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汤溪的汤溪方言
- 2、历史上有哪些因为方言而闹出的笑话?
- 3、有哪些关于方言的笑话?
- 4、读书如吃饭
- 5、有趣的方言笑话
汤溪的汤溪方言
一.关于汤溪话 汤溪实在有一些独立性,首先,方言就和左右地面上相去甚远。金华、东阳、兰溪一带说话与杭州口音有脉络关系,都受南宋官话的影响,一般北方人也能听出个所以然。但汤溪话就浊朴的可以,完全是上古的越国口音,有些歌谣听起来就象非洲原始森林氏族部落的吟唱。有个童谣叫“jinzongbang”,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就是孩子们的娱乐,节奏、音调和语言发音都极为感官化,绝不像“教化”之地的产物。汤溪话很特别,比如讲被子迭得“四方叠整”,就很形象;比如颜色,红冬冬、乌嘀嘀,很有音乐感。汤溪人的口语,完全没有用书面汉字记录下来的可能,只能“翻译”出一个大概的意思。有一个故事,说的是解放初期,汤溪出了个劳动模范,叫陈双田,毛主席接见他,居然找不到翻译。
汤溪人能听懂“金华话”,但金华人未必能全听得懂“汤溪话”。原因在于金华地域交通发达,“金华话”受到了很多外来语的影响,兼收并蓄,被改造和变异了很多。而汤溪由于地处偏远,外来语种对地方方言的侵蚀较少,语言交流的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等原因,反而保存下了很多古朴的上古口音。要研究金华方言,就不能不重视“汤溪话”的研究。
广义上的“汤溪人”包括汤溪、罗埠、洋埠、蒋堂等婺西地区居民,那里的人讲话虽然腔调有别,但都算是“汤溪话”。
二.汤溪话的写法
在这里看到几个用汤溪话的同音字书写汤溪话的帖子,看上去有些莫明其妙,这样恐怕难以普及汤溪话的知识。实际上汤溪话的大部分词语都可以用汉字准确书写,其中有些跟普通话相同,有些属于古汉语,如果汤溪人知道汤溪话的某个词的准确写法是什么,或者汤溪话的某个词实际上就是普通话或古汉语的某个词,也许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甚至有利于大家更好地使用、书写汤溪话。
本人对汤溪话略有研究。现提供若干例子,供大家参考。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点兴趣。冒号前为汤溪话(因为这里无法标音,我只写出正确的汉字),冒号后为对应的普通话意思。
阿:我。
尔:你。
渠:他。
个:的。
侬:人。
徛:站。
困:睡。
五更:早上;早饭。
望:看。
东司:厕所。(我2012在日本的一个著名寺庙里看到一块醒目的招牌上写着“东司”二字,指向厕所,竟然跟汤溪话完全相同,而汉语方言里很少有把厕所叫做“东司”的,颇感惊讶。询日本友人,告曰在日语里厕所一般也不叫“东司”,只是寺庙这种隆重的地方才有此叫法。)
射尿:撒尿。
射涴:拉屎。(我也知道汤溪话的那几个需要禁忌的生理部位和生理现象的正确写法,不过在这里就不写了)
肚饥:饿。
口燥:渴。
著:穿。(例如:著鞋,著衣裳)
弗:不。
味:高兴。
无:没有。(例如:“无味”意为没意思)
吓侬:很。(例如:“吓农味”意为很高兴,很愉快)
天雷鼓:打雷。
晓弗得:不知道。
危邪:很,非常。
历史上有哪些因为方言而闹出的笑话?
转一个笑话,我这一周都指着这个笑话活着了。
同学是一名医学生,他们院麻醉科传奇故事~
某麻醉医生说话口音较重,某次给一个大爷打硬膜外,医生问他:“脚麻吗?”
大爷:……
麻醉医生觉得自己可能说话声音太小,继续问:“脚麻吗?”
大爷继续不说话,和他大眼瞪小眼。
麻醉医生无法忍受,提高嗓音:“说话呀,脚麻吗?”
大爷:“妈妈。”
有哪些关于方言的笑话?
1、昨天下午在车间上班的时候,有一个老乡乡,我们不是一个地方的,过来说把你的杯(笔)借我用一下。我愣了一下,心想难道喝水的杯子也流行共用了。赶紧问他一下说你不怕传染了病吗?老乡茫然的看着我,说道写下字还能传染了病,太夸张了吧!我了个去,原来是笔啊,方言误人!
2、央视有个节目叫“整点新闻”,堂堂央视为什麽起个栏目名字这么不严肃呢,还用东北方言?
