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回迁笑话(回迁的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山东人在东北还会回自己的老家吗?

说起这样的话题,每一个闯关东的人都有一段心酸的故事。当年为什么闯关东,如今为什么都往老家走,如果不是户口卡在那,也许山东人都要回老家去。

在过去那个年代,农民是依靠土地生存,山东是个人口大省,人地矛盾非常突岀,当时的农民真的是填不饱肚子。我母亲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时年轻,几个姐妹凑在一起,好歹凑了几个车费钱,背着家乡的人,结伴冒懵跑到了东北。去了车费手里没有一分钱,到了地方又不知道到哪里去,无奈只有要饭。吉林通化就是山东人的聚集地,现在还有一个村叫“山东汇大队”的地方,据说通化至青岛的列车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才开启的。

改革开放以后,山东经济迅速崛起,远远走在了东北的前头。当地有头脑的农民,开始陆续的迁回老家。后来许多人动起了这个心眼儿,可是当时户口卡的很严,回去的都是一些有门路的人。如果现在能放开口子,恐怕回去的人就太多了。

东北人要回山东老家,首先你得转变观念,其次你得认你的祖宗,否则你就只能再回去。

2003年夏天,我东北的堂叔和婶子来到了山东老家,我听了以后又遗憾又高兴。

我的爷爷弟兄两个,我爷爷是老大,一直生活在山东。

我的二爷爷一共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闯关东之前,把他的大女儿(我姑姑)嫁到了日照,把少得可怜的聘礼当做路费,带着两个儿子,像电视剧《闯关东》里的主人公那样,闯关东去了。

后来,随着国家对北大荒的开发,二爷爷一家人进了东北农垦农场。我二爷爷的大儿子(我大叔)和当地姑娘结了婚,一家人一直生活在东北。我二爷爷的二儿子(我二叔),随着插队知青返城的妻子去了北京。

03年回山东老家的是我的大叔,他当时60多岁,已经退休,但退休金不多。

我听到东北大叔回山东老家的消息以后非常高兴。因为我父亲没有兄弟姐妹(本来都有,在早些年颠沛流离的谋生过程中都去世了),感到自己的叔叔和婶子就和自己的父母是一样的。

我遗憾的是,在我大叔回来的半年前,我父亲去世了。

我立即约我们家的父老乡亲一起吃饭,给我大叔和婶子接风洗尘,并让在老家的兄弟给他们安排住处,再给他们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兄弟立即给大叔安排了一个工厂看大门的活,给我婶子安排了一个职工餐厅帮厨的活。并在工厂里面给他们安排了宿舍,备齐了一应生活用具。

半年以后,我大叔却不辞而别了。

因为我一直在外地,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大叔来了又走了。就反复追问我兄弟,我兄弟最后说:“大叔不习惯整天被圈在那里,他说他喜欢地广人稀的地方,也不习惯本地的生活方式,毕竟从小就离开山东,在本地也没有熟识的人”。

听到这话我半天无语。

想起了给大叔接风洗尘以后,带大叔到我父亲的坟上,给他指认我们祖先坟茔位置的时候,我大叔竟然没有买一刀火纸,也没有给祖先下跪。

想起了我大叔来山东以后,从来没有说过要到他多年没有见面的、日照老姐姐那里去看看。最后还是我弟弟看看不下去了,替他买上礼物,开着车,带着他去了一趟日照,看了一次他的亲姐姐,——他虽然没有把她当成亲姐姐,但这些年来,我们可是把她当成亲姑姑的。

想起了我大叔来山东老家以后,半年多的时间,却很少带着我婶婶去看望我母亲——那可是他的老嫂子。

为这事我想了很多,也检讨了自己,我甚至想是不是我们慢待了我大叔。仔细想来,也许是风俗习惯使然吧?毕竟,我们不能要求一个离家四五十年的老人,去理解和适应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

2004年秋天,我又接到了我堂叔兄弟(我大叔的儿子)回来的消息。这次我十分小心,亲自安排他住我老家。因为我父亲去世以后,老母亲独自一个人居住一个大院子,有好几个空房间可以住。我担心他人生地不熟,还让我弟弟给他在附近的工厂找了一份工作。

