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雷州半岛民间笑话(雷州话故事)

本文目录一览:

雷州有哪些风俗文化?

雷州半岛有着极为特殊的地理位置——长约130公里的半岛伸入南海,全境属于热带地区;雷州半岛地属边陲,向北群山阻隔,向南茫茫大海,因此雷州半岛开发较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半岛大部分地区独自发展。这些地理因素,使雷州半岛孕育出了特点鲜明、独领风骚的雷州文化。

“无日不雷之境”与雷神崇拜

雷州半岛因“雷”而得名。从科学研究上看,雷州半岛处于热带气候带边缘,濒临南海,空气湿润,天气复杂多变,尤其以强对流天气为多,这就导致了雷州半岛雷电频发——一年中有200多天打雷,其中还有3个多月的雷暴天气,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第一是印度尼西亚)。“雷”已经成为雷州半岛的代名词。听着雷声长大的半岛居民,最能理解什么是“雷霆万钧之势”。外地人难以想象这里对雷电的敬畏,雷州半岛上处处打上了雷的烙印,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雷神文化”。

祭祀“雷神”的祠庙,曾经遍及雷州半岛各处,祭祀的规格也在各路神灵中首屈一指。明代冯梦龙曾在《警世通言》中记载:“从来说道天下有四绝,却是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其中“雷州换鼓”指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雷神祭典。

“雷州换鼓”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祭典之时,民众先在雷神庙外筑一祭坛,祭典主持在坛上引吭高诵敬酬雷神的颂文。祭坛之下,民众则用铜鼓摆出八卦形雷鼓阵,中间安置大铜鼓,齐声敲击108次,模仿天雷轰鸣以祭祀雷神。擂鼓之声时而磅礴时而清扬,节奏有序,雄浑高亢,百里可闻。而这只是换鼓仪式的主体,除此之外,辅以敬雷傩舞、长龙舞、铜鼓舞、火狗舞、蛙婆舞等,营造出热烈非凡的氛围。

雷州半岛的雷神祭典,从古自今,长盛不衰。从半岛北面的遂溪,到中部的雷州,再到南边的徐闻,祭祀仪式因地域不同而风格迥异,但大多都保留了上刀梯、过火海、百豕酬神等环节。特别是“过火海”—— 即堆烧大批木材,把火炭铺在地下,参祭人从熊熊火焰中飞奔而过,只见烟炎张天、火星飞溅,人却毫发无损,场面极为震撼。

石狗:雷州半岛的远古图腾

我国的许多地方,自古以来,守在公共场合以及家族的祠堂、百姓家居门口的都是雄风威武的石头狮子,但来到雷州半岛,狮子不见了踪影,人们请来的竟是石狗。

为什么在雷州半岛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石狗?据学者们推测,这与半岛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雷州半岛的先民为“百越”人,隋唐时又称为“俚僚”人,他们共同的习俗就是崇拜“盘瓠”(上古神话人物,化身为一金犬),认为他是保佑氏族繁衍、百业兴旺的神灵,至今在半岛乡间,还流传有赞颂神灵的《盘瓠歌》。

在古代,先民们对狗备极尊崇,甚至杀了某人之父,只要以一只狗奉献给其母,就可赎罪——“母得狗谢,不复衔恨。”遗留至今的众多石狗雕刻,正是远古“盘瓠图腾崇拜”的最好表达。图腾本是神圣、供人膜拜的,可是现在雷州半岛居民却嗜食狗肉,狗早已走下神坛,成为人们桌上的美味佳肴,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有趣的现象,民俗学家给了我们解答:盘瓠崇拜历时几千年,到了现在已逐渐式微,后人虽然还会受其影响,但已不可能再顶礼膜拜了。特别是历朝历代雷州半岛外来移民众多,他们没有以狗为图腾的习俗,看到雷州半岛狗多,便大兴吃狗之风。从高高在上的神灵,到走上餐桌,雷州石狗也随之成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戏曲绿洲”里的特色雷剧

雷剧是一个仅仅流传于雷州半岛、雷州方言区的的独特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

半岛雷剧的历史,已有400余年,一般认为,它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后称雷州歌剧)、雷剧。姑娘歌产生于明末清初时,劝世歌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在清道光年间逐步演变成戏曲剧种——雷州大班歌,大班歌后来改称雷州歌剧,1964年,定称雷剧。

即便是到了现代,雷剧这一古老的娱乐形式依然欣欣向荣。据不完全统计,今天在雷州半岛,光是民间职业雷剧团就有100多个,平均每年要演出5000多场,每场观众多时竟达上万人,难怪有人说,雷州半岛是一片“戏曲绿洲”。

雷州市,建市前称海康县,是广东省湛江市辖县级市,位于雷州半岛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雷州市东濒雷州湾、南隔琼州海峡与国际旅游岛海南相望、西濒北部湾、北接湛江城区。雷州市境内交通有粤海铁路、国道207、湛徐高速公路贯通全境。

雷州市户籍人口170万(2010年),雷州市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辖街道办有(雷城、西湖、新城)等,18个乡镇,市区常住人口32万(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162万亩,海岸线长达406公里。

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北部湾的城镇群经济圈,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雷城(古雷州府治)是广东七大、粤西地区唯一且广东省唯一一个县级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文化是独特的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

雷州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属百越之地,《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3]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2000多年里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 天南重地”。

洪武年间的文字狱是哪年\以什么事件开始的

洪武年间的文字狱

文字狱的出现源于洪武朝的文武之争。自立国初,明太祖秉承“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的名言,开始大量起用文人,制定朝仪、典章、刑法、军制、户籍、学校等等规程,使得明初气象具备,行政清明,而文人在太祖心中的地位亦因此而水涨船高。如此一来,那些早期追随于他的淮西武将集团顿生不满之心,认为天下是我们拼命打出来的,凭什么让那些身无尺寸战功的文人来当家?于是想出了一个压制文人的计策来。

某日,他们推选出几个能说会道的跑去向太祖告文人的状。起初,太祖拿出“平乱用武,治世以文”的道理来劝他们。这些人表明唯唯,待太祖一番宏论之后才小心说道:陛下之言诚然不错,但是对文人们也不能完全相信。这些人仗着自己有才学,往往会因一点点不满意就会用隐讳的言词进行挖苦诽谤。陛下虽然对他们很好,可是能够保证让他们人人满意吗?

这么一说,太祖心里也是有些吃不准了,就问他们是否可以拿出例子来。这一问正中进言者的下怀,于是立刻说道:您知道张九四(元末群雄之一张士诚的小名)好文的事情吧?他对文人的宠爱比您可不差,高官厚禄,宝马香车,供奉无缺。可是在他自立称王的时候,让文人们给他起官名,就得了士诚这么个名字。

太祖想了想说:这名字不错,待士以诚,正好符合他的做为。

进言者一笑道:看来陛下也被这些坏心肠的文人给蒙敝了。您可知道,《孟子》里有这么一句话叫“士,诚小人也”。连读出来就是“士诚小人也”。您看,这不是变着法骂人家是小人吗?可怜张士诚给人家叫了半辈子小人,至死还被蒙在鼓里。

太祖立刻命人拿来《孟子》一查,果然找到了这句话,从此就开始留意文臣们的奏章之中有没有什么可疑词句,以后又扩展到诗文书稿。

以上这个故事出自明景泰朝黄溥所著的《闲中古今录》。虽然不能就此确定这就是洪武年间文字狱的起因,但却可以证明当时确实存在着文字狱。其实,真正构成文字狱的原因还是出在明太祖本人的想法。他兴起文字狱的目的无非两条:

1.打击不顺从于明朝的文人;

2.个人心理上的极度自卑与自尊。

前一条从维护统治的观点来看,也还算有一定的合理性,而第二条就完全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了。说白了,就是变态。

先看第一条。明太祖作为历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难免受到那些以门第论高下的文人士大夫的轻视和憎恨,因此许多人是不屑与之合作,更不肯称臣。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叫做夏伯启的人和他的侄子。他们为了表示自己不仕明朝的决心,甚至不惜斩断手指。后来被捉到南京后,太祖问他们:乱世的时候,你们躲到哪里去了?伯启答:红寇(对红巾军的篾称)作乱的时候,我避祸于江西和福建交界的山里。太祖本人出身红巾军,最忌讳的就是有人在他面前提“红寇”、“红贼”什么的,因此立刻大怒:朕知道你心怀怨恨,对朕的天下不满意。所以,你说“红寇”分明是别有所指,借题发挥地辱骂朕。好啊,你不是宁斩手指也不肯归顺吗?那就不用归顺了!朕要将你们叔侄枭首示众,来警戒那些狂妄之徒!

