警备司令刘英。

杨得志骑着马进入石家庄,看着被俘虏的国民党敌人哈哈大笑,解放石家庄仅仅用了六天,而敌人此前叫嚣的“固守三年”在此刻俨然已经变成天大的笑话。

石家庄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我军首次城市攻坚战的胜利,为后面我军解放更多的大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而这次战役的主要指挥员杨得志获得了党中央通电嘉奖。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杨得志率领着第19兵团进入朝鲜战场,杨得志的这支部队是第二批进入朝鲜战场的部队,此时已经是1951年了,当时前四次战役已经打完,杨得志到达后直接就投入到第五次战役之中。

因为敌军火力强大,杨得志发挥他在冀中时期的“地道战”特长,这个战术类似于“坑道爆破”,却又比坑道爆破来得灵活。杨得志运用这个战术,经常出其不意来到美军腹地,一出手就是全歼该地敌人,取得了很大的战果。

后来彭德怀司令对杨得志发明的这个战术表示了极大的赞赏,他说: “杨得志同志的这个战法很值得推广,美国人炮弹再厉害也不能钻到地下去吧!”

第五次战役以后,我军和美帝国主义敌人进入一个对峙时期,但是当时彭德怀的想法是我军要推进到“三八线”附近阻拦住美军,而美军想要将我军堵在平囊之后,针对这个形势,杨得志再次领命前去歼灭“三八线”附近的美军。

这一次,杨得志面对的敌人是美军号称王牌的骑兵第一师,美军的这支部队有着悠久 历史 ,曾经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这支部队就战功赫赫,在美国人眼中,地球上没有部队能打败骑兵第一师。 其实美国人错了,因为地球上还有支部队叫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位将领叫杨得志。

杨得志带领的队伍是63军,这支队伍刚刚经历一场大战,弹药和物资比较匮乏,但是中国军人铁一般的意志力和不怕死的精神永远是震撼敌人最大的武器。

此次作战,杨得志将目光放在了铁原这个地方,他认为敌人一定会重兵攻打铁原,因为此地是我军存放战略物资的重要地区,而且是我军东西两线的连接点。

杨得志将主力部队布置在了铁原地区的制高点,与美军骑兵第一师展开了较量,这场大战美军动用了大量榴弹炮和轰炸机,火力十分强悍。我军与之交战过程中牺牲很大,但是为了固守铁原,杨得志不断增加兵力抗击美军,甚至将自己的指挥部都推进到敌人前沿阵地,为的就是鼓舞军心,与敌人战斗到底。

在铁原多个制高点上,我军和敌人展开了拉锯战,有些高地几次易手,最后还是被我军掌握在手里了,我军伤亡大的同时,美军伤亡更大。

不久后战场形势发生转变,美军因为伤亡太大逐渐失去战斗力和意志力,而我军却越战越勇,连续多次向敌人发起冲锋。

美国军队有些傻眼了,他们没见过如此坚强的部队,他们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是地球上最强的,现在终于知道最强的是我们中国军人。

在杨得志的率领下,我军在最后阶段势如破竹,全歼了美军骑兵第一师,成功将整个战局推向“三八线”附近。

事后,清点部队伤亡的时候,发现很多连队只剩下两三个人了,有的营甚至不足半个连的兵力,杨得志哭了,他心疼自己的战士,一个个牺牲在战场上的全是年轻人,他们哪一个不是父母的心头肉!杨得志此时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早点打败美帝国主义敌人,让战士们早点回国!

1952年,杨得志先后参加了秋季反击战和夏季反击作战,他率领部队再次击败美军多个王牌部队,歼灭总人数达到1.5万。

随后杨得志又参与了美军停战后,专治南朝鲜不服的“金城反击战”,这一战彻底奠定了整个朝鲜战争的胜利。

1955年,从朝鲜战场回来不久的杨得志参加了授衔大会,他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1979年,越南在云南边境上闹事,多次侵扰我国云南边境百姓和部队。对此党中央十分重视,最后决定由许世友和杨得志分两路抗击越南侵略者,杨得志当时担任西路军总指挥,率军出征,此时他已经是68岁的高龄,为了祖国边疆安定依旧不怕牺牲,上了战场。

杨得志率领已经发展成现代化的中国部队层层推进,每战必胜,当时越南非法侵占我国不少疆土,并将南沙群岛大部分岛屿非法侵占,杨得志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收复了这些地方,并歼灭了大量敌人。

整个对越反击战,我军西路军在杨得志的带领下,取得的战果是最辉煌的,而68岁挂帅的杨得志再次震惊世界,在一次打退外国侵略者!

晚年退休后的杨得志,经常想起毛主席对自己的教诲,此时离毛主席逝世已经过去多年,杨得志决定将自己记忆中的毛主席光辉的形象告诉世人,便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

这本回忆录记载了杨得志几十年戎马生涯中和毛主席相处的往事,并且表达出自己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和敬仰之情。

杨得志的警卫员曾经说过: “杨将军在写回忆录的过程中,多次因为思念毛主席而落泪,有时沉默不语,眼泪滚滚流下来,坐在那里唉声叹气!”

杨得志一生都是毛主席坚定的拥护者,他对毛主席的感情十分深厚!

