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文怀沙讲笑话的简单介绍

本文目录一览:

写给林浩的信的最后一自然段

林浩的存在,也是一种国耻。文怀沙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林浩的真相也势必大白于天下,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我很看好噢!

在新浪博客看到有人对林浩提出不同看法-------

要说媒体造假,2008年最大的假新闻当属汶川地震中的那个“小英雄”林浩了。我说他可以上2009年315晚会的头条,可惜这是央视造出来的英雄,他们总不会自己揭自己的疮疤吧!

地震后四川卫视现场采访在医院的“小英雄”,当时林浩说他救了全班同学,连老师都是他背出来的!当时大家就觉可笑,但当时地震情况很乱,失误难免,谁知小孩子还越说越当真了!黄口小儿的戏言竟通过媒体散布到全国!

林浩最初在媒体上说他背出50个被压的人,后又改口成了十多个,到最后又改口成两个是死在医院的人(死无对证)。呵呵.....九岁的儿童身高不过一米左右竟能背起成年人----老师??开玩笑!

后来小孩竟然在央视与著名主持人侃侃而谈他的英雄事迹,主持人还兴致勃勃的叫台下的观众上台来来背成年人试试.........荒诞极至!!

我多次去映秀灾区,听那里的灾民们说,林浩根本没有救过人,他那么小的个子,怎么可能背起大人呢?连我们都背不了。只是这两个所谓他背出来的人已无法开口。林浩说他把背出来的两个人交给了校长,可是校长根本也没有看见过,校长成了哑巴吃黄连,在媒体高调的采访下,校长只有沉默,而无法说出真相。

随着对林浩的宣传升温,林浩频频出镜,走进了奥运开幕式,带领全家几代人移居上海。在上海生活了半年后,全家又回到成都。听他父母的口气,似乎对上海人很不满,虽然林浩在上海期间向媒体表露了很多心愿,比如喜欢上海,愿意做个上海人,希望能让他的父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以便在上海购房等等,但心愿实现的不多。林浩的父亲林大坤说自己在上海找工作到处碰壁,而事实却是他对于一些热心人士介绍的工作根本就是不屑一顾,逢人就说中央九个常委他见了五个之类的话,言下之意那些1000--1500左右的工资太委屈他了。一家人连同亲戚6六口人,在上海快半年了,生活开销几乎就是靠孩子频繁的上各种媒体来获取的。即便如此,林大坤还要在各种媒体上大唱高调,说什么绝对不能用小英雄的称号去换钱等等。上海高昂的生活费用和上海人特有的精明让“小英雄”的一家感到很不如意,于是在2009年春节前举家回到成都,林家姐弟俩高调转入成都的名校“盐道街小学”,当然学校一切费用全免。

在盐道街小学入学考试中,林浩基本上是交了白卷,林浩不以为然的说,这是因为上海跟成都的教材不同,表现出了毫无所谓的样子。一个功课极差的孩子有了英雄的光环,就有了终身享用不尽的“幸福”资源,当然满不在乎,反正已经进名校啦!这让人想起若干年前的“白卷英雄”张铁生,只是年龄上张某也得甘拜下风、自愧不如!

谎言加上媒体的宣传成就了林浩的今天,让一个9岁的孩子成了走上神坛的英雄。因为身后有强大的媒体,地方上知情的记者鲜有敢于出来揭穿这个骗局,因为戳破了它的同时,可能也会毁掉了自己。

于是这个惊天的骗局一直在延续,善良的国人仍然把他当作英雄,林浩还在不断地向记者们讲述他的新年愿望,林大坤在成都也表示必要的时候林浩也要接一些广告,其实就是他们家人的愿望,就是想在城市里体面的生活下去,能买一个大房子,不用再回灾区。

谎言说了千遍就会成为真理,我们已经习惯生活在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里,著名主持人杨澜说:在这个世上说真话有时就像说笑话。这话一点不假。其实要了解事实很简单,成都到映秀的车程不过只有一个多小时,但是回归一个事实真相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今天的成都晚报记者写了《林浩上下学,民警要接送》的报道,写的是督院街派出所的干警每天接送林浩上下学,保障他和他的家人安全的事情。看来林浩的影响够大,骗子的把戏真能忽悠住人,连警察叔叔都要放下手中的正事,去向他奉献爱心。

在记者李辉出来揭露文怀沙的时候,成都也有人在四川在线贴出了《“小英雄”林浩并不怕闪光灯,怕的是记者的良知!》的文章。依我看,国学大师文怀沙比起林浩来说,可谓小巫见大巫,差远了。不管怎么说文怀沙还有点真才实学,林浩呢,只是一个被媒体宠坏了的小骗子而已!

今天在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拍摄,无意间问到小英雄林浩的情况(前天在彭州买了份《华西都市报》,上面有林浩的事迹,说他的父亲拒绝让林浩拍广告的事情)。然而得到的是另一个版本:

罗姓学生介绍:“林浩家就在映秀镇公路左山上的渔子溪村,母亲是当地人,父亲是上门女婿。地震时是别人把他救出来的,他根本没有救人,当时校长谭国强一直在现场,他救人校长干什么了?现在他家有点难收口。”有这个情况,我开始对林浩一事感了兴趣,又问了几个人。他们都说林浩根本没救人,是某国字号媒体 “吹”(当地人这样讲的,应该是炒作)出来的,不过现在好象是发达了,他们家现在又走了,好象是去了深圳(有说去上海的)。还有人说当地人管林浩叫“小骗子”。

我不是媒体的,我也没有太多的能力调查,上面的所见所闻我不能判断真假。不过,一方面,林浩现在已经是妇孺皆知的英雄,我希望他是真的英雄,对亡者是一种告慰,对生者是一种鼓励;另方面,512地震死亡九万多同胞,我不希望有人借此来炒作扬名,那样简直是一种亵渎。