3、甘肃张掖人见面打招呼方言是:“呆”,在甘肃定西人方言中,“呆”只用来吆喝毛驴等家畜。于是,张掖的男孩喊自己的定西女友:“呆”,就出现了戏剧性的结果。
4、很多年前,有位朋友问佛祖:帝都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佛祖点了根烟,目视远方,悠悠地说:那是一个依壁雕凿的城市。
朋友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座依山而建,如壁画般美丽,雄伟壮观的城市。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来到这座城市。
多年以后,暮然回首,才发现原来佛祖说的是————方言。
5、村长在村民会议上说:“兔子们,虾米们,咸菜太贵,不要酱瓜,要猪蹄。"把他的方言译成普通话是:同志们,乡亲们,现在开会,不要讲话,要注意。
读书如吃饭
当下教育正在广泛开展课后服务,而课后服务的关键就是让学生能够“吃饱吃好”。
但是,学生读书如何“吃饱吃好” ?用我们老家汤溪话来说吧,比如你想“吃饱”,最好是有“熬饥”的食物;而你想“吃好”,最好是有“煞饭”的食材。
何谓“熬饥煞饭”?那是汤溪方言里的专有名词,其意为: “熬饥”者,熬得住饥也;“煞饭”者,煞得下饭也。说得极为形象贴切,何以见得?
因为在汤溪人看来,所谓的“熬饥”食物,其实多是一些粗粮。所以曾经的汤溪人如果去上山下地等劳作的话,为了免于忍饥挨饿,往往煮一锅番薯毛芋或者苞米等等来充饥,因为这些食物“熬饥”。与此相应的是,“煞饭”的食材就要讲究一些,精细一些,但往往也不是什么美味佳肴。否则,普通家庭难以消费,就“吃不消”了。所以,烹饪调味,要因人而异,相时而动,量力而行。这样一来,汤溪菜就应运而生了,什么烂菘菜滚豆腐、毛芋梗煮青豆、鸡蛋面等等,不一而足。我不怕笑话,小时候因为家境贫穷,所以小溪里捉到了鱼,觉得鱼汤最为“煞饭”;天寒地冻,觉得有了辣椒酱一拌就是很“煞饭”;生产队难得一回宰牛,分得一瓢牛羹,再用来煮毛芋,毛芋的“熬饥”和芋汤的“煞饭”,两全其美,相得益彰,至今令人回味无穷。为什么?你想想,这芋汤,那么滑溜溜,稀里哗啦一下子米饭就到肚了,真是大开胃口!所以,难怪汤溪俗话会有这么一说:“芋汤浇饭,不报爷娘”。为何不报爷娘?哈哈,怕爷娘也想吃呗。当然这与是否孝顺无关,也许就是汤溪人对这道菜情有独钟的一种夸张的说辞吧。
言归正传别扯远。我们还是回到当下教育课后服务这个话题上,作为一个汤溪人,我拿吃饭与读书来进行类比,所担心的就是让学生“吃饱吃好”,能否“吃得消”。
的确,课后服务学校是要担负起职责,说起来这是理所当然,但最怕的就是留下了“想当然”的后遗症。大家试想一下,在这项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吃饱吃好”如果不把握好一个度,那如何“吃得消”?
且看教师这边,课后服务实施“5+2”,要求每天延时不少于2小时,而每天多出了2小时,再加上教师每天早上必须赶在家长送孩子来之前就得上班到校,这样累计一周实际工作时间就有六天之多。如此一来,教师的公平谁来维护?当然,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如果为了顾全大局,先不管是否“吃得消”,那也得忍着。
再看学生那边,学校所提供的“食物”或“食材”,我不知道对学生来说,是否还“熬饥”或“煞饭”。而这些“食物”或“食材”,也不知道是否还合着学生的口味,如果不合口味,怎么“吃得消”?而其实,学校正常上课内容才是学生的“正餐”,课后服务那是学生所要选用的“零食”,肯定因人而异才行。所以,如果学校课后服务所提供的“食物“或“食材”觉得不合适,那么另外“觅食”的一定大有人在,因为富豪家庭怎么不会满足自己孩子对“零食”的需求呢?于是“一对一”的家教就出现了,这样教育的公平公正又被打破了,紧接着普通家庭也来攀比了,教育内卷还是依旧,“吃得消”吗?还有,课后服务也许有为了减轻负担的初衷,不错,家长经济负担也许是减轻了,但学生的学习负担却丝毫没有减轻,那喊了这么多年的减负,可惜还是回归原点。但如果为了一个生育率,在试着去推翻教育这座大山,那么我们将拭目以待。再有,如果实施“5+2”,虽然教师可以轮流,即便“吃得消”,但长此以往,难道就不怕学生厌学吗?这个时候,我忽然觉得我们的教育怎么就像一个加工厂呢,学生就是机器,教师就是工具,多么可怕的机械生产啊!当然,在这里我最好是在多虑!
