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汉鼎笑话(汉鼎贴吧)

本文目录一览:

文言文申屠敦之鼎翻译

1. 文言文申屠献鼎的翻译

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

(这个鼎外形)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找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

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还在地下挖了个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药水都腐蚀着鼎,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和申屠敦的大体相似了。

一天,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贵人很珍视这个鼎,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于是就说:“我也有一个鼎,外形跟这个很像,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权贵人)看了很久说:“不是真的。”那些宾客一个接一个地都说:“确实不是真的。”

申屠敦忿忿不平,争辩个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说话了,回去感慨地说:“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了。”

龙门子听了笑着说:“敦认识的有什么晚的?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

2. 搜索文言文《申屠郭之鼎》的全文翻译

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找

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还在地下挖了个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药水都腐蚀着鼎,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和申屠

敦的大体相似了。一天,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贵人很珍视这个鼎,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于是

就说:“我也有一个鼎,外形跟这个很像,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权贵人)看了很久说:“不是真的。”那些宾客一个接一

个地都说:“确实不是真的。”申屠敦忿忿不平,争辩个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说话了,回去感慨地说:“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

是非了。”龙门子听了笑着说:“敦认识的有什么晚的?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

/view/10772444?fr=aladdin

3. 帮我翻译几篇古文好吗

修改版:蔡邕被害 译文: 太尉马日磾对王允说:“蔡邕(伯喈)是旷世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典章了解很多,应当让他完成史书,这将是一代大典。

而且他所犯的罪是微不足道的,杀了他,岂不让我们失人心吗!”王允说:“从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结果使得他所作的诽谤汉朝的《史记》流传后世。如今国运衰弱,边境的战火不断,不能让奸佞之臣在年幼的君主身边撰写史书,这既无益于皇帝的圣德,还会使我们这些人受到(蔡邕)的诽谤和讥讽。”

马日磾退出后,对别人说:“王允不会有后代了!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著是国家的经典。毁灭楷模,废除经典,国家如何能够长久?”于是,蔡邕就死在狱中。

宋弘责桓谭 译文: 宋弘举荐沛国人桓谭当了议郎、给事中。皇帝(刘秀)让桓谭弹琴,喜爱他弹的那种复杂的音调。

宋弘听说后,感到不高兴。打听到桓谭从宫中出来,宋弘穿戴好公服坐在大司空府中,官吏去召桓谭。

桓谭到来之后,宋弘不给他座位就责备他,并且说:“能自己改正过失吗?还是让我根据法律检举你呢?”桓谭磕头谢罪。过了很久,宋弘才打发他走。

后来,刘秀大会群臣,让桓谭弹琴。桓谭看见宋弘,不像以前那样的态度了。

刘秀感到奇怪,问宋弘是怎么回事。宋弘于是离开座席,摘下帽子,谢罪说:“我所以举荐桓谭,是盼望他能用忠心和正义辅导君主;而他却让朝廷上下沉缅于郑国的音乐,这是我的罪过。”

刘秀一听,表情变为惭愧,向宋弘表示歉意。 冯梦龙补《西楼记》 原文:袁韫玉《西楼记》初成,往就正于冯犹龙。

冯览毕置案头不致可否。袁惘然不测所以而别。

时冯方绝粮,室人以告。冯曰:“无忧,袁大今夕馈我百金矣。”

乃诫阍人:“勿闭门,袁相公馈银来必在更余,可径引至书室也。”家人皆以为诞。

袁归,踌躇至夜,忽呼灯持金就冯。乃至,见门尚洞开。

问其故,曰:“主人秉烛在书室相待。”惊趋而入。

冯曰:“吾固料子必至也。词曲俱佳,尚少一出,今已为增入矣。”

乃《错梦》也。袁不胜折服。

是《记》大行,《错梦》尤脍炙人口。 (选自清·褚人获《坚瓠集》)译文: 袁韫玉的《西楼记》刚完成,就去冯梦龙那请求指正。

冯梦龙看完之后就放在书桌的前面却不评价。袁韫玉因为迷惑不解而辞别了。

那时冯家刚刚断粮了,家人告诉他断粮了。冯梦龙说:“没事,袁先生今天晚上会馈赠我许多钱财的。”

于是告诉看门的人:“不要关门,袁相公肯定会在一更后送我银子。来了可以直接把他带到我的书房来。”

家里人都以为他在说笑话。袁韫玉到家,在家徘徊到了夜里,突然叫人掌灯拿着钱去冯家。

到了之后,却发现门依然开着。问(看门人)为什么,说:“我家主人点着蜡烛在书房等着你呢!”大吃一惊,快步进了书房。

冯梦龙说:“我认为你肯定会来的。(你写的东西)词和曲都很好,不过还差一段,现在我已经帮你加了。”

是《错梦》这一折。袁韫玉惊叹佩服地不得了。

那个时候〈西楼记〉大受欢迎,,〈错梦〉一者尤其脍炙人口。申屠敦之鼎 原文:洛阳布衣申屠敦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

云螭斜错,其文烂如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

淬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

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

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

敦不平,辨数不已。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

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译文: 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

(这个鼎外形)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找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

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还在地下挖了个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药水都腐蚀着鼎,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和申屠敦的大体相似了。

一天,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贵人很珍视这个鼎,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于是就说:“我也有一个鼎,外形跟这个很像,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权贵人)看了很久说:“不是真的。”那些宾客一个接一个地都说:“确实不是真的。”

申屠敦忿忿不平,争辩个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说话了,回去感慨地说:“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了。”

龙门子听了笑着说:“敦认识的有什么晚的?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 楼主 我好辛苦啊。

4. 搜索文言文《申屠郭之鼎》的全文翻译

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

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找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

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还在地下挖了个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药水都腐蚀着鼎,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和申屠敦的大体相似了。

一天,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贵人很珍视这个鼎,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于是就说:“我也有一个鼎,外形跟这个很像,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权贵人)看了很久说:“不是真的。”那些宾客一个接一个地都说:“确实不是真的。”

申屠敦忿忿不平,争辩个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说话了,回去感慨地说:“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了。”

龙门子听了笑着说:“敦认识的有什么晚的?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view/10772444?fr=aladdin。