这样的安排我很满意。一来可以让他有地方住宿吃饭(都是免费的),二来我母亲也有人照应。我嘱咐我妈妈要为他做好一日三餐,并跟我妈妈说“就当他是你的第四个儿子”。

春节我回老家,问他过去的情况,他说他结过婚,又离了,孩子双方都没有要,送人了。

我问他今后的打算,他说如果能行的话,就在此地安家。但他现在没有任何存款,只有来山东以后在厂子里干活挣得一千多块钱。

于是我问我弟弟为什么干了三个月才给他这么少的工资。我弟弟当即打电话问工厂老板,老板说工人工资是按天计件发放的,我叔兄弟总是晚来早走,很多时候一连几天不去上班,工厂正准备春节以后不要他了。

更让我生气的是,邻居给我告状:有一天夜里,我妈妈突然身体不舒服,求他带着去村里的医务室,他竟然不干,说自己困得慌。我妈妈只好叫醒了邻居,让邻居带着她去瞧了医生。

我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勃然大怒,严厉指责他不顾老人家一日三餐的辛苦照料,不讲孝道,自私自利。

没有想到,我堂叔兄弟什么都没有说,一甩手,走了。

通过这两次东北亲人回老家的经历,我想了很多。

当年我们的祖辈闯关东,艰难万分,历尽险阻。

几十年过去了,后代们如果想回来,恐怕也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如果准备在城里安家落户,那全国各地都一样;如果打算回山东农村老家,就要在风俗习惯、生活习惯、意识形态上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

我个人不一定正确的观点是:要回山东老家,首先你得转变观念,其次你得认你的祖宗,否则你就只能再回去。

说说我家闯关东的事

我是在东北出生的山东人。由于生活困难,曾祖父、叔祖父于五九年非正常去世,六四年父母带着刚一岁的哥哥,投奔早几年逃荒到黑龙江省的姑奶,哥哥六五年夭折,成了长辈永远的痛。六六年我出生后,祖父就多次给父亲写信要我们回山东来,说死也要死在一块。父母担心回山东再挨饿,就一直找借口拖着,其间又迁移到条件稍微好点的邻县农村落户。后来祖父写信说,别再把我孙子养没了,把他送回来。每当父亲回忆起这些,眼圈总是红红的。

父亲是拜托回乡探亲的亲戚把我捎回山东老家的。记得春节后插班入学,因为带着狗皮帽子被围观。同班同样情况的还有俩,一个是长我一岁的文德,父母在大兴安岭林业局;另外一个是女孩,住我村她姥姥家。期间,四个堂叔又先后离开家到黑龙江的庆安县生活。

应该是八一年,分责任田时,好多在东北的山东人趁机迁户回乡,父母带着我妹妹也回来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本来就人多地少,又回迁那么多人(那年本生产队回迁十一户近六十人),矛盾升级,落户困难。几个月后,只答应解决壮年劳力的户口,没户口的就没有责任田。祖父说,饿不死人家就饿不死咱……我和妹妹成为在山东的东北人,我家着实困难了好多年。

东北厚重的黑土地,敞开胸怀接纳了寻求活命的山东人。那里虽天气恶劣,但得以果腹。一个堂叔、一个表姐因大骨节病残疾。每到年关,祖父总是念叨在关东的亲人:过年回不回家?在那里行不行啊?去世前还流着泪跟我说:你几个叔叔,回不来了……闯关东,回山东,都是一把辛酸泪!

我父亲这辈,叔伯兄弟共六人,全都闯过关东,现在三位叔叔家仍生活在东北,在山东的只有和堂叔我们两枝。

我的祖籍是山东莱州,来东北已经六代了,何年何月因何原因来东北的,祖上没有什么文字记载。有一年我的一个本家叔叔曾经去过老家莱州去寻根,因年代久远,尽管找到一些同辈同宗的本家人,但都不是很热情,在我叔叔一再请求,只是带的祖坟拜祭一下,既没有邀请到各家坐坐,也没有主动请我叔叔一起吃个饭,还是我叔叔出钱在莱州一家饭店宴请了几位长辈,我叔叔仅在莱州住了一晚,第二天就返回东北,回来后大家问了一下寻根的情况,我叔叔如实介绍了一下,告诉本家兄弟们不要再去山东了。从此以后,就与山东彻底断了联系。我父亲在世时要续族谱,也想回山东看看,但听说这个情况,也就打消这个念头。后来我也考虑一下,之所以会是这样情况,主要原因是,尽管同姓同宗,但都已经出五服了,上百年来没有一种感情维系,形同陌路也很正常。我们作为“海南丢”知道根在哪里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苛求山东老家人热不热情。