到目前和林浩没有接触,我本人和他也没有利害关系,今天把这个事情抛出来,谨希望各位网友能以谨慎、负责的态度把这个事情弄清,还事情一个真相。

文怀沙讲笑话的简单介绍插图

国学大师文怀沙

大家平时会关注国学大师文怀沙吗?关于国学大师文怀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国学大师文怀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国学大师文怀沙:简介

文怀沙,1910年1月15日生于北京,祖籍湖南。斋名燕堂,号燕叟。笔名王耳,司空无忌。著名国学大师、红学家、书画家、金石家、中医学家、吟咏大师、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现为燕堂诗社社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西北大学“唐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名誉主席、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黾学院名誉院长等。文怀沙20世纪40年代就在文化界有一定名望。

国学大师文怀沙:官方大事记

大事记内容由文怀沙官方提供

1946-12 创作完成《鲁迅旧诗新诠》

1950-01 开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中国古典文学讲座》,历时四年

1950-12 创作完成《屈原〈离骚〉今绎》

2001-02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文怀沙序跋集》

2003-07 “文怀沙书画展”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

2006-12 《文怀沙书法集》出版

2007-12-16 文怀沙主编的《四部文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

2016-01-06 获颁“2015中华文化人物”

国学大师文怀沙:学术地位

文怀沙20世纪40年代就在文化界有一定名望,关于文怀沙的学术水平却始终存在一定争议。现摘录正反两面评论如下:

折叠反面评论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文怀沙先生是否“国学大师”,其实根本不成问题,因为国学界或学术界从来没有将文氏当成什么“大师”,连同人也没有被承认过。”

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恕我孤陋寡闻,我在北大图书馆没见过这本书(即文怀沙所著的《鲁迅旧诗新诠》)……前几代鲁迅研究专家中好像没有这个人的名字吧?”

郭建勋(湖南大学教授):“文怀沙没有什么学术论文,所以在研究领域可以说没什么地位。”

桑兵(中山大学教授):“在民国以来的学术脉络里,根本没有文怀沙的一席之地。”

徐晋如(中山大学博士):“文怀沙的‘正清和’是胡说八道。”

陈四益(作家,曾任新华社《瞭望》周刊副总编辑) :他在楚辞界根本就没有什么地位,他没有写过什么学术性、研究性、考据性的东西,他就是把楚辞翻译成现代汉语。他那个翻译得也不是很好。媒体把他称做什么“楚辞第一人”,其实是当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分配任务,他分配到《屈原集》,那个就搞砸了。他没有什么学术著作可以拿出来,他的那个《四部文明》也不算什么学术著作。

黄灵庚 (中国屈原学会的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文怀沙每到一处讲“国学”,总是那么几句套话,没有新的东西,学术界的学者都会知道他有多少水平。”

折叠正面评论

钱钟书:(著名学者):“文子振奇越世。”

胡耀邦:“骚体开新面,久仰先生名。”

张贤亮(著名作家):“文怀沙是不是国学大师,我不好说,但他的学问至少比我大得多。”

许嘉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怀沙的国学大师称号不是自己封的,但如果要说没多少作品就不能叫大师我不这么认为,那要看学问有多大……文老是我的老师,他永远是我的老师。”

范曾(南开大学教授):“少时厕身门墙,匆匆四十余载。范生何幸,有斯师。文老何幸,有斯徒。”

王学仲(著名书法家):“遍观当今书家,余独爱燕叟(文怀沙)之古朴拙重。”

谢云(著名书画家):“文老为学界耆宿,书法以古隶见长……文老谙熟诗词格律之韵,亦通音律,或低沉幽咽、或婉转高昂,阳刚阴柔,其吟诵声韵之妙,入之三昧。”

赵缺(新国风倡导人)“他的这一系列举措(指复兴汉服与编纂《四部文明》),让我不得不奉之为汉文化复兴运动的精神领袖!”

钱明锵(著名诗人、辞赋家):“文怀沙,神人也。神人者,神奇非凡之人也。这主要是说他的姿容、行止、技艺等均非常人所能及的意思。”

他一生5段婚姻,把自己与丘吉尔相提并论,是造假还是国学大师?

“笔走龙蛇云起舞,口若悬河文采生。”

文怀沙,1910年1月15日生于北京,祖籍湖南。现为燕堂诗社社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西北大学“唐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名誉主席,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黾学院名誉院长等。

以上内容来自文怀沙的官方,但是学术界对文怀沙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的。有人说他德不配位——中山大学教授桑兵说:“在民国以来的学术脉络里,根本没有文怀沙的一席之地。”然而也有人将他与范曾、余秋雨称为文学的三位“先生”,钱钟书都称赞他说:“文子振奇越世”,他的学生范曾也说:“范生何幸,有斯师。”今天就来好好地与大家看看,这位文怀沙的“真实面目”。

与文怀沙有关的负面评论

文怀沙的负面评论,不是没人爆料过——葛剑雄、桑兵、陈四益等等国内名家都在公开场合或者私下,对文怀沙颇有微词,自然不是行业秘闻。一下列出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造假年龄。文怀沙官方给出的出生日期是己酉年腊月初五(即是阳历1910年1月15日),然而文怀沙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工作时,填表写为“生于1920年”。这个细节引起人们重视,2009年,学者李辉深夜发文批斗,其中以这件事指出文怀沙年龄造假、学术造假、文化造假。

面对这些指责,文怀沙也进行了反击——他亮出了自己的身份证,上面也确确实实的写着出生日期是1910年1月15日,并表示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工作填成1920年,是因为上海白色恐怖时期,他们逃离上海到北京登记户口,为了与妻子年龄更为相配。原本以为这件事将会告一段落,却又被有心之人再次指出1910年尚在清朝晚期,中国根本没有现代的出生登记制度。

学术造假。文怀沙的学术成就主要有对楚辞、红学的研究,以及编写《四部文明》,然而这对学术界中的学者来说,也大有一番考究批评之处。

他引以为傲的楚辞名家身份受到人们质疑——他的《屈原离骚今译》一书,更是有人评价说:无非是做了点简单的白话文的翻译,这么个工作,交给现在的大学生用百度给几天时间都能完成,就这么简单的工作,还搞得漏洞百出(复旦大学教授表示这一百来页纸中至少有几十处错误)。更甚者,这本书有一个豆瓣热评:“别看了,一坨屎”。