5. 汉鼎之辨文言文翻译

洛阳布衣申屠敦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其文烂如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不已。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这个鼎外形)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找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还在地下挖了个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药水都腐蚀着鼎,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和申屠敦的大体相似了。一天,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贵人很珍视这个鼎,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于是就说:“我也有一个鼎,外形跟这个很像,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权贵人)看了很久说:“不是真的。”那些宾客一个接一个地都说:“确实不是真的。”申屠敦忿忿不平,争辩个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说话了,回去感慨地说:“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了。”龙门子听了笑着说:“敦认识的有什么晚的?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

6. 申屠献鼎文言文翻译

申屠献鼎文言文翻译:

洛阳平民申屠敦有一个汉朝古鼎,是在长安一条深河中获得的。鼎上云和璃的图形交互错杂,花纹熠熠发光。西邻的鲁生看见铜鼎后很是喜欢,请铜匠模仿它铸造了一个。用一种特殊的药液淬火后,埋入地洞中藏了三年。铜鼎受到泥土和药液的腐蚀,表面上开始生锈,与申屠敦的汉鼎大致相类似。一天早上,鲁生拿着假鼎献给权贵人,贵人竟视为宝物,大宴宾客时拿到席间让大家赏玩。申屠敦碰巧也在座,心中知道是鲁生的假东西,就(对权贵人)说:“我也有一个古鼎,外形同你的鼎极为相似,只是不知道哪座是真的。”权贵人让申屠敦把鼎拿来看看,看了半晌说:“这鼎确实不是真的。“众宾客也一个接一个地都说:“这鼎确实不是真的。”申屠敦气愤不过,(与他们)论理不止。众人群起羞辱他。申屠敦无奈,闭口不再作声。回家后,(他)感慨地说: “我从今以后终于明白权势完全能使是非颠倒啊!”龙门子听了笑着说:“敦认识的有什么晚的?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

7. 申屠教之鼎译文

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

(这个鼎外形)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找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

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还在地下挖了个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药水都腐蚀着鼎,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和申屠敦的大体相似了。

一天,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贵人很珍视这个鼎,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于是就说:“我也有一个鼎,外形跟这个很像,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权贵人)看了很久说:“不是真的。”那些宾客一个接一个地都说:“确实不是真的。”

申屠敦忿忿不平,争辩个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说话了,回去感慨地说:“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了。”

龙门子听了笑着说:“敦认识的有什么晚的?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

8. 郭亦有鼎,其型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 解释

郭亦有鼎,其型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的解释:我也有一个鼎,它的外形跟这个很像,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原文】:申屠敦之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其文烂如也。

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

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

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

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不已。

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注释】: ①申屠敦:复姓申屠。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深川:深深的山谷 ③鼎:古代的炊具,三足两耳。后演变为工艺品。

④云螭(chī)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 ⑤其文烂如:它的花纹斑斓。

文,通“纹” ⑥淬(cuì):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 ⑦辨数:多次争辩。

辨,通“辩”。 ⑧折辱:挖苦。

⑨贵人宝之:宝:以为宝【翻译】: 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这个鼎外形)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

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找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还在地下挖了个洞把这个鼎埋藏在其中三年。

泥土和药水一起腐蚀着鼎,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和申屠敦的大体相似了。一天,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贵人很珍视这个鼎,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

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于是就说:“我也有一个鼎,它的外形跟这个很像,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贵人)看了很久说:“不是真的。”

那些宾客一个接一个地都说:“确实不是真的。”申屠敦心中忿忿不平,多次争辩个不停。

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说话了,回去感慨地说:“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足够用来改变是非了。”龙门子听了笑着说:“申屠敦怎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个道理啊?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

急求相声段子

〔相声文本〕《批三国》-苏文茂、朱相臣演出本

表演者:苏文茂、朱相臣

甲 您看一个演员呢,各方面的生活全要知道一些。知识嘛,必须得多。演员的知识从哪儿来呢?首先要从学习上来。

乙 不学习哪行啊?

甲 对。学习是多种多样喽,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学习。我们在家听听广播,这也是学习。

乙 哎,学习方法之一嘛。

甲 看看报纸,也是学习;看着小说,也是增加知识。

乙 是。

甲 您看我在家里没事儿啊,就喜欢看书。

乙 看书好啊。

甲 我最喜欢看的就是古典文学作品。

乙 您都爱看什么书呢?

甲 像什么《三国》,《列国》,《水浒》,《聊斋》,《红楼梦》,《儒林外史》,这书我全看。

乙 这些书评价很高。

甲 这些书不但在我们中国呀,在外国全有翻印,特别是《三国》,《三国》这部书啊,那可以说是人人爱看。

乙 当然喽,它是第一才子书嘛。

甲 对。

乙 《三国》这套书可以说是百读不厌。

甲 我认为这个“百读不厌”哪,还说明不了《三国》好。

乙 哦?应当呢?

甲 《三国》这部书啊,可以说是千读不厌,万读不厌,甚至是永读不厌。

乙 就是您多咱看,多咱爱看。

甲 我有亲身体会呀。《三国》这部书,我看过七百多遍。

乙 多少遍?

甲 七百多遍。

乙 七百多遍?

甲 啊,至今我还没有厌烦,还想看。您算我由打五岁就看过。我是五岁看《三国》,在八岁那年,就给各大学文学系去讲课。

乙 您哪?

甲 这是多少年的事啦!

乙 五岁看《三国》?

甲 对!

乙 八岁到各大学文学系去给人讲课?哎呀!这可真不简单呢!你这是奇迹呀!您是神童啊!

甲 这可不敢当。

乙 这是神童,神童!

甲 不敢当。

乙 您算五岁的小孩子,他还不开知识呢?八岁就给人讲课?

甲 我很聪明。

乙 我们院里那孩子十八岁了,天天尿炕。这玩儿真是!

甲 当然了,人跟人就是不一样。但是这些年呢,我也很苦闷。

乙 怎么?

甲 我很想找一位喜爱《三国》的人,我们在一起研究研究。可惜呀,至今没有遇到过一位。我很遗憾。

乙 这个?你死心吧!谁也不敢跟神童坐在一块儿聊《三国》!那不找难看嘛!找不到!