在明太祖的授意下,夏家叔侄被押回原籍处死。此后,又有苏州人姚润、王谟等因拒绝出仕而被抄家处死。这些都是《明史·刑法志》上记载的。

经过这样一场腥风血雨,文人们胆怯了。许多人不得已应征来到南京,但还是不肯做官。在这些人之中,以元代文学大家杨维桢的经历最具典型性。

据《明史·杨维桢传》记载,其人字廉夫,号铁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元泰定帝泰定四年(纪元1327年)进士。仕元为建德路总管推官,红巾乱起后避难于富春江。其人文名播于天下,尤擅诗文,时称“铁崖体”。洪武三年(纪元1370年)第二次被征之时,已是74岁的高龄。对着前来催促的地方官,他写下了《老妇客谣》一诗来婉言拒绝,自比诗中那位行将就木的老妇人不能再嫁,并明确告诉太祖,如果逼迫我仕两朝,只能跳海自尽以全名节。太祖见他年老,料想拿死是吓唬不住的,再则名气大,如果真的逼死了,未免有伤自己的“圣德”,因此只得作罢。

对明朝不肯妥协的除了象杨维桢那样的故元遗民之外,还有一些则是曾经仕奉于元末群雄的文人。例如江阴人王逢,做过张士诚的幕僚,士诚败亡后他隐居在乌泾(在今苏州附近)。洪武十五年(纪元1383年)被征,抵死不从。幸好他有个在南京做官的儿子,苦苦哀求之后才得以放归。事见《明史·戴良传》附《王逢传》。

这些或为故元遗臣,或为群雄旧部的文人,如杨维桢、王逢这样自恃气节而不仕两朝的还有许多。例如回族诗人丁鹤年以自家世为元臣,逃避征召,放浪山野,至永乐年间方死;长乐人陈亮自以元之儒士,终身不仕;卢陵人张昱自以为元臣,先后拒绝了张士诚和明太祖的征召,太祖见其老迈,说了一句“可闲矣”就放归了,他遂自号“可闲老人”,小心翼翼地过日子;杨维桢的同乡兼学生张宪仕张士诚,士诚灭,张宪隐姓埋名,晚年死于杭州报国寺。这些人的事迹,除张昱之外,都在明史之中有本传。张昱事,则可见其本人的《可闲老人集》。

由于看到这些文人都不肯归附自己,明太祖对于文人的厌恶也就可想而知。而这种厌恶一旦与内心之中的隐疾发生作用,则势必爆发出乖戾的行径。这就是我们即将提及的第二条。

怎样给一个人定罪,尤其是文人,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其写下的文字之中去挑毛病,找借口。一旦这些文字不小心触动了敏感神经,立刻会按照自己的个人思维来加以曲解,无限上纲的去引申原意,达到入人于罪的目的。这就是文字狱的通常特点。

明太祖基于其出身经历,内心之中自然也划定了一块不可冒犯的禁区。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做过和尚,所以但凡所见文字之中沾上“光”、“秃”等接近和尚特征的字眼儿,都会犯他禁忌,即使是个“僧”字也同样很刺眼。到后来,又向外推广至于谐音的“生”字也被纳入忌讳的范畴。再有,他是从红巾军之中起家的。前面说过,在元廷看来,红巾军是“红贼”、“红寇”,因此太祖也讨厌有人在他面前提“贼”和“寇”,后来,连“则”字也被波及了。

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明太祖基于低贱出身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在其中作祟。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当自卑走入极端之后,自尊心就会膨胀起来,达到另一种变态的顶峰。这种变化在太祖的身上也呈现出清晰的脉络。

中国历代开国帝王为了增加自己的威望,都会想方设法地为自己寻找一位古代同姓名人做祖先,以示其正统,太祖亦不能免俗。《明朝小史》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太祖在和文人们讨论修玉堞宗谱的时候,打算拉上南宋大儒朱熹做祖宗。恰在此时,有一个从徽州来的朱姓地方官来陛见,太祖想,徽州是朱熹的老家,如果能把这个人拉成本家,那么对于证明自己的出身无疑是个很有力的证明。于是,他满怀希冀地问对方是不是朱文公(朱熹的尊称)的后裔。那人不知圣意,只怕犯欺君之罪,因此据实回答说不是。这下,太祖不免大为沮丧,再想到就连一介小官儿都不肯冒认祖先,何况自己贵为天子呢?再说,自家上溯几代也和江南徽州没有半点关系,硬攀亲的话,若是被明眼人看出,岂非惹人耻笑。于是认亲之意遂寝。

不能认亲,但并不代表太祖就此放弃了对自身尊严的渴望,因此他的目光又转到徽北大同乡汉高祖刘邦的身上。灵机一动之下,他索性直言不讳地说自己出身寒微,与汉高祖一样都是不籍祖荫,白手起家的英雄好汉。此后举凡圣旨、言论无不特意为自己加上“淮右布衣”、“江左布衣”、“匹夫”、“起自田亩”以及“出身寒微”等等称号,凸现自己完全是凭借个人能力打天下,从底层一步一步走上龙位的。但是,这种话只能他自己来说,如果哪个人敢于多言,那么等待他的将是严厉的惩罚和悲惨的结局。

明太祖对文字是否犯禁的评判,完全是以其自身的政治利益和文化水平做准绳,并不会去设身处地地为作文者考虑什么。这一点也是完全符合文字狱的特性的。下面,列举一些在洪武朝较为著名的文字狱案例来加以说明。

一、因字讳而取祸者:

(1)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代海门卫官做《谢增俸表》,这篇官样谢恩文章之中有“做则垂宪”之语;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为都司做《贺万寿表》,这是贺皇帝寿辰的表章,其中有“垂子孙而作则”句;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为案察使做《贺冬至表》,这是庆典祝贺表,而其中出现了“仪则天下”语;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为布政使和案察使做《正旦贺表》内有“建中则做”;澧州学正孟清做《贺冬至表》,内有“圣德作则”语。以上这些本来都是一些“颂圣”性质的马屁文章,但只因沾了一个与“贼”谐音的“则”字,就入了罪过。

(2)常州府学训导蒋祺为本府做《正旦贺表》内有“睿性生知”。因“生”与“僧”近而入罪。

二、因词音而取祸者:

(1)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为本府做《谢赐马表》内有“遥瞻帝扉”语,本义是遥望帝王宫阙的门扉,表达心怀皇帝之心。却被理解为“帝非”,帝王怎么可能有不对的事情呢?诽谤圣君,杀。

(2)祥符县学教谕贾翥为本县做《贺正旦表》内有“取法象巍”,“取法”被解做“去发”,去发为秃,这不就是变着法影射太祖做过和尚么?不死待何?

(3)亳州府学训导林云为本州做《谢东宫赐宴笺》中有“式君父以班爵禄”句,“式君父”被理解为“弑君父”,弑杀君父,岂非谋反?

(4)尉氏县学教谕许元为本县做《贺万寿表》,其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句,“藻饰太平”被曲解为“早失太平”,盼着国家早早失去太平,这是多么恶毒的诅咒啊!

(5)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为本府做《贺立太孙表》,这是在洪武二十五年(纪元1393年)立长孙朱允文为皇太孙时的祝贺表,只因其中有一句“天下有道,望拜青门”之中,“有道”被解做“有盗”,青门则被认为是佛寺,这下就变成了讽刺太祖做和尚的经历和加入红巾军是做盗贼。

(6)以上这些人死得固然很冤,但却冤枉不过陈州州学的训导,他为本州代作的《贺万寿表》内,一句“寿域千秋”被疑似犯忌,但左右挑剔过来又找不到什么问题。然而,太祖还是不肯放过他,最终还是与前面那些人一起上了枉死城。

以上两大类遭到杀身之祸者,都记载于《二十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初文字之祸》引《朝野异闻录》。至于因句意而取祸者,在徐贞卿《翦胜野闻》中记载如下:

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为本府做《万寿贺表》之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句,大概经过以上介绍后,各位读者也可以看出这句犯了多大的忌讳。“光”、“生”和“则”都是犯了太祖大忌,这一连读,本来一句老生常谈式的颂圣句子就变成了“当着和尚骂秃子”,外带讽刺太祖入红巾为贼的过去。太祖这一怒,作者本人自然不必客气,脖子上咔嚓一刀是逃不掉了,就连礼部官员也被迁怒,遭到严厉训斥。吓得他们连忙上表请罪,并求太祖降诏,申明忌讳,以警臣民。

于是,在洪武二十九年(纪元1397年),由翰林学士刘三吾、左春坊右赞善王俊华拟定了一个《庆贺谢恩表式》,也就是一个教大家如何给皇帝写表章的规范格式。一切贺表都按照这个内容抄录,然后写上自己的官职和姓名即可。是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只求保命不求文。这又是太祖变态心理所造成的一大笑话了。然而,这样的笑话背后隐藏着太多的冤魂,任谁也笑不起来了。

除了在自己可以看到的表章里挑毛病之外,洪武文字狱也渐渐扩展到文人们的日常生活言行与文字之中。

刘辰的《国初事迹》记载了佥事陈养浩有“城南有嫠妇,夜夜哭征夫”的诗句。这种和唐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样写征人怨的普通诗句落在太祖眼中,却变成了动摇军心士气的不轨之心,遂将陈养浩贬窜至湖北,却还觉得不解气,又下令将他丢入水中淹死(就像杀韩林儿一样)。

同类事件又见于《蓬窗类记》、《消夏闲记摘抄》、《古穰杂录》、《静致居诗话》和《明史·高启传》等多书记载苏州知府魏观案,因其将府衙建在以前张士诚王府的遗址之上,遭到太祖忌恨,接下来又得到密报,说在为新府衙上梁的时候所写的祭文之中有“虎踞龙蟠”四字,于是下令将魏观腰斩弃市。

杀了魏观,太祖还觉不足,又将屠刀架上了祭文作者高青丘的项上。据《明史》本传载,青丘是他的号,名启,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其诗风雄健,才情高远,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洪武元年(纪元1368年)应召入仕,参与编修《元史》,为魏观写“上梁文”的时候,已经致仕居于苏州。按理说,他是与明朝合作的文人,又富才名,即使是比照杨维桢,也不该被陷入文字狱中。然而,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何况太祖对他也不是第一次不满了。早在高启为翰林院编修的时候,就因他所写下的《题宫女图诗》之中“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句被太祖疑为讽刺而暗记在心。如今,旧欠未清,新帐复生,太祖也就顾不得是否担上“害贤”之名,干脆腰斩了事。高启死后,其诗集也遭到毁禁,直到清朝初年,才有人敢拿出来刊行。高启一案,被后世称为“国初冤狱”。

如果说,这些被太祖找茬杀掉的人令人可叹,那么一个自动将脖子送到太祖刀口下的来复和尚的死除了令人嗤笑之外,也实在无话可说了。这个和尚不好好参禅念经,却为了讨好太祖,非要“知难而进”,写了一首“颂圣诗”献给了太祖。当太祖看到其中两句“金盘苏合来殊域”和“自惭无德颂陶唐”的时候,立刻下令杀了这个不长眼的和尚。因为在太祖看来,“殊”字拆开就是“歹”和“朱”,这不是在指责我朱家不好吗?那“无德颂陶唐”简直就是赤裸裸的骂我“无德”。陶唐就是古代传说之中的贤君尧,用尧来影射我的帝王之位,却又言我“无德”,其心可诛了。从《二十二史札记》上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只觉哭笑不得,不知各位读者又是怎样一副心情呢?