想毛爷爷的笑话(想对毛爷爷说的一句话)插图

毛主席抗日的故事

一、有轿车不做

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央领导到哪里都是骑马或步行。一位华侨送给延安两辆小轿车,警卫战士们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

可是没料到,在分配车时,毛主席提出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照顾年龄较大的同志。

尽管大家都希望配给毛主席一辆轿车,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一台配给了主管军事工作的朱老总,另一台配给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吴玉章)。

一次,毛主席骑马去枣园开会,在回来的途中,马突然受惊,将主席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左手摔伤了,手腕肿起老高。担任警卫员的辛克既着急,又害怕。

主席见他紧张,一边安慰他,一边把马缰绳递到他的手中,自己步行回到了延安。出事以后,朱老总和“五老”都要把车让给毛主席坐,甚至把车都开到主席跟前来了,全让主席给“撵”了回去。

二、毛泽东用大学问家的方式读经典

毛泽东对于一本经典和重要的书,他反复读,他还喜欢把同一个题材、同一个资料的书对照起来读。这已经不仅仅仅是读书,更像是做学问做研究了。比如说读屈原的《楚辞》,

在1959年到60年代初,他一下子要十几种《楚辞》的注释版本对照地读,他每句话都要琢磨它的解释,朱熹的解释是一种解释,别人的解释也是一种解释,他都要看,这个是一些大学问家才干的事。

三、毛泽东组建读书小组专攻大部头

德国近代有一个大军事学家,写了一本书叫《战争论》,毛泽东在陕北为了了解战争,就专门组织了一个《战争论》的读书小组,每一天在一块读十多页,读完以后大伙儿就各自谈自己的看法。

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毛泽东又组织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读书小组,而且是把党内的大秀才叫了过去,在杭州呆了两个月读一本书,为什么就是要总结里边的真理、规律。而他读《政治经济学》这本书的谈话,有人把它记录下来,之后出版,那里边有很多好的观点。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说不清我们社会主义到底处在什么阶段。我们这天熟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源于毛泽东在读这本书之后的一个重要谈话。毛泽东说:社会主义要分两个阶段,就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都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这要找依据。当时好多人认为,我们社会主义还不发达,这也要找依据。找来找去,之后发现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有这个观点,说社会主义有不发达的阶段,这样一说,大家才慢慢理解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四、爱民的毛主席

1942年8月,一天下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小礼堂正在开征粮会议。忽然一声雷响,礼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断了,出席会议的延川县长李彩云同志不幸触电而死。这件事传出后,有的群众说:为什么雷没有劈毛主席?

这话传到毛主席耳里,毛主席没有叫人去追查骂自己的人,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向干部了解“骂”的原因。原来,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重,群众有意见,便借劈雷一事发泄不满。毛主席知道原委后,指示有关部门将征收公粮任务从二十万担(每担三百斤)减至十六万担。

这件事的处理,使党群关系更加亲近,毛主席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

五、长征途中借书的笑话

在长征途中,因为毛泽东爱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还曾闹出过笑话。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在敌人的“围剿”和反“围剿”中艰难行进的,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有时候为了摆脱困境,连吃饭的铁锅都要丢掉,更不要说带书了。为了每天有书看,毛泽东只能东借西借。

有一天,红军队伍经过一个村庄,毛泽东命令队伍在村外扎好营地,然后派警卫员去村里借书。毛泽东对身边的警卫员说:“小王,你去村里看看有没有读书人,想办法帮我弄‘水浒’和‘三国’来。”

警卫员找了几个读书人,其中有一个私塾先生,他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好兵,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听说红军首长需要“水壶”和“三锅”用。

私塾先生二话不说,拿出家里的水壶就给了警卫员,可是,他家里实在没有“三锅”,只有“一锅”,但他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一口烧饭铁锅交给了警卫员。警卫员谢过私塾先生,喜洋洋地把水壶和铁锅带回了驻地。警卫员说:“主席,水壶拿来了,村里人没有一家有‘三锅’,我就借来了‘一锅’。

毛泽东抬头一看,禁不住笑了。他把警卫员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小王呀,你有空要抓紧学习文化知识才行啊。

我要你去借的是中国四大名着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而不是烧水的水壶和做饭的铁锅。”警卫员听了满脸愧色,他连忙把水壶和铁锅还给了私塾先生,并说明了原委。私塾先生重新拿出了自己珍藏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并叫警卫员带路,亲自把书送给了给毛泽东。

没想到,这位私塾先生也是一个三国迷,当他和毛泽东聊起三国的历史,听见毛泽东对中国未来的预测以及世界形势的发展,分析得头头是道,禁不住无限感慨。他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泽东

毛泽东近邻汤瑞仁,主席对她说的一句玩笑话,促成她开了毛家饭店

1982年9月,毛泽东故乡韶山的乡亲们开始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问题。

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对韶山的老百姓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50年代初,韶山群众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成立了韶山的第一个互助组。他们一丝不苟地劳作着,生怕一点点懈怠会丢了主席他老人家的脸。

毛主席是韶山百姓们心中的荣耀,以致于多年之后,无论外界发展如何,他们依旧坚持着当年毛泽东指明的道路。对“市场经济”一知半解的韶山人,潜意识杜绝新时代、新事物。一旦谈到做生意,他们就觉得是不务正业,是给毛主席脸上抹黑。

然而时代的浪潮是无法阻挡的,特别现在旧观念已经影响了韶山经济的发展。

毛泽东老家的邻居、远房亲戚汤瑞仁拒绝参加生产队的会议。她一个人躺在床上,怎么都想不通,毛主席当年领导大家伙分了地主的田,现在,难道要分集体的田吗?这么做到底对不对?