我爷爷和女朋友的爷爷刚刚见面就抱头痛哭,我们都莫名其妙。哭完了,女朋友的爷爷说了一句话,我高兴的跳了起来,女朋友的爸爸妈妈有些不情愿,可是没办法,他们只有答应的份。

我是黑龙江某大学的老师,家在山东。我在黑龙江这个大学本硕博连读,毕业后导师留我做他的助理,再后来我就当了母校的一名老师。

我的女朋友是导师的学生,也是硕士。我们俩一见钟情。我除了有点文化,别无长处。

虽然我是山东人,可我却没有水泊梁山的好汉一样高大威猛,我是男人身高刚好及格线一米七。长得还黑,眯眯眼,戴着厚厚的眼镜。

我女朋友秀外慧中,散发出知识女性的修养和气质 。

她穿高跟鞋比我还要高一头,为了给我留面子,她和我在一起时从来不穿高跟鞋。

女朋友家是本地人,家里面还有大公司。

我问她我矮穷矬一个穷教师,她喜欢我什么?她说不知道,反正我就是喜欢你!

女朋友爸妈听说女儿找了一个穷教书匠,气得要和她断绝关系,当然只是说说气话,因为父母只有她这一个女儿,断绝关系是绝对不会的。

那天他父亲来学校找我谈判,他看着面前这个瘦小的黑不溜秋的男人,将来要成为自己的女婿,差点吐了一口老血。

他问我只要答应离开他女儿,要多少钱都行。不答应就派人打断我的腿。

我女朋友回家就和她父母放话,说要和我私奔,让他们人财两空!

好在有女朋友的爷爷撑腰,爷爷听说了孙女的事情,就呵呵一笑,说男人暂时穷点怕什么?我创下这份家业前,不也是穷小子。起初你姥爷就和你现在一样,也反对你妈嫁给我。

虽然女朋友的爷爷年近八旬,依旧是公司董事长总裁,什么话都是一言九鼎。儿子儿媳只有听命的份。

爷爷不反对孙女交我这个男朋友,女朋友的爸爸妈妈就无计可施,只好赌气不管了。

但是,女朋友和我说,爷爷就想见见我,他爷爷说山东人豪爽朴实、胸怀坦荡、有气节,重义气,路见不平一声吼的都是山东好汉。

有董事长爷爷撑腰,我就不怕女朋友的爸爸妈妈了。

我就精心准备,买了好多礼物,到女朋友家里。

我第一次上门竟然是女朋友的爷爷发话,而不是女朋友的爸爸妈妈。

女朋友家在高档别墅区,两栋紧邻的五层别墅就是女朋友家。

女朋友爷爷住在左边别墅。

女朋友直接带我进了左边别墅,我说你爸妈知道我来吗?