再后来,文字狱的范围又扩大到地方官对朝廷的事务性表章之中的错字上来。兖州知州卢熊上表言自己官印上的“兖”字被误刻为“衮”字,请求改正。结果,太祖把“衮”字认成了“滚”字,就恨上了卢熊,认为他是要自己“滚”。巧言令色的辱骂圣君,这怎么能容?结果不久之后,太祖就借胡惟庸的“党案”把卢熊给杀了。自己不认识字,却把人家给杀了,这样一个黑色幽默被记入《水东日记摘抄》之中,太祖九泉之下是否也自觉脸面无光呢?

帝王之忌,往往很快就会演变为举国之忌,因此在洪武三年时,明朝颁布了一系列的忌字,禁止平民在名字之中使用天、国、君、臣、圣、神、尧、舜、禹、汤、文、武、周、秦、汉、晋等字。二十六年,又加上了太祖、圣孙、龙孙、皇孙、王孙、太叔、太兄、太弟、太师、太傅、太保、大夫、待诏、博士、太医、太监、大官、郎中字样。郎中和太医是针对民间医生,待诏则是针对从事梳头理法的行业的人。因此,在明代的医生只能称医者、医士、医人,如果谁看到一部明代背景的影视作品里出现郎中的称谓,那么尽可笑其无知了。至于理法师们,在那时则改称“整容”,也不知是不是现代整容业的始祖了。这些,也是来自《水东日记摘抄》的记载。

在后世史家看来,正式可称为文字狱的时代,是从洪武十七年到二十九年这十三年的时间,其间因各种与文字有关的事件而被杀者达十几万之多。上至大臣,下至平民,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其牵连之广、死者之多、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洪武文字狱,十三年间,只有一人得了活命。

其实,洪武三十年还有南北榜案,也是文字狱的延伸。

倒霉的就是那个在二十九年拟定贺表格式的刘三吾和另一位主考白信蹈。

发榜之日,自状元江西人宋琮以下中第者皆为南方人,北方人尽名落孙山。

北方考生大哗,引发御案,朱元璋命侍读张信查阅试卷,结果北方人依旧无一录取。朱元璋对张信也不满意了。后来,有人告张信是受了刘、白二人的托请,故意取不合格的卷子来披阅。太祖大怒,杀白信蹈和张信等考官,刘三吾因年事过高,免死,充军。状元宋琮也同样被充军。

之后,太祖亲自出题监考,录61人,都是北方人。

这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案,又称春夏榜案。

刘白张等对北方人的歧视固然不对,但太祖之后又矫枉过正了。

其实,他对此案之所以态度严厉,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准的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排斥异己行为的不满。也是为日后所发生的李善长大案做一预演。

朱元璋的自卑使得文字狱空前惨烈 文字狱发展到明朝已经是高潮了

还有贼、寇等等,后来推广到谐音字“则”、“生”等等。

窦娥死的时候,真的会下雪吗?

从14世纪全球气候大异常的背景分析,也并非没有可能。

有小说说,那是人死后,怨气冲天,引起的气候突变而已.嘎嘎,还好窦蛾没有修成元婴.

不过,元朝能够允许这种讽刺时弊的作品流传下来,而作者本人也没遭到逮捕、关押,可见元朝是没有文字狱的。蒙古贵族也并非没有精通汉文化的,元文宗本人就精汉文,通书画,还亲手绘制了一幅相当出色的城市规划图。元朝大诗人忽都剌的学问就更不必说了。元代杂剧之中早有24本连台的《西游记》,从玄奘之父陈光蕊赶落水到师徒四人取经归唐,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的形象早已完备。明人吴承恩之同名小说虽然不能算抄袭,但至少是脱胎于该杂剧。许多故事根本无需原创。这比明朝可强多了。元朝海外贸易基于蒙古征服的威力,达到了宋朝所不能达到的地域,交易国超过100个(宋朝不足80)。所以,元朝是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中国科技在元代的成就绝不在唐宋之下。如果元朝能够维持得更久些,那么这个朝代的建树当更盛唐宋。

宋朝到了,这个朝代的文字狱在逐步升级,已不是以前那些时代的小打小敲,而是大张旗鼓,搞得热火朝天,人嚎马啸。北宋南宋两个王朝的文字狱,一个出于党争,一个出于权奸。前呼后应,愈演愈烈。

北宋的朋党争斗将政治这口铁锅烧得通红,并且也将皇帝烤得大汗淋漓,加上国家多事,战争不断,士大夫们争权夺利的声浪一浪高似一浪。皇帝既运筹无术也驾驭不力,他没有足够的智慧和旺盛的精力来应付这些杂事了,那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们在等着他去治疗性饥,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似发红的灯笼在招引他去云雨巫山。国事?权利?你们去争好了。以儒文立国的北宋,科举有着较大的发展,科举这个举贤卓才的措施从隋朝开始到这里已是第三个朝代了,北宋政府自然是十分重视科举,文人们在这个时代也是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之态,他们性子硬,意气盛,议论也就多了起来,这样朋党产生了,派性林立了,一改太祖太宗时期正廉之风。到了真宗时期,腐朽奢侈之风有如遍街的垃圾臭不可闻,也就是这片土壤上滋长了两派,一派以宰相寇准为首,一派以右谏议大夫丁谓为首。这场争斗,是一场关系着北宋安危的争斗。面对契丹的犯边,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护帝往江南躲避,寇准极大阻止,可丁谓极为赞成,赵恒这个不算英明的皇帝自然是赞成。结果是好人斗不过坏人,寇准被挤出相位,丁谓小人得势登上相位,并被封为晋国公,勾结宦官雷允恭,独揽朝政,实在可恶。又值得可贺的是,仁宗即位后,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可叹只可叹寇准被罢相后被贬到雷州半岛。许多时候,好人总是斗不过坏人,这不是定律,但几乎就是规则。

仁宗赵祯登位,他的智慧虽比赵恒丰富,但他无法压制大兴而起的朋党,朋党之险朋党之弊朋党之利,文章大师欧阳修的《朋党论》可谓切透肺腑,提出君子是以同道为朋,小人是以同利为朋,指出治理国家必须要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此文的气势和战斗力倍受当时文人和后代文人的褒扬。此文在党争中推波助澜,波及后世,后世的党争都有人用它作思想武器,直到清代雍正皇帝还郑重其事地作新的《朋党论》以反驳欧阳修的论点。朋党有小人集结的朋党也有君子组织的朋党。前者害国,无恶不作;后者利国,惩奸压邪。那么作为一国的君主,他是重用小人朋党还是君子朋党呢?君主老爷就要看他自己的利益了。我要看朋党们哪个的话语顺耳,哪个更加忠君(他当然只看得出表面的一套)。两派的斗争自然是邪正的火拼,正党借用文字作品制造舆论攻击邪党,邪党就用对方的攻击文字制造文字狱回击,并且还要掇拾对方的私下文字采取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等卑鄙手段。

欧阳修的《与高司谏书》和范仲淹的力谏仁宗废后事件,至使二人被贬,成了北宋邪党兴文字狱的第一阶段,发刃者乃是奸邪宰相吕夷简和恶毒权奸枢密使夏竦,他们制造的文字狱成了一种厉害的武器,用来对付正直的大臣,真是苍天无眼,这等恶毒的手段居然时时得成。文人们干起事来就有满腹的豪情,他们的满腹文章有如阵阵蒸气要冲动政治这台笨重的机器,他们热衷政治,便有意识地写诗作文为政治斗争,为刚烈的正党效忠。从某个角度讲,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献身政治对文学本身是一种伤害,对文学的发展制造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对文人自己也是一种无情的摧残。仁宗时太子中允石介的《太历圣德诗》事件就为后来的苏轼、黄庭坚的文字冤狱开了路。

说来也是伤心,文字狱总是伴着文人的安危,也伴着国运的盛衰。范仲淹被贬,缘于庆历新政之祸,庆历新政的流产主要是北宋王朝没有力佑而致,又正因为没有广施庆历新政,北宋王朝就得了个贫弱交加的疲软症。人们都在寻找出路,都在茫茫黑夜中追寻黎明的曙光,于是,天地间踏步而来一个巨人。王安石的名字便以骄傲的姿态登台亮像,变法的号角在皇朝浩荡,吕惠卿、曾布、章dun(此人我最不愿与他交往,因他害过苏轼)、邓绾等都成了变法派冲锋陷阵的枪手。有冲击派就有保守派,这一支兵团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向变法派强攻。历史潮流也确实了得,这不?郑侠使这股潮流冲出来了,他确实也是厉害,一记献图上书事件,就追使王安石退出了相位。

