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以前笑话猴子朝三暮四(猴子朝三暮四成语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朝三暮四郎"这个笑话 是什么? 怎么讲的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朝三暮四的猴子是真的不聪明么

朝三暮四的本义,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这养猴人的聪明,他略施小计,便将一群猴子玩弄于股掌之间;

二、是猴子的愚笨——“朝三而暮四”与“朝四而暮三”,本质不变,只是形式上略有改变,便骗过了所有的猴子,不善辨别事物之本质,容易被蒙蔽。

但经济学告诉我们,倘若总收入一样,收入来得早要比来得迟合算,因为前者能带来更多的财富。

为什么收入来得早要比来得迟合算?

1、 通货膨胀可能会使物品贬值,所以早得比晚得风险小

2、即使不管通胀,不管风险,甚至不管货币,在物物交换的时代,收入早也比晚合算。这里的关键,是利息的存在。

利息的出现,需要有市场,也即是有交换行为的发生。这是纯真的利息,必然是一个高于零的正数。

这个故事以前是用来嘲笑猴子太愚蠢,但是从现在的经济学角度看来“朝四暮三”比起“朝三暮四”对风险更小,收益(利益)更大。

猴子的选择推到现在的“市场”上,是聪明的。只是在还没有经济学还未出现的古代,猴子被看作愚蠢是必然的。

1.你听过“朝三暮四”的故事吗?古时候有一个人养了一群猴子,他每天早晨

《齐物论》中有个寓言,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

他对猴子说:“生意越来越差了,为了不让你们挨饿,从今天开始,一律按照朝三暮四的标准供应栗子:早上给三颗,晚上给四颗。”猴子听了都生气了。猴子们乱成一团,强烈反对主人的做法。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猴子们非常高兴的接受了耍猴人朝四暮三的供应方案。

其实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每天结果都一样,猴子的态度却迥异,这群猴子真是一群傻蛋!

也许,我们都会嘲笑猴子当初为了“朝三暮四”而激愤,后来却又为了“朝四暮三”而高兴,我们会笑它们分不清3+4和4+3都是一样的结果。

如果——如果您真的觉得猴子是傻蛋的话,那么,我不得不非常认真的告诉您:您可能真是傻蛋一个。

耍猴人给猴子安排食物,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如何科学、合理的对资源进行分配的问题。总量恒定不变,分配方式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

在判定谁是傻蛋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猴子们为什么反对“朝三暮四”而同意“朝四暮三”?

对于猴子而言,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为了保证一天的活动有足够的能量,进食的多与寡是有明显区别的。在猴子的世界里,只有“朝四”才能保证一天的需求。而到了晚上,是以休息为主,有“暮三”就够了。如果硬要让它们在晚上接受“四”,它们就会觉得是浪费。从这个角度说,猴子们坚持了实事求是、按需分配的原则。而这两个原则正是我们需要倡导和学习的。

“朝四暮三”优于“朝三暮四”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早上得到的是在眼前的,而晚上是十二个小时之后的事。尽管总数都是七个,但是先得到四个,就是先得到了“大头”。“大头”在手与“大头”在外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猴子们任由耍猴人“朝三暮四”,就等于是把潜在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的“大头” 扛到了自己的肩上,可能要付出更多才能获得本已属于自己的栗子。聪明的猴子当然不会同意。所以它们要通过抗争获得耍猴人的让步。

3+4和4+3结果都是一样,但如果环境和背景发生了变化,其效果就会决然不同。很多时候,过程和方法决定了成败。

以前笑话猴子朝三暮四(猴子朝三暮四成语故事)插图

「故事」004 朝三暮四的猴子

战国时期,有个宋国人叫狙公,养了一群猴子。

狙公平时拿栗子喂猴子。因为经济问题,狙公不得不控制栗子数量,于是对猴子说:“早上3颗,晚上4颗,怎么样?”众猴暴跳如雷。

狙公想了想,改口说,“那早上4颗,晚上3颗,怎么样?”众猴喜笑颜开。

这是庄子在《齐物论》里写的一个故事。庄子敏锐地洞察到,同样一件事,猴子会因表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情绪。

然而,站在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将猴子的情绪写反了。猴子其实应该为“朝四暮三”而愤怒,为“朝三暮四”而开心。

因为“损失厌恶”的存在。

什么是损失厌恶?

就是说,人对得到和损失的感觉是不对称的,损失100块的痛苦会大于得到100块的快乐。甚至人们发现,得到200块的快乐才能弥补失去100块的痛苦。

经济学家Keith Chan也拿猴子做过一个试验。

首先,他先帮助猴子建立“用硬币可以换香蕉”的概念。方法是不停地用香蕉去换猴子手里的硬币,久而久之,猴子就明白了硬币可以换香蕉,然后就可以和猴子做交易了。

试验分两组人和猴子交易。

第一组人,猴子给人1个硬币,人就给猴子1根香蕉。同时人会扔一次硬币,如果正面朝上,就再给猴子1根香蕉。

所以猴子得到香蕉的平均数量是1+1×0.5=1.5根

第二组人,猴子给人1个硬币,人就给猴子2根香蕉。同时人会扔一次硬币,如果正面朝上,就拿回1根香蕉。

猴子得到香蕉的平均数量是2-1×0.5=1.5根

多次交易后,猴子从两组人手里得到香蕉的平均数量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第一组是处于盈利框架,第二组处于损失框架。

那么,若是让猴子与这两组人自由交易,他们会选择哪一组?

试验发现,基本上所有的猴子只会愿意和第一组交易。

哪怕实质相同,若是表述方式不同,也会给人带来截然相反的情绪。这就是语言的框架效应。

朝三暮四则喜,朝四暮三则怒,猴子如此,人也一样。

这个故事叫什么

朝三暮四

【出处】: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导读】: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后来“朝三暮四”作为一个成语,比喻人的行为反复无常。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翻译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服服帖帖的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以前笑话猴子朝三暮四(猴子朝三暮四成语故事)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