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松桃苗族笑话(贵州松桃方言)

本文目录一览:

我要苗族的民族服饰,民居,饮食,节日习俗的资料。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服 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衣裤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问。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刺绣挖云钩。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裤子较短,裤脚较大。裤筒边缘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解放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二、节 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侣,谈情说爱。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2.三月三。这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

3.赶清明。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又称"清明歌会"。相传,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须到比较远的汉区赶场交换,常常受骗*。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节这一天作为自己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同时会见亲友。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会"了。

清明歌会均有传统的中心会场。吉首市东部的苗族人民赶清明,其中心会场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场上。到时,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气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临仍不肯散会,一直唱到通宵达旦。

4.看龙场。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龙El,习惯称做看头龙后十二天又轮转到辰日,再逢看龙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踊跃参加。若在这天干了农活,就属于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对于"看龙"的事,非常重视。

5.四月八。"四月八"是凤凰县落潮井乡一个小山头的名称。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宜"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统治者进行斗争。他曾组织各寨苗族头人在现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鸡血,发誓共同联合,战斗到底。并约定四月八日在某山头聚众起义。起义后,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了四川、贵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辛战死在贵阳市的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宜的业绩,为战死者扫墓。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后,统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举行这一活动,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个 极其有意义的传统节日。解放后经国家民委批准,将"四月八"定为苗族统一的节日。

6.六月六。这是远古遗俗,是苗族人民纪念六个男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后代的祭祖活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凤凰县落潮井一带的苗族人民都要在勾良山上举行盛大歌会。邻近的花垣、吉首等县和贵州的松桃、铜仁等地的苗族人民也都前来参加。到会人数常常达两三万人之多。

7.七月七。这是苗族的传统鼓会,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带最为流行。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苗族人民便穿着一新,欢聚鼓场,击节敲鼓,翩翩起舞,纵情欢乐。

8.赶秋。赶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庆节日之一。每年的"立秋"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身穿节日盛装,邀友结伴,兴高彩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传统的秋场有吉首县的矮寨场、花垣县的麻栗场、凤凰县的勾良山、泸溪县的潭溪和梁家潭等地。这一天,秋场上人群摩肩擦踵,四周山坡,人影晃动,花团锦簇,歌音袅袅,笑语盈盈,十分热闹。

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为人正直,英武善射,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唾手拉弓,一箭射中了那只山鹰,同时坠下了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知道是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家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要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在乡亲的帮助下,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可以同时坐八个人的风车形秋千,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爱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巴贵达惹的愿望实现了。在秋场上,他找到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他俩通过对唱苗歌而建立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从那之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择配佳偶,形成"赶秋"盛会。

9.樱桃会。苗山多樱桃树,每当春季樱桃成熟之时,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约聚会在樱桃林中唱和山歌,进行社交活动。此种活动,苗语叫做"柳比娃",用汉语直译的意思是"摘樱桃"。以花垣县和保靖县一些苗寨最为盛行。

10.跳香会。跳香会流行于吉首、古丈、泸溪和沅陵一带,举行此会时,以跳舞为主,兼及其它游艺活动。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 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 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苗族经典文化

苗族文化

苗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由于数千年来没有文字,这种文学仅能以口头进行创作、表演和承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了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其数量浩如烟海。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又有诗歌、故事、寓言、谜语、笑话、顺口溜等形式。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广。如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有时也用诗歌表达。劳动时也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

创世歌:是一种很古老的神话故事歌,主要是叙述天地日月的起源,万物的产生。这类歌有《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

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内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其中较着名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结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迁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迁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迁徙歌。其中着名的有黔东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松桃和黔东南的迁徙歌,反映场面宏大,表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情况。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

理歌、议榔词: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组织情况,主要是叙述各种社会伦理、行为规范,规劝人们去恶从善。

生产劳动歌:各地都有。其中以黔东南的最为完整,如《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主题思想积极,多是鼓励人们努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苦歌:是叙述阶级*和民族*的诗歌。有控诉土司*的,有控诉地主恶霸的,也有许多是怒斥官府的。

起义斗争歌:又称反歌,多是控诉旧*和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如黔东南的,张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这类歌情调激昂,富于战斗精神。