郑侠原来紧跟王安石,后由于不满新法,就逐渐疏远了他。中原百姓倍受旱灾之苦,郑侠把目睹的惨象绘成了一幅《流民图》,另写一份秦疏呈奏神宗,劝神宗开仓济贫,神宗得图与疏,反复观读,倍受感动,很快开仓救灾,并废除了新法中的十八项规定。神宗变法的决心发生了动摇,王安石见新法难以施行,便请求罢相。变法派没有了主子,吕惠卿、邓绾等人惊惶失措,跑到神宗面前哀嚎痛哭,终于神宗回心转意,没有废掉新法。这下轮到郑侠倒霉,御史台判他为擅发马递之罪。郑侠不甘心失败,又画了两幅图,一幅画魏征、姚崇、宋(jing)三人事迹,另一幅画李林甫、卢杞,总题为《正直君子、邪曲小人图迹》呈现朝廷,占了上风的吕惠安见郑侠以李林甫、卢杞影射他,即劾奏郑侠谤讪时政,交御史中丞邓绾、知制浩邓润甫等新法派审判,结果是郑侠被除名编管汀州。宋代刑法官员流放,“编管”是第二等级的处分,最轻的是 “安置”,最重的是“羁管”。尽管郑侠被“编管”,但他们的一方毫不畏惧,御史台吏员杨忠信把抄好的《名臣奏疏》送给郑侠,以表示敬仰,吕惠卿知道自然恼火,即唆使御史知杂事张(zao)上疏诬郑侠谩骂神宗,这样郑侠的罪更重加重处分,被“羁管”英州。吕安国本想置郑侠于死地,他没被处死,我们就得感谢宋太祖赵匡胤,是他立下了不杀死文人士大夫的规矩,并有誓约藏于太庙。后哲宗赵煦继位,由高太后听政保守派得势,郑侠被召回朝廷。哲宗亲政,变法派得势,郑侠又被流放。徽宗赵佶初立,想调和两派,郑侠被召回。蔡京专权,保守派失势,郑侠又流放。为君主服务的文字狱将一位正直的大臣折磨得死去活来,郑侠的生涯充满戏剧性,颠三倒四,荣辱等身使他一生不得安宁,而他又恰恰成了斗争的牺牲品,最后穷光而死,真是可叹可哀。

中国古代的文字狱不得不提起“乌台诗案”,它的兴起,为苏轼的贬谪生涯作了开路先锋。

熙宁四年(1071),苏轼坐任开封府判官,他针对初兴的变法风潮,便为救世方针提出九个字: “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其实这九字言不管在哪个朝代都会深得人民,可作为宰相的王安石极其不满。使王安石更加恼怒的事又发生了,那是在开封考进士之时,是苏轼主考,他发策问:“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的原因,苏轼是借此事来影射王安石鼓励神宗独断专任,吃亏的自然是百姓,败坏的自然是国事。王安石见苏轼这样待他,就唆使御史谢景温搜集材料劾奏苏轼,想尽办法打击。一个人存心要揭别人的鬼找出他的错处,不是一件难事,苏轼成了恶势力的众矢之的,要在他身上找出“劣迹”也就不是难事。御史中丞李定受王安石暗使,从苏轼的数十篇诗文中搜集了谤讪皇上和朝廷的词句有六十多处,并且涉及了苏澈、司马光、曾巩、黄庭坚等人。苏轼的《山村绝句》有一首反映了盐法之弊: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山中食无盐。

反映青苗法之弊的有: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有了这么多“生动的劣迹”,恶势力们已是大有收获了,大文豪在狱吏的威逼下,只好作出解释。于是恶势力欣喜若狂,稳操胜券。在 “犯上证据确凿”的情况下,神宗下诏逮问苏轼。在狱中,他只承认那被搜集的六十多处只有《山村绝句》是咏时事的,其它的诗句根本没有什么讥讽,更谈不上什么谤讪皇上。可恶势力哪里顾得他申辩?不承认就加倍折磨,在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屈认,并甘愿服法。他感到重见天日的希望已经没有了,面临人生的极限,想起了胞弟苏澈,手足就要永别了,这是何等的苦楚,身囚寒狱昏暗的光线,和着泪水向胞弟写诗遗情:

圣主如天

雷州半岛民间笑话(雷州话故事)插图

雷州半岛的雷州文化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西汉以来,历代大多在这里设郡置县,一直是雷州半岛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航运的中心,因而被称为“天南重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紧南端边陲,优秀的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会了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

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等“雷字号”风物,凸现雷州文化特有风采。它是天南重地区域文化,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与广府、潮州、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在我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雷州文化源远流长,由于雷州半岛是红粘土,所以文化有红土文化之称,雷州半岛有很多特色文化,都是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流传至今,对后人有很大启发。

历代英才汇集推动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使雷州成为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拥有闽南文化、宗教文化、俚僚文化、流寓和名人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催生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雷州傩舞、雷州换鼓、雷州陶瓷、醒狮。

“文明之光辉耀千秋,偏远之地钟灵毓秀”。据史书记载,仅唐宋两代,被贬谪到雷州半岛或在雷州半岛留下足迹的名人就有22人,包括寇准、李纲、苏轼、苏辙、汤显祖等名臣贤相和文豪。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和清廉刚直的浩然正气,在雷州半岛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唐宋之前,居住在雷州半岛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态还是原始的俚僚文化。先贤们逗留雷州半岛期间,开办书院,倡导教化,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思想及生产技术,并写下了无数诗词文赋。他们为官做人的浩然正气,也给当地带来了清新的风气。及至清代,雷州涌现了以陈瑸、陈昌齐、陈乔森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地人才。如今,雷州已成为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历史名城。史家公认,唐宋以前,雷州半岛还是蛮荒之地,当地居民多为古越国人,他们鸿蒙未开,文化生态主要是落后的俚僚文化。唐宋以降,雷州半岛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唐宋以来,一批中原名士被贬谪到此。正是他们,从庙堂之高跌落到江海之远后,沉潜意念,奋

发精神,关心民瘼,用成熟先进的中原文明,用清廉刚直的浩然正气,行教化,兴水利,勤政不息,笔耕不辍,几百年薪火相传,才使这片洪荒之地,成了钟灵毓秀的沃土——蔚蓝色的海洋与南下的“北风”混合碰撞,春风化雨,冲刷浇灌着红土地,洗却蒙昧,不但最终孕育出了以清朝“陈氏三杰”为代表的大批本地人才,而且至今仍显示着迷人的魅力,滋养着后人。“十贤祠”里供奉着的寇准、李纲、苏轼、苏辙等十贤雕像以及西湖的“苏堤”碑:“贵生书院”里依然闪烁着睿智目光的汤显祖塑像以及门口的“梦泉”井;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李纲墨宝和“苏二村”的故事;雷州人念兹在兹的“寇竹渡”……这些,无不记载着先贤的足迹。他们,或谪居一二年不等,或来去匆匆,“缥缈孤鸿影”;但“雪泥鸿爪”,“惊鸿一瞥”,都为这片乾涸的红土地洒下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寇准初来,发现当地人操着一口佶屈聱牙的古越方言,不利沟通,便不顾从宰相到司户参军的巨大落差,教育本地人学习当时的“普通话”中州音;还兴修水利,传授农业技术;解说天文地理,力避邪说;修建真武堂,教书育人。李纲被贬路过雷州,寓居天宁寺,作诗20多首,表达了深沉的爱国心。 苏轼南贬途经雷州,留下许多文书墨宝,其文风气节对当地影响至深。苏辙在雷州读书著述,留下不少佳作。“二苏”的流风遗韵,那种“大海浩瀚”的气度,常为时人念颂,成为人们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汤显祖被贬徐闻,发现这里民风剽悍,轻生好斗,便创办贵生书院,教化百姓珍惜生命。他更大胆拷问:“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这种拷问,已经不同于屈原的《天问》,那是一个没落王朝的孤臣孽子对效忠于帝王而不得见的委屈的发问;而汤显祖之问,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反思,更具备人文主义色彩。

先贤后学,一脉相承,文明之光辉耀千秋,偏远之地钟灵毓秀,从此,这里举人、进士辈出,并孕育出了以清代雷州“陈氏三杰”为代表的大批人才。其中,有以清廉能干着称的政治家陈瑸,有学问渊博、刚直不阿的官员陈昌齐,有将书、画、诗、印融于一体的“岭南才子”陈乔森…… 雷州方言,即民间通俗称呼的雷州话,乃属闽语系一支,海内外雷人同胞的共同母语,主要分布于国内的广东省西南部 、广西东南部 、海南北部以及海外的东南亚、欧美华人华侨聚集地区。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 ,是雷州半岛及周边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使用语言,为中国大陆最南端方言,同时也是广东四大方言之一,雷州话得名于古雷州,主要分布于今整个雷州半岛及半岛周边地区,因历史上这一区域属于古雷州府之辖地,所以称为雷州话。

今湛江市属的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麻章区、东海岛、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廉江市南部、吴川市东部和电白县及粤西、桂东南、琼北等县(市)、区乡镇通行雷州话,国内人口覆盖800多万,海外人口约150万。

雷州城的雷州话是雷州方言的代表,是正音。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民国初,数千年里一直是县、州、郡、道、军、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出版有《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话词典》《雷州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等著作。 

雷州民系,也称雷州人,为广东四大族群之一。雷州民系是指历代从中原地区途经福建地区(大多数古蒲田中转)而后迁居于雷州半岛及半岛周边地区的早期汉人后裔,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迁居于雷州半岛的蒲田先民是秦朝初年(公元前221年)。雷州民系以雷州话为母语,现聚居于海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常住雷州半岛本土人口600万多,常住国内其他地区人口约200万,迁居海外人口约150万。雷州民系有自己独特且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是闽南民系代表的一支。雷州民系与潮汕民系、泉漳民系、闽台民系、海南民系颇有渊源,不过长期下来,雷州民系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早已发展出和古闽南文化不同的雷州文化。雷州民系刚毅果敢,求真务实,淳朴重义,形成了较强的团结性。 悬艾虎