女朋友意味深长的盯着我说他们早在里面等着你呢!我妈妈早就想见你,看这个未来的乘龙快婿到底有多丑。

瞬间,我的心脏紧张的缩成一团,脚都不灵活了。

女朋友看我紧张的汗都流下来了,就嗔笑我没出息。

她说不怕,有爷爷在,我爸妈不敢怎么样。

我经常听女朋友提到这个爷爷很慈祥,我才稍微自信了点。

果然,爷爷很慈祥,我刚到别墅大门口,就看见一个满头银发的老者正往外张望呢。

爷爷亲自吩咐保姆给我倒茶,我受宠若惊,这个充满慈蔼的老人,大公司的董事长,却没有一丁点儿派头架子。

女朋友的爸爸板着脸。妈妈还好,笑着叫我坐。

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

爷爷和我聊了很多很久,当他知道我家是胶东的就非常激动,他动情的说他也是胶东人,他父亲那辈闯关东到了东北。

女朋友接过话茬儿说怪不得我见他第一面就感觉很亲近呢!原来我们都是胶东人。

临出门,爷爷拉着我的手说,一定要我带着他回胶东,他一直想看看自己的故乡。

转眼就过年了,我爸妈通知我,今年必须领着未来儿媳妇回家。

我爸妈知道我找了一个知书达礼的好儿媳,家里又是大公司能如此的贤惠,早迫不及待想见见我女朋友了。

女朋友的爷爷执意要送孙女,女朋友的爸妈拗不过,又担心老人家的身体,只好一路照顾陪伴。

几十辆豪车,浩浩荡荡从东北开往烟台农村。

不光震动了村里,也惊动了镇长。我爸妈老远的就出门迎接我们,有点手足无措。

这次爷爷特意安排公司一帮高管一同前来,就是让他们学习学习山东人敢闯天下的精神和勇气。

镇长听人汇报说东北知名大公司的董事长还有全公司高管都来了,心想这是天降财神爷啊,他绝对不能放过这个商机。

镇长风尘仆仆的赶到我家的时候,就见到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拉着手泪流满面。

我爷爷说这个是我的兄弟。

我们所有人都惊鄂不已。

原来,我的曾祖父和女朋友的曾祖父是拜把子兄弟,清末一同闯关东。

过海时遇上台风,我曾祖父为了救拜把兄弟落海了。

女朋友的爷爷说他大伯用命救了他爸爸,才有今天他们一家人。他爸爸临终时还嘱咐儿子一定要报答他大哥一家。

多少年了,他一直在找我们家人,尤其是坐拥亿万家财之后,自己年纪日渐衰老,报恩之心更是急迫。

我爷爷说六十年代我们搬了家。所以没有找到我们。

没想到我找的女朋友竟然是曾祖父把兄弟的后代。

两位老人家直说是天意,这样两位老人的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我和女朋友非常开心,我更加高兴,这样我和女朋友的婚事是板上钉钉没跑了。

镇长也感慨万千,说没想到闯关东人的后代还有如此佳话!他也衷心希望我女朋友的爷爷能到家乡投资办实业,带着家乡父老致富。

女朋友的爷爷满口应允,说不光要回家乡投资办公司,还要叶落归根,回家乡养老。

顺风顺水,我爸妈和女朋友爸妈谈笑间就谈定了我和女朋友的婚事,等明年春节就结婚,彩礼全免。

岳父希望我回去就到他公司上班,能成为他的左膀右臂,这样等明年结婚的时候,也不至于别人闲说我是吃软饭的人。

女朋友的爷爷说等家乡的公司成立后,就交给我管理。

女朋友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到时候她也要和我一起回家乡。

肯定会回的。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发展很快,反而东北发展相对缓慢,现在已经有许多闯关东的山东人后代选择了回山东发展,就像他们的先辈闯关东一样又循着原来的轨迹回家了。

当年东北人民用宽阔的胸怀,接纳了远道而来讨生活的山东人,今天山东人民一样会欢迎你们回来。

入乡随俗,到一个地方就要造福一方。闯关东的先辈们创造了东北的繁荣,希望从东北返回山东家乡的人们也能给家乡带来繁荣。

怎么说?感叹一声,回家,回老家,回“海南家”,永远是老一辈人的心病。

我算是正宗的东北出生的人,就在吉林白山市(当时叫浑江),位于长白山下。

小时候,老母亲常给我讲“海南家”的故事,还说,那是我的老家。说着说着,常常哽咽着不说话。

那个时候,最烦的就是所谓的海南家的人,一大群人经过我们家门,跟母亲拉话,白吃白喝不算,临走了,母亲还要拿一些吃的给他们带着。有一次,我火了,对着一群人大吼:“都走吧,你们别来我家了,你们来一次,就惹俺娘哭一次,我讨厌你们,别来我家”

母亲的家族比较大,不是“忍饿”闯关东,可能就不会有我了,当时,青岛“支边”去东北,在铁路上工作的父亲,与母亲结合,也挺有意思,嘿嘿,那个年代,有趣的事很多,有很多无奈的事,不能说,没法。