更有人指出,他自诩红学家,无非是在出版社上班时候,在别人的红学著作上面做了一点编辑工作;而他标榜的“红学创见”,也无非就是在书籍中的“出版说明”中写道要用“唯物主义”角度去看中国文学历史,去审视著作《红楼梦》。这让一些红学研究者不禁批斗:不知曹雪芹曹先生看到这一幕,会不会寒心。

文怀沙的正面评论

关于文怀沙的正面评论也有许多。就像上文所说,著名学者钱钟书都说他是“文子振奇越世”。以下就例出比较典型的几例。

关于他的楚辞家身份,也是有人肯定,并且提出高度赞赏的,曾有人以:“骚体开新面,久仰先生名。”这样的话语来赞扬他,可见是对他的评价有多高。

王学仲(著名书法家)对他的评价也是极高的:“遍观当今书家,余独爱燕叟(文怀沙)之古朴拙重。”王学仲一直把文怀沙的书法奉为圭臬,能做出这番评价,想必对文怀沙的尊崇到了极致。

一位老将军曾赋诗称赞文怀沙“一曲吟催千古泪,文怀八斗叹骚才。韵高自有真情在,恍若云中屈子来。”文怀沙之所以有“现代活屈原”一称便是由此传开。

在文怀沙编写《四部文明》一书之后,新国风倡导人赵缺也对他表示了非常的推崇:“他的这一系列举措(指复兴汉服与编纂《四部文明》),让我不得不奉之为汉文化复兴运动的精神领袖!”

他的《四部文明》也获得许多人称赞,是迄今为止首次对隋唐300年间的历史文化进行的全面的、学术的、总结性的大规模纂述,成为展现隋唐文明的精髓与核心的集大成者。

文怀沙还是一个感情丰富、感性的人。他说虽然他这一生爱过许多女子,但从未同时爱上两个女子。他的五次婚姻,妻子都被他当成是初恋情人那般温柔对待。对于爱情,文怀沙认为责任是最重要的。他曾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若为责任故,自由都不要!”可见,文怀沙是一个对待爱情与婚姻极为认真的人。

做好生前事,不管身后名

虽然现在已百岁高龄的文怀沙已经历太多是非,但是面对这些是非,他还能把自己与丘吉尔相提并论:“我和丘吉尔不分伯仲!”,对外界的传闻再无任何辩解——或许是已无力辩解,因为他知道再辩解也有人针锋相对;或许是一直无心辩解,因为他知道清者自清,做好自己才是无愧于心。

文怀沙是怎样的人,我们都无法妄下定论,就像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我们无法让一个人改变他对这件事的看法与评价。文怀沙或许真如负面评价所说的那么不堪、那么德不配位;也或许他是一个不在乎虚名、专心研究学问的国学大师。我们可以说他的负面评价是因为他树大招风引人不快,才惹出这么多莫须有的谣言;我们也可以说他的正面评价是他为了给自己洗白,变相地吹捧自己。

他知道每个人的想法不尽相同,所以从未纠结于自己是否取得社会的全部肯定,只是一直在做自己该做的、想做的事。我想,无论文怀沙是何种面目,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相信每个人在其他任何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别人对你的评价或好或坏,你能左右的都很少。我们能做的,就是无视别人对我们的嘲笑,认真对待别人对我们的赞扬。做好自己,守住本心,才是对自己在这世间走一遭之后最好的交代!

林浩的英勇事迹

1234下一页尾页 “小英雄”林浩事迹被爆是骗局(本人不知真伪,请大家自辨)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1楼

要说媒体造假,2008年最大的假新闻当属汶川地震中的那个“小英雄”林浩了。我说他可以上2009年315晚会的头条,可惜这是央视造出来的英雄,他们总不会自己揭自己的疮疤吧!

地震后四川卫视现场采访在医院的“小英雄”,当时林浩说他救了全班同学,连老师都是他背出来的!当时大家就觉可笑,但当时地震情况很乱,失误难免,谁知小孩子还越说越当真了!黄口小儿的戏言竟通过媒体散布到全国!

2009-5-12 21:51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2楼

林浩最初在媒体上说他背出50个被压的人,后又改口成了十多个,到最后又改口成两个是死在医院的人(死无对证)。呵呵.....九岁的儿童身高不过一米左右竟能背起成年人----老师??开玩笑!

后来小孩竟然在央视与着名主持人侃侃而谈他的英雄事迹,主持人还兴致勃勃的叫台下的观众上台来来背成年人试试.........荒诞极至!!

我多次去映秀灾区,听那里的灾民们说,林浩根本没有救过人,他那么小的个子,怎么可能背起大人呢?连我们都背不了。只是这两个所谓他背出来的人已无法开口。林浩说他把背出来的两个人交给了校长,可是校长根本也没有看见过,校长成了哑巴吃黄连,在媒体高调的采访下,校长只有沉默,而无法说出真相。

2009-5-12 21:51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3楼

随着对林浩的宣传升温,林浩频频出镜,走进了奥运开幕式,带领全家几代人移居上海。在上海生活了半年后,全家又回到成都。听他父母的口气,似乎对上海人很不满,虽然林浩在上海期间向媒体表露了很多心愿,比如喜欢上海,愿意做个上海人,希望能让他的父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以便在上海购房等等,但心愿实现的不多。林浩的父亲林大坤说自己在上海找工作到处碰壁,而事实却是他对于一些热心人士介绍的工作根本就是不屑一顾,逢人就说中央九个常委他见了五个之类的话,言下之意那些1000--1500左右的工资太委屈他了。一家人连同亲戚6六口人,在上海快半年了,生活开销几乎就是靠孩子频繁的上各种媒体来获取的。即便如此,林大坤还要在各种媒体上大唱高调,说什么绝对不能用小英雄的称号去换钱等等。上海高昂的生活费用和上海人特有的精明让“小英雄”的一家感到很不如意,于是在2009年春节前举家回到成都,林家姐弟俩高调转入成都的名校“盐道街小学”,当然学校一切费用全免。

2009-5-12 21:52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4楼

在盐道街小学入学考试中,林浩基本上是交了白卷,林浩不以为然的说,这是因为上海跟成都的教材不同,表现出了毫无所谓的样子。一个功课极差的孩子有了英雄的光环,就有了终身享用不尽的“幸福”资源,当然满不在乎,反正已经进名校啦!这让人想起若干年前的“白卷英雄”张铁生,只是年龄上张某也得甘拜下风、自愧不如!