甲 哎呀,据说啊,当然啦,既然据说嘛,就不是什么完全可靠的事儿啦!据说你对《三国》好像是有点研究。

乙 不!我可不行!不行!不行!千万你可别听别人的!

甲 你看过《三国》没有?

乙 唉……

甲 看过没看过吧?

乙 我那还叫看《三国》嘛!你要问我看过没看过,这个也难讲,演员嘛,许我们不说这套书啊,可不许我们不看,但是我那个看《三国》还叫看吗?

甲 您看过有多少遍?有没有记载?

乙 没有。我也不像您这样的细心,看一遍记一遍。拿过来就说“七百多遍”。我这看完了,往脖子后头一扔,那就完啦!那还叫看《三国》吗?

甲 大概齐看过有多少遍?说的上来吗?

乙 反正大概齐《三国》这部书啊,我能够默写!

甲 哎……您能背着把《三国》写下来?

乙 写不好!这二年脑子也不行啦!有时也丢三落四啊,迟啦!

甲 哎呀,真是高人哪!

乙 不高!一米七。

甲 我请问,您全看过什么《三国》?这个“金批”《三国》看过吗?

乙 金圣叹哪!

甲 毛批?

乙 毛宗刚啊!

甲 御批的?

乙 乾隆啊!这你问不住我!对咧,我要叫你问住了得啦!那我就甭出国啦!

甲 噢?您还出国?

乙 怎么着?

甲 就您这样还出国啊?

乙 啊,许你给人讲课,不兴我出国。反正咱俩吹呗,也没有枪毙的罪过!

甲 刚才,我说我呀,五岁看《三国》,八岁给人讲课,这的确是事实。因为我这个人呢,说话比较直爽,坦率,有一句说一句。的确,我给人讲过课嘛,我不知道您这“出国”是不是真的?您这个,真是不好让我相信。啊?您出过国吗?

乙 没有。

甲 没有?

乙 到国边儿上又回来啦!

甲 这一说您对《三国》也很爱好?

乙 不行,不行。

甲 “金批、毛批、御批”,您全看过?

乙 都看过呀!

甲 有一部“苏批”的看过吗?

乙 什么批?

甲 “苏批三国”呀!

乙 苏批?

甲 就是苏文茂先生批的“三国”!

乙 没有!您说这日本人批的“三国”呀?没看过!

甲 我告诉你“苏文茂先生”是日本啦?啊?

乙 您听这人这名字这不是!

甲 不!苏文茂先生是中国人。

乙 没有的话!我们中国人,普通都仨字儿的名字,起码俩字儿复姓,才四个字儿。你像这个人——苏、文、茂、先、生,日本人名字,大多数五个字儿的多。

甲 一听这位说话呀,就知道他没学问。噢!您认为“苏文茂先生”是五个字儿的名字?那就错啦。此人姓苏,名文茂,加“先生”两个字,这是我们对他的尊重。

乙 啊,不是五个字儿?

甲 不是。

乙 苏、顿号、文茂,逗号,先生,句号。

甲 好嘛,这位是标点符号的浪费者,您瞎点什么呀?就是苏文茂。您见过这位作者吗?

乙 这个还活着?

甲 这叫什么话呀?苏文茂先生活的很健康。

乙 是啊?

甲 您想见一见吗?

乙 哎呀,我太需要见了,我得学习学习嘛,向他!

甲 太好啦!既然你抱着这样态度嘛,可以见一见,来来,握握手。

乙 怎么意思?

甲 自我介绍一下啊,我就是苏文茂。

乙 啊,阁下就是苏先生?

甲 我批的《三国》你没看过?

乙 没有。

甲 哎呀!遗憾!

乙 遗憾?

甲 没看过“苏批”《三国》呀?你是终身遗憾哪,甚至你是死不瞑目啊!

乙 死不瞑目?

甲 就是你死了,也闭不上眼睛啊。

乙 那我得赶快买一套看看哪!

甲 恐怕现在买,买不到啦!

乙 哟?怎么?

甲 刚才新华书店给我来个电话,说这个书已经全部卖光啦。当然印的是不少啦,因为需要的人太多。将来还要继续印,恐怕出版得过年了。

乙 一时半时我还闭不上眼睛。

甲 你要想提前知道“苏批三国”主要的内容,今天趁着作者在这儿,咱们可以研究。

乙 我可不敢说研究。我是跟您学习呀!

甲 别客气。反正这么说吧,你有不懂的事情,只管来问我,啊。

乙 哎,哎!

甲 当然喽,那么,万一我要是有哪点不太清楚的地方,还要向您来学习哪。

乙 万一,也就是不可能的事儿。

甲 这么办吧!我先提个问题,您说这个《三国》,“三国”这俩字嘛,是本书的标题。

乙 对。

甲 我们知道写一篇文章啊,标题很重要啊,它必需要概括全文。这个“三国”这俩字怎么讲?它为什么叫“三国”?

乙 您就问,说为什么叫“三国”?

甲 它跟内容有没有联系?

乙 有哇。魏、蜀、吴嘛!

甲 魏、蜀、吴?

乙 哎,魏、蜀、吴,争汉鼎。北魏、西蜀、东吴。刘备、孙权、曹操嘛。鼎足之势,谓之“三国”。

甲 哎呀,那就不对了。

乙 怎么啦?

甲 我们知道有“十八家诸侯讨董卓”,它为什么不叫“十八国”呢?

乙 那不行啊,它还没成事啦!

甲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为什么不叫“一国”呢?为什么就叫“三国”,原因何在?知道吗?

乙 这点儿我就答不上来啦!

甲 不知道为什么叫‘三国”?

乙 那么您说,为什么叫“三国”呢?

甲 就因为这部书啊,带“三”字儿的目录多,因此叫“三国”。

乙 带“三”字儿的目录多?

甲 对啦。

乙 有几个带“三”字儿的目录啊?

甲 有几个?太多啦!

乙 您简单地介绍几个。

甲 一翻篇几头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有三字儿没有?

乙 有哇。“桃园三结义”嘛,人所共知啊。

甲 最末一回,也就是一百二十回——“降孙皓三分归一统”有“三”字儿没有?

乙 有。

甲 “刘玄德三顾茅庐”。

乙 有。

甲 “诸葛亮三气周瑜”!