《荆楚岁时记》关于“艾虎”所记:“五月五日,以艾为虎形,或剪为小虎,粘以艾叶,内人争相戴之。”“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的,有的是在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上艾叶,当地妇女及儿童则将其扎发辫上。五月初一早上,农村群众大多在居家门楣两边插上艾叶(招百福),或贴上印有小虎的黄纸条来“辟邪”。在雷州半岛各城镇,从初一开始大街小巷卖艾枝、草药,市民纷纷购来插门及煮水洗澡。按照传统习俗的说法,艾草插在门上以招福驱邪,用艾药水洗澡能将邪气及皮肤病冲走。这些小贩的艾草是从附近的山上采来,用别的草叶将几枝扎成整齐的一捆捆来卖,五角或一块钱一捆,艾草散发着特殊的芳香,不时有人上前挑选购买。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羽状深裂,表面是绿色,叶被密生白色毛,茎叶均有特殊香气。中国古代以艾草为药,针灸的灸法,就是以艾草置于穴道上,进行烧灼治病。古人也因此认为艾草可以招福驱邪,中国古书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古时认为端午节之后天气开始炎热,蚊虫滋生,易发传染病,因而在这一天以所谓“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等5种植物,来驱除各种毒害。

丧事旧俗

建国以来,国家提倡殡葬改革,移风易俗,新的丧葬方式渐为本地人所接受。但在过去,半岛人遵循先人“入土为安”古训,对丧葬丝毫不敢马虎。其有一套繁复的仪式和诸多禁忌,让人眼花缭乱。其中许多特色旧俗已不复见。

治丧 民间认为,凡享年50岁以上,因病老去世的都算寿终,称“喜丧”(亦即白喜事)。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已有心理准备。一确定亲人去世,孝属们便会爆发性地恸哭起来(人未死时忌哭)。此时,要在逝者脚下供一碗“下脚饭”(亦称倒头饭);用碟盏盛香油点燃作长明灯(又称引路灯);用碗盛米装上香。香火、灯火日夜不断。而丧属身上即已戴孝,不可以穿鞋戴帽,着手办理丧事。其所在宗族或社团成员会集资为亡者捐一口棺木。村中亲房族人或街坊邻里便开始义务帮忙打理杂务。

报丧 亲人去世后,丧主要尽快给亲戚朋友报丧,但其事务众多,千头万绪,无从分身,往往派其亲族协助奔走发出讣告。报丧人到对方家不能进门。对出来迎接的,无论长幼皆须向对方叩首,再告知对方某人因何去世,某日某时出殡等。

入殓 分大小二殓。小殓主要是给死者沐浴、穿寿衣。一般在死者咽气不久进行,因为时间长了,遗体僵直不好穿戴。寿衣的件数有严格的规定,男为双数,女为单数。若是女性逝者,家人会给其戴上生前佩用的戒指、手镯等,称之为“压殓”,日后捡骨重葬时取出给后辈妇女佩戴。还会把珠玉贝米之类放进死者口中,称之为“饭含”或“含殓”。

大殓即入棺。盖棺打钉时,土佬会问是否还有人未瞻仰遗容。这是防止有丧属来迟,不及见亲人最后一面而出现闹丧的情况。

守灵 从死者去世到出殡之前,孝属要日夜轮流守灵,主要是防止猫、狗等动物的闯入,也表示尽孝。

丧服 丧服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适用于与死者亲疏关系不同的亲属。而斩衰是最重的丧服,主要适用于死者的儿子、未嫁女、儿媳。其用最粗的生麻制成,不缝边,简陋粗恶,用来表示哀痛之深。

吊唁 是丧葬礼俗中较重要的内容。与死者关系亲疏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有许多区别。

出门在外的子女或其他至亲接到噩耗后,首先要哭悼,再问明死因,然后不顾一切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歌(歌者,哭也)。

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悼。而在廉江,则流行一种叫哭奶(不管哭诉对象是谁统称哭奶)的口头文学,其内容大致是追述逝者过去的苦境和对死者的怀念。如女儿哭丧母:

母亲养我,奶呀;辛苦一世,奶呀!

无食无着,奶呀;艰难度日,奶呀!

捱到今日,奶呀;儿女成群,奶呀!

怎知你去,奶呀;无留半句,奶呀!

丢下女儿,奶呀;(我)肝肠寸断,奶呀!

哀声痛切凄婉,听者莫不落泪。

亲友前来吊唁,孝子要迎接、陪同。守灵的孝属还礼后,吊唁者到灵堂正式举哀哭悼。经礼宾人员劝慰,即到帐房交礼。其中多为六尺长的白、黑、灰、蓝布。届时用粉笔书上“英名千古”、“典型永在”等字样,即为挽帐,在出殡时举出。

出殡 又称出山。不同的地方出殡时间不同。一些地方在巳时(上午10—11点),一些则在酉时(下午4—5点)。出殡时,先由道士收煞,门楣贴上“煞符”。棺木移出屋外,道士念念有词,用剑腹连拍棺材头三下,此即出殡命令。十六个杠夫应声齐喝,由孝子捧香碗、牌位、灵幡作为前导,驾灵而行。隔数分钟,杠夫们便齐喝一声,意是警告路人回避。

灵柩出村后,一般在村头或村地堂等开旷地带举祭。开祭时,按亲疏远近关系先后进行拜祭。司礼者有大唱先生(负责喊唱并指挥祭丧仪式全过程)、引礼先生(带领参祭者跪拜)、司尊习爵先生(遵照大唱者所点祭品逐一点献)、读文先生(读祭文)。之后孝属向先人作永别礼。

下葬 棺木抵达墓地,再次整理墓坑。先平整坑底,抹去脚印,将纸帛点燃投入,意为温暖墓室,不让先人感到寒冷。接着,棺木缓缓下放,经阴阳先生用罗盘校正坐向后,由孝子带头铲土掩埋成堆。掩土时,人影忌投入墓坑内。掩好土,送葬人在墓地绕三圈后,各抓一把泥土回家,撒在屋边。回家时从另一条小路返回(忌从来路返回、忌半路回头张望)。

端午奇俗

端午节是民间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因五月初五时逢仲夏第一个午日,故名“端午”,此外还有“五月节”、“端阳”、“重五”等不同称呼。端午节除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为人们所熟知外,雷州半岛旧时还流行放纸鸢、佩香袋、饮菖蒲酒、流疡等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南北朝的梁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子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后来,善良的人民群众担心粽子投入水中“为蛟龙所窃”,于是人们又改用楝叶包裹,以彩丝缠之。据说此二物皆为蛟龙所惮。楝叶是中药,用以包粽子具有预防疾病的功能。

早期民间包粽子(包中)用黍米,故“角黍”又有“五月粽子”之称。旧时,雷州人多习惯摘取橹罟叶去刺,代替粽叶编织成鸭母、笔架、锅盖、橄榄、枕头之形粽子(俗称“饺仑”),取料粟米或糯米等制成(雷州市一带粽子较大,称为大粽。而东海粽更大更长,称为脚筒粽)。按海康县志注释“橹罟”一词说:“橹罟多生于田塍篱落间,随处有之,唯生于沙土者高仅一二尺,不能成木,赤土高有丈余,然亦废材……”

《雷州府志》载:五月朔旦,悬艾于门,制雄黄以佩。童子放纸鸢。是日竞渡,以竿悬银牌于船上,胜者得之,曰“夺标”。“端午日”,设酒肴祀家神及祖先。为角黍相馈。浴于溪,曰“流疡”。

旧时雷州人用粽子及五花腩猪肉等拜祭祖先后,一家人聚餐度过节日。到五月初五,头插艾叶的乡间女子手拿“饺仑”,结队走到溪河去,把“饺仑”放在水面漂浮一阵。这是致祭投水的屈原。在过去,还有人指使儿童手持一二只于溪河作水浴,去艾于水,叫做“流疡”。原来雷地湿热,发而为疮,婴孩多生于头部。这一天就溪河水边浴边歌:“流疮流脓,流去东海寻别童!” 用雷州话演唱的民歌。汉代形成于雷州市,流行于雷州半岛。是广东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国131个歌种之一。其格律严谨,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韵,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阳平声,第二句尾字则用阴平声。每句句首都可加两三个字,叫“歌垫”。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以及双关、重叠、连珠、倒装等10多种。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民间男女老幼都会唱,遇事随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州的民间器乐曲。始于明盛于清,流行于雷州半岛湛江地区。雷州音乐按演奏形式可分为:将军令,气氛热烈,气势磅礴;小牌,旋律流畅优美,轻松活泼;坐门楼,多用于庆典,乐手坐在门楼下(大门口)演奏;戏套,为雷州歌剧和黎戏(雷州木偶戏)的场间气氛音乐,也用于日常生活。 雷剧原名雷州歌剧。源于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于雷州市。其唱腔音乐、锣鼓音乐别具一格。初期以雷州歌谣腔为主唱腔,后在原唱腔基础上创作出数十种新唱腔,按其体系可分为“高台”、“雷讴”。

湖光岩世界地质公园

湛江湖光岩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湛江市西南部,距市区霞山区约15公里,是雷州半岛上山清水秀,风景奇特的游览胜地,也是全国著名的火山口旅游区。 经联合国地质勘探专家组鉴定,湖光岩是距今16至14万年间经多次平地火山爆炸深陷而形成的玛珥湖。湖面积2.3平方公里,湖深446米,其中火山泥沉积物400多米,水深20余米。湖和火山泥含有60多种微量元素,是世界罕见的“天然年鉴”和“自然博物馆”。世界上仅有两个玛珥湖,湖光岩最早时称净湖或镜湖。

