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崇祯皇帝笑话(崇祯说了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历史上只有两个皇帝穿打补丁的衣服一个真节俭,一个是真败家,他们是谁呢?

在古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老百姓穿打补丁的衣服乃司空见惯之事,但你可能没想到,中国历史上竟然有皇帝也穿打补丁的衣服,而且一共有两个皇帝,一个是明朝的崇祯皇帝,另一个是清朝的道光皇帝。

虽然同是打补丁,但这两位皇帝的节俭成效却大为不同。

 真心节俭的崇祯皇帝

明朝末年,大明帝国群敌环伺,外有满清铁骑逼迫,内有李自成农民军起义,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而明朝财政早就捉襟见肘,因发不出军饷,士兵哗变时有发生,让本已岌岌可危的大明帝国随时有倒塌的危险,急得崇祯30多岁便满头白发。

为了筹集军饷,崇祯皇帝先是号召群臣募捐,共渡国难,结果明朝大臣不是哭穷,就是耍赖,有的像铁公鸡一样一毛不拔,有得捐几十两糊弄了事,有的故意到街上卖家当以示清贫,一个个跟戏精似的,就连崇祯的老丈人都连哭带闹不愿意带头大额捐款。

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当掉宫里的银器等充作军饷,极力缩减宫廷开支,并以身作则,厉行节俭,一件龙袍穿多年都不换,龙袍里的衣服、裤子、袜子到处打着补丁。虽然崇祯是个急性子,但他走路的时候都比较慢,因担心走快了会把打补丁的裤子飘露出来,被大臣们看到了笑话。

不仅崇祯皇帝节俭,皇后宫妃服饰、餐饮等一切从简,崇祯衣服的补丁也由皇后亲自修补,最不可思议的是,皇后亲自带领宫女们织布,自己做衣服,节省一切开支,尽可能少花国库银两。

所以崇祯皇帝属于真节俭,也纯属无奈,因为晚期的大明帝国是真穷。但即便如此,还是无法挽救明朝亡国的悲剧。

实为败家的道光皇帝

清朝道光皇帝1820年继位,上任伊始,为革除积习、整顿奢靡,重振大清帝国的雄风,道光发起了节俭之风,决心减少开支,并以身作则,不仅吃得简单,穿衣也是能省则省,衣服穿破了打补丁继续穿。

只是同样打补丁,崇祯的衣服由皇后包办,一分钱都不用花,而道光皇帝的衣服打一个补丁竟然要花5两银子。5两银子在当时是什么概念?1两银子可以买150斤猪肉,7两银子可以买一亩良田,2两银子够普通人吃一年,5两银子可以买几十件华丽的新衣服,换句话说,打补丁的费用已经大大超过了购置新衣服的费用。

事实上,当时打个补丁只要3文钱(1两银子可以换1000文),之所以要花5两银子是被宫廷内务府的人虚报贪污了,为了节俭而导致高支出,因小失大,属于结结实实的败家行为。

最要命的是,看到道光皇帝打补丁,底下大臣也跟着效仿,不管裤子有没有破,纷纷在膝盖处打上补丁。为了“高仿逼真”,很多官员拿自己崭新的袍褂去换回旧的穿,甚至有人出高价买一条有补丁的裤子。一时间,帝都旧衣铺里的破衣服成了抢手货,到后来旧袍褂的价格竟然比新的还要高几倍!

结果朝堂之上,一群穿得破破烂烂的大臣在一起开会,乍看上去像是丐帮大会,实在是滑之大稽。

客观上讲,道光皇帝也是真心想节俭,事实上他也努力在做,在位30年,宫廷开支每年不超过20万两,对比老妖婆慈禧掌权后的每年40万两,已经做得不错了。

崇祯皇帝笑话(崇祯说了什么)插图

史上最悲情的皇帝崇祯,你怎么看呢?

对于明末崇祯皇帝,人们褒贬不一。褒者,认为他勤政节俭、励精图治,非亡国之君;贬者,认为他刚愎自用、自毁长城,乃咎由自取。

那么,真实的崇祯皇帝是什么样子?