乙 有。

甲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乙 有,有。

甲 “屯上山关公约三事”、“公子刘琦三求计”。

乙 有。

甲 “陶恭祖三让徐州”。

乙 有。

甲 “三出祁山”。

乙 有……您先等一会儿。哎哟,差点儿没滑过去呀?几出祁山哪?

甲 “三出祁山”。

乙 没听说过!“六出祁山”。

甲 二三如六。这你不懂。

乙 乘法呀?

甲 还有“三伐中原”。

乙 不“九伐中原”吗?

合 哦,三三见九!

乙 他这算术还不错。

甲 是不是带“三”字儿的目录多?

乙 还真不少。

甲 刚才我说的这是明扣儿,属于本书的小标题。我们要谈到暗扣儿,这里边带“三”字儿的更多啦!

乙 还有什么暗扣儿?

甲 这里边有“三丑”、“三俊”、“三匹驴”、“三张断三乔”、“三个不知道”、“三个做小买卖的”、“三不明”、“三不知去向”。

乙 您等一会见。怎么《三国》里还有三个做小买卖的?

甲 啊,对呀!还是主要人物。他们的出身历史,是小商。

乙 《三国》里头?

甲 做小买卖的。

乙 头一位,谁做过小买卖?

甲 头一位就是刘备。

乙 刘备,刘玄德?他做过小买卖呀?

甲 卖过草鞋。

乙 就穿着的那个草鞋呀?

甲 哎,对呀!

乙 《三国》里头有吗?

甲 当然啦!那不是由曹操嘴里说的嘛,说他是织席贩履小儿。刘备,织席贩履小儿。履乃鞋也!

乙 甭上口啦!还“鞋”呢?就是草鞋。

甲 哎,卖过草鞋。

乙 第二位是?

甲 第二一位就是张飞。

乙 张飞做过什么买卖呀?

甲 张飞卖过肉。

乙 张飞是卖肉的?

甲 张飞是涿州范阳郡的人。他是那儿的屠户,叫张飞,卖肉的。您如果要不信的话,您到涿州附近去打听,有个屠户张家那就是张飞的后代,在涿州附近有个小地名儿叫张飞店,大概您听说过。这个“张飞店”就是当初张飞卖肉的门市部!

乙 是啊?

甲 “张飞店儿”嘛!

乙 第三一位谁做过买卖呀?

甲 第三一位就是赵云。

乙 赵云?

甲 赵云赵子龙。

乙 他做过什么买卖呀?

甲 他卖过年糕。

乙 赵云卖什么?

甲 卖过年糕啊!

乙 赵云卖年糕?您要说刘备卖草鞋,张飞卖肉,这个我不跟您抬啦。你要说“赵云卖过年糕”,这咱们得抬啦!据我知道赵云他没卖过年糕。

甲 依您说呢?

乙 赵云是世家子弟。

甲 噢,依你说嘛,赵云是卖柿子的。

乙 哎……谁说的?谁说卖柿子?世家子弟。

甲 “世家子弟”怎么讲?

乙 也就是说赵云他们家是辈辈出做官的。

甲 不对,不对。卖年糕的。

乙 《三国》里头有吗?

甲 这个呀,《三国》是没有。

乙 你怎么知道他“卖年糕”啊?

甲 哎,我是专门研究三国啊,我为了考证这一点,我翻了多少书,观摩了多少出戏,最后在一出戏里边,证实了这一点。才知道赵云、赵子龙的确是卖年糕的。

乙 什么戏呀?

甲 有这么出京戏,叫《天水关》听过吗?

乙 收姜维?

甲 哎,对。姜维唱的几句流水板,把赵子龙这点儿家底儿,全给抖搂出来了。后人才知道他是卖年糕的。

乙 哦,姜维是怎么唱的?

甲 这样唱的。

乙 您学一学。

甲 (唱)“这一般,五虎将俱都丧了,只剩下那赵子龙他老迈年高!”说赵子龙是“老卖年糕”。也就是说一辈子没卖过别的。这个“老”啊,就当“总”字儿讲。

乙 是啊,也就是一贯的卖年糕啊。

甲 哎,对对。

乙 连“驴打滚儿”都没卖过呀?

甲 没有,没有。赵子龙是“老卖年糕”。

乙 好!您这是“醉雷公”!

甲 这话怎么讲?

乙 胡批呀!您这是在哪儿听来的?不像话呀!

甲 怎么不像话?

乙 哎呀,不错!姜维是唱过这么两句,说“赵子龙老迈年高”并不是他“卖过年糕”啊,而是说他岁数大了。这个“迈”不是买卖的“卖”!一个千万的“万”字儿,加一个“走之儿”。年高迈嘛!

甲 大概你这是错误!我这是正根儿!

乙 哦!正根儿在他这儿!

甲 那没错。

乙 那么你说,还有一个什么“三不知道”?这是怎么个意思?

甲 《三国》里边有这么“三个”不知道。要提起来呀,恐怕在座的,谁也不知道。

乙 这也不能绝对。我就许知道。

甲 您哪?您未必知道。

乙 您可以问问嘛!

甲 问问您啊!东吴的水军都督姓什么,叫什么?

乙 那怎么会不知道哇!姓周名瑜,宇公瑾哪。

甲 这个我们全知道喽,他姥姥家姓什么知道吗?

乙 他姥姥家?周瑜他姥姥家?

甲 就是他外祖母家里头姓什么,说的上来吗?

乙 不知道。这……这真不知道。

甲 诸葛亮姓什么?叫什么?

乙 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龙”。

甲 他姥姥家姓什么知道吗?

乙 那更不知道啦!

甲 张飞姓什么?叫什么?

乙 姓张名飞,字翼德呀!

甲 他姥姥家姓什么知道吗?

乙 你怎么净问他姥姥家呀?

甲 哎,咱进一步研究啊。这就是“苏批三国”主要论点之一。

乙 啊,这是主要的地方。

甲 当然啦!这地方深啦!

乙 这个我需要知道知道。那么你说周瑜他姥姥家姓什么呢?

甲 周瑜他姥姥家,姓“既”。

乙 姓既?

甲 既氏生的周瑜。因为过去呀,女人出嫁以后就不叫名字啦,姓什么什么氏。姓张,张氏;姓王,王氏。周瑜他母亲是“既”氏,也就证明他姥姥家姓“既”。

乙 啊?诸葛亮他姥姥家姓什么?