十岁的时候,跟随父母回到了母亲念念不忘的“海南家”,因为落户的原因,既没去了父亲的老家(应该是爷爷的老家),也没有到了母亲的老家,落户到没有一个亲戚的现在的地方,权当是家。

老母亲一直说我父亲的家族是“溜蹶子”,也就是到处流动的意思,嘿嘿,除了老家留有祖产,还有每一家的老大留守之外,其他男丁,搬的全省到处都是,只是定期回去一次,在祠堂的谱书里面,把后辈的名字书写上;人“老”了,在“林上”设个“冢”,就算是回家了。没法,这是一种存在骨子里的意识,权当是自我保护吧。

是啊,始祖从洪武年间分封为“武定侯”开始,怕被“斩草除根”(宫廷争斗, 历史 可查),于是,隐藏了我们祖上的一支(谱书上记载),连同保护的家将们,就进了山沟安家,哈哈,挺有意思啊。还好,燕王坐了天下,始祖只是罢了官,到后来,还获赠了“国公”,也算是佳话。

回到话题,“穷走南,富进京,死逼梁山下关东”,不是万不得已,谁肯离开老家?

老家,是在东北的山东老乡永远的牵挂!

但凡有一点办法,“回海南老家”,是老一代人念念不忘的执念,甚至有很多人到最后时刻,连眼睛都懒得闭上,一心一意的只想“回家”。

年代久了,都繁衍几代了,老一辈人没剩几个了,落地生根了,老家也没什么人了,估计,这种“回老家”的执念也不那么强了,只要生活的还可以,回山东的想法会逐渐淡化。

一家之言,当不得真,山东的老乡别笑话。

观点我来说,选择您来做。我是军创刘德雨,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水是源,树有根,如果山东老家有亲人肯定会回去。

今天,我和大家谈一下关于东北山东人回流的那些事儿。我出生在东北,现在生活在山东,我爷爷的爷爷也是山东人,我祖上是闯关东的,记得小时候,我的邻居有三家山东人,我们都私下叫他们“小山东”,山东人大多有点手艺或者做点小生意,当时日子过得都还不错。

第一个山东人是我家前院姓阚,家里2男1女,3个孩子,老大男孩和我同岁,阚大伯是个木匠,我经常去他家里玩,后来90年代初期,他们搬回了山东老家,由于年代久远,当时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也就此断了联系。

第二个山东人姓李,他家当时开杂货店,我经常去他家买东西,1儿1女,“”李山东”离开东北时,做了一件很不仗义的事,在邻居家挨家挨户借了一笔钱,而后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一家卷铺盖卷走人了,留下一片骂声,那个年代信息不发达,他以为到山东就到天边了,因为钱数不大,后来也没人再找他。

第三个山东人姓马,也是个木匠,膝下2子,老大是我的发小,他家因为山东老家的亲属都不在了,一直没有回山东,他家2个儿子发展的很不错,老大去了南方,老二在东北开了一家酒店,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

我总体感觉山东人是 厚道的,吃苦耐劳、勤劳致富、居家过日子 的思想浓厚, 人勤地不懒, 过日子都是“好把式”,如果老家有人,他们都会选择回到山东。我也算是山东后裔的东北回流族,生在东北,长在东北,最后落户山东,这其中原因有很多,但真正融入山东这个小时候心中的“关里”时,感觉作为山东人的生活状态和幸福指数还是蛮高的,不论是 经济、政治、文化、气候、为人处世 等,我觉得山东都非常的让人舒适的地区。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欢迎各位在评论区交流,你在山东还好吗?

山东人闯关东,已经有二百年的 历史 了,我的祖先也是闯关东到东北的,也已经有二百年的 历史 了,二百年的 历史 ,已经是天翻地覆山河变,斗转星移换人间,闯关东的山东人已经把根深深的、牢牢的扎进了东北黑土地之中了,都是中华大地,都是炎黄子孙,东北就是他们的家了,也就无需在回到山东老家去生活了,如果想回到山东老家去寻宗拜祖,随时都可以的,如果想回到山东老家去看看,交通这么方便,也是什么时候回去都行的!