谎言加上媒体的宣传成就了林浩的今天,让一个9岁的孩子成了走上神坛的英雄。因为身后有强大的媒体,地方上知情的记者鲜有敢于出来揭穿这个骗局,因为戳破了它的同时,可能也会毁掉了自己。

于是这个惊天的骗局一直在延续,善良的国人仍然把他当作英雄,林浩还在不断地向记者们讲述他的新年愿望,林大坤在成都也表示必要的时候林浩也要接一些广告,其实就是他们家人的愿望,就是想在城市里体面的生活下去,能买一个大房子,不用再回灾区。

2009-5-12 21:53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5楼

谎言说了千遍就会成为真理,我们已经习惯生活在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里,着名主持人杨澜说:在这个世上说真话有时就像说笑话。这话一点不假。其实要了解事实很简单,成都到映秀的车程不过只有一个多小时,但是回归一个事实真相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今天的成都晚报记者写了《林浩上下学,民警要接送》的报道,写的是督院街派出所的干警每天接送林浩上下学,保障他和他的家人安全的事情。看来林浩的影响够大,骗子的把戏真能忽悠住人,连警察叔叔都要放下手中的正事,去向他奉献爱心。

2009-5-12 21:53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6楼

在记者李辉出来揭露文怀沙的时候,成都也有人在四川在线贴出了《“小英雄”林浩并不怕闪光灯,怕的是记者的良知!》的文章。依我看,国学大师文huai sha 比起林浩来说,可谓小巫见大巫,差远了。不管怎么说文怀沙还有点真才实学,林浩呢,只是一个被媒体宠坏了的小骗子而已!

2009-5-12 21:55 回复

124.114.149.* 7楼

基本有可能 就比如那个敬礼的娃娃 我感觉也是媒体造就出来的

2009-5-12 21:56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8楼

2009-5-12 21:57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9楼

真是新闻酷似谣言,谣言就像新闻。严肃与恶搞一色,政治与娱乐起飞。不知道真相,今晚央视换在宣传小林浩救人。

2009-5-12 22:01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10楼

少年林浩一夜成名之后

来源:南都周刊 2009-05-12 15:06:07

林浩

震时: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

现在:被评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在成都一所著名小学就读,代言广告,拍电视剧,还有专门经纪人。

-------------------------------

2009-5-12 22:05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11楼

成都。傍晚6点。

盐市口附近的小巷里,个子小小的10岁男孩林浩,脚穿一双火红的足球靴,满头大汗,头发湿漉漉地贴在头皮上。在小巷同龄孩子中,他显得瘦小,绣着加菲猫的白色外衣套在身上,有点肥大。

“看!那是林浩!”一个领着孩子放学回家的女人发现了他,惊奇地喊出声来。

“阿姨好!”林浩很有礼貌。他不紧不慢穿过这些热烈的注视。此等场景已经见怪不怪。

林浩的妈妈陈丽,35岁,一个身材娇小的女人,拎着儿子的书包,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现在她唯一的任务,就是照顾好万众瞩目的儿子。这天林浩放学比往常晚。他喜欢足球,在学校完成了作业,又和同学踢了一场,才用短信通知妈妈来学校接他。

他柔若无骨的小手,飞速输送着短信。在这个年龄,他已经拥有了一部时髦的苹果iPhone手机,这是上海“一个好心的姐姐送的”。不可否认,地震之后,特别是成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之后,他和他的家庭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到让这个家庭来不及习惯和接受。

2009-5-12 22:07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12楼

新家刚搬进来不到两个星期,月租2000元。宽阔的大三居收拾得很干净,和已经被掩埋的映秀那个简陋的农家有天壤之别。客厅摆着一套能坐五个人的布皮沙发,一台37英寸的TCL液晶电视。

这已经是地震之后林浩一家第三次搬迁。第一次,2008年6月,林浩举家搬到了上海;半年之后,2009年2月,他们又回到了成都,租住在督院街。因为租住地扩建修路,半个月前又搬到了这里。

林浩现在就读的盐道路小学,属于成都人挤破头要上的名校。当然,林浩属于免费就读,直到小学毕业。

林浩的独立卧室是家中最大的一间,全木地板,但是林浩习惯了席地而坐。他掏出了自己的手机放在桌上,开始摆弄着华硕笔记本电脑里的电子游戏。

2009-5-12 22:09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13楼

15岁的姐姐林红的房间里,贴着偶像歌星林俊杰的海报,同时还贴着弟弟的照片。跟很多人一样,姐姐也是林浩的“粉丝”。在上海,有一个自发的林浩后援团,有专门的QQ群,还建了一个浩粉网。网站的负责人是20岁的鲁尼,这个电脑从业者用充满喜悦的声音说:“林浩多可爱啊,我们‘浩粉’都喜欢他。”

“你问我的偶像是谁?”林浩说,“我不想告诉你。”

他嚼着一块口香糖,对于陌生人的提问,几乎不做回应,一概以摇头和点头作答。如果提议给他拍照片,他就大声发出kang yi“不照不照”,然后把脸藏起来。陈丽说:“记者老是问地震的事情,林浩对采访已经十分反感。”

桌上的手机频频鸣叫。妈妈在喊:“林浩,你的短信。”