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歌。用词含蓄优美,富于抒情。有表白式、问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由于没有文字,苗族的书面文学,在历史上多用汉文来创作,数量微乎其微。在建国前仅湖南、川东一带发现较多。近年来,贵州也陆续发现了一些苗族文人诗文。清康熙年间,今道真县小里梅江贡生张应迁、张应松、张懿德、张满德,一族四人皆有文誉,共着有《荫语山房诗稿》。锦屏县亮江乡也发现了清代苗族文人龙绍讷的诗文,其中1878年刊印的《亮川集》四卷,收集了作者主要诗词和杂文。内容多是描写苗乡侗寨的风土人情,有浓烈的乡土风味。民国年间雷山县着名的苗族学者梁聚五也写了一些诗文。他的政论文充满了被*民族的感情,披露了少数民族政治上的无权和经济上的盆困状况。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培养下,苗族开始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队伍,涌现了一批苗族作家,他们的着作有许多在国内获奖,有的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受到好评。在民间文学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也有一批自己的人才,并取得了许多成就。

音乐

苗族音乐,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箫琴曲调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调和芦笙曲调。

史歌:多为中老年人演唱,带有朗诵形式,往往是唱一段,道白一段。歌词也很长,少的有几十行几百行,多的千行万行以上。如《开天辟地歌》、《祖先迁徙歌》、《婚姻根源歌》、《理歌》等等。史歌以黔东南的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其曲调浑厚,拍节分明,矫健刚劲。

情歌:是民歌的一种,为青年男女所唱。曲调很多,旋律柔和优美,调意富于抒情,一般是低声对唱。有些地方如六枝、晴隆的苗族情歌,还具有高吭豪放的特点。

飞歌:以其唱腔高吭、声调宏亮而得名。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际时对唱。也有的是劳动之余,为表达心情愉快,即兴独唱,也有多人合唱。听者虽相隔数百米,也能把歌词听得分明。这类歌以黔东南地区最为着名。

丧歌:是对老年人正常死亡的一种悼曲。曲调悲戚,词意凄楚。歌者唱到悲恸时,常常声泪俱下,听者往往泪如泉涌。黔东南、黔中南、黔西北、黔北等地苗族均有。六盘水苗族的悼歌曲调更为着名。

苗族音乐曲调大多是承袭传统唱法,着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曲调的更新,而在于歌词的创作修饰与提高,所以曲调的变化很少。各地都有着名的歌师。已故的黔东南雷山县苗族歌手唐德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熟练地掌握了苗族传统的古歌和民歌的唱法,能唱好几种民歌曲调。他创作的歌词有数千首,其中仅苗汉对照新歌就有1300多首。

乐器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古代在所有苗族中都很盛行。近代以来,除湘鄂川黔四省边区苗族已完全失传外,其余各地苗族仍普遍使用。芦笙曲调也是苗族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曲调,且往往因地而异。传统曲调有舞曲、代歌曲、问讯曲、祭祀曲等几种,每种又有若干曲牌。舞曲的节奏较轻快,给人以明显的抑扬顿挫之感。代歌曲曲调柔和婉转,带有尾声。问讯曲曲调缓款,节奏明朗。

除芦笙外,还有唢呐、芒筒、琴、箫、笛、锣、鼓。唢呐各地都普遍使用,并配有大号和皮鼓。在松桃、铜仁、思南地区,唢呐使用较广,是这一带苗族代表性的乐器,节日、喜庆时多喜吹奏,有三十多个曲牌,其它地区主要是办丧事吹奏丧歌时使用。芒筒,流行于雷山、丹寨等县,其构造是用独管安上铜簧,穿入竹筒即成。大的用树干挖空而成,长约六尺,直径约六七寸,小的用二三尺长、直径约三四寸的竹筒做成,吹奏起来起到低沉音响作用。箫、笛、系用单枝小竹做成,一般只有五音。铜鼓,除松桃、铜仁、思南等地已不用外,其它地区仍然使用,以雷山、台江、麻江、平塘等县为多。琴,在苗族中不普遍,只威宁、台江有月琴,丹寨地区有古瓢琴。贵州西部还有竹制的口琴,长约三寸。锣、鼓,各地普遍有,大小不一,多在节日时使用。