甲 姓“何”呀。何氏老太太生的诸葛亮。

乙 三国里有吗?

甲 有啊。

乙 哪个目录上?

甲 《三国》里边第五十六回,“三气周公瑾”的那段。周瑜临死的时候,不是对天说过嘛!

乙 说什么来着?

甲 他说:“既生瑜儿何生亮?”知道怎么讲吗?

乙 不知道啊。

甲 “既生瑜儿”就是既氏老太太生的周瑜。“何生亮”——何氏老太太生的诸葛亮。这要不通过讲,谁懂啊?

乙 啊,“既生瑜儿,何生亮?”就是既氏老太太生的周瑜?

甲 对。

乙 何氏老太太生的诸葛亮?

甲 完全正确。

乙 好,好!您这是狗带嚼子——

甲 这话怎么讲?

乙 胡勒呀!这叫什么呀?

甲 我说您这什么语言哪?

乙 您这都在哪儿学来的?不像话呀?

甲 怎么不像话?

乙 不错。周瑜临死的时候,对天长叹说过这么两句,说“既生瑜儿,何生亮”啊,他是既然有了我周瑜,何必再有个诸葛亮啊?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呀,周瑜他是嫉妒。人家是这么样讲的。

甲 哦,不对不对!大概你这是错误。

乙 那么这正根儿呢?

甲 我这是正根儿。

乙 还在他这儿哪。

甲 那没错。

乙 张飞他姥姥家姓什么?

甲 张飞他姥姥家姓吴,吴氏老太太生的张飞。

乙 “三国”里有?

甲 这“三国”没有。

乙 你怎么知道的?

甲 在街面儿上有一句俗语儿。

乙 什么俗语儿啊?

甲 说这个人他是“无事生非”。那就是“吴氏老太太生的张飞”。

乙 吴氏生飞?

甲 这句话流传多少年啦!啊!这完全可靠。全说嘛,“吴氏”生非!他怎么不说“吴氏”生“干”?

乙 什么叫“吴氏生干”哪?

甲 哎,我要说“蒋平”他姥姥家姓吴,那胡说八道。张飞他姥姥家姓吴。

乙 没听过有这么一句“吴氏生干”,没有!反正这“无事生非”呀,我打小我就听说过。一来在街面儿有这么说的,“你这人吃饱了撑的!你管那干吗?无事生非呀!”

甲 哎,对对,吴氏老太太生的张飞。

乙 您说这玩儿有点意思啊!

甲 反正今天通过咱们两个人谈话呀,你学习很多东西,以后你经常跟我在一起,因为你呀,懂得还是少。

乙 也不然!我拦你这句话呀!

甲 你还欠研究。

乙 还不是我欠研究的问题,我认为你问的这都不好,不对。

甲 怎么呢?

乙 您绝不该问他们姥姥家。他们姥姥家当然我不知道啦!可你要问三国主要人物他们的直系亲属,本家本姓,这个我都知道。

甲 这个?也不见得。

乙 哎,你要不信,你再问我就许知道。

甲 一家一姓的您就知道?

乙 这都知道?可得主要的问我。

甲 那当然是啦!咱问三国里边一个兵丁,当然你不知道。

乙 是啊。主要人物。

甲 可就提一位呀!

乙 三国的主要人物据我的体会是曹操。

甲 罢了!从这点来看,你对“三国”还是比较有研究的。对!曹操。有的人认为呀,“三国”里边的主要人物是诸葛亮、刘备、关羽,那全错啦!最主要的得说是曹操。就满打这个目录没有曹操出场,但是也有有关曹营的事情。曹操在本书里边,就好像一条线,贯穿着主题。曹操是最主要的人物。

乙 对。

甲 曹操的全名您说的上来吗?

乙 说的上来呀,姓曹名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甲 曹操他爸爸是谁?

乙 曹嵩啊。

甲 曹嵩?

乙 就是《打严嵩》的那“嵩”啊,“山”字头,一个姓高的“高”字儿。

甲 曹嵩他爸爸是谁?

乙 曹腾啊。

甲 曹腾他爸爸是谁?

乙 曹腾他爸爸,曹腾他爸爸……,曹腾有爸爸吗?有!有!有!

甲 这不废话嘛!

乙 曹腾,没爸爸?曹腾打哪儿来呀?

甲 就是啊!

乙 曹腾他爸爸?我告诉你这个呀……这个呀,三国里就到曹腾这儿就完了,往下就没提。曹腾他爸爸是谁?谁也不知道。

甲 你先等一等下结论。你不知道完全可以,你不能说,谁全不知道,如果没人知道,我怎么知道的?

乙 哦,您知道曹腾他爸爸是谁?

甲 当然啦!好嘛!我由打五岁看“三国”,八岁就给人讲课。

乙 对。

甲 我能不知道这个?就为曹腾他爸爸这个问题呀,我召开了几次座谈会,经过讨论,最后肯定出来,曹腾他爸爸究竟是哪一个?知道啦!

乙 那么曹腾他爸爸到底是谁呢?

甲 槽子糕。

乙 槽子糕啊?

如果不行的话再联系我,给我加分哈!

汉鼎笑话(汉鼎贴吧)插图

请教汉鼎繁印篆字体中为什么“桐”与“缺”是同一个字啊

字库的BUG,换角篆 方篆就没问题。

不光是桐,洞也是一样,都变成缺。缺是对的,洞,桐是错的。

几天没上笑话吧,现在格局怎么变了

第二十八集是讲南北朝,全文如下 解读《三字经》(二十八) 钱文忠魏吴蜀 争汉鼎 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画外音》两汉历时年,在这段时间中国发生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对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汉末天下大乱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相争局面,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代,大家对三国相争并不陌生,但三字经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争汉鼎’,最后又是谁统一了中国成立了晋朝,而晋朝又是怎么衰亡的,南北朝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南朝的宋齐粱陈四个开国皇帝都是谁,他们是怎样夺取帝位的,而这几个朝代又为什么都这么短命?