她越想心里越乱,一个人坐在了堂屋门口,无处发泄的她对着一塘之隔的毛泽东故居哭了几天,谁来劝都没用。

她挣扎过,骂过那些搞“包”的社员,还觉得生产队的干部们没有骨气。然而她的反对没有任何效果,承包制还是在韶山展开了。

生产队的干部们也许是出于对汤瑞仁的同情,将毛泽东少年时种过的田交给了汤瑞仁。

汤瑞仁心中不甘,而面对毛主席曾经耕种过的这块田地,她又舍不得不去维护和耕种。

到了收获的季节,这片田地比集体时增产了一倍多,家家户户几乎都增产了。大家伙儿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而汤瑞仁依旧是惆怅的,时不时回忆起过去的事情。

按照辈分,汤瑞仁比毛泽东还要高两辈,她出生的时候,毛泽东已经离开韶山冲去闹革命了,年轻时虽然住得近,但她从没见过毛泽东。

20岁这年,汤瑞仁从邻村嫁到了韶山冲,丈夫毛凯清家就和毛泽东故居隔了一个池塘。毛泽东的父母在世之时,两家人的关系非常好,毛泽东出生时就是毛凯清的奶奶接生的。

1949年10月1日,韶山冲的父老乡亲在广播里听到了熟悉的乡音,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新中国成立。他们沸腾了,谁能想到这片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这几屋子泥砖瓦屋之中,竟然诞生了扭转乾坤的英雄人物?

1950年,汤瑞仁和村民刘秀华率先在韶山办起了第一个妇女互助组,搞生产搞得热火朝天,湘潭县县长为鼓励他们,专门奖励他们一头黄牛和一套农具。

汤瑞仁当天晚上就和妇女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报喜,毛泽东的回信很快就送回来了:“互助合作好,大有作为,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这短短一句话牢牢记在汤瑞仁的心中,后来每年,她都是大队、公社和县里的劳动模范和积极分子。

1959年6月26日是韶山人的大日子,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之久的家乡。

他突然提出要去父母的墓前吊唁,这一路上无论是戴着草帽的,赤着脚的,手上沾着泥的乡亲们,毛泽东都一一上前和他们握手。

汤瑞仁的侄子得到了消息马上回去告诉了婶婶,毛泽东父母的坟就在汤瑞仁家背后的山上,走过去不过两三百米。

从前,汤瑞仁只能听乡亲们说毛泽东的故事,现在毛主席就在她家后山上,她二话不说,丢下手中的活儿就往山上冲,路上正好见到了毛泽东。

毛泽东已经68岁了,走路有些气喘,热心的汤瑞仁就在附近找了一根竹棍子递给了毛泽东作拐杖用。毛泽东微笑着朝她点点头,算是感谢。

毛泽东拜祭完父母之后下了山,谁也没料到他会径直走向汤瑞仁家的方向。

汤瑞仁还跟在后面,一看毛主席就要去她家了,手忙脚乱往家里跑。

汤瑞仁气喘吁吁打开堂屋,将毛泽东迎进了门。毛主席找了个小方凳就坐了下来,汤瑞仁和家人们就围在毛泽东的身边。

毛泽东向他们问好,又询问他们家中的老人是否还健在,家中一亩田能打多少谷子,汤瑞仁一一回答。

韶山的村干部向毛泽东介绍道:“她叫汤瑞仁,是我们韶山的婶婶。”

毛泽东点点头:“我知道我知道,毛家他们家的辈分最大了,我的辈分是最小的。”

汤瑞仁可不好意思叫毛主席喊她奶奶,她当时才30岁,在主席面前就是个小丫头。她询问毛泽东:“主席,我的儿子能否叫你爷爷呢?”

毛泽东把手一摇:“不行不行,怎么能反过来叫呢?吃奶的爷爷摇篮里的叔嘛!”

毛泽东话一说完,众人都笑了起来。

毛泽东又问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因为当时丈夫毛凯清还在外面当兵,汤瑞仁就给儿子取名为“毛军军”。毛泽东听后很高兴:“这名字好,爱军队。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一切啊!我看啊,名字还得改动一下,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将来当了兵就要做个大官,我看就叫‘毛命军’吧。”

毛泽东亲自给儿子改了名字,汤瑞仁自然高兴得很,马上点头说好。

毛泽东如此平易近人,汤瑞仁也放松下来,和他聊起了自己的工作。汤瑞仁在集体公共食堂煮饭,公共食堂是毛主席提倡的,他询问现在食堂怎么样,主要吃什么菜和汤。

汤瑞仁说起来还很自豪:“报告主席,饭用的大铁锅煮,菜主要是蔬菜。不过一个萝卜我可以做出很多花样来,有萝卜干,萝卜丝,萝卜根,萝卜叶……”

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哎呀呀,你可真能干,你快成烹饪大师了!”