我曾经因为工作的关系,也曾多次回到山东,最多一次在山东转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浏览了山东省美丽的大好河山,领略了山东省的风土人情,特别是胶在州半岛的烟台威海地区,更感觉到那个地区的美丽富饶,那个时候,我还不清楚我们从山东闯关东前老家在山东什么地方,回来后问了家里的老人才知道,我们老家在山东省原登州府莱阳县,也就是现在的烟台地区。

闯关东的 历史 已经很遥远了,闯关东的山东后裔们已经在东北地区扎根生存了,他们也不会再回到山东省生活了,因为这些闯关东的山东人的后裔们,已经在东北开垦了土地,东北平原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东北平原的黑土地完全可以养育这些闯关东的后人们,他们可以在这里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当然,这些山东人的后裔们,也会回到山东去看看,也会回到山东去寻宗拜祖东,因为他们的根就在山东,他们也是东北的山东人,也欢迎山东的父老乡亲们来东北看看!

说实在的,当年山东人闯关东,那就是一条不归之路,有多少人死在闯关东的路上了,走了之后就回不来了,再说了回来之后家也没了,田也没了,还能回来吗,现在回来了,也只能是寻寻根,拜拜祖了,也有一大家子人一起闯关东的,既使他们的后裔回到山东了,山东的根也断了,祖也没了,也是寻不到根了,拜不着祖了!

当时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就是山东农业落后,人多地少又没有水利设施,如遇到旱涝大灾,靠天吃饭的山东人只能外出逃荒要饭。

当时山东人逃荒要饭为什么要选择去东北呢,其主要因素就是,东北有辽阔的黑土地,而且是人少荒地多,只要你有力气能吃苦耐劳就有饭吃。所以说东北就是山东人,逃荒要饭的最佳选择之地。

当年去东北逃荒的人,数量能多达上百万之多,也属于一次农民自动迁徙吧。当年闯关东的祖辈,在东北安了家过上了比山东老家好的日子,所以说祖辈就没有回老家的意愿。

解放后东北又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加上大片的黑土地,东北就成了生活工作最好,最聚人气的大东北工业城市,所以说在东北的第二代第三代山东人也没有回老家的想法。一真到了改革开放后期由于山东经济发展之快,工农业总产值大大的超过东北的经济发展,山东在东北的后人,才有机会前来老家访亲看友,有于相隔年代久远,有的只知到当年在山东老家的县城,或者村庄的名字,但基本都连联不到近亲啦。在说东北是个好地方现在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山东人也没有回老家的可能了。

解放初期,国家经济匮乏百废待兴,因战乱带来创伤短时间内难以愈合;特别是农村,又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家家缺衣少粮,食不裹腹。很多人为活命,拖儿带女踏上了闯关东的漫长求生之路。一路乞讨,有很多人因路途劳累或疾病等原因,永远的留在了他乡。

闯关东也是山东人的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血汗史;东北的老年人常说:在东北,大多数的人都是闯关东的山东人,或者是山东人的后裔。

山东人性格耿直,吃苦耐劳是他们的优点,做事胆大心细敢想敢干。凭着这份执着,多数闯关东的山东人,都在东北扎下了根基,并且繁衍了后代。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到处都有山东人的身影;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东北的二次振兴发挥着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山东经济的腾飞更是让人瞩目;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居住在东北农村的一部分人,看到家乡的变化,又纷纷回到了山东,开始二次创业,并且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材,为故乡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定居在城市里的山东人,因为工作方面的原因,回到山东的相对较少。

现在全国形势一派大好,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根本变化,在东北和回山东已没有多大区别。只要努力奋斗,在哪里都能过上好日。现在的年轻人,到东北求学发展的也不在少数,只是此闯关东非彼闯关东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的孺子指什么??