《正文》上讲讲到了汉献帝两汉多年的统治就降下帷幕,在两汉统治中国多年里固然有很多重要事件发生,但有些事件我们必须放到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去看才会彰显出它的特别意义,当时西方罗马帝国强盛,西汉时期大规模开拓的陆上丝绸之路就将遥远的罗马帝国和遥远的东方汉帝国紧密在一起,甚至一直有这个说法,东方传过去的丝绸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为什么,太贵了。丝绸已跟黄金等价,要按分量,一件袍子怎么,多少分量,这么,那就把罗马帝国的黄金等贵金属大量地吸引了过来,这个说法在学术界有争议但一直有这个说法,不管是不是丝绸导致罗马帝国的灭亡,发生在东汉时期的一件事确实影响了整个文明世界的格局。公元一世纪匈奴在汉军的攻击下为南北两部,整个匈奴被击成两部,南匈奴后来逐渐跟中原民族同化,跟中原混居,慢慢融入中原民族;北匈奴向西退却,导致了一场民族大迁徙,匈奴往西跑,西边的民族再往西跑,这么一捋一捋地往西打,强盛的罗马帝国就是被这股巨浪冲垮的。在两汉时期还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影响极其深远的事情,佛教入华。相传汉明帝有一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一个金人一个金颜色的人,顶上有白光在宫殿之间飞行。第二天汉明帝就把这个梦告诉了大臣,问他们这个梦是吉是凶,因为在古代中国有解梦的传统,做的梦一定要搞清它是吉是凶。当时有个大臣叫傅毅,这人以知识渊博著称,就跟汉明帝说,哎呀陛下,您梦见的佛啊。于是汉明帝派遣郎中和博士出使天竺(竹),到印度去,去干嘛呢,摹写佛陀的遗像。因为他想着梦里梦见的人,希望到印度能把佛陀像带回来。后来汉明帝派出的使臣和天竺的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回到了洛阳。他们带回了一些佛经和释迦牟尼的像。而在洛阳就建立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两汉以后中国的历史进入了著名的三国时代。

《画外音》汉末国运衰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已成为一个傀儡,此时中国又起战火,以曹操为首的魏国,以孙权为首的吴国和以刘备为首的蜀国都企图一统天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代,但三字经中为什么把魏蜀吴三国的相争称作为‘争汉鼎’呢?

《正文》三字经用‘魏吴蜀 争汉鼎 三国 迄两晋’12个字讲述了三国到晋这段历史,《三国演义》各种题材的文艺作品,大量的电视连续剧都使大家对这个早就不陌生的三国更熟悉了,这里也就不加铺陈,三国就不讲了,只想跟大家解释一下三字经这一部分第二句‘争汉鼎’,为什么古人把夺取统治权叫夺鼎问鼎争鼎,为什么把确定统治权叫定鼎,把鼎给定下来,这里面反映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些什么内容呢?根据《史记》的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说大禹时就铸了九个鼎,后世也发现了比如商代的这些大鼎,西周时期的大鼎,这些都是王室的宝器。也就是说这些大的鼎只有王室才有权拥有和使用,久而久之宝鼎成了国家的象征,成了镇国重器。一个国家倘若保护不了你的鼎,倘若你的鼎丢失了,被别人抢去了,就等同国家灭亡,所以鼎就有了一个象征的意义。大禹在传说中曾收集天下的铜铸了九个鼎,每个鼎代表一个州,所谓的九州。据说夏朝末年夏桀无道,商汤灭夏,前面讲过。夏朝据说也有九个鼎自动飞向了商都,这是民间传说了。那也就说明商汤革夏命顺应天意,连鼎都自己飞过来了,而后来的商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伐纣,这九鼎又归了周,当时传说每只鼎要九万个人才能运得动,所以周武王用了九九八十一万人才把这九个鼎运回了都城镐()京。到了春秋周定王时,楚庄王,前面讲过的春秋一霸,当他兴兵攻打洛水流域一个地方的时候,周定王就派了个大夫去慰劳他,因为周定王已经惹不起楚庄王了,那时周室已经很衰微了,楚庄王很别有用心地问周朝的大夫说,哎,周朝周天子的九个鼎有多重啊。问了这么个问题,而这位叫王孙满的大夫回答说‘周德虽衰 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 未可问也’,我周虽然是衰败了,周天子虽然不再强大了,但天命未改,就是天命还在我周天子,鼎的分量不是你能问的,不许问,而且他还用在德不在鼎等一串话教训了楚庄王,使楚庄王暂(赞)时收敛了自己的野心。所以后来在传统当中一直用问鼎来比喻图谋王位或某种权力,问鼎中原这个词还经常能看到,这就是问鼎典故的来源。所以三字经在这里用了‘争汉鼎’的说法。

《画外音》魏蜀吴三国为争夺天下混战多年,最后虽然曹魏打败了孙权和刘备但却被司马氏家族篡夺了权力,司马氏篡位后自立王朝,史称晋朝,晋朝又攻灭了偏安一隅的蜀汉终于统一了中国,正应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但司马氏的晋朝又能维系多久呢?

《正文》晋朝后来也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并没吸取三国灭亡的教训,他搞错了,怎么搞错了呢?一方面他认为曹魏的王主,曹操的子孙在我发动时好像没什么人帮他,比较凄惨比较孤立,所以司马家族采取什么办法呢,大封同姓王。曹操没封很多,司马家族大封同姓王而且把兵权托付给这些同姓王。他们认为自己司马家族将来遭难,有同姓的人手上有军队可以来帮我,而另一方面晋武帝司马炎本人统一中国后洋洋得意,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政事。司马家族是搞阴谋起家的,司空展司马懿空城计里的样子是满肚子阴谋诡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已成了成语。都是很有心计脑子很好使的,按说司马家族智商不低,那都是聪明人,但或许真的是报应,著名的阴谋家司马炎偏偏生了傻儿子晋惠帝司马衷。这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的痴呆皇帝,从小不爱读书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他爸爸司马炎很担心,看到这个儿子怎么这样啊,我们家是代代聪明,就是靠琢磨琢磨把曹魏琢磨没的,怎么生了这么个儿子,很担心他保不住晋朝的基业,老爸不放心。但又一想万一我的儿子万是大智若愚呢,他没想到他儿子是大愚若愚,就来个测验想看看司马衷的思维能力,老爸出了几道题叫他三天交卷,三天后傻儿子交卷了,回答的井井有条见解深刻,论断明确。老爸一看,我儿子真是大智若愚啊,好,比我还强。看,多深沉啊,会装傻。实际上是司马衷的夫人,姓贾,后来成为皇后。一看皇帝要来测验自己的丈夫了,赶紧把题目拿过来,赶紧偷偷找了几个有学问的老人家帮他答题,是作弊的结果。但这个作弊瞒过了晋武帝,晋武帝就以为这个儿子太可靠了,表面很傻内心清楚,这种人是真厉害的,是吧,所以就把王位给了他。他继位后,这个晋惠帝就闹出很多笑话。

《画外音》如果晋朝在统一中国后能励精图治养息民生也是天下百姓之大幸。因为中原大地历经多年战乱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然而晋武帝司马炎夺取天下后不管百姓疾苦只图自己享乐,那晋惠帝继位后又做了些什么荒唐事呢,这样的人当皇帝晋朝的天下能坐稳吗?