林浩在玩一款格斗游戏,他的技巧尚不熟练,几个回合下来,就被击败了。

陈丽说:“他只玩一个小时的游戏,9点准时睡觉,我感觉现在他更懂事了。”姐姐林红也说:“以前弟弟很幼稚。现在比以前知道学习了。”

林浩从书包里掏出一张奖状,这是学校颁发的“乐美之星”,奖励本周表现最好的学生。刚插班的时候,他的成绩排在倒数第二名,现在已经到了中游,其中,数学还考了前三名,评上了中队长。

2009-5-12 22:11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14楼

“去上海就是个错误”

对于上海的那段生活,林浩很怀念。他在床头贴着和上海老师同学的合影,现在还能说上几句上海话。

在林浩成为万众瞩目的救灾小英雄之后,有人介绍林浩一家到上海生活,并许诺给林浩姐弟俩解决户口,给一家人解决房子。但是陈丽说,“什么都没有。”

“我们去上海就是个错误,是被人忽悠了。”她小心翼翼避开了“上当受骗”这个字眼。

她指着墙上一面林浩参加东方卫视“加油2008”的锦旗,语气里略带抱怨:“去了半年,就得了这么一面锦旗。我们是稀里糊涂跟着他爸爸去的。”

林浩的爸爸,40岁的林大坤,常年在外打工,为生活四处奔波。林浩和姐姐由外婆带大。因为地震,一家人才得以在上海团聚。他们也有意在上海安家。

2008年6月,在jie fang jun 第455医院整形外科成功完成了头发移植手术后,林浩被安排进闸北区的童园实验小学读书,林大坤去了一家拆迁公司打工,妈妈陈丽做餐馆服务员。

2009-5-12 22:14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15楼

很多人认为林浩一家到上海发了大财,陈丽否认这种说法。她说,“我工资一个月1000元,但是坐地铁就要花200多元,每天在外面吃两顿饭,一个月最后只能剩200多元,划不来,所以只做了一个月就不去了。林大坤的工资也只有1000元,而我们在闸北租的房子要2000元。”

而上海的媒体记者说,林浩的父母对于工作有过高的设想,认为应该找一个和英雄儿子相匹配的体面工作。

户口最终没有解决。为了孩子的将来,一家人决定重回四川。但是他们没有回映秀,而是来到成都。 “已经没脸回家了,别人以为我们在上海买了洋楼。”林大坤说。

现在,林大坤经人介绍在成都郊区的工地,做一份相对轻松的安全检查工作,平时基本不回家。地震前,林浩只是汶川县映秀镇大山里自由自在疯跑惯了的农家孩童,人生也许还要重演父母辛勤劳作的命运。因为地震,林浩再也回不到无忧无虑的时光,他的生活有了另一种可能。

2009-5-12 22:14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16楼

被大力宣传的少年英雄

在百度知道里,一段为公众熟知的关于林浩英勇救人的介绍是这么写的:“此时,废墟下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身为班长的他在废墟下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并安慰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挣扎,身材矮小而灵活的小林浩终于爬出了废墟。但此时,小林浩班上还有数十名同学被埋在废墟之下。9岁半的小林浩没有惊慌地逃离,而是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了救援,经过艰难的救援,小林浩将两名同学背出了废墟,在救援过程中,小林浩的头部和上身有多处受伤。”

最早对于林浩的新闻报道,来自四川电视台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特别节目。面对镜头,林浩说:“有两个同学压在我身上,我使劲爬出来,又把我的同学拉出来,2个都昏迷的,我把他背出去,把他交给校长,校长又把他交给他妈妈。”

记者问:“你总共背出几名同学?”林浩:“是背出两名同学,一个男的,一个女的。”记者问:“你这么小,能背得动吗?”林浩:“能背得动。”

很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转播了四川台的这则报道,播音员强调说:“林浩背出了两名同学。”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经历了灾难恐慌的人们,需要一个英雄站出来,安慰他们的动荡心绪。9岁男孩废墟中背出两名同学的事迹,随即传遍大江南北。不久之后,2008年6月27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表彰抗震救灾少年,林浩成为了20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中的一个。中央电视台“六一”儿童节特别节目中,主持人问林浩“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林浩回答:“我要多吃饭,背出更多的同学。”

就在林浩逐渐聚光在公众视野以后,关于林浩是否救人的“造假风波”,开始喧嚣尘上。《林浩不怕聚光灯,只怕有良知的记者》、《 “小英雄”林浩事迹被爆是骗局》的帖子在网上流传。

2009-5-12 22:16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17楼

另一种版本

在事发地映秀,故事却有另外的版本。

张春东,50岁,映秀镇中心小学副校长。他自称在地震中亲手把林浩从废墟中抱出来。“当时整个教学楼塌下来,总共只有8秒钟。”他说。

“林浩肯定是我救出来的。但是当时我不认识他。”张春东说,林浩所在的二年级在二楼,被压在废墟中。自己第一时间爬到操场,总共参与救出了十几个孩子。第一个救出的是一只脚被砸断的女孩,然后就是林浩。

“我当时看到林浩躺在预制板边上,一个劲地在呻吟,于是我把他抱到草坪上,还问他,‘你没事吧?’后来天下雨,我还给他盖了一层棉被,让他不要动,等父母来接,结果晚上就不见了。听说是被他在璇口中学的表姐和姐姐接走了。”张春东说。

对于林浩所说,亲手把救出的学生交到校长手里的细节,张春东肯定地说:“林浩没有把学生交到我手上”,“我之前并不认识他。”

关于所有报道和事迹宣传上所说的“林浩逃生后又返回废墟救人被掩埋”的细节,张春东强调说,“我没有看见林浩救同学。当时很乱,我不知道林浩之前做了什么。”

2009-5-12 22:17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18楼

到了后来,林浩应邀到北京电视台,录制2008年7月1日的《光荣绽放》节目时,也亲口否定了自己之前的说法。现场有小朋友提问:“怎么都说你是背出同学来的呢?”林浩回答说:“这些都是报纸虚言,你们不要乱相信。我是用手推、用脚踹把同学推出来的,然后爬出来的。”