“孺子牛”是《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的一个典故:齐景公有个儿子名叫孺子,齐景公非常疼爱他。有一次齐景公和孺子在一起玩耍,作为一国之君竟然爬在地上,口里衔根绳子,让孺子把他当牛骑。不料,一不小心,孺子从"牛"背上掉了下来,口里的绳子把刘景公的牙齿都折断了。刘景公的大臣鲍子开玩笑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 所以,那时"孺子牛"的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

后来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而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拆二代的拆二代现状

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造就出大批的“拆二代”。经历一夜暴富的神话后,“拆二代”们有的开上了豪车,买下数万元的名包名表;有的依旧默默干着低薪工作,过着本色生活;还有的则用这笔钱去创业;更有的或赌博输光或挥霍一空,沦落为社会问题。“拆二代”们的财富也引来社会的注意,有人在天涯论坛发帖称——找不到富二代、官二代,那么就嫁“拆二代”。

拿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村举例,每家每人70平米,房屋全都按照实际建筑面积补贴,人们盖房的不但赚了房租还赚了国家的钱。谁不盖谁脑儿有病,当然盖房的风不是从回龙观村开始更不是在这结束。拆二代遍布在大城市的郊区,他们从小受教育条件也有所限制,父母大多是郊区的农民兄弟,大多十几年前都是种地的,说着京味儿的“俺们”的乡音。在武汉市洪山区建委,民建委员会主委龚华平因为长期从事城中村改造工作,与“拆二代”们接触很多。他介绍说,“因拆致富的城中村居民,大多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很少,几十万的也不常见”。

“拆二代”在暴富前,大多数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他们生活在城乡结合部,游走于城市的边缘,没有城市人优良的条件,但比起地道的农村人,他们又有优越感。在真正的城市人面前,他们有自卑心理,在农村人面前他们又显得比较高傲。这种矛盾的成长经历,往往导致他们既看不起农村人,又羡慕城里人。在很多时候,他们靠卖菜或到城里打工维生,多数人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普遍不高,既没有城里人的优雅,又没有农村人的朴实。内心想高雅,高雅不起来,他们没有多少金钱,更没有文化底蕴。很多年轻人都有一些小市民的习气,由于离市中心很近,往往喜欢混迹于城市之中,甚至成为城市里比较难以管理的一族。

与“官二代”、“富二代”相比,“拆二代”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无论是“官二代”、还是“富二代”,他们都是由一个很长的适应期,拿“官二代”来说,他们往往是随着父母的官职上升而成长的,他们是在父母的职务升迁过程中长大的,所以从一开始并不知道官为何物,到慢慢跟着父母享受着“官”带来的优越感,他们的心理在这过程中不会失衡,也不会突然发生变化,向恶者慢慢会变得更恶,向善者则保持着一惯的操守。“富二代”也同样是这样的一个成长过程,随着父辈财富的慢慢积累,他们慢慢长大,渐渐感受着金钱带来的享受,就算他们在出生前父母就很有钱,但他们对财富的感觉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清晰的,所以他们中虽然有的人炫富,但大多数早已经习惯了富有,并不觉得需要去炫耀,因为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众人羡慕的眼光,好象也没有必要再找什么心理上优越的满足感。

而“拆二代”则不同,他们在暴富前在富人面前根本抬不起头来,他们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能力上来讲,都没有为拥有大笔财富做好准备,他们没有一个逐渐拥有财富的过程,因此,当他们突然一夜间手里掌握了大笔财富,甚至比他们原来羡慕的富人还要有钱,他们的心理与素质决定了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可能最希望得到富人圈的承认,要显得比原来他羡慕的富人更有钱,他们需要寻找心理上的安慰与满足感,所以炫富就成为一种必然。这就像以前的笑话里说的一样:等我有钱了,我就盖两个厕所,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想上男厕所就上男厕所,想上女厕所就上女厕所;等我有钱了,我喝稀饭要两大碗,喝一碗,倒一碗,我还要在稀饭里放糖,想放多少就放多少……因为突然有钱了,他们真的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笔钱,于是就会出现比原来富人阶层更加奢靡的生活,开始面向外面的世界,亲情淡薄,“总被金钱遮望眼,但教物欲却亲情”,往往给家庭带来更多的不幸,甚至最终会出现后悔拥有这笔财富的现象。在他们中间,挥霍浪费、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已经算是好的了,嫖娼宿妓者有之,赌场豪赌者有之,包“二奶”、养情人者有之,兄弟姐妹争财产、大打出手、仇人相见者有之,夫妻反目、家破人亡者有之,伤人害命、谋夺继承权者有之……这许多现象,反映一个群体内,就说明这个群体本身在个体素质、道德品质、社会责任等有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了。