《正文》这个皇帝在历史上有个外叫皇帝。有一年夏天他带着很多随从到里玩,走到一个池塘边就听见呱呱呱青蛙叫,一般人反应是什么?你叫就叫呗我归我走,要么我逮两个玩玩,也是个办法。这晋惠帝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是脑子好的人那是很深刻的,如果是脑子不好的人,那就连都不算,他问旁边的随从,呱呱呱叫的那些东西它是为公啊还是为私啊。旁边的随从一看这叫什么问题,不知怎么回答,但你是皇帝不答也不行,就说,陛下,在公家地头里叫的它就是为公,在私人地里叫的它就是为私。于是他很高兴,觉得自己公私分明,这么一皇帝。最有名的一件事情也是这皇帝闹出来的,有一年闹饥荒老百姓没饭吃,饿死的人遍地都是,有人就报告晋惠帝,说不得了啊陛下,天下大乱,老百姓没饭吃了。这皇帝说,哎,没饭吃干嘛不吃肉糜啊,就是肉剁烂了煮的肉粥。就这么一个皇帝,野心家一看这么个傻皇帝谁不动脑筋啊,心里的野心原来只有一点点现在变成一堆了,被他勾起来了,所以赵王司马伦就把皇帝给软禁起来自己称帝了。而这个赵王司马伦也给我们留下一个成语叫狗尾续貂(刁)。狗尾续貂现在我们怎么说,我很差,我跟在您后面,实在是我是狗尾巴您是貂,我不行。当时情况是什么,这个赵王司马伦把皇帝给软禁了后就大封同党为官,当时当官的头上的帽子是用貂尾巴作装饰的,清朝为官的帽子上是翎子,有貂尾就算是官。封得太多了,当时的环境虽没污染可也没那么多貂啊,所以只能用狗尾巴装到帽子上,我也是官,表面看去差不多,这就叫狗尾续貂。公元年11月17日傻皇帝吃饼中毒而死,各地的诸侯王为争夺帝位展开了残酷的厮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八个姓司马的王,当初以为封同姓为王就可以保护王室,现在恰恰是这些手握兵权的诸侯王开始争夺帝位。公元年东海王就立了皇帝的弟弟司马志为晋怀帝,就在这个时候外部的五胡乱华也开始了,匈奴,鲜卑,羯(节),氐(低 地 抵),羌五族开始把中华给冲了,公元年北方的匈奴贵族刘冲攻陷了洛阳杀了晋怀帝,接着又攻下长安杀了晋灵帝,因为紧接着又立了一个帝,又马上给杀了。到这里西晋灭亡。西晋是亡在匈奴族北汉王的手上,西晋总共不过祖孙四代50来年。西晋灭亡后一部分人南渡就形成了东晋,北方中国陷入了五胡十六国。

《画外音》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节),氐(低 地 抵),羌,十六国是指前后出现的十六个割据,他们之间以极其残的手段攻来打去杀人如麻,使中国北方陷入了水深火热的战乱之中,而逃到南方的晋朝王族在南京建都,史称东晋。至此中国再次形成南北的格局,史称南北朝。

《正文》三字经先讲了南朝‘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宋齐粱陈。东晋的晋安帝在位22年被自己的将军刘裕谋杀了,继位的晋公帝也被毒杀。公元年刘裕又接受了禅让做了皇帝,这个禅让一看就是假的。他就是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生于公元年死于年6月26。这人从小母亲就没了,他爸爸因家境贫寒就曾打算把这个儿子扔了。刘裕长大以后,‘雄节有大度 身长七尺六寸 风骨奇伟 不事廉隅小节’《南史-武帝本纪》。堂堂一个伟男子,不拘小节,是个很厉害的人。他对继母也非常孝顺,刘裕因为从小家境困难不识字,只认得几个,主要干什么呢,编草鞋织履为生。但谁都没想到后来他居然当了开国皇帝,当时人称他为寒人掌权,不过刘裕这人很残,他在中国历史上开了个先例,什么先例,把前朝的子孙斩草除根。这是过去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杀掉个把是有的,没有斩草除根的,刘裕把东晋的皇帝全部杀光一个不留。他这样做当然最终一定会得到报应的,刘宋,宋齐粱陈,南朝的第一代,传了七代皇帝一共60年,到宋孝武帝在位时被禁军首领萧道成篡位,萧道成,齐高帝,公元-年,在位4年,姓萧的,齐粱都姓萧。这就是齐朝。刘裕的直系子孙刘准一门被灭时,因为他爸开了灭人家前朝子孙的先例,所以在南朝都灭,每代皇帝都是如此。刘裕的子孙流泪说了句非常凄惨的话在历史上很有名,‘愿身后世世勿复生帝王家’,但愿我以后生生世世在也不要生在帝王的家里了。刘裕一门被他自己的禁军首领萧道成斩草除根灭光。齐朝更短,只有24年就被同宗的萧衍夺了位,齐粱是一个宗的夺位,改国为梁,而这个萧衍,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就是鼎鼎大名的阿弥陀佛皇帝,吃素皇帝,也叫佛教皇帝。