先来看看他的敌人,李自成和顺治皇帝对他的评价。李自成进军北京前写了一篇檄文,名为《檄明臣庶文》,文中提到: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崇祯皇帝并不是昏君,只是被孤立和蒙蔽了;大臣们都藏有私心,拉帮结派,忠诚和公正的人太少。”

清军入关后,清廷重新改造了崇祯墓地,之后顺治皇帝命人立了一块神道碑,碑文内容为:

“庄烈悯皇帝励精图治,宵旰焦心,原非失德之主。良由有君无臣,孤立于上,将帅拥兵而不战,文吏噂沓而营私。”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崇祯皇帝励精图治,并不是失德之人,只是因为大臣们藏有私心被孤立了,而且将帅拥兵自重不积极作战,文官们互相攻讦诋毁,只为结党营私。”

可以看出,无论李自成,还是顺治,对崇祯的评价都不错,尤其是顺治对崇祯充满了同情和认同,据说他在“参拜”崇祯陵墓时,竟然失声大哭了起来,高声呼喊:“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

一般后朝对前朝皇帝都是极尽抹黑之能事,比如唐之于隋,汉之于秦。能得到敌人的这番评价,足以证明崇祯是一个人品过硬、比较称职的皇帝。

俗话说得好,“最了解你的人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相信李自成、顺治对崇祯的评价是最接近真实,且相对客观的。

事实上,崇祯口碑不错,是因为他有举世公认三大优点:

一、勤政

根据《思陵勤政记》记载,崇祯平均每天工作14到16个小时,经常通宵达旦批阅奏章,遇到军情紧急时连续几昼夜不能休息。在位17年,除了应免日期之外,几乎从没缺席一天视朝,直到亡国前一天,还在坚持朝议。在他的日常生活里,只有办公两个字,有空还要参加日讲和经筵,从不应付。

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导致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宫廷也没有歌舞表演什么的,几乎断绝了女色,没有时间,也没有那个心思。论勤政程度,崇祯在中国皇帝中绝对可以排进前三名。

二、节俭

历经明神宗、明熹宗两朝的折腾,到崇祯登基的时候,大明财政已经出现巨大亏空,国库空虚。因此上任伊始,崇祯便号召群臣厉行节俭,并一直以身作则。当政17年,宫中没有进行任何新的营建,坚持每月吃十次素食。

为了节省开支,堂堂皇帝甚至穿打补丁的衣服,以至于他走路的时候总是很慢,担心走快了龙袍里边打补丁的衣服会飘出来,被大臣看到笑话。不仅皇帝如此,皇后也是躬身节俭,崇祯衣服的补丁就是周皇后亲自打的,而且带领宫女们自己织布纺衣,尽最大可能节省宫廷开支。

三、有气节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大明祖训,崇祯牢记并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祖训。李自成进军北京前,曾写了一封信给崇祯,大意是愿意割据一方为王,继续尊奉大明正统,并协助明军攻打后金军。

事实上,这对大明来说是绝对的利好,如果答应,极有可能不会亡国,但崇祯不能接受割地的条件,坚决反对。北京城破之前,本来他有南逃南京另组政权的机会,可他宁愿选择留下来守护列祖列宗,最终自缢殉国,展现了不屈不服的态度和“君王死社稷”的担当。

康熙皇帝到底是讲了崇祯皇帝的什么笑话

一是崇祯皇帝修大内,要用建极殿后阶的一块巨石为基。这庞然大物,高厚数丈,是从外地经运河运抵通县,再人挽马拉,耗时费赀,移至紫禁城中建极殿的。现在,要将它运到大内,另派新用场,这可难坏了一帮工匠。因为,石大门窄,无法进宫,石又断不能切开(切开石则无用),门又断不能拆掉(破坏风水龙脉,谁敢担待)。将作部门只好 启 奏崇祯皇帝,说这块石头不肯进午门,今请示陛下,除非破门而入,否则不知如何处置是好?崇祯皇帝大怒,当即吩咐:真是岂有此理,朕要用为良材,竟敢抗命不从。将它捆起来,打六十御棍!不知是不是崇祯气糊涂了,还是平时这样下令惯了?反正皇帝的话是 金口玉言 ,谁敢抗命?下面有只好硬着头皮,着人扛着御棍,去打那块巨石,一顿暴打后,石头依旧,御棍却打断了不少。可也不知是否真有其事,还是有人故意编排?

二是崇祯皇帝学骑马,当时,边关战事吃紧,崇祯要偃文修武,身先士卒。兵部尚书建议,先掌握御马之术。会不会打仗无所谓,检阅三军,皇帝骑在马上,接受山呼万岁的场面也是很壮观的。崇祯皇帝动心了,决定先练骑术。可怜崇祯皇帝从小长在深宫中,何时学过骑马?皇帝学骑马是件大事,选了个良辰吉日,牵来匹良种骏马,派了位优秀骑师。上马时,两人执辔、两人捧镫、两人扶靴,七八个 太监 ,或蹲或趴、或推或抬,刚刚将皇帝送上马背,还未坐稳,就滑落下来。尽管有人接着,尚无大碍。面子上过不去的崇祯,大发雷霆:这是什么破马!如此 不识抬举 ,先将此马打四十大鞭,再罚往边远驿站当差!