宋建炎三年(1129年),丞相李纲被贬海南,途经广东雷州,受湖光岩楞严寺当时的长老释琮之邀(两人既是福建同乡,又是京师同窗)到雷州府遂溪县的湖光岩一游。与僧月下对饮,世道世情。入夜,月色晴好,月光洒满湖,湖光映壁,光彩动人,李纲情不自禁即席挥写“湖光岩”,后刻于白云岩上。“白云禅庵”一直香火不断,到了清代才更名“楞严寺”, “楞严”取自《楞严经》,迄今不变。

董必武同志曾用十个字对它作了概括:“四山环一湖,湖水明如镜”。湖光岩的精粹是一汪兰湛湛的、纯净得有如山泉的湖水。湖光岩的玛珥湖比德国的玛珥湖大,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玛珥湖,且保存得非常自然,完整。湖中没有蚂蝗,没有青蛙和蛇,却有大量的鱼虾,甚至有巨大的神龟龙鱼出没。长年累月不管落叶尘埃如何侵染湖面,5个小时后湖水自有神奇的自我净化功能,把杂物消得无影无踪,湖水清澈,明净如镜,湖光岩其美丽的不解之谜一直是大自然中的谜团,吸引着中外科学家考察探研。2004年10月,世界上最为典型的两个玛珥湖----湖光岩玛珥湖与德国艾菲尔地区玛珥湖签署了“中德姐妹玛珥湖合作协议书”,结拜为“姐妹湖”。湖光岩大小共有50多处千姿百态,风景优美的景点,被誉为“天然氧吧”。它也是国家划水训练基地,曾举办过2004年世界滑水锦标赛。

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

广东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湛江市区三公里处,总面积22685多亩(1511公顷),绿化覆盖率98%,是湛江市最大的绿色保护屏障,被誉为湛江“市肺”,成功创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AAA”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景点),被授予“优秀旅游景点”称号。其以灵秀的自然景观令人神往。环山依水,湖光山色,大小不一的山岭连绵起伏,山沟峡谷形态各异,林木茂盛,云蒸霞蔚,鸟语花香,是一个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和运动娱乐于一体的生态郊野公园。

三岭山的古称叫牛姆岭,传说因山中安葬着一头舍己救人的母牛而得名,牛姆坟的残迹现今还依稀可见。森林公园植物十分丰富,有乔木318种、灌木536种、植被270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六种;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共有脊椎动物4纲18目35科89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9种。 广东雷州市城区西南方向不到3公里的雷祖祠,香烟缭绕,游客络绎不绝。这座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雷州最古老文化遗存,也成为当地众多海外游子返乡探亲之余游览的好去处。雷祖祠是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始建唐贞观十六年(642年),迄今已1371年历史,经历代屡次修拓,成为岭南地区最大的祠堂之一,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祖祠为雷阳八景之一,自唐宋以来,名人学士拜谒如流,留下了不少诗文。寇准的《留题英灵陈司马宅》,他还能倒背如流:“公余策马到英灵,幸有官僚伴使星。人物熙熙风景盛,好将佳会入丹青。”雷祖祠内文物十分丰富,有千年石人、乾隆御踢匾额、古井、雷鼓、雷车、千年神龟,以及宋、元、明、清碑刻30多通,是研究雷州历史文化和民俗的重要实物和资料。在雷祖祠,就能弄清雷州文化的脉络。 “十贤祠”位于广东雷州西湖北侧,始建于宋咸淳十年(1274年),是为纪念宋代丞相寇准、学士苏轼、侍郎苏辙、正字秦观、枢密王岩叟、正言任伯雨、丞相李纲、赵鼎以及参政李光、编修胡诠等十大名相贤臣修建的。他们人品高尚,正气凛然,学识渊博,政绩卓越。祠内还留有文天祥写的《雷州十贤堂记》,命名为“十贤”,就是为了表达如文天祥所说的雷州人民“敬贤如师、疾恶如仇”的心志。

据祠内展品记载,寇准在雷州呆的时间较长,约有18个月,且在雷州辞世。他为人刚直足智、为官清正廉明,深得百姓爱戴。他在雷州的职位虽然只是低级官员,但依然勤政爱民,“寇公祠”内几幅图画记载了他在雷州的业绩:修建真武堂,教书传艺,使乡民的子孙也能读书;讲授天文地理,破除歪理邪说;传授先进生产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传播中原文化,向当地人传授中州音,促进了当地人与中原的交流。据说寇准辞世后,寇夫人得朝廷恩准,扶灵柩回洛阳下殓。离去当天,雷州百姓倾城出动护送灵柩。灵车队伍到一渡口时,风雨大作,乡民怕水浸了灵柩,纷纷以手中所执竹杖插地护柩。次日,却见这些竹杖已生根发芽,蔚然成林,渡口遂称“寇竹渡”。

李纲被贬路过雷州,寓居天宁寺,作诗20多首,表达了深沉的爱国心;他的一身正气,更为当地人敬仰……

“十贤”虽已作古,但他们留下的墨香正气却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之后更加浓郁,塑造了雷州人“疾恶如仇,敬贤如师”的品格。 三元塔三元即状元、会元、解元、源于人[1]们盼人才,祈求状元、榜眼、探花三元及第的良好愿望,登塔寓意状元高中、步步高升。

三元塔坐落在德城镇东3公里风景秀丽的白沙山上。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州人祈求在各级科举考试上头名,榜中“三元”得名。塔平面八角、高53米。为外九层内分十七层的阁式砖室塔, 腔壁厚3米,壁庵几何图形均称美观。穿壁绕平座结构。基础用红砂岩和花岗岩建造。檐梁、角柱、门帮颜色红白相间。须弥座各面刻有浮雕图案,转角处均雕饰神态各异的托塔力士。塔表批荡用料和工艺十分讲究,传说批荡塔身的时候,工匠按照“许新不许旧”的严格要求,选用的不是一般的土朱灰浆,而是名贵的银朱灰浆,因此,虽经历了400年的风雨雷电袭击,但至今仍鲜艳如昔,有“只新不旧”之美誉。 贵生书院坐落在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城,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书院坐北向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厅、中堂、亭阁、后厅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

东西学斋各一座6间,分别为“博学”、“审问”、“慎思”等12间学斋。1 985年,广东省文管会和徐闻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并加筑院内石道;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时,汤显祖被贬徐闻,任添注典史,只相当于主管户籍的派出所副所长。看到徐闻没有学校,读书人少;特别是看到当地人“轻生,不知礼仪”,不禁发出了“天地之性人为贵”、“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也”的呼声;并拿出自己微薄的薪俸,与知县熊敏一起创办了“贵生书院”,招收学生读书,传播中原的先进文化、思想。此后,当地中举的读书人逐渐增多,尊师重教也蔚成风气。特别是他的“贵生”说,因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引起了后人极大的兴趣。当地官员说,其时欧洲文艺复兴如火如荼,中国也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汤显祖萌生人文主义思想也正当其时。

书院门前大树参天,枝叶茂密;院中花草凝翠,屋宇生辉。当地人说,汤显祖倡导教育,这象征着他的思想开枝散叶,一直影响着后人。大门右手的那口梦泉井,是汤显祖刚来徐闻时,焦渴难耐,畅饮过的井水。传说,是夜他文思泉涌,创作出了《牡丹亭记》;从这里回到中原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创作出了另外3部作品,合称“临川四梦”。 海康港是个著名的老渔港,港池水深浪静,位于雷州市西南38公里处,隶属北和镇。镇南的康港墟,墟址就是古代雷州府海康县北和治所所在地,海康港因此而得名,成港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海湾港池长1400米,最宽处有1900米,最窄400米,水域面积403平方公里,航道平均水深2至3米,最深处达9米,港内可泊避风渔船100余艘,附近海域盛产白蝶贝,港内有珍珠养殖场。

海康港是雷州半岛北部湾西岸的一颗明珠,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走进海康港,就如同阅读一部发黄的线装书,观赏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海康港历史曾是海康县北和治所所在地。由于地处北部湾出口,水陆交通十分方便,经济非常繁荣。但同时也极易受到当时猖獗的海盗的侵扰,后朝廷被迫将县城迁往现雷州城。从此,海康港便逐步成为人们遗忘的角落。作为唯一的遗址县城入城墙,还有入城大门,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还保留着。可惜到八十年代中期,缺乏保护意识的村民逐渐将城墙拆除,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隋朝(581-618年)时,原海康县的北和治所就建在这里,上世纪70年代后遂改称海康港。眼下,离古港口不到一百米的港口南岸,有一堵古墙,就是当年海康县北和治所的古城墙遗址。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掉,墙体全由青石砌成。站在古城墙前面,用手抚摸着这一块块清晰可辨的古石陈瓦,那一块块青石纹理,那一点点凹凸不平,那一片片长满苔藓的历史“印章”,好像看出了民间传说中的海盗“乌石二”,看到了从远方无边无际的大海,乘风破浪归来的一艘艘渔船,看到了早出晚归的一代代海康港渔人形象……

当地风情

转眼已到了21世纪,外面的世界无论如何的喧嚣,如何的现代化,好像都影响不了康港这位老者的宁静。你看,只有几百米宽的海康港码头南北两岸,至今还保留着非常传统的摆渡。北岸是企水镇,南岸是北和镇,泾渭分明。两地群众的相互往来,最便捷的就是坐渡船。并不繁忙的两岸,却有着两个简易码头。说它简易,是因为两个码头,就只有两条非常简陋的摆渡船,来也它往也它。装载呢,就只限人和摩托车单车。收费也不贵,听渔民说,坐船来去,一次就那么三五块钱。