而此时,“林浩废墟中背出同学”的新闻,随着中央电视台等大小媒体的报道已经深入人心,而这件事也正成为他获得一系列荣誉的资本。

最初的报道还称,林浩在废墟下带领同学一起高唱《大中国》鼓舞士气,这件事在映秀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称,带领同学唱歌的是另一位女同学、林浩的同桌周玉烨。

周玉烨的妈妈余琴也是映秀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地震中,周玉烨左小臂截肢,目前在外地治疗。余琴介绍,周玉烨是学习委员,林浩是班长。地震来临时,周玉烨和其他几个同学跑到了老师讲桌下,但是同桌的林浩不知到哪里去了。“被掩埋后,周玉烨带领同学一起唱起《大中国》。” 余琴肯定地说。

这个细节被记录在《南方都市报》5月22日的一篇地震报道中。

这篇发自映秀小学救援现场的报道说,被压在下面后,同学们的哭喊声和呼救声响成一片。过了一会儿,他们班上的周玉烨同学大声对大家说道:“你们不要闹了,我们一起唱一首歌”。于是,在废墟下,就飘出了一阵歌唱声。正是根据这歌声,搜救人员发现了埋在下面的柴正东等人。六七个小时后,柴正东和身边被埋的两个同学一起被救了出来。

报道中出现的柴正东,正是林浩后来声称自己救出的那位男同学。这篇报道的记者林劲松回忆说,柴正东是被埋六七个小时后,被救援部队救出来的。而张春东回忆,林浩是被埋2个小时之后就救出的。

学校拒绝就此事发表评论,而林浩的父亲林大坤曾在某个场合中表示,“质疑林浩者是因为嫉妒。”

2009-5-12 22:19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19楼

在映秀板房区,香霸鱼火锅店的老板娘说:“这就是为了树立一个典型。我们这里都知道,事实并不是那样。”一个吃饭的村民大声说:“谁没有救人?我自己就救出了好几个。一个小孩子,能救什么?”

而另一起夸大报道也成为当地人的笑谈:映秀镇中心小学的一个女孩,在地震后接受采访时称,自己是从5楼跳下机智逃生的。媒体曾经大量报道,并称赞她的冷静勇敢。实际上,映秀小学教学楼只有4层。说起这些,映秀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只有摇头苦笑。

一个村民认为,林浩的事迹只有一个人的讲述,自始至终缺乏被救一方的求证。但是,“当时都很混乱,没有人去甄别。”

在副校长张春东看来,林浩“救人的基本事实还是有的”,不过不像媒体报道的那么夸张。“主要是有些媒体的夸大报道和误导。”张春东说,其实地震时有很多无名英雄,很多家长彻夜守候在学校废墟前营救。映秀小学有400多名学生,在这次地震中遇难近300人。林浩一个班32名学生,活着出来的只有十来个。

现在,这些幸存下来的老师依然生活在窘迫的环境中。映秀镇中心小学校长谭国强正在为老师没有到位的300元生活补贴而烦恼。

争议声中,林浩和其他19名少年荣获“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获得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各种荣誉不请自来,就连林大坤也记不清儿子究竟拿了多少奖了。有趣的是,林浩还获得了一个电视台的“三农人物奖”。奖杯搁在家里的柜子里,陈丽看了都觉得好笑。

然后是万众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林浩出现在旗手姚明身旁,胜似闲庭信步。这个出人意料的亮相,契合了民众的热情,为他迎来了经久不息的喝彩——在2008年这个特殊年份,显然,林浩被赋予了更加复杂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个孩子的本身。

“我没兴趣去查林浩当时究竟做了什么的细节和真相,对于一个几岁的小孩,我觉得还是放过他吧,我非常讨厌的是成年人的做法,不管林浩救没救人,到底救了几个人,他面对摄像机是否在撒谎,他撒谎的原因是什么,是自愿的还是大人教的,这一切都不重要,我想说的还是那个老话题,该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在争议声中,著名博客主王小峰如此写道。

2009-5-12 22:20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20楼

谁在他的身上获利

陈丽说,从前自己和丈夫在外打工,无暇照顾子女,林浩从小自由自在,生活很独立。“自家地里种着菜,他和姐姐回家都是随便摘几棵菜,自己做饭吃。”

现在,林浩走到哪儿总得有人跟着。

早上7点半,由在盐道路中学就读的姐姐送到学校,晚上妈妈接回家。前不久,成都《华西都市报》还报道,林浩出名后,产生了很大的社会价值、商业价值,为避免他人无端滋扰,在最初的租住地——督院街,街道派出所民警特意制定了安保措施:林浩上下学时,民警或治保队员会在校门处等候;如其父母没空,民警可护送其回家;在租住房小区门口,对外来陌生人严格登记,如要求见林浩,必须获得其父母同意。现在就读的盐道路小学的教导主任罗女士已经推掉了无数对林浩的采访,她说,现在采访林浩要经得成都市主管教育部门的同意。还是经常有记者到学校门口堵,令不胜其烦。

2009-5-12 22:21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21楼

还有更多的摸不清什么意图的人在身边出现了。

去年9月,福建一家童装公司找到林大坤,请林浩代言,并支付一定的代言费用,作为林浩今后的学习基金,另外还许诺在上海和汶川开设6家专卖店,说一年下来最少盈利20万元。看到对方很诚恳,想到夫妻俩找工作也难,林大坤心动了。这是林浩签的第一个商业广告。

2009-5-12 22:22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22楼

这个童装老板还认了林浩做干儿子,给了林浩2万元见面费,前后加起来总共5万元。陈丽说,“后来才知道,这2万元是代言费。店面也要自己租,但是上海房租太贵,一个店面要接近2万元,而且进货折扣要3.5折。”这个价格对于林大坤一家显然太高了,他们无力接受。