这样看来,吃饭与读书,一个是“民以食为天”,一个是“知识改变命运”,同样的重要。而在我们老家汤溪,“熬饥”,为了达到果腹,指向的是“吃得饱”;“煞饭”,为了满足“口服”,指向的是“吃得好”。如果我们把“有书读”对应“吃得饱”,而把“读得好”对应“吃得好”。那么,在一个汤溪的耕读世家中,吃饭读书,便是如出一辙!
这样看来,我们开展课后服务让学生“吃饱吃好”,全在于自己如何去把握。为了达到知识的全面、系统和扎实,那就要“吃饱”;为了学深、悟透和求精,那还得要“吃好”。先解决“吃饱”再求“吃好”,由温饱到小康,读书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所以,读书如吃饭,清代大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十三》中曾这样写道:“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在袁枚看来,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道变通,而应该“吃得消”,活学活用,深得其法。
由此可见,我们正在开展的课后服务,让学生“吃饱吃好”,无论是老家汤溪人口中的“熬饥煞饭”,还是袁枚笔下的“读书如吃饭”,甚至是“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其中的道理,原来都是一样的!
有趣的方言笑话
广西话方言笑话
有广西人讲普通话,咬字不准,常带明显的地方口音.普遍的是将空读成公,口念成狗,由此闹出以下笑话:
有朋友远到,一般吃饭必上一盘田螺,主人夹起一颗田螺一看说:公的!便弃之.又夹一颗又道:公的!又夹又弃,嘴里不断嘀咕:又是公的.朋友非常惊讶,心里想:厉害,广西人厉害,连田螺公母都看得出!
陕西方言笑话
一家陕西人在纽约唐人街开了家餐馆,儿子当服务生,老妈管收钱,老爸做大厨.
某一天,店里来了个老外,点了个套餐,吃到一半,"咣当",把汤碗打了.
儿子跑过去看了一下,说:"碗打了!"
老外想:"one dollar(一元)……"
老妈听见声音,也过来看,见地上有个破碗,问:"谁打的?"
老外想:" three dollar(三元)?"
儿子说:"他打的!"
老外想:"ten dollar(十元)?!"
老妈又说:"还得打一碗!"
老外想:"hundred and one(一百零一元)?!?!"
老爸正在厨房切菜,听见外面的声音,赶忙跑出来看怎么回事.忙乱中,忘了把菜刀放下.
五大三粗的老爸,手持菜刀站在餐厅里,老外一看,心跳加速,血压急升,但更让他心碎加崩溃的是老爸的一番话.
老爸对着正在加热炉上舀汤的儿子说:"烫,少盛点儿!"老外:"ten thousand(一万)……"
老外以惊人的速度从口袋中掏出钱包,把里面所有的钱倒在了桌上,然后竟像刘翔一样往门口狂奔……
广东方言笑话
广州某事业单位领导表扬一位资深员工工作出色,他感慨地说:"毕竟是老人渣(老人家)啊."从此,年轻人便有样学样,表扬那些比自己年长的同事了.
河南方言笑话
北京人教河南人唱歌:"太阳啊,我伟大的母亲,你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还没唱完,河南人就说北京人:"你累不累啊,看我们是怎么唱的."
河南人接下来唱到:"日头啊!俺里娘,你见天从东边日溜上去,从西边突路下来,你使里慌不使里慌啊?"@当时就震惊了
天津方言笑话
我一朋友是天津人,一日去北京,坐公车到建国门.上车掏出一新版百元人民币递给售票员:建国门.售票员不理.稍后友人再递:建国门.如此三番五次,
售票员均不理.友人心想是不是不要我买票啊?待到建国门,友人起身下车.售票员突然掏出一张更新的百元人民币往友人面前一亮:见过没?四周暴笑……
浙江方言笑话
浙江龙泉的方言中,肚与不是发一个音的.
曾经有个龙泉小伙子在外地当新兵.他普通话不是很好,一次长跑中,小伙子肚子疼的厉害,停下来了.班长过来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我不(肚)疼!
班长说:那好吧,继续跑啊,快!
新兵皱眉头说:我真的不(肚)疼啊!
班长也不知道他要说什么,只好拖着他继续跑了!
上海方言笑话
男:今朝雅到阿拉7萨么什啊?
女:随便!
男:7火锅伐?
女:伐来赛,吃火锅面孔高头要长痘痘厄!
男:各么阿拉7川菜?
女:昨末子刚刚7古川菜,今朝又吃……
男:各么阿拉7海鲜起?呵呵……
女:海鲜伐好,7了要肚皮卅厄!
男:各么弄刚7萨?
女:随便……
湖南话方言笑话
话说湖南一个口音很重的县长到村里作报告:"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翻译: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吧!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县长讲完后,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酱瓜!"(翻译:现在请乡长讲话!)乡长说:"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翻译: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使大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