来到码头,只见港池里停泊着一艘艘渔船。海康港有大小渔船一百多艘,停泊的多是本地渔民的船,船上旗帜猎猎。不远处,一排排养鱼的网箱浮在海湾之中。一群群海鸥鹤鸟飞来飞去,引来一阵阵惊呼。这里是天然的避风渔港,港口离北部湾海面只有几公里。海康港鼎盛时期,海南临高、廉江安铺、遂溪江洪等地的渔船经常到此停泊交易。高峰期,每天停泊的渔船多达200多艘,海产渔货交易达一千多吨。

《我的少年时代》读后感

《我的的少年时代》读后感 在阅读中成长,在成长中悦读。我们读过许许多多的名人励志故事,这些故事往往都讲述了一个个道理,这一个个道理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启蒙老师,知道我们走向成功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出生在雷州半岛腹地,叫芳流墩。是个稻薯枯焦、草木夭折、天地苍茫、经常出现旱天雷现象的贫困地区,因为天气干旱的原因,那里种不了粮食。恶劣的环境,艰难而荒唐的岁月,他顽强地度过了。小小年纪就参加了开掘青年运河的战斗,经过努力的奋斗一条青年运河出现在雷州的土地上,一切都好了。不开心过去了,他没日没夜的拼搏,读书、写日记、写诗从不间断。利用一切机会思索、观察、想象,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我们都了这一个个故事,不仅读,还要从这一个个故事中品味,探究这个故事的思想,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遇到困难不要屈服,除了要坚强面对,还要努力克服困难。相信,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保持坚强、努力的心态一定能屈服困难,战胜困难。

【小说】我的少年时代

10岁

我从小喜欢文学,喜欢惊天动地的传说,从小学开始读着民间故事,到了初中读口文杂志及诗歌选刊,姥姥看我读书爱不释手在省图为我办了图书证,我借到读多小说读物在课余时间读,我还爱读历史书,为丰富自己的课间生活,每次班会我都会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及体会讲给我同学听,练就了我的口才。我们班会总会分成好几个版块,最后一个内容就是“故事会”。言外之意就是“韩简评说历只人物”。这个韩简就是我。

我最开始从秦始皇讲起讲她如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到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我讲得绘声绘声。从那次开始奠定了我是班上第二个老师的位置。讲到三国时我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不再是复述历史,据我的分析中国的历史事件由期骗跟陷阱构成,成了现在人的前车之鉴,像今天的镜子一样,不断重复着假像跟虚伪。

领家哥哥

我三岁时外婆去世,我跟着爸妈从B市迁到S市,小林大我五岁,是租我家剩余房屋的哥哥。我们家住在市博物管院内,外婆去世后他的屋子就闲下来了。她去世后房屋的产权就归妈妈所有。由于周边环境安静又是市中心,小林一家三口从吉林来到S城后四处找暂时居住场所,当年小林考上S市一所重点艺术院校。是东三省最具知名度的美术类大学。只有绘画功底十分好的人才能进去。小林的爸妈在同一单位工作企业效益不好,双双下岗所以把家租给别人带着儿子来到S市就租了姥姥的房子。

小林经常画着画板去公园写生,爸妈在S市打工为小林赚大学四年的学费,日子过得艰难,勉强吃饱一日三餐。小林上大一就开始做兼职。给学生上画画课,他的爸爸在猪肉加工厂找了一份临时工的活,妈妈也在酒店里做洗碗女工,一家人省吃俭用。有时看到小林的爸爸身不蔽体,东北的冬天是十分寒冷,小林的爸爸的棉衣满是脏污油印。小林的眼里总是泪汪汪。

小林没有住校因为美院的住宿费贵得惊人。后来我才知道小林每天放学回来都煮一包方便面,只吃一半更一半留给父母。我跟小林家在同一楼层只是中间隔着上下楼的楼梯。过道处狭窄而脏乱,我的妈妈知道小林家条件不充裕,经常把小林叫到家里来吃饭。我跟小林哥哥也慢慢成了不话不谈的朋友,他从来没有因为我太小而拒绝跟的谈生活。我从小就把他当成自己的同一类。

15岁

我读初中时交了一位男朋友,是大我一届的陈盟,他是个喜欢说笑又幽默风趣的男孩。我喜欢同他在一起。我的女生朋友很少,因为我不肯改变自己她们都说我性格很怪。在我一生中最好的女性朋友只有两位,她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友谊跟关爱,还有能直抵内心的充流,看到她们的眼睛我就会得到许多鼓励与赞成。总能摸清我凹凸不平的心灵里那种潜伏暗涌的罪恶感,长大之后我犯大很多错误但她们还是在心里容纳了我。原谅我的过错。

15岁的我还没有在人生轨迹上跟他们交合,人生有许多偶然,两条直线相交时,可能擦出一声爱的火花,可能迸发一段声势浩大的劫难,也可能成就彼此辉煌灿烂的人生,在我呢就是人生的前半段光阴交集了一种温情脉脉细水长流隽永芬芳的情谊。认识明珠跟艳蓝是以后的事情,是她们把我们时空一点点放大扩散开来,让我见识了许多新鲜事物。15岁我还久在同陈盟的“恋爱”。那时我以为的美好恋情就是放学有人护送你回家,一起做功课。如此肤浅。陈盟是个早熟的男孩是他带给我性启蒙。我每月来“潮水”时,他显得比我透彻。交我如果做应该避免肚子痛。我跟陈盟的关系一直维系的很好,可我青春期最黑暗的时光也在那个时候发生,这件事使我家人都丢尽了脸面的同志使我跟这位第二位好友分道扬镳。那个时候我把小林哥看做第一个好友。

小林常说他心头有阴影,他的初恋女友离她而去。我不知道心里有阴影的人是何感受是当是个黑色笑话,世间百态的一种离奇荒谬的讽刺闹剧,还暗自笑话过小林哥哥。因为内伤有时会阴碍一个人的发展,把一个人变得阴晴不定,魂走无影。

我的初中英语老师本来是个女大学生,由于性格太温柔调皮的男生总期负她,她一气之下走人了,调换单位。下学期换了个变态,向许多女生都利出摩掌,他接进三十岁没有女友内心空虚得很。最初他叫了几个漂亮的女孩分别叫到办公室。就是做习题错语百出,他在抚导。可是女孩红着脸堵气回到教室。过些天又把更一个女生叫到办公室谁知女生尖叫一声就哭着跑出来。谁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真到叫到我。他平时不敢在课堂上公开批评我。可能我总是一副趾高气扬的姿态。见到教导主任也不问好,有次迟到开升旗典礼时点名批评我,我脸不红心不跳没有战战兢兢低头难过的样子,他总显得拿我没办法。直到他按耐不住才叫到我。我也听到许多女生背地里说他纯属一个色鬼。

当我毫不惧怕地走进他的办公室时,他色迷迷地看着我。锁上门后他开始脱裤子让我摸他的阴茎。一股酸苦的水从喉咙里挤出来。我大叫着说,不要呀,你这流氓老师。他用力把我的嘴捂住身体靠在墙上,另一只手伸向我的内裤里,我发不出任何声音只感到身体下面疼痛,像蛇一样左右滑动。最后我使用腿力向他阴茎揣了一脚。他的“熬”的一声,我趁机开门跑了出去。许多男生看到我的裤带松了。我急匆匆跑回家。

爸妈得知此事后,气得七巧生烟。恨不得捏死他。他们去找学校,老师最开始不承认说只是跟学生交流感情。并没有做出格的事,许多女生去告他时,学校才开始处理这个严重问题。当我还不知道结果时,爸爸就给我转了学,跟陈盟道别的机会都没有。

“初偿成功滋味”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被老师污辱的事情也一点点淡望,唯独望不掉的是那种恶心的感觉。他的形象早被我幻化成魔鬼。使我对此后任何一位老师都没有好感,进入高中后也是如此。高中时又发生一件使我掉面子的事,老师又拿我做起文章,但是跟恶魔老师比起来这还算不上什么。

我念高中时小林哥哥也大四了,面临找工作问题每天都要准备好多作品,他在给一个出版物画漫画,他觉得我的形象挺附合漫画主人公的,我长着水灵的大眼睛,脸厐圆润。小林哥哥就开始画我,画了我的好多肖象。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有天美术老师让我们每人都画张自画像当做作业交上来。那天我功课太多望记了,当交作业时我才想起来没有作。正好妈妈来敲教室的门,我出去后看到她把小林哥哥画我的像带来了,她怕我被老师说,向我挤挤眼睛然后对老师说,今天孩子作业忘家了,我给带来了。

老师展开“我的作品”后眼前一亮,甚为惊喜。然后对着全班同学说,你们看看韩简同学的画。太有水平了。看到自画像后同学们一阵稀稀啦啦的掌声,因为画是真好,我人缘却一般。老师笑着说,韩简,美术课虽然不是重要的课种,但是却是塑造完美心灵培养审美的重要学科,你就当我的课代表吧。我还要把你的画挂在学校的光荣榜中,因为你是我教过的最有才气的学生。我顿时语塞不知说什么好。

为此,我每天苦练画画,没事就向小林请教,因为我不能再失去自我,不想看到别人失望的眼睛,我从来都争胜好胜。我的作品日后真的得了许多全国大奖全是高中时打下的基础。

理想在远处发光

高二那年,课余时间我开始给各大刊物投稿,许多稿件石沉大海,越发没了信心,家里一连串出现祸事,大伯小姨相继离世,都是由于意外事故。爸爸从单位下岗了,厂子只留了一些技术骨干,爸爸每天垂头丧气,他一没本事二没文凭出门打工作难上加难,于是就自己摆起地摊生意,也就是卖报纸。妈妈所在单位也要裁人,每天忧心如焚,如果两人都没了工作家里情况更是雪上加霜,妈妈每天过节时都给领导送礼,跟领导关系甚为容洽,后来因为家里有事妈妈耽误了工作,领导就整天不给好脸,领导疏远了同志们聚会时也很少叫妈妈,妈妈的处境很尴尬,谁都看得出这可不是好事,里面潜藏着危险。