毛泽东和他们的这段对话,汤瑞仁想起来仿佛还在昨天。可如今,毛主席曾经耕种过的土地就在她的脚下,她开始思考,如果毛主席还在,他老人家会怎么想呢?

改革开放之后,韶山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来到韶山 旅游 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20世纪80年代初,景区设施还不够全面,每天在毛主席故居门前排队的游客们口渴了没有水喝,肚子饿的时候也找不到地方吃饭。汤瑞仁觉得自己有义务好好招待这些大老远跑来瞻仰故居的客人们,她每天一大早就起来烧一锅开水,用木桶装好了就放在路边,游客们可以免费喝水。

每天烧水有也就成了汤瑞仁的习惯,也有人劝她可以稍微收一点茶水费,她赶忙摇头:“那样搞怎么对得起毛主席?莫要丢了韶山人的丑!”

不久之后,汤瑞仁发现来韶山做生意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他们在毛主席故居前搭上小摊子,每天不愁销路,她也动了心。

1986年,50岁的汤瑞仁花了一块七毛钱买了两斤绿豆和一斤白糖,熬了两大桶的绿豆粥就放在毛泽东故居对面的小路上。

这是汤瑞仁第一次尝试做生意,她觉得身边的人都在审视她,她太不好意思了,把瓷碗放在石头上,远远站在树林里看着。

一群热情的上海客人笑着鼓励汤瑞仁:“你这是在做生意呀,不要怕不要怕,我们帮你卖!”这些客人一人盛了一碗吃得很畅快,最后大家都拿出点钱,点整齐了交给了汤瑞仁。汤瑞仁在这些善良的游客们的鼓励之下大胆卖起了粥,一天下来,她赚了5块多钱。

汤瑞仁卖粥,乡邻们不能理解她,家人们也不同意。她是军人的家属,又见过毛主席,怎么能在路边卖粥呢?

汤瑞仁却答:“军人家属怎么了,我又不偷又不抢,符合国家政策,为什么不能发家致富?”

卖绿豆粥让汤瑞仁存下了一笔钱,她想起了毛泽东曾经对她的鼓舞,决定在毛主席故居旁开一家小饭店,名字就叫“毛家饭店”。

汤瑞仁有经商头脑,也有决心,为了找一个大人物给她的小饭店题写店名,她干脆去了一趟北京,找到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王首道。王首道是湖南浏阳人,他热情接待了汤瑞仁,欣然同意帮她写店名,只嘱咐了她一句话:“你开饭店,我给你题写店名可以,但你得爱国,爱党,爱人民,要做合法事情!”

汤瑞仁郑重承诺:“我一定听您老人家的话,我一定会做到。”

汤瑞仁的饭店热热闹闹开业了,她手艺好,又是毛主席曾经接见过的近邻,慕名来吃饭的游客不少。“毛家饭店”的特色菜都是毛主席当年爱吃菜式——红烧肉、火焙鱼、豆豉辣椒……

没想到毛泽东随口的一句玩笑话,后来变成了真,汤瑞仁不仅成了烹饪大师,还有了属于自己的饭店。

慕名来毛家饭店吃饭的不仅仅有国内各地的游客,也有国外的客人们。汤瑞仁一直坚持维护毛泽东的形象,特别对一些外国游客提出来的“刁钻问题”,汤瑞仁一直是迎难而上。

一次,一位美国的客人吃完饭之后问了汤瑞仁一个问题:“你觉得,是毛主席好还是邓小平好?”

汤瑞仁想都没想,回答:“毛主席和邓小平都好,都伟大。”

那美国人追问下去:“如果毛泽东在世,你这饭店能办吗?他要割资本注意尾巴。”

汤瑞仁笑了,外国人看我们,总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似乎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就必定要推翻旧时代所有的一切。而他们始终没搞清楚,毛泽东戎马一生,打天下就靠着“实事求是”和“自力更生”。

汤瑞仁30岁对政治一知半解的时候,毛主席只问她过得好不好,吃得饱不饱。人民富裕才是建国后毛主席最大的理想,毛主席若还活着,看着韶山的乡亲们发家致富,怎会不高兴?

汤瑞仁笑着对美国人说:“毛主席说过,形势在不断发生变化, 社会 主义的前途光明而伟大,我是接待毛主席的客人,请问这位外国朋友,你觉得我能不能办?”

这位深藏在山坳坳里农村妇女,不仅机敏果敢,政治眼光非常锐利,美国客人不得不佩服。

汤瑞仁接着说:“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翻了身,邓小平领导我们发家致富。我现在勤劳致富,家里什么都不缺,两位领导人,都很伟大!”