服装厂也不满意。这个公司在网上发布声明说,“好不容易物色到你们满意的店面,你们却在我公司全额支付开店投资的情况下,还要求公司连今后经营中的店租也全额支付了。我们想帮助你们开设专卖店的好意,却被你们当作进一步要价的筹码。作为小英雄林浩父母的你们,莫在大家献爱心的时候,伤了大家的心。”

双方最终不欢而散。

有了这次教训,林大坤说,自己再安排商业活动就更加谨慎了。“我拒绝了好几个广告。”前一个周末,他带着林浩飞赴郑州,拍摄电视剧《护士站的故事》。他强调,这是客串。但是对于出场费,他闭口不谈。

2009-5-12 22:23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23楼

现在,林浩身边出现了一个类似经纪人的角色。据说他是林大坤的一个远房亲戚。地震前很久没有联系,地震后找到了林浩一家。

他妈妈说,打算在林浩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接一些广告,由这个叫田万良的叔叔帮忙联系,但目前仍以孩子学业为重。

2009-5-12 22:23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24楼

田万良自称在香港一家杂志干过。他说:“你们要是采访,给我传一个提纲。我看了之后安排浩子会很方便。上月,中央电视台就是把提纲传给我,我很快就把节目做好了。” 当摄影记者要求给林浩拍照时,田万良伸出手遮挡镜头,俨然经纪人的角色。

春节的时候,林浩一家曾经到映秀给张春东副校长拜年。现在张春东仍然担心:环境的骤然变化,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前途。“树立一个典型容易,但是林浩付出的和得到的,是否能成正比?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人考虑过。我想他到了一定年龄可能会想这些问题。”张春东说。

在陈丽看来,林浩还是孩子。“他经常说,他既是妈妈的小宝贝,又像是妈妈的小情人。我还是怀念以前单纯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已经离他们远去。

林浩绷得太紧了。在学校,老师也说,应该让林浩放松一下,以前在映秀,林浩还可以放学后偷吃邻居地里的地瓜,现在他不能这么做,因为他是小英雄。陈丽说:“老师说,林浩拥有同年龄孩子不具备的成熟,而这些以失去快乐和自由为代价的成熟,也许正在困扰着他。”

一切来得都太突然,有点应接不暇,他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林浩的妈妈说:“我只希望林浩快乐成长,我们一家平平安安。”

2009-5-12 22:24 回复

QQ杏林仙

45位粉丝

25楼

不要说了,我愿意被欺骗,哈哈。

追究这些毫无意义。

2009-5-12 22:29 回复

123.53.109.* 26楼

看来是真的了,林浩忽悠了我们每一个人。

2009-5-12 22:42 回复

qingfeng白云

13位粉丝

27楼

我们社会的问题出在哪里?

2009-5-12 22:45 回复

123.53.109.* 28楼

回复:25楼

探究真相很有意义,我不愿意被人欺骗。

2009-5-12 22:47 回复

123.53.109.* 29楼

只有这种BT的社会才会出现这种BT的事件。

2009-5-12 22:51 回复

燕尘

燕尘

92位粉丝

30楼

那个敬礼的娃娃你不要说。如果说林浩救人找不到证据,那个娃娃的敬礼可是被当场拍下来的,当时感动了许多人,当然也有许多人在争论他到底是不是在敬礼。后来温总理见这个孩子的时候,镜头拍到了他跟温总理敬礼,已经说明了这个孩子当时确实是在敬礼。敬个礼是很小的事情,看上去远远不及救了几十个人那么轰动,但是这是一个孩子发自内心的感恩,触动了我们每一个人。所以说可以推倒一个英雄,但不要把所有的英雄都推下来。

有关文怀沙的文章,杂志中的也可以

人生就是住宾馆,你以为那个房子是属于你的?“长恨此生非我有”,这个身体也不是我的,我能住旅馆就很好了。

我晚年创造了一个三字经:“正清和”,即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

烦躁,愤怒和忧伤都是催人衰老的暗器,人生下来总有一天会死,就让生命的过程过得更正一点、更清一点、更和一点,让这个生命更自在一点,舒展开来。其实人生就像一场盛大的宴会,每 个人都是受邀的客人。我们走的时候也应该像参加宴会回家一样,吃饱了很舒服地回去。

写字可让人心静。如果一个人神定气足,则会从头到尾一气贯穿;如果中途已经塌了,并且字越写越乱,可以看得出来写字人的寿命不长;开头写得很疏散,后来没纸了,则表明没有计划性;如果把字写得像算盘子一样大小,如同美术字一般,就失去了味道……可以说一幅字就是一个生命。

痛苦是所有感觉中最尖锐的,但是如果失去生命,痛苦也随之失去了。所以疼得最厉害的时候我高兴,为什么高兴?因为我是活着的!

老年人最大的痛苦就是老去回忆昨天,总觉得现在不如过去。我总觉得,所有的老年人不要把“老年”这两个字当成自己的包袱,应该多想想明天,想想明天我计划做什么,这是其味无穷的。

最可怕的事情就要用最幽默的态度去对待,用欢笑去对待,对着悲哀都可以微笑,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要把内心的不愉快一点一点拔除,让青草、鲜花、活水永驻心灵。

不亏心,精神健康叫正,这就是精神上的丰满。正,是孔子修养的第一个要素,第二个要素是修身,锻炼身体。身心健康加起来就是两个字:自爱。

生命在于自在,为政需要讲德。

在商品社会,爱财无罪。商品社会要钱,传统文化要脸,但永不能为了利益而放弃尊严。

黄昏树影,不管拉得多长都离不开树干;人生旅程,不管身处何方抛不开热爱祖国的心。

“年岁虽少可做师长”,老年人要能在年轻人身上看到要学习的地方。孔子向群体学习,屈原向未来学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如果儿子不如老子,孙子不如儿子,这个家就完了。兴不兴,看后面,应该后来居上。如果要骄傲,年轻人值得骄傲,他们有一股冲劲,什么都不在话下,有把困难踩在脚下的豪气。不懂得谦虚很可悲,倚老卖老者,“老不要脸”也!敬贤是绝对的,尊老是相对的,应该尊重那些有成就、做出辉煌的事业仍然保留谦虚品质的老人