爸爸开始跟妈妈对骂,互相指责对方没有能耐,我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家可能要大祸降临了,甚至做梦都梦到妈妈苦丧无助的脸。还好舅舅帮助我家度过难关,舅舅开了个餐馆是经营火锅为主还有烧烤拌菜,他自己没时间打理,就想把餐厅交给爸妈,因为他俩以前都学过韩式料理,而且手艺很好。舅舅的意思说现在爸妈工作不保未必不是好事,现代人生存要发挥自己的强项,福兮祸所伏吗!境遇太顺也不能成就一番伟业,别看现在生活保障断了,我们现在至力于开店,将来生意做成了,没准能开连锁店。给爸妈讲得心花怒放。

爸爸从那以后便开始起早摊黑地忙碌,妈妈不久后也辞了职跟爸爸一起全心全意投入到餐厅的运营中。爸妈的一举一动感动着我,他们为了培养我,不惜花费很多钱让我去学习班补课,因为当时所有孩子都没有星期天,他们放弃了假期只为换一个远大美好的未来,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的时间几乎都透支了,我的爸妈看到别人家长那么辛苦,自然不会有我闲的时间,每天都有厚厚的复习题等着我去做,每天有几十的英文单词等着我去背,每天有许多篇文言文等着我默写理解。第当我做不出题是心情就会格外烦躁,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未来要告这些东西来成全。这些与我毫不相干的东西会主宰我的命运。

虽然爸妈常我我写东西是不误正业,但我还是坚持投稿,抒发我眼中的世界,寒假时我写了一个短篇被正式刊物发表了,写的是一个男孩的意淫,他总偷窥不同女孩,主要表达青少年时期人的性幻想及成熟特征,从不同彻边描写一个成长中的男孩人格特征。但是由于这篇文章许多同学更疏远我了,老师也是对我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单独跟我进行沟通对我实施批评教育。爸妈对我的惩罚就是三天不许吃饭,我给学校跟家庭都带来许多争议,我始终没被他人说脱,坚持自己的内心叛逆革命。我后来发明一个词叫忠想主义,这体现我维护自己的决心。之后我又有作品接二连三的发表,我开始用笔名,暴烈的舞者、另类倾城等等。在我诗刊杂志上也发过不少诗词,都是某天晚上我想入非非心血来潮时写下的文字,有某次旅游踏上历史古迹遥想这里几百年前战火连天哀声遍野忆古看今写下的诗,还有在看完一个伟人传记后跟据自己对词语的把握创造的诗,也有一些是我看到具体事件后给我留下难望的印象转成抽象的语言写的诗,总之这些诗全部都印在诗刊上,我总共得了几百花的稿费彼岸

高三开学后我们换了班主任,最灾难的一年。事后有许多同学没考上本科跟这一年的经历是有关联的,(有的同学甚至连职高的分都没够)。新老师姓张,小眼睛,脸上赤色麻点很多,旧式妇女的板凳头,一身灰蓝色工作服,戴着白色套袖,四十多岁青年时家遭变故儿子自杀,丈夫去世这也是我们后来才知道的。看我们时目光凶狠,像谁欠了她似的,她三天两头对我们说功课异常紧张,老师总强调时间就是金钱,我们有繁重的课业。可是那半年时光都是在她教育,哦这样说太好听了应该是辱骂学生中度过的,一有同学考试不及格时,她就会拿奖金说事,总说班上有学生不及格就评不上优秀教师。真不知道她担心的是学生的前途还是自己的饭碗,发泼时连女孩都不放过,我亲眼看到她拿着厚重的书本往跟我平时关系不错的女孩脑袋上扔,算得女孩嚎涛大骂当着全班同学面失态。她像疯了一样撕学生的课本及作业本,我那时是周一到了就盼周五,下课时班上有男生大声喧哗,她一掌煽到学生脸上,男生捂着脸说,我爸妈都没打过我,你算老几呀。男生当时背起书包回家了。张老师像疯了一样拍桌子同时把讲桌的粉笔摔得满地都是。

这次风波过去后校长跟我们全班开会,不是请求而是命令我们一定要听从张老师的话,说老师是把我们当成她的孩子,不一会校长泪眼盈眶讲述张老师的不幸,把我们当时都说感动了,我们跟校长达成了默许。事后张老师依然对我们横眉坚眼怎么也不满意,课堂上一有声音张老师突然进来,她一副严惩怒气的样子我就知道又有人要受气了,她历声说,刚才都谁说话了,我不跟你们说上自习一定要静吗?都给我站起来。话音刚落站起两男三女,他们一副胆战心惊的样子。老师说,都出去给我在走廊站三个小时。

面对我的父母我都没有这样恐惧过,每天过得小心翼翼,生怕惹怒了她,我知道她心中有块坚冰是不会融化了,一个人怎么能承受得了失去亲人带来的巨大痛苦呢,是经过千回百转也断不掉的连绵不绝的灾涌。大浪淘沙过后尖锐的痛也会留在心底,这是怎样一种对世俗无所为力无何奈何的苦涩,这种味道要自己尝过才能深刻理解。

我课堂上的问题在她的威慑下完全答不上来了,像我预料的那样我的头还是被她打破了,还好不是打在太阳穴上,还好流血不多,血掉在我眼捷毛上,透过一滴血我看到她的生命被血泪包裹,粘粘地浸固在她的骨头缝里,我谅解了她,我要放过残缺的生命。我要放过变形的人格。事后我读起花痴的文字。花痴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女作家。她为我展开一个唯美浪漫丰富的世界,读着她的《彼岸世界》仿佛进入一个颓丽幽暗的世界,在这本书中我忘记时间的界限,我像一朵花,艳寂茫望地生长,即不知归路又充满希望

传统文化雷州戏剧作文1000字以上

过春节又称“过年”,是雷州半岛民间最古老、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它有着较为浓厚的地方特色.按雷州半岛现有的岁时习俗,春节已不单指新年初一这一天.在爱热闹、爱过节的本地人心目中,春节是从腊月下旬开始,一直热闹到元宵节后才算度过了.腊月下旬,雷州半岛各地家家户户都忙着办“年货”,城镇居民少不了年桔、春联、鲜花、糖果、时髦衣装、孩童玩具;乡间农户则备全香灯宝烛、门神年画、鞭炮,还有自制糕饼诸类供品食物.

农历腊月廿四或廿五日,雷州各地大搞清洁,俗称“打囤”或“扫囤”,家家户户进行室内大扫除,以便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送灶”后,从廿六日到廿八磨米做新年糕饼.雷州半岛是蔗糖之乡,年糕甜,饼米乙种类繁多,令远客惊奇的一尺余直径三、四寸厚的巨型年糕有:筐炊、团笼炊、笼傻,约八寸直径一寸厚的筐箕炊、缸盖炊、牛皮糕;米有:饺子饽、叶搭、菜包、田艾薇、红印、白米果、煎堆、寿桃、米捏制的禽类和各式棕子.

农村廿九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室内的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公”和春联(俗称“对”).

除夕的傍晚,雷州人设祭祀香火神和祖先,同时在自家的庭院角落摆设酒肴、塘鱼等祭品“围炉”,燃爆竹(鞭炮)除旧岁.晚上,全家相聚一起,在家里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曰“吃年饭”,部分城里人则阖家老少到酒楼饭馆吃年夜饭.晚饭前先鸣炮庆贺,饭后父母给孩子以红包,称“压岁钱”.临睡前,母亲教育孩子:大年初一半夜要起床,忌喊人不答应,忌乱倒水,见人要说恭喜发财,忌恶语粗言.不少地方又有守岁的习俗,除夕之夜,全家老少欢聚一堂,看看春节晚会电视节目,说说笑笑,达旦不眠.

在新年初一,民间普遍忌扫地、倒垃圾.民间俗传新年期间家中的东西包括垃圾都是财宝,只能进不能出,把垃圾扫走,就是扫掉财气.实在太脏时,清扫的垃圾也只能放在门后,待初三开假时再倒.各地还忌操刀、杀生、倒水、挑水、洗澡,忌出村拜访亲戚.新年还忌说晦气话或骂人,要讲吉利话.不过即使小孩说了不吉利的话,家长也不能打骂,往往只用草纸擦擦孩子的嘴巴,意为臭话如同放屁,不算数.新年初一这天,广大村镇旧貌换新颜,从早到晚锣鼓喧天,游园会、舞狮舞龙、耍武艺、球赛,显扬出一派喜洋洋的节日气氛.

春节期间,雷州 人盛行用“肉刀”、年糕、三鸟等礼品探亲访友,且必伴有生蒜,因生蒜农村人称“蒜仔”,意味着多子多福,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旧时农历新年的高潮,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从初六起,各村圩的元宵锣鼓相继擂响,不少人把庆元宵看作比朝廷大典还大典,家家主妇预先备好肥鸡、水果、米乙等祭物,届时在门外设席迎神.三声铁炮响,游行大队浩浩荡荡出发了,头旗、红绿大旗、六国牌、八宝花、狮子班、鹰熊班、彩龙、锣鼓棚、八音队、飘色台……甚为壮观.晚上,一些乡村,还大放“春花”(烟花).花炮、花树、火箭、风车、老鼠仔鲤鱼吐珠……最后“炮头”轰响,很多人奔上前抢“炮头”,据说抢得者预兆很快会“添丁”,不管添不添,明年元宵前必须送一盆“春花”谢神.

春节期间,从城市到农村,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舞狮、游神、飘色游行、做大戏、武术表演,放烟花,举办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热闹半个多月.

希望能够帮到你,觉得好的话请采纳!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雷州半岛民间笑话(雷州话故事)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