汤瑞仁的爱国很较真也很质朴,日本游客来参观,她毫不避讳地说:“欢迎你们来韶山,可你们的祖宗不好,当年来我们中国杀人放火。”美国游客来参观,她一定也要说上两句:“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我们有决心统一祖国,你们不要插手。”

汤瑞仁办饭店的理念很简单,就是“接待好毛主席的客人”。她始终有着浓厚的主席情节,他们家和主席的合影放大了挂在餐厅的正中央,游客们受到了毛主席近邻的热情招待,吃到正宗毛主席家乡的菜肴,他们心中自然是光荣而幸福的。

韶山毛泽东纪念园筹建之时,汤瑞仁马上捐赠了3万多元。纪念园的总经理对汤瑞仁说:“汤妈妈,你捐了这么多,我们想要为你刻碑留念。”汤瑞仁却摆了摆手:“不搭帮毛主席,我只怕还在讨饭。不搭帮邓小平,我想要捐资都拿不出钱来。”

2003年,中央和湖南省决定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恢复毛泽东故居周围的环境。汤瑞仁的“毛家饭店”曾经占尽地理优势,但是现在组织领导和她商量,最好能把毛家饭店搬走。

汤瑞仁一听就哭了,全家心中都很难过,不愿意搬走。第二天,毛家饭店歇业了,汤瑞仁坐在当年毛主席和她拉家常的堂屋里面,向毛主席的画像哭诉:“是您老人家叫我当烹饪大师的,现在为什么又让我搬走呢?”一个星期之后,汤瑞仁突然想通了,她的丈夫和儿子都是军人,她是军属,应该最明白什么叫“一切行动听指挥”。她将儿子喊了过来,决定第二天就开始搬迁。

几个月之后,全新的毛家饭店在毛泽东纪念园旁建成,规模扩大了数倍,生意更加红火。

曾经被毛泽东祝福过要“当大官”的毛命军,并没有当上大官。

14岁那年,他和爸爸一样成为了人民解放军战士,在越南战争之中,毛命军荣立三等功,负伤归国,参加过1984年的首都国庆阅兵,后来毛命军被保送到南昌步兵学校去学习。而他最终放弃了仕途,回到故乡,拯救濒临失传的古典韶乐。

汤瑞仁没有忘记毛泽东的亲切问候,也没有忘记过王首道的严肃叮嘱。

新中国成立之前,汤瑞仁将丈夫送上了战场。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故居驻扎了警卫连,汤瑞仁带领着生产队的妇女们为战士们拆洗被褥,缝补衣衫。

1988年,毛家饭店开始小有规模,武警中队新兵入伍的第一顿饭,过年时的团圆饭,战士们的生日宴,毛家饭店都是免费提供的,她还购买了电视机和电风扇送给了驻地的武警战士。

一天,毛泽东故居班战士得了急病,被战友们送到了医院,刚刚办好住院手续,汤瑞仁就已经送来了住院费和营养品。一位战士的母亲得了重病,因为家境太过贫困没有钱医治,汤瑞仁悄悄给他们家汇去了400元钱。退伍军人想要办养鸡场,可惜资金不足,无奈想要放弃,也是汤瑞仁送来了珍贵的1万元,鼓励他:“乡亲们等着吃鸡蛋呢!这钱先拿着,不够再说一生。”

战士们从刚开始喊她“汤嫂子”,后来喊她“汤妈妈”、“汤奶奶”,她年纪大了,可对战士们的爱护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汤瑞仁拥军、爱军,因为他们是毛主席的将士们,因为丈夫和儿子都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她对人民解放军倾注了深厚的感情。

女儿曾经善意地提醒她:“就算您不给我们留什么,也要为自己将来的生活考虑。”

而汤瑞仁的回答也非常简单:“我只要还能劳动,还能赚钱,就要为军人、军属们做点事情。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做毛主席的好邻居,做一个合格的韶山人。”

她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她要参加的 社会 活动越来越多,也更清楚自己肩膀上的 社会 责任。

汤瑞仁出身贫苦,从小就拿着讨饭的碗求一条活路。她曾经最渴望的就是钱,有了大把大把的钱之后,她却总是把钱“送出去”。在中央电视台参加节目时,她对主持人说:“毛主席说穷则思变,我是靠一块七毛钱起家的,如今变成毛家饭店集团的董事长。要问我这个董事长有多少钱,我说钱在你们袋中,要说我这汤老太有多大名气,名在你们口中时。说我没赚钱你们可以不信,说我腰缠万贯,请你们也不要相信……”

每年,汤瑞仁都要向五保老人和敬老院送钱、送物;她收养了十几名孤儿,一直资助他们完成学业,看着他们走进了大学,甚至成为了硕士、博士;她动员全家帮助了500多名失学儿童回归校园,向贫困学生捐赠了100多万,她说,在毛泽东的家乡,不希望再看到像她这样的文盲;汶川地震,她每天都急得睡不好觉,不仅自己捐钱捐物,还在毛家饭店放置了募捐箱,希望客人们能向灾民伸出援助之手……

毛家饭店里的员工,绝大部分是下岗职工,有一位厨师名叫许佳华,他是汤瑞仁资助的孤儿之一。汤瑞仁从小学一直供到他高中毕业,许佳华没有考上大学,汤瑞仁就把他招到毛家饭店做自己的员工,送他到外地专门学了厨师的手艺。汤瑞仁从来没有觉得许佳华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反而每次提到许佳华的时候都会难过得流泪,希望他能在毛家饭店多赚点钱,娶个好姑娘成家立业。在许佳华心中,毛家饭店就是他的家,汤瑞仁就是他的亲奶奶。

