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相声和笑话的渊源(相声笑话大全)

本文目录一览:

相声和笑话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相声是语言的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当然,这是最基本的要素,真正讲究起来,相声的技法、要求还很多。

这里的“逗”,就是逗笑,是“说笑话”逗人发笑。所以,相声与笑话是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很难想象,一段相声要是没有了逗人发笑的笑料,那是个什么样子----该不会真的要演员下台去咯吱观众吧。

有人说,既然相声就是给大家说笑话,那干脆就说笑话行了,干么还要单独的派生出“相声”这个艺术形式?这个问题提得好。

相声是语言的艺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相声用的是艺术的语言?也就是说,相声艺术是把日常语言给艺术化了,它的“作料”来自于笑话,但是又要从中提炼出精华,加以艺术化。同样的一个笑话,用笑话方法讲,和用相声方法说,渠道不一样,手法不一样,效果也就不一样。

比如,我们知道某人在集市上买东西受骗了,结果很可乐。用笑话讲出来就是----

哎,我给你说个事!我们单位小王,昨天去市场买东西,看到人家卖治疗刺痒的秘方,花十块钱买回来一个,到家打开一看,你猜怎么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俩字:挠挠!

可乐固然可乐,可就是艺术感染力还不足。换了相声大师马三立三爷,就创作成为著名的单口相声《祖传秘方》,语言就更加的艺术化了-----

回到家,身上发痒,想起来有刚买的“祖传秘方”,赶快拿出来瞧瞧,一个纸包,打开,还一个纸包,再打开,还一个纸包!哎呀!身上痒!再打开又是一个纸包……最后打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俩字----挠挠!

哇咔咔!爆!

这就是用艺术语言处理过了的笑话,就是相声。说相声要有“包袱”,前面的语言给后面的结果伏线,艺术家们常说的“抖包袱”就是这个,要一层一层的把笑话给包起来,最后猛地抖开,取得艺术效果,造成全场的爆笑,娱乐大家。

再比如,前几天我听说一个笑话,说两个司机狭路相逢,两人都是犟脾气,结果互不相让,堵塞交通达一个多小时,最后警察来了,两人各自被罚款200元……

这个笑话要是用一般的笑话手法讲出来,可笑,但效果一般。所以我就把它改创成单口相声,就有了我的作品《比比谁更犟》----

就这样,俩人谁也不给谁让路,在这里耗上了。一个司机心说:小子,跟我耗?门都没有!我在我们单位,是有名的“犟驴”,连我们领导都被我犟服过好几回呢!跟我犟?看你一会儿就得服软!

可是看对面那位,不急不火的抽上烟了----看这意思,大有你不让路就耗到底的模样。这位心里这个气呀----好!你厉害!我比你还厉害----噌一下,从座位下面掏出一本长篇小说,有一寸多厚,望座位上一靠,不言不语的看上了。

看了半天没动静,抬眼一瞧:嘿,对面那位过来了。心说,这回服了吧?来说好话了吧?看你还犟不?

谁知那位一说话,把这位的鼻子都给气歪了----师傅!谢谢您!这本书您看完以后,借给我看看行不?

这样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当然,这是“单口相声”的手法,要是用对口相声,又有不同,还要加入一些“潜移默化”的教育内容,要说出脾气不好,为点小事犯犟所带来的后果等等,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相声是艺术化了的笑话。创作相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味去廉价的逗人发笑,要因材而作,有时还要因人而作。演员各有各的艺术特长,要因人而异的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

比如相声泰斗侯先生宝林,惯用对口,他的作品简直是个个经典,几乎一句话一个笑料,每个字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所以,先生的作品我们现在也是百听不厌。再比如,马三爷三立大师,早年说对口,晚年主攻单口,他的艺术特点是“包袱”特别的“厚”,前面做很大的铺垫,乍一听,马三爷的相声怎么不可乐呀?岂知听到最后,包袱抖开,剧爆!再回味,哦,他前面说的那些“废话”原来句句有用!正如他的名篇《祖传秘方》一样,一张张的纸,厚厚的包着,打开来才出意外结果。

其他的演员也是各有各的特点。前年,我应邀给一个大蒜的产品写一个相声,先是说由笑林演出,我就大量的使用了唱活----谁都知道,笑林的唱工在相声界无出其右。后来不知为何又改为由李金斗、陈涌泉来说,这样,剧本就不合用了,因为他们俩不是以唱见长的。所以我就做了修改----

李金斗:我是相声演员李金斗。

陈涌泉:认识,看你那鼻子吧!