讲到这里,康熙不禁感叹:“马犹有知识,石则何所知乎?如此举动,岂不令人发一大噱?总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 玄烨 怕人不信,还说,这是他从宫中当年留下来的明朝太监那里听来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向大明遗留太监调查研究过的玄烨,讲得 言之凿凿 ,振振有词。又有谁知这些大明遗留的阉人,不是为了讨好新主子,而编排旧主人的呢?

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是明朝的人说的吗?

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

往来楚蜀肆猖狂,弄兵潢池无状。

云屯雨骤师集,蛇豕奔突奚藏?许尔军民绑来降,爵赏酬功上上。

这是一首《西江月》词,据说出自明朝崇祯年间的内阁大臣杨嗣昌之口,唯一的记载是在明清更迭之际的一名秀才李馥荣所著的《滟滪囊》一书中。这首词的关键就在前两句,含义是讽刺明末的造反农民们不应该揭竿而起,应该老老实实的等着饿死。

“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这句话实在有些反人类,而且如果真是出自朝廷的代表之口就更是让人义愤填膺了,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就告诫过“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很难想象以儒家学说为根骨的杨嗣昌会公开说出这句话,那么这句话是否真是杨嗣昌所言?

杨嗣昌的主子崇祯皇帝临死前还提醒李自成“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从崇祯的生平来看,他本人或许不堪实务,甚至有过认可军士应该“罗雀掘鼠”的笑话,可崇祯一生节俭,为的就是让治下的老百姓减轻负担,虽然这并没有什么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崇祯作为帝王,他知道应该对治下的老百姓是什么样的态度,即便是对造反先锋李自成和张献忠,崇祯也是一直不停地在试图招安,他信任和提拔的官员至少在态度上要保持一致,即对民要有一定的怜悯之心,杨嗣昌是他最信任的臣子,不可能和崇祯唱反调,说出这种视民为土芥的话。

这首词的背景时间是崇祯十三年杨嗣昌奉命以辅臣的身份出外督师剿匪,他对上的是当时在湖广、四川一带作乱的张献忠,为了发动群众一起配合剿匪,激励部下士气,杨嗣昌许诺抓住张献忠赏银万两、爵封侯,为此发布了一些悬赏榜文昭告四方,其中一些榜文是写给老百姓看的大白话,比如:

此是谷城叛贼,而今狗命垂亡。兴安平利走四方,四下天兵赶上。

逃去改名换姓,单身黑衣逃藏。军民人等绑来降,玉带锦衣升赏。

除此之外,杨嗣昌这位文学大家或许还写过一首寓意如出一辙的

《西江月》

词,大概是留给自己欣赏和抒发胸襟的,又或者是文人宴席上互相交流所做,从语句上来说就正规的多:

不作安分降将,效尤奋臂螳螂。往来楚蜀肆猖狂,弄兵潢池无状。

云屯雨骤师集,蛇豕奔突奚藏?许尔军民绑来降,爵赏酬功上上。

这首词和《滟滪囊》书中记载的词仅仅是第一句有区别,而首句“不作安分降将”

是有来历的,在杨嗣昌之前负责剿匪的是五省督师熊文灿,他是杨嗣昌举荐的,熊文灿的主张是招抚,这个政策也是经过杨嗣昌同意的,并且也顺利的招抚了大批流寇,其中包括张献忠,这也可以算做是杨嗣昌的政绩。

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可张献忠在被招抚后,得到明朝承诺

不拆散军队、有单独驻地、税收自理、不听调、不听宣

等等优待政策的情况下再次反叛,要知道张献忠曾在崇祯八年杀进过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掘过朱家老祖宗的坟墓,这种深仇大恨都对他优待,他还是造反,主持过招抚事的杨嗣昌怎么能够不气愤?

从这个方面来说,杨嗣昌骂张献忠“不作安分降将”

是合适的,反而是《滟滪囊》书中记载的“不作安安饿殍”不合情理,杨嗣昌当时对流寇首脑是区别对待,主要剿灭张献忠,其余部分如罗汝才等是准备继续招降,他不可能以全部视为“饿殍”的态度激怒大多数,这也不符合他内阁大臣需要维持爱民态度的身份。

“不作安分降将”是谴责,是大义,而“不作安安饿殍”

是彻底的蔑视,是不把百姓当人看,前者有出处,有理有据,后者就是把自己放在天下人的对立面,饱读诗书的杨阁部应该没那么蠢。当时掌握着舆论主导权的可是东林党人,非东林党派系的杨嗣昌难道不怕被喷死?“不作安安饿殍”传扬出去,崇祯都保不住他。