原来,汤瑞仁的成功,不是幸运,毛家饭店占尽了天时地利,这也是岁月给予她的善良最好的回报。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难怪人们会对她肃然起敬。

汤瑞仁年轻时没有上过学,刚开始开饭店的时候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和“毛泽东万岁”。她76岁的时候才在子女们的陪伴之下开始学习认字,业余的时间也会自己学着画画、玩微信和写打油诗。

2014年,84岁的汤瑞仁终于入党了。这个入党申请书,她写了40年,刚开始不识字,找人代写,后来自己感悟,自己写。

入党那天,她乐呵呵地给自己写了一首打油诗:

从毛家饭店开业那天起,无论春夏秋冬,这位倔强的老太太,都会站在毛家饭店门口迎接客人,和他们愉快地合影。

毛家饭店走出了韶山,在全国开了几百家加盟店。汤瑞仁从一个勤恳耕地的传统农家妇女,成为了新时代的女老板。

汤瑞仁也在实践之中,得到了曾经一直让她疑惑不解的答案。

汤瑞仁常说:“我沾了毛主席的光,更为毛主席争光。”这也许就是伟人的力量吧,即便是短暂的接触,简单的交谈,也能让人受益终身。毛泽东在战场上的经验,亦是汤瑞仁在商场上打拼的信心和力量之源,这种难能可贵的韶山精神让她走向富裕,却永远不会在富裕之中迷失,让她成为别人敬仰的人,却从没有低看过任何人,让她知道从群众中来,必然要回归到群众中去……

1956年毛主席接见马三立,被马老逗得开怀大笑:国宝,你是国宝

讲起郭德纲,大家总会笑口常开,他出演的相声也总是被人津津乐道,一手创立了德云社,当代相声一哥的席位非他莫属。

但是在此之前,同样有一位相声界的大佬,名声在外,还被毛主席当面夸奖过。

每每想起这些台词,总能回忆起马大师那 搞笑 的动作与神态,神形具乐,而这些动人 搞笑 的故事又仿佛一直存在我们身边一样。用一句话来讲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马三立名为大师,也有“小孩子”时候。 1956年1月份,毛主席前往天津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毛主席本人对艺术也十分感兴趣,晚上在天津南部的小礼堂接见文艺界人士。

在轮到马三立的时候,他立马开口讲到:“主席您好,我是马三立,天津电视台的马三立。”

“马三立,我记得你,就是那个说买猴子、买猴子的那个马三立。”毛主席不断打量着马三立,并夸奖道:“古书上说,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你的名字就是三立,非常不错,很有寓意。”

但是当毛主席看到马老那“魁梧”(马三立身高有一米八)的“躯干”时,又补充说道:“你这身体太瘦了,太瘦了,要多多补充一些,身体才会更好点。”

接见结束后,剩下的时间就到了演员登台亮技,大显神通的时候。

马三立这时候就给毛主席讲了一个笑话,创作题材源于农夫的儿子与地主的儿子,旨在突出地主的儿子多么的笨,而农夫的儿子多么的聪明,三言两语逗得毛主席开怀大笑,还称赞他: “国宝,你是国宝呀。” 随后,毛主席便同马三立握了手。

马三立与毛主席握手时,纵然年龄已经老大不小,却开心的像个孩子一样。

晚上演出结束后回到家里,马三立伸出那只手和家人一一握手,还不断重复说这只手是刚刚和毛主席握过手的,非常的激动和喜悦。

那么,相声达人马三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马大师对于作品的雕琢程度十分在意,那么这么多“千奇百怪”的台词,这么多脍炙人口的相声究竟来源于哪里呢?马大师又是如何将其创作出来的呢?

马三立1914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籍贯确是甘肃人,地地道道的回民,从他迈入相声界的大门,以及后来在相声界扬名立万,成为一代宗师,与其身边人影响也是分不开的。

他有一位祖父,叫做马成芳,因擅长说书《水浒传》而名震一时,前清时期在北京城中都赫赫有名;其父亲马德禄也是鼎鼎有名的“相声八德”(1930年左右活跃在京津地区的说相声高人)之一。

他的母亲擅长京剧,他的哥哥擅长“文哏”。

马三立身边几乎所有人都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各自都名震一方,也正有这这样的环境,马三立从小耳濡目染,从小就开始进行了相声方面的学习。

马三立年少时在汇文中学就读,业余时间便在校园里练习相声技巧,而由于当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少有人能够安心下来欣赏艺术。

这也就致使马三立的父母尽管在艺术界颇有声望,但是现实中却勉强能解决温饱问题,连马三立上学的学费也凑不出来,无奈之下,马三立只好早早辍学,离开了学堂。

学业虽然未竟,但是马三立依旧不断地在学习。他拜师周德山,在学习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相声特色,以相声技巧里比较考验人的“文哏”和“口活”作为表演的基调。