舞蹈

芦笙舞:是除铜仁地区以外全省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目,历史悠久,北宋时已进入朝廷表演。大的队形主要有两排一字形和圆形两种。由数十名青年男子在前吹笙引导,数十名至百余青年妇女踏着芦笙拍节,跟随于后,进三步退一步,围绕场地循序而进。

松桃苗族笑话(贵州松桃方言)插图

【教育散步】松桃支教,那么远,那么美

他是在盘中迎新文艺汇演时我认识的,二十多岁。他有好几个身份:一,自己组建了一个乐队,叫“阿雄部落”,他是主唱,主唱苗歌,歌声高亮,特别好听。这个乐队当地小有名气。二,他是当地一幼儿园的老师,是全镇唯一的一个男幼师。三,他还是盘信镇最大村落的村长,正着手搞招商引资搞乡村旅游开发。他是盘中的毕业生。母校文艺术汇演,出设备,出节目,跑前跑后,尽力尽力,全是无偿的。这便是对母校的感恩。

在松桃县,有个村子,叫大湾村,坐落在一个大山坳里。村小就两间教室,还有个简易的露天厕所。学生大概不到十人。村小只有一位女老师,姓欧,二十多岁,个子不高,略显单薄,但爱笑,一笑两个甜甜的酒窝,很美,很像沈从文《边城》里的翠翠。见到她时,正是中午,她刚从山那边骑车,带一桶水回来。那儿的山路崎岖,又陡,真替她捏一把汗。她其实是位志愿者,家就在山那边村子里的。她一个人,在这个村小,已默默待了三年,每个月工资只有两千元。

我从盘中去镇上的大超市,徒步要走近40分钟,来回要一个多小时。第一次购物回来,走着走着,店铺渐少,灯光渐稀,后来漆黑一片,又不时有车亮着刺目的光擦身而过。我背着一包方便面、咸菜,走啊起啊,后来,我确信,我是真迷路了。在距离自己的家,距离大家三千里外的茫茫山区,漆黑的夜里,我迷路了,有点手足无措。正好遇到个老人,佝偻着腰。我努力说明,我迷路了,要到盘中去。老人说的话,我听不懂,我的普通话,老人多数听不懂。我连说带比划,反复解释说,我是来支教的。老人终于明白了,不是指给我路,而是领着我,慢慢走了不少路,拐到距校门不远的地方,才止步。

我,独享雅舍一间,在黔东盘信民族中学校园里。 雅舍内,一床,一桌,一椅,一“小太阳”(电暖器)。雅舍北有阳台,阳台下紧贴校外一家住户。房屋破败,什物杂放。屋东头便是茅坑处,坑临猪圈。坑和圈都简洁掩蔽。晚间时闻猪轰轰犷犷之声,想来必然庞大壮观,但一直未睹得其尊颜。有大公鸡,但也无幸得见,只是每晨六点二十分,鸡先生用嘶哑的摇滚方式忠诚地催醒我。"鸡鸣桑树巅”,但并未见桑树,也未见它树,想必是站在坑巅或圈巅,甚至屋巅。但闻其声,我便遐想出其雄姿英发气概非凡来。汪汪之声也偶荡漾而来,我猜想很可能是憨忠的土狗,绝非赖人宠幸的玩物。容我瞰见的反而是一直未闻其声的鸭。一位,两位,三位,三位绅士穿上灰白黑橙相间的燕尾服,嬉戏玩安于一小坑洼的水中。水,浑浊不堪,两日连雨而成,但却成其乐园。绅士们伸缩曲颈,提臀扒蹼,尽情戏耍,上岸便昂首挺胸,展翅而扇,惬意极了,超脱极了。楼下有猪鸡狗鸭相伴,我这支教黔东的雅舍,便自有一种农桑之乐,岑寂便化成了一股温暖。

盘中欧校也有间晚值班室。其室外挂“公用电话”牌子,其内一床一被,床边两椅,椅上放着大手电筒,此外无他。破屋,破门,破地。。欧校,他总是微笑着,亲切而淡雅。

早上6:40简陋的篮球场,跑步的越来越多。恰逢欧校,正紧跟在长长队伍后边。据了解,他每早要组织三个班跑步,先是初三。

有次听课中。忽然发现,一人倚窗,一手摊本,一手执笔记录,不时往室内探看。他是欧校长。课后问起,他说,来迟了,不好进去,再说,进去后自己电话多,老要再出来,影响大家,不好。