《画外音》刘裕原为东晋大将军,他篡得帝位后竟把东晋的皇帝满门杀光,但只过了60年刘裕的禁军首领萧道成篡位,变宋为齐,又把刘裕的子孙满门杀光,这正应了民间所说的一报还一报,然而仅过了24年萧道成的齐朝又变成了梁朝,那这位也姓萧的梁武帝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正文》萧衍,梁武帝,公元-年,寿满高的,82岁。他是多才多艺学识广博,他的军事才能在整个南朝,南北朝时可说是翘首,不一般的,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非常突出,史书上对他的才华给予了大量赞誉之词。所谓‘少时习周孔 弱冠穷六经’把儒家经典都读完了。即位以后‘虽万机多务犹倦不辍手 燃烛侧光常至午夜’,虽然公务很繁忙但是一直读书,要读到午夜的。那这当然是个非常刻苦的人。他从小聪明早就有名声,他当时和七个人,七个朋友一起被称为八友。这8个朋友在中国历史上各个都是顶尖才子。萧衍非常节俭,史书上讲‘一冠三年 一被二年’,一顶帽子要带三年一条被子要盖两年。大家要知道中国传统当中很多皇帝衣服是不洗的,没有洗衣服的概念,穿了就扔,所以他是个很节俭的皇帝,不讲究吃穿,每天经常只吃一顿饭。他对各种底下官员的考核也抓得很紧。但他也有个致命弱点,疑心病太重。他老怕开国功臣要夺他的皇位,就变相用各种手段把好多人给逼死了,有一种手段就是经常骂,比如沈约,那么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当年的八友之一,没当皇帝时八个哥们之一,就老被他骂,骂骂骂骂就把沈约给骂死了,他用各种方法把功臣给逼死,对功臣也非常地吝啬但对皇室又非常慷慨,所以导致底下的功臣心里不服。

《画外音》梁武帝的皇位是篡夺来的所以怕别人也篡他的权,就患上了严重的疑心病,用各种方法害死许多功臣。由此可见早年的梁武帝是相当残的,但也许梁武帝对早年的行径心有愧疚后来开始信佛,历史上笃信佛教的皇帝很多,但像梁武帝这样信佛的却绝无仅有,那梁武帝信佛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

《正文》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个信佛的皇帝,而且他动不动还把自己施舍到庙里当和尚,比如公元年他就到了同泰寺,非常著名的一个寺,在里面当了三天住持和尚,皇帝施舍进去了怎么办,国家没皇帝不行啊,你活着又不能立新的,就得国家把他赎出来,要花论亿的金钱把他给赎出来继续当他的皇帝。过两天他又把自己施舍出去,又到庙里了,那就还得国库掏钱赎,所以南朝时寺庙极度富裕,皇帝这样的信佛就导致他晚年没有心情管理朝政,他潜心研究佛教理论,在这方面非常有造诣,他对佛学研究很精深,汉字当中起码有一个字就是梁武帝造的,这个字说起来有点怕人,魔鬼的魔。原来魔鬼的魔在汉字中是磨豆浆的磨,石磨的那个磨,因为它是梵文‘嘛啦’的译音,梁武帝知道梵文的意思,就是比较可怕的那种东西,所以他把下面改成一个鬼字,魔不就是鬼嘛,这个字就是梁武帝造的,梁武帝之前没有这个字,如果考古出现了这个魔字,就可断定一定是梁武帝之后的年代,梁武帝之前的中国人不知道这个字的写法的。梁武帝在位48年,也很长寿,活到86岁。但由于他晚年的这种非常奇怪的行径,就导致他误用了一个人,侯景,就有了后来的侯景之乱,正因为误用了这个人梁武帝在86岁之年以帝王之尊被活活饿死在台城里,是被饿死的。这也导致南朝实力大大受损,后来隋朝攻灭南朝的根子也在这里。后面当然还有陈。

《画外音》梁武帝死后仅仅8年萧姓的天下就又被篡夺了,篡位的人就是南朝宋齐粱陈中的最后一位皇帝陈霸先。宋齐粱三个朝代都是短命的,那陈朝的命运又将会如何?

《正文》陈的国力就更弱了,公元年陈霸先篡夺了萧粱的建立了陈朝,自己称为陈高祖。陈朝是南朝最弱小的朝代,这个弱小的朝代传了五代后出了个以荒唐著名的皇帝陈后主。陈后主叫陈书宝,生于公元年卒于年。这个陈后主的特点是‘生深宫之中 长妇人之手’魏征《陈书》。魏征的说法不错,这陈后主的确很荒唐,那时有个很有名的美人叫张丽华,本来是个很穷苦人家的女儿,父兄都是以编草席为业的,陈后主为太子时张丽华被选入后宫,入宫时只有10岁,是陈后主一个姓孔的妃子的侍女,这陈后主荒唐到什么地步,陈后主有天到孔妃那里去撞见了张丽华,大惊,怎么那么漂亮一个人啊,就盯着她看,然后扭头去找孔妃,对她讲‘此国色也 卿何藏此佳丽 而不令我见’,他去兴师问罪。跟孔妃说,啊,刚才我看见那小女孩是天姿国色啊,你干嘛藏着这么一个佳丽不让我看见啊。孔妃回答说‘妾谓殿下此时见之 犹嫌其早’,妾以为啊,殿下你那么早见到张丽华,时间还太早了点。为什么,因为才10岁。在陈书宝眼里国家大事跟他没关,他就是一个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这么个人物,他认为作诗作曲是他的正业,和那些美丽的嫔妃一起喝酒游夜,为她们作诗是自己的本业,管理国家是他的副业。当隋兵攻到城下攻进宫里时发现,告急文书居然连拆都没拆就被扔到床底下,陈后主竟荒唐到这个地步。而陈后主对作为一个皇帝的尊严是没有概念的,一看隋兵杀进来就和张贵妃孔贵妃三个人抱成一团躲在一口井里就是不出来,最后还是隋兵用绳子把他们一一给吊上来,当隋文帝听到一国之君如此的不顾体面大吃一惊,因为按照当时的风尚,你要么就跟我打一仗,要么就投井而死,他又不投井,找一口干井躲在下面,躲在下面还带着两个贵妃,你一个人躲就完了吗。所以陈后主基本上是把自己当作一个风流才子,当作一个诗人骚客,亡不亡国无所谓,体面不体面无所谓。南朝的历史一共年。那关于北朝三字经说了些什么,请听下讲。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汉鼎笑话(汉鼎贴吧)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