由于马三立早早辍学,又身处特殊年代,对生活有了众多体验,于是他将这些作为创作题材,不断融入到表演内容中,往往在表演过程中能让观众有很多新奇而又熟悉的体验。

新中国成立之前,说相声这一职业被人看做“下九流”行业,泛 娱乐 化性质,被人看不起。

即便在这种时候,马三立依旧保持着屈原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志,不为外界人们的看法所影响,更加秉持着前辈师傅们那种敬业的态度。

当问到马大师时候,他回忆:每每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师兄之前对我的教诲,学习相声技巧,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的 游戏 ,既然进入了这个行当,就要热爱这个行业,师父也只能带你入门,更多的修行还是在于你自己本身。

多注重生活中的事情,不断积累创作素材,琢磨打磨人物的技巧和方法,表演不能敷衍,自己讲不好的就不要讲,师父传道受业的恩惠,这辈子都不要忘记。

或许由于马三立的这种坚持与韧性,黑暗时刻终于过去,相声迎来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行业的光明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 呈现安稳,人们的思想逐步得到解放,对于文化与艺术的需求日益增多,这样的背景下,对艺术表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同样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1950年的时候,天津市新声剧院邀请马大师登台表演,马大师欣然接受,也是因为这一次登台出演,重新树立了马大师在行业中的翘楚地位,还一度担任了天津曲艺团副团长的职位。

在舞台上,他表演的《逗你玩》、《开会迷》等作品博得了观众经久不断的掌声。

马大师名声越来越响亮,甚至国外一些人也想邀请他出演,还许诺给他高额的出场费。

据了解,曾经有人寄给马大师1000元的出场费,希望他能够坐飞机前来参演,马大师拒绝了收款,没有答应这件事情,还让快递员将钱返回去。

有一次马三立的儿子陪着他去外地参演,演出结束后主办方给了一笔劳务费,马大师看也没看就装进了兜里。等有些人问他主办方给了多少酬劳的时候,马大师才很不情愿地拿出来,数了数说:五百。

有人为了挑起一些事情,故意向马大师说:有一个模仿马大师相声的小伙,主办方给了两千元酬劳。

而马大师却异常的心平气和,之后还稍微有一些担忧,而他担心的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害怕模仿自己的人如果只知道模仿,那对其未来发展没有好处。

马老自始至终都没有将钱财看得很重,因为他要求的一直都是优良的作品,在金钱名利面前,依然守卫着自己的初心。

在1956-1966年的这段特殊时间里,由于一些误解,导致马三立只说了三年的相声,其他时间就在做一些劳役上的杂活。

1970年,马三立为了遵从中央指示,遵守疏散城市人口的指令,他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天津,到农村落户。

在这期间他也没有闲着,仿若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了几年闲情逸致的生活,还学了一手木工活计。

但是最让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每天早晨早早起来到湖边,背上一阵子台词,不忘自己的老本行。马大师对于相声的热爱与追求可见一般。

特殊时期过去之后,马三立仿佛变得更加清澈,活的更加通透,他总是对表演带给自己的光环和名誉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每当观众向他的表演发出喝彩的时候,他总会说:“我不是什么相声大师,也不是什么艺术家,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艺术传播者,我喜欢相声,爱说相声,那我就用相声的形式将少有人问津的民族文化带给喜欢的人。”

每年儿童节的时候,马三立至少要到三个学校为小朋友们表演节目,而作为对自己回馈,就是能够戴上红领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在马三立的一份思想工作汇报中,他曾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正独白:这二十多年来,我见了别人都不敢主动跟人打招呼,避免不了打招呼的,我也不敢主动和人家握手,很多事情只是听一听,很少发言,很少过问,因为内心总有一种自卑的感觉。

他也不曾去亲友家串门拜访,也不和一些朋友合影留念,心里怕别人看不起,瞧不上。

这是一段心酸的经历,但是风雨总会过去,阳光也总会到来。在让天津居民推荐十个名人的时候,他们将票数尽数投给了这位在相声界不断耕耘、推陈出新、讲了一辈子的相声大师--马三立。

改革开放后,马大师重新回到了舞台上,继续为观众带来精彩的表演。也是在这个时期,马三立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3年,天津地区召开了政协会议,他前往参加。

在会议上,统战部长亲自问了马三立为何还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马三立突然愣住了,过了一阵子才回答说:“我这样的人也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吗?现在我觉得已经够好了……”

马三立的话反而让部长不知道从何讲起,或许是出于理解,又或许是无奈,但不管怎样,这样的回答也是马三立内心的真情流露吧。

于是他想了想说:“与你之前的生活想比,已经显得比较富足,但是生活上满足的同时政治上也要满足,人民还需要更多马老这样的人来发光发热,传播正能量呢。”

部长的话给了马三立很大的鼓舞,没过多久,马三立就向天津党支部提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1985年的5月16日这一天,他的夙愿最终得以实现。

在常宝霆、李润杰的介绍下,天津团支部召开了大会,全票通过了马三立的入党申请,马三立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大会上,马三立非常激动:“是党组织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今天的一切也都是党给予的,我要紧紧跟随党的步伐,与党一同前进。”