我这自命嗜辣之狂徒,吃了几天的辣,也自惭形秽,退回“雅舍”,改善起生活来。除大嚼泡面外,还在将椒盐豌豆、咸花生、辣盐菜,汇聚于小铁碗中,用大桶面里的叉叉一拌一搅,挑之入口,满口喷香,萦脆,盈辣,回味悠长,勾人魂魄。桌下有暖烘烘的电暖器。室外清寂,必阴冷入骨。但我觉得很满足。

冬雨一下,最怕上冻。台阶处最易摔倒,一摔,就易受大伤。寻得扫帚,清扫冰碴,冰层已牵牵吸附于地,极难清掉,便觅来垃圾桶、镲子放阶上,以示警戒。西台阶如此,中台阶、东台阶亦如此。我美美地做活,不时在冰面上笨拙地滑几个转,无人窥见。那是个平和、寂静、灿烂的周末校园。

松桃不少地方老停电。一停电,同来支教者便哀怨,我开导说,停停电,其实很好啊。黑,并非可憎可怖的贬义词。黑,恬于静心,适于思考,宣于自我修复和抚慰,适于纯粹自己的灵魂。浸润于这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的黑中,倾听自己心跳的声音,来一场赤裸裸的自我对话。一一刺眼的光芒中,很难完成这种精神的温柔洗沐。黑暗中闭上眼睛,不是生物意义上的睡眠,而是又睁开了造物主赋予我们的第三只眼睛。这只眼睛,能让喧嚣和浮躁如潮水般退去,能看见真相,能看透本质。在光亮中旅行已太久了,我们太需要经常停憩下,融化在这黑中。黑暗,孕育精神的光明。明白了黑的意义,我们才会看透光的价值。一一我们忘记黑已太久了。借机禅思,共享雅趣,非自欺欺人。

在盘中最后一夜,整宿发烧,龟缩成团,辗转反侧,应该说了不少胡话。天蒙蒙亮时,听到楼下猪噜噜噜的声音,好象在笑话我。烧仍在,我便想象出一幅画面:全身的病菌被烧得喊爹喊娘,溃无可遁。发烧,似乎正成为一种凤凰涅槃的机缘,一个健康明亮的躯体,豁然而出。

雪后登山尽兴,归有小拈几句:“老夫聊发少年狂,手握屠龙,漫山白花怒放,红豆亮,冰凌长,云卷头上,雾绕万山披冰霜。”不亦乐乎?

盘中食堂是工棚式的。餐桌狼藉。个个捧铁碗,很大,下盛菜,上覆米饭,满满一碗,站着吃,蹲着吃,围着吃。我身处食堂其间,恍如在《平凡的世界》的开篇,也想起自己初中时的诸多情景。吃完饭,每个学生都要到食堂外“L”形水池的水龙头下,把自己的铁碗冼净,拿回寝室或教室。晚自习后小卖部外的角角落落,蹲着许多学生,有咬嚼方便面的,有撕啃辣条,吃着,聊着,在冷飕飕的夜。

一个晨读后的课间,一个女孩竟然在食堂外的水龙头那儿,直接用冷水洗头!冬晨料峭,会激着脑仁的,我的孩儿。洗过的头发不及时烘干,多半要感冒的啊。我忙去劝她,她粲然一笑,说,没事,我习惯了。孩子们的脸上没有埋怨,没有悲苦,只有青春的活力。我先后到沿厂小学、麦地村小学,后走山谷,折山路,到了上潮完小,后又折回到大告村完小,再到镇完小,这些孩子给我的印象极深刻,那就是有种苦难孕育出的顽强、淡定和富足。

雪后天晴正课间,那个愣头愣脑的小子,高昂着头,努着嘴壶,冲着那树叶,在做什么呢?雨雪早已消停,天渐渐冷瑟,你发现没,那树枝枝上,那树叶尖尖上,水滴悄悄地凝成了冰啊?轻轻哈几口热气,所有的精神全聚于那一点,细看那水滴慢慢融化、下坠,最终精灵般地掉在水泥地上,摔出万道金光。那一刻,这小子,该有多么富足。