“拆二代”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而逐渐形成的一个社会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占有着一定量的社会财富,成为有钱人的一个特例,如何让“拆二代”能够理性地、科学地运用从天而降的财富,既造福自身,又造福社会,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回迁笑话(回迁的故事)插图

宋这个姓的由来

姓氏源流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庶长子,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 200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也有近2 300年。

第二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宋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五代时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时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的宋氏,北宋时西北的西夏国的党项族的宋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后来的全部改姓宋,组成宋姓的这三支均出自少数民族。唐宋以来,外来民族的不断加入并同化,宋氏家族变得庞大起来。

微子墓:在微山岛

西部的凤凰台上,高10米、宽约8米。墓前有石碑四块,虽经风雨剥蚀,斑苔苍苍,碑文仍依稀可辨。当中主碑为汉丞相匡衡所立“殷微子墓”四大字属南昌尉梅福篆书。碑额上的“仁参箕比”四字系侍中般伯所题。

二、 迁徙分布

在商、周、春秋、战国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北方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氏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宋姓总人口的19.4,占陕西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秦川、冀豫两个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宋姓人口净减少了33万,是中国常见姓氏中减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总宋姓人口的17.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15.3)、浙江(13.5),这三省的宋姓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25。宋、元、明600余年,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南方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北南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宋姓的人口已达972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宋姓人口由54万激增到近972万,近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4。山东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5,为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鲁冀豫、四川、黑龙江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在这近600年间,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宋姓的分布频率 宋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东部、江苏北部、黑龙江、辽宁大连地区、四川成都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宋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7人以上。宋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2.4A)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9,宋姓人口大约214万;2.2-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8,宋姓人口大约249万;1.1-2.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人口大约356万;0.1一1.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宋姓人口大约146万;不足0.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宋姓人口大约7万。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2.4B)表明:宋姓在华北、四川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4以上,有的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和东部,宋姓频率在0.7一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云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湾东南部、青海东部,宋姓频率在0.35一0.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3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占了28。 血型分布特征 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305万,占31.3;A型276万,占28.4;B型297万,占30.6;AB型94万,占9.7。宋姓总人口972万。 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东南、四川成都地区、黑龙江、辽宁大部、吉林是宋姓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7,宋姓463万,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47.6。O型142万,A型130万,B型144万,AB型47万。 华北大部、四川其他地区、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356万,约占总宋姓人口的36.6。O型112万,A型102万,B型109万,AB型33万。其他地区为宋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1,宋姓153万,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5.8。O型51万,A型44万,B型44万,AB型14万。 三、 郡望堂号【堂号】 宋氏的堂号主要有"玉德堂"。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

【郡望】

宋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西河郡、广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农郡、扶风郡、乐陵郡、江夏郡等。其中,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为古代宋氏五大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四、 家乘谱牒

五、 历史名人

战国时,楚国有辞赋家、《九辩》的作者宋玉。

秦代有燕人宋无忌,曾经为秦始皇作仙方,其后有宋义,为楚怀王上将军。 西汉时,宋义之子宋昌,任中尉。 东汉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宋弘,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度,南阳章陵(今河北北枣阳县南)人宋衷。

晋代有青州(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镇北)人宋益,敦煌(今属甘肃)人宋矩,沛国人宋处宗。

南北朝时期,宋昌的13世孙宋恭,任前燕河南太守,徙居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南);另有南齐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宋广之。

宋姓名人除上述者外,还有很多。北魏有敦煌人宋云,曾和惠生同赴西域。唐代,有诗人宋之问;政治家宋憬,曾在睿宗、玄宗朝两次任宰相,能革除前弊,选拔人才,使百官称职;还有唐文宗时宰相宋申锡。北宋有文学家、史学家宋祁,其兄宋庠亦为文学家,二人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还有文学家、史地学家宋敏求。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南宋有宋慈,曾任广东、湖南等提点刑狱官,为案着重实地检验,他所编的《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对法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贡献。明代有文史学家宋濂,书法家宋克,科学家宋应星,文学家、藏书家宋懋澄,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清代有诗人宋琬、宋湘,经学家宋翔风。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宋任穷,戏剧家宋春舫,国民党财阀宋子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回迁笑话(回迁的故事)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