随后马三立又将自己入党的5月16日作为自己第二个生日来纪念,这一天对于马三立而言,意义同样非凡。

入党以后,马三立仿佛重获新生一样。他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还将自己收入所得捐献给了国家,他曾经用自己演出收入所得,购买了大量相声相声录影带,赠送给了守卫在边疆的战士,愿他们在边疆也能够感受到欢声笑语。

随着时间的渐渐流逝,马老的身体也渐渐地疲靡,但是他在生活中的幽默诙谐程度依然不减当年。

有一次马老收到邀请,想让他去给一些失足青年讲一些相声,帮助他们恢复,待他刚刚下车,两位女警迅速来到他的身边,一左一右来搀扶着他。

听到这些,两名女警官顿时笑的合不拢嘴。

在2000年的时候,年事已高的马老被诊断出了膀胱癌,不得已告别了演出的舞台,随后他进行一次手术之后,病情才稍微有所缓解。

手术开刀后伤口比较疼痛,医生询问马三立:“要不要打止痛针?”

马三立听说打了止痛针之后容易上瘾,坚决不打,还对医生讲:“我还是少打这样的针吧,抗一抗就过去了,别让我这个病还没好,就又转入了戒毒所里……”

马老的言行,让所有在场的医务人员都被马老的乐观态度感染了。

2001年时候,在天津地区举办了马老告别舞台的晚会,这场晚会可以说群英荟萃。

有倪萍、赵忠祥等知名主持人,还有冯巩、牛群等著名表演艺术家。

马三立在舞台上对台下的观众说:“由于个人身体原因,从今天开始我就要告别这个舞台了,但是不等于我告别了相声,我还是会继续努力地进行创作,为你们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出来。今天有一些观众想听我那一段《买猴儿》,说实话现在的我已经说不了了,我自己都已经成一只老猴了,耍不动了。”

在落幕仪式上,马季把自己亲手书写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八个大字送给了马三立,马三立微笑着说:“马季、马玉涛和我都姓马,都是一家人,我们全都是马大哈的后代。”

就这样,原本沉重的晚会在马老的调侃中,愉快地结束了。

2002年,马三立的病情更加严重,连起床都比较困难,只能躺在床上输液。

虽然家里人没有告诉过马三立病情的严重性,但是他自己也了解自己身体的状况。

春节前一天,病重的马三立询问照看自己的儿女今天是什么日子,他儿女回答道:“今天是腊月二十三。”

马三立听了之后用力摇了摇头,让自己更加清醒一些:能让自己走在年下,不然家人都过不了一个好年。凭着这一股强烈的信念,马老中午撑过了这个新年。

到了2003年,马老最终抢救无效,因病离世,享年87岁。

而在他生前的遗言中,要求自己后事办理一切从简,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花圈、礼仪和金钱上的往来,他只想将欢声笑语留给人民,他只希望国家昌盛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马老生而为民,离开后心系的依然是国家和人民,其爱国之心可昭日月!

马三立一生虽有不少子女,但是真正继承他衣钵的只有长子马志明一人而已。

据了解到,马三立的三子马志良非常喜欢相声,已经被文工团录取。

而当马三立知道这件事情后,劝说他马志良放弃这个选择,原因是他的长相不讨喜,如果他说不好相声,小了说是砸了马家在相声界的招牌,往大了讲那是对相声艺术的一种作践。

马志良最终没有进入文工团,还十分理解父亲,并不埋怨他。

那马志良眼中的马三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马志良回忆说:他是个不谙世事,做事情比较遵循传统,循规守矩的一个人,有时候还会有一些固执。

1950年左右,当时领导班子要天津剧团表态一年创作新品数量,这时候人们就开始吹牛起来,有人还喊出了一年创作出15条新品相声的口号。

马老坐在一旁,静静地听他们讲,但是脸上的表情十分凝重,眉头微皱,沉默不

当一圈人都发完言之后,领导看到了在一旁沉默不语的马三立,要求他进行发言表态。

马三立从容的从凳子上站起来,慢悠悠地讲到:“我决定每年要创作五十万条新品相声!”

在座的人都被马老的话震惊了,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就算事后有同事劝说他通融点情面,但是马老依旧坚定地说:“我没错!”

马三立一度贫穷,直到晚年时候家境才逐渐变好,但是依旧改不了他节俭的习惯。

有次他的儿子马志良给他买了一双300多元的皮鞋,马三立穿上之后走路感觉十分舒服,当问到价格的时候,他当场愣住,还气鼓鼓地将皮鞋退了。

在得知这种情况后,马志良之后再买什么东西,总会把价格往低了讲,这样才能让马三立接受自己的赠礼。

对朋友想念毛爷爷的说说怎么回复幽默

一天小明过马路,看到一个老奶奶摔倒了,小明本着做好事的精神,过去扶起了老奶奶,“老奶奶,摔痛了吗?”老奶奶紧紧握着小明的手!“终于遇到好人了,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小明!”

“哦,”随机老奶奶向着街道人多的一面大声喊道“快来人那,小明把我绊倒了!”

向毛爷爷说的话50字

敬爱的毛爷爷:您好!听我的父辈们说您是人民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我有千言万语想对您说,同时有千万首颂歌要对您唱。全中国人民永远缅怀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想毛爷爷的笑话(想对毛爷爷说的一句话)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