你看,这间教室,多么简陋,地面黑乎乎的,墙皮大片参差脱落,由下而上不断蔓延,清晰可见。但课间我们竟然发现,北墙面一处,是一幅多么巧夺天工的水墨画啊。那裸着的墙,正像块鬼斧神工的假山,不,更准确地说,应该像梵净山上的金顶。左右相对,顶有微应,构图十分完美。再加上悬挂的标语“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攀登最高的目标”,简直无与伦比。

一节《雅舍》示范课,一个美好的下午,敬献给了我的梁先生。盘中九(8)的孩子们,感谢你们的倾情投入,我们笑,我们读,我们品,我们悟,我们共煮文字,共尝真味,共同触摸先生优雅温暖的灵魂,并带着先生化苦为雅的精神,亲近我们自己的生活。感谢课前猝然的停电,感谢从教室移师到录播室的匆匆,感谢不能用的“小蜜蜂”,感谢你们课堂上出的可爱的错。是所有这一切,促成了这美好的一课,完成了我的美好夙愿。爱上梁先生的文字,爱上美妙的深度阅读,爱上跨越时空的晤语,爱上课堂上的携手前行,爱上课堂上不断出现的风景。

我真要离开盘中了。那天下起毛毛雨。九年级马上就要考试了,七八个孩子,忽然跑来送行。当我们在球场边挥手告别时,有个女孩冲我喊道,梁先生,再见啦!后来读孩子塞在我口袋里的纸条和手机短信,几欲落泪。这些孩子心中,有间“雅舍”在!

去松桃支教一月,非镀镀金去,非只从个人意义来讲做一件有价值的事,非只是个人倍感人生升华。那些孩子,那些老师,那些领导非我之故事的配角,非我这段旅程的景点,非我"锻炼"的道具。我离开盘中时,正要考试的孩子们来送我,雨中我们合影,互留电话和Q号,互相鼓劲,并约定,我再过几月会再回来。我感恩纯朴无华的松桃人盘中人,不止是因为对我的关怀,还因为,我可以从他们的视角来细细审视我们自身的教育并纠纠偏,从而能从完整意义上理解教育和爱的内涵。帮扶,不止是我尽己所能帮助他们,很大程度上,他们也在帮我,帮我们,清醒下来,擦拭初心。帮扶的时间,并不是根本问题。有一颗教育的明亮之心,才是关键。所有的经历都沉淀为记忆,一切的记忆皆凝结成责任。

一月帮扶,心系一生。

寒假教师集中培训午歇。打扫会场的两位女生竟一人握着一个话筒,开始二重唱了!她们渴望有个展示的舞台,渴望有个话筒,渴望掌声和大拇指。没有忸怩,只有真诚和自然。另两个学生如粉丝,我则录拍,其乐融融。在他人未入会场前,我们已歆享了这盘中好声音了。

去上潮小学。山路开始是在山坳里穿行,有小溪伴行。行了许久,山路在不在脚下,而是在头上了。蜿蜒而上,弯转陡急,叫人提心吊胆。欧校亲自驾驭,泰然处之。

终于到了上潮小学。小学很小,但却是始建于1937年。全校学生仅十来个。全校老师也七位,有一位女老师,是西边山头那边村小的,因那个村小仅她一位老师和一位学生,所以,不得不让她和那位学生迁到这边来。可惜这位老师不在。

院里有两棵高树。教室里桌椅并不简陋,还有一体机,可是两边黑板是锁上的。问这边老师,一体机可用,他们说是用的。不知真假。

后到村里转了转。鸡啄食于稻田,鸭憩于池塘边,狗狗闲踱逡巡。四下群山环绕。回来在田埂逗鸡。再入校园外给孩子们临时搭建的厕所。

再入校园,与孩子们逗趣。孩子们天真烂漫,有趣得很。小朋友在食堂吃饭。食堂有两高桌,上有两盆菜,一是萝卜炒肉片,肉片很多,另外好像是炖肉,还有一小桶豆腐青菜汤。高桌旁有小方桌,四下有小长凳。墙边有长凳。我掌勺,给孩子们一一添菜。孩子们最喜欢豆腐汤。三下五除二,有些孩子吃完就去厨房外的水桶里洗自己的碗了。我看到有的孩子竟然直接喝冷水,便赶忙制止。他们说习惯了。后来再回食堂,逗劝五个小丫头和一个小胖墩吃饭。最小一个是一年级的。似乎今天一年级只她一个。他们吃得慢,但吃得有趣。