李金斗:我鼻子怎么啦?

陈涌泉:跟大蒜似的……

一下子就把话题给拉到我们要说的主题上去了,演出效果相当的不错。

总之,相声的创作跟笑话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只要慢慢细心的体会,相信大家都能创作出好的相声艺术作品,娱人娱己的。

相声和笑话的渊源(相声笑话大全)插图

相声的起源是什么?

相声的起源是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天津劝业场。

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分为北派与南派,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象生”演变而来的。

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群口相声又叫“群活”,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传统曲目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通过诙谐的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解放后除继续发扬讽刺传统外,也有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

传统曲目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贾行家》《扒马褂》等,总数在两百个以上。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则以《夜行记》《买猴》《帽子工厂》等影响较大。

表演形式:

在叙事艺术中,由富有穿透力的情节构成了一个有头有尾、线性发展的封闭性结构,这种结构不允许来自外部的干扰。在戏剧艺术中,有第四堵墙的理论。它要求在演员与观众之间树立起一道假设的墙,这堵墙使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带有间接的性质。

相声艺术则不同,相声中的“情节”是若断若续、若有若无的。因此,相声的内容使人感到是不确定的。相声的包袱常常给观众提供假象,而将真相隐藏起来。这样一来,就促使观众主动进行思考,因而加强了双方之间的思想交流。相比之下,评书(及其它一些曲艺)演员不仅将事情的因果关系解释得清清楚楚,而且还通过得胜头回预先明确故事的主题和结局,听众只需被动接受。

学逗相声巧,因缘啼笑真,相声是来于何处呢?

相声,在古时候称作像生,原意是指摹拟别人的言行举止,后被发展成为象声。象声又被称为隔壁象声。相声起源地为华北地区,表演形式为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经过清朝时期的发展一直到了民国初年,象声慢慢地从一个人摹拟口技的表演发展成为单口的笑话,名称也从此转变为了相声。相声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有单口、对口、群口等,随便往哪儿一站,都能表演,只要能逗得观众哈哈一乐,就算表演的成功,是最接地气的表演方式。相声最早出现的形式,应该是“单口相声”,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滑稽戏”。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专门以乐舞为业的艺人,其中就有以滑稽的表演方式,模仿各种各样的声音(类似于口技)。当时人们称之为“象声”,或“像声”。后经过漫长的演化和发展,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就形成了融入摹拟口技的说唱曲艺形式。表演者的既可以用滑稽的表情,也可用精彩的笑话,或用精湛的口技等丰富的表演方式,令观众捧腹大笑。此时,“象声”逐渐发展成为单口笑话。由于表演形式的灵活多变,又是大众比较喜爱的节目,“象声”的名称逐渐转变为“相声”。

后经过艺人不断的发展和发掘,相声的表演形式逐渐形成了多样化,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发展到今天,对口相声是最受观众老百姓喜爱的相声形式。北京的天桥、天津的劝业场、和南京的夫子庙,被称为相声的三大发源地。相声界的祖师爷,是生于清道光年间的艺人朱绍文,艺名“穷不怕”。他用的竹板上刻着“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的字样。所以说,表演相声的人,嘴皮子都特别厉害,别看文化水平不高,但肚子的货就像个杂货铺,真不是一般的人能比得了的。

相声与笑话有什么联系

字面上来说,没有任何联系,是不同种类的行为艺术。

但是它们在性质上来说,是数学上的集合关系。它们的目的是为了搞笑(博得观众发笑),但是通过的手段却不尽相同。如果把相声看作A,笑话看作B,同时“笑话”这个词理解为搞笑且定义为全集B的话,那么就是A∪B=B且属于B。再者,笑话是通过语言、肢体语言使人发笑的,相声也有相同的形式。那么A∩B=A但属于B。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相声和笑话的渊源(相声笑话大全)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