尊重传统不等于开倒车

从2008年开始,清明、端午、中秋等都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节日与假日融为一体,传统文化就有了载体。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社会发展越迅速,我们越不能丢掉传统。传统节日被国家定为法定节假日,是对我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强化。《论语》里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个民族感恩而不忘本,才能有繁荣富强的未来。

普及传统文化是有很多学问的,也可以尝试多种渠道。易中天他们把历史通俗化,人们愿意听,起到了普及知识的作用。但是,我们尊重历史尊重传统不等于开倒车,普及是要在正确引导下的普及,不能太随意。现在有些家长和学校让小孩子背诵四书五经,这就大可不必。可以让孩子有选择地熟背一些段落,比如《论语》中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这些经典论述都可以成为现代人的座右铭。

现在的青少年是在网络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这就需要对他们做一些引导。但是,我不赞成无条件、无制约地复古。对于“国学热”,我觉得需要冷静一点,不是什么东西一热就好。

心中要有真诚的土地

“我是一粒小小的沙子。沙滩离开了沙子,就不复有沙滩;而沙子组成的沙滩足以怀抱海洋啊!”沙是细微的,先生却名怀沙。他以专治楚辞名世,创立宝学、东方美声学,并对经史百家、金石书画,甚至医学、佛学、红学、音乐、戏剧也广涉精审。2008年3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授予他杰出文化贡献奖。

求人不如求己 求己不如求学

1910年,文怀沙出生在北京的一户平民家庭。父亲是国民党军官,母亲在别人家做工挣得一些微薄的薪水。

儿时的家境并不宽裕,他说:“我9岁就失眠,小小年纪不跟别的小朋友玩。我妈妈是一个老病号,每天都熬药吃。我回忆到童年就像进入一个很阴森的梦。”

“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这句少年文怀沙笃信的古话,驱走了阴冷的梦,带他去追寻真诚。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着迷于一些艰深的、连大人都很少看的书。十一二岁时,已能有模有样地背诵《离骚》。儿时莫名的喜爱,悄然引领他走上了学术之路。

从踏上社会的那一天起,文怀沙就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文学青年。一天,正在上海寻求生存机会的他,无意中听说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苏州开办了一所国学讲习会。当天,他就乘火车从上海赶到苏州,进入章太炎先生门下学习,与鲁迅是同门师兄弟。

虽没有受过正式的学堂教育,但文怀沙早慧,他自18岁起就在国立女师学院、上海剧专执教。解放后,还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多所大学任教。

1953年,文怀沙迎来了自己学术上的里程碑。他与郭沫若等人受命组成“屈原研究小组”,将屈原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发行。时年43岁的文怀沙,在短短一个多月里,就写出了初中文化水平的人也能轻松读懂的《屈原集》。随后,《九歌今绎》、《九章今绎》、《离骚今绎》、《招魂今绎》相继出版,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奠定了文怀沙在楚辞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之誉从此流传。

他认为中华文化有两个系统,一个叫“风”,一个叫“骚”。“风”是中华民族的共性,以孔子为代表。“骚”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以屈原为代表。“风”教人向群体学习,教人如何生存;“骚”的精神则是向未来学习,教人把生存的理由看得很重,教人不能苟且偷生。

哪怕只有一次日出,我也要想明天

文怀沙性情耿直,命运多舛。他喜欢裴多菲的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说:“我要再加两句,若为责任故,自由都不要!”

1938年,28岁的文怀沙在重庆作了一首《听雨》寄给了创办南社的柳亚子先生。诗云:“滴滴更丝丝,江楼听雨时。一灯红豆小,此夕最相思。”柳亚子看后大加赞赏:“诗出王摩诘而胜之”,并戏称“君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

1944年夏,文怀沙在重庆任教,因与许多进步人士呼吁废除党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并在《新华日报》头版的《对时局宣言》上签了字,所以被学校解聘而失业。失业后,他住进好友焦菊隐临时租住的小屋里。两人挤一张小木板床,分吃只够一人充饥的一日三餐。也是在那段时期,爱国激情高涨的文怀沙在《新华日报》发表诗作:“残山星月黯,剩水漏更长。隔岸繁灯火,光辉不渡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很多师友为他的安危担忧。

1958年,毛主席到十三陵水库视察。当时,有人把才华横溢的文怀沙带上会议主席台。文怀沙童心未泯,觉得毛主席高大、亲切,竟不自觉地凑到他身边挺直了胸想和毛主席比比个儿,“可无论我怎么挺,还是比主席矮。”文怀沙的这一稚气举动当时没人在意,“倒是后来我在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旁边写下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句子,给自己留下了‘罪证’,招致厄运……”

“文革”中,文怀沙因“恶毒攻击旗手”两度被捕入狱,十年失去自由。身陷囹圄的文怀沙依然秉性耿直,直言不讳。一天,在学习报纸上发表的“最高指示”时,他发现其中最后一句话“难道不是发人深醒的吗”的“醒”字错了,应该是“省”。监室是20多人的大号,他对着那些有文化的、没文化的、听得懂的、听不懂的犯人们说:毛主席是人不是神,既然是人,就不可能不出错。“深”就是沉,可以沉睡,怎么可以沉醒?所以这个“深醒”是错别字,应该是“深省”。

在狱中,文怀沙患了肝病,经监狱医院检查确诊为肝癌。“那个时候肚子大了,有腹水,做肝穿刺。诊断我为肝癌,医生说活不久了。于是有人幸灾乐祸地说,文怀沙你别太狂了,活不久了。你晓得不晓得,你是晚期的肝癌!听了这番话,我一开始觉得疼得不得了,然后就突然笑起来了,人家以为我神经错乱了,其实是我理解了人生的痛苦。”文怀沙回忆说,“我这个人怕死,还怕疼,人一旦失去生命,痛苦也失去了。所以疼得最厉害的时候我高兴,为什么高兴?我还活着!”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文怀沙讲笑话的简单介绍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