吃完饭,我就在院子里和他们一起玩。特别开心。有个丫头家的狗狗也同玩。无奈,终要离开,便和孩子们挥手再见。

后寨民族完小。 据中心校龙主任讲,这所学校是联合国、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多次来视察过的。我们先看到幼儿园小朋友正做操,约摸十五六人。然后参观具有苗家风情木房的“苗族民间文化教育室”。其实这木房还挂有一个牌子:“后寨农民夜校”。木房共分三间,最北一间陈列着苗族传统风物,如石磨、装笔筒、灯盏、巨型砚池、风箱等。中间为夜校,桌、长凳和黑板都是很陈旧的。墙上挂着煤油灯。最南边一间为纺织类和捕鱼器。进幼儿园,教室有两间,其一有“豆腐坊”“泥塑间”“服饰区”。

完小龙校长精通苗语,他教我们服饰区上挂的苗字。苗字是用26个字母表达的,最前边是声母,中间是韵母,最后是声调,与汉语拼音相近。悬挂的苗语是“ghab dhud nggongx chud ngglnb”,学了,但我仍然读不出来。欧校长是本地地道苗族,但他也不会读。但他给我们花了十分钟左右讲述自蚩尤被炎帝和黄帝打败之后,先到浙江和福建一带,后被追至江西,又到了松桃。苗族的祖先是蚩尤,不是炎黄二帝。十分钟,讲述几千年苗史。

小学紧邻幼儿园。小学仅有一至三年级,一年级10人,二年级7人,三年级7人,全校总共24人。三间教室,三个年级,每间教室都零星学生,凄凄清清。我走进一间,凑着看孩子画画,并聊天。一开始小孩子很开心,但当我问了一个愚蠢的问题:你想妈妈吗?小孩子立即收敛和笑容。我很后悔。这儿孩子的父母一般都外出打工去了,这多是些留守儿童啊。二楼教室都死寂,没有一个学生。

教室外是篮球场,球筐是成人版的,孩子们怎么可能把球扔进筐啊。篮球场前边是所谓的足球场,因为我看到靠墙根的地方查的有个迷你型的球门。球场枯草丛丛。场边一棵树的下枝上悬挂着一粗大的环形铁块,树下还放着一石块。看来这就是上下“铃声”了。我愈发感到不可思议。美女龙主任跟我说,除了教育规划的政策之外,还有,这儿的女孩多出去了,不回来了,这儿的剩男太多,有的村子剩男竟达99人。没女的,光男的,怎么生娃,二胎三胎政策有什么用呢。据了解,这所完小还是可以的,有的村小只有8学生,老师竟有6个,更极端的是,有的学校只有一生一师,但周一照常升旗。我感到特别心酸。

后到大湾苗族古村落。村在峡谷底。虽已修有柏油路,但路狭窄,若两车狭路相逢,我不知该怎么为好。路不光窄,还特别弯。这种弯不是曲曲的,而是急转陡转的。我这种平原老司机,是绝然不敢开的。从山路而下,可俯瞰村落全貌。

大湾村幼儿园独立于村落边大荷塘外的空地上。两间房儿,房东边是写着“男”“女”的露天厕所。已是十一点钟,仅一位小朋友。和他打招呼,他很胆怯地躲到大人身后去。正碰上老师欧建芬开电动车驮桶装水过来。欧老师,这所村小唯一的老师,年轻漂亮,乐观开朗,其实是位志愿者,已三年了,每月领两千元。

第三节听张老师数学课,便提前到七(6)教室。发现几个熟面孔,原来前几天我已来听过课了。和小朋友打招呼,又熟络起来了。天阴冷得很,我有点打哆嗦了,小朋友们多数穿得少,担心他们会感冒。他们嬉戏打闹,都开心得很。但课上,一听张老师边报分数边分发试卷时,我心里有点冷冷的,因为除了一个92分外,其他多数不及格,而且很低。课开始不久,就发现有学生陆续打瞌睡了,灵魂不在场了。张老师上课很有激情了,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被感染。