不管是“饿殍”也好,“降将”也好,这首词的唯一出处也就是《滟滪囊》,也没有其它佐证,杨嗣昌是否真写过这首词很难判断,他也是一代文学大家,流传下来的著作很多,其中就包括诗集,如果他真写过类似的诗词,他本人的著作里面怎么没有?而且以杨嗣昌的身份,大把的人会愿意帮助他传播著作,“不作安分降将”有奉承的人帮助传播,“不作安安饿殍”也肯定有政敌帮助传播,不可能毫无声息,至于《滟滪囊》书中为什么要写怎么一首词,并且放在杨嗣昌名下,就只能去问作者李馥荣了。

lol版康熙王朝中,陈道明怒斥群臣的 段子台词

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半百,哪个不是朝廷的栋梁,哪个不是朕的儿女亲家。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朕是痛心疾首。

朕有罪于国家,愧对祖宗,愧对天地,朕恨不得自己罢免了自己!还有你们,虽然各个冠冕堂皇站在干岸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朕知道,你们有的人比这七个人更腐败!

朕劝你们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们当中。

咱们这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想想吧,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呢,忘啦!那棵老歪脖子树还站在皇宫后边天天地盯着你们哪!

朕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老想着和大伙儿说些什么,可是话总得有个头哇,想来想去只有四个字(正大光明匾)这四个字,说说容易阿,身体力行又何其难?

这四个字,朕是从心里刨出来的,从血海里挖出来的。记着,从今日起,此殿改为正大光明殿!好好看看,你们都抬起头来好好看看,想想自己,给朕看半个时辰!

《康熙王朝》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

?pwd=90pn 提取码:90pn  

明朝灭亡时,崇祯为何说“此皆文臣误我?

崇祯皇帝影视剧形象

明朝的灭亡是诸多因素导致的。曾有人说过,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却当亡国之运”。其实,明朝的灭亡崇祯也难辞其咎。崇祯即位之初与文官集团共同诛灭了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力膨胀,而魏忠贤恰恰是天启皇帝临终前嘱咐崇祯无论如何也不能杀的。但在崇祯死后,那些得利的士大夫们却说崇祯“独夫授首,何足道哉。”这也就明白崇祯为何如此心凉的说出那句“此皆文臣误我”了。

那么明末的文官集团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在大明覆灭的历史洪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明朝是意识形态立国,文官都自诩是谨遵孔孟之道孝子贤孙,再加之明朝官员俸禄极低,这就导致了文官们一面高唱赞歌一面大肆贪污,所以海瑞“海青天”这样的清官才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怪胎,得以一生颠沛流离。话说当年海瑞给母亲过寿,破天荒的让人买了几斤肉,竟然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头条话题,足见当年做一个清官是何等的“艰难”。

海瑞

有明一朝,在万历之前都是以农业税为主,张居正变法后变为了以工商业税为主,国库开始扭亏为盈,这样才有资本支撑起了“万历三大征”。而明朝中期官商勾结早已十分严重,开征盐税、矿税等工商业税收极大地损害了文官们的利益,于是乎在张居正死后商税逐步取消,万历也成了那个“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文官们终于高兴了,因为朝廷终于“体恤民生”了,而农民又成了纳税大户。到了崇祯年间,由于辽东吃紧、遍地烽烟,崇祯又向农民开征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等税费,直接导致了更多起义的爆发,当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崇祯下招取消三饷,可惜早已没用了。

张居正

大敌当前时,崇祯乞求百官募捐救国,百官装傻哭穷。国丈周奎是个富豪、崇祯想让其带头捐献10万两、好让其他大臣效仿。让太监去问周奎要钱时、他又哭又闹并称没有那么多银子、说的自己是个清廉节俭两袖清风的好官、最后只肯捐一万。崇祯退让了一步并坚决让其再捐出一万两来,奇葩的周奎竟然进宫去找自己的女儿、周皇后让其深明大义、自己掏腰包给了周奎5000两、这周奎却将女儿给的5000两只捐出3000两、剩下的2000两补贴自己的亏损。而李自成进京后经过对百官残酷拷掠,共得银7000多万两。真是天大的笑话。

周奎

李自成进城之后,许多明朝的官员和读书人都前去溜须拍马以求得一官半职。身为明朝首辅的魏藻德竟然也屁颠儿的前去求官,而且大骂崇祯昏庸,简直没有一点读书人的气节。连李自成都看不下去,大骂:“谁都可以骂崇祯,你是被崇祯钦点的状元且官至首辅,还要不要脸了!”。

曾几何时,作为大明文官集团核心的东林党人是天下读书人的表率,他们的那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度成为很多人案头的座右铭,可事实却印证了另一句老话“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崇祯皇帝笑话(崇祯说了什么)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