终于下课了。92分小姑娘跑到我身边。小姑娘和我上次听课就聊过天。这次课前又聊过了。她像个小天使一样。我坐着不动,便请小天使给我听课时的同桌男讲桌上刚讲过的一道选择题。同桌男上课多次走神,甚至干脆趴在桌上入睡了。小天使讲得很好,我便让同桌男像小先生一样讲一遍。在略提示下,同桌男磕磕撞撞,竟然也讲过了。我便请小先生给小徒弟出道同类题,再让小徒弟做。小徒弟竟然讲得很好了。我让同桌男感谢自己的小先生,小先生很害羞,也很开心。我和同桌男合影,鼓励他,再和小天使合影,并把自己的学校和电话写在纸条上,叮嘱她,以后到苏州的话,就找我。

镇实小。学生午餐后自己洗大铁碗,涮洗拖把,也有孩儿在搬运盛米饭的大铁板。我调拌的午饭,辣,香。有几个大铁盆,盛着米饭、瓜菜和炒鸡蛋。饭后与六年级小朋友玩了会儿天。到操场后看到满满全是玩耍的娃。

后寨有只大狗,与我们结伴而行,似乎是老相识了。到后塞村小教室外后,大狗先进一教室,发现没人,便退出,再进另一间。欧老师和十三个娃正在。娃们在画画,不时过来拍拍大狗的头。大狗似乎露出惬意的笑。大狗刚开始巡视了下教室,然后便贴着欧老师的裤腿站定,看娃们画画。欧老师一直微笑着,恬淡而美好。我想起吉普赛人爱思美腊达和她身后紧随的小羊,但我觉得,《边城》里的翠翠和她的狗,似手更具同韵。当我们上车离开时,大狗送别我们。山寨和周山,静默着。

苗族民族服饰的特点或习俗

苗族衣服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种:

一是衣服、胸围镶边用的锦边,苗语称为“耕”。

二是锦带,宽2至3厘米,用作裤带、袋带、背带等,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

三是锦幅,苗语称为“伦”。锦幅多用作背面、背带兜等。

习俗:

1、蜡染,也是苗族著名的传统工艺。苗族染的图案是苗族妇女的天才创作,是她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代表着她们的美好心愿和对生活的追求。

2、芦笙,是苗、瑶、侗民族最主要的传统乐器,其中以苗族使用最多。苗族在重要的传统节日都要吹芦笙,伴以舞蹈,规模庞大,气势磅礴,并因此而闻名于各民族。

3、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

4、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亥日。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

5、苗族过年,食品也多种多样,有米饭、糯米粑、肉(酸肉)、鱼(酸鱼)等,还有一种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进食欲,驱风御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备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扩展资料:

苗族方言:

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

湘西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北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湖北的恩施、宣恩、来凤、鹤峰和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等县,分5种土语;

黔东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的靖州、会同等县,贵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种土语;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云南全省,分8种土语;

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相通部分仍占60%以上。

参考资料:苗族-百度百科

贵州松桃常见苗话有那些

松桃是贵州省铜仁专区的一个苗族自治县。那里的苗族所操的苗话,属于苗语湘西方言。

松桃苗族自治县成立于 1956 年,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东临湖南省花垣县、凤凰县、南接本省铜仁市、江口县、西连印江县、沿河县、北靠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素有黔东北“门户”之称,是连接湘、黔、渝二省一市的枢纽,也是铜仁地区对外开放东北面的“窗口”。全县辖 15 个乡 13 个镇,总面积 3400 平方公里,人口 62 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 41% 。区位适中,有“一脚踏三省”的美誉,交通便捷,四通八达,铜松油路纵贯南北,松桃至江口油路即将贯通,南有全省唯一支线机场——大兴飞机场,中有孟溪火车站, 319 、 326 国道通过县境,全县公路通车里程 1206.5 公里,其中国道 44 公里,省道 109.5 公里,渝怀铁路过境松桃 40 公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松桃苗族笑话(贵州松桃方言)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