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曹魏最后的笑话(曹魏有谁)

本文目录一览:

曹魏为什么会被司马一族取代

曹魏国灭亡于魏元帝曹奂,曹魏最后是被权臣司马炎以和平方式取代的。从灭亡原因分析来看曹魏亡国也是必然,后主刘禅昏庸无能,用人严重不当。

“吾知禁三十年,反不如庞德邪!”曹操为何羞愧而亡?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他本来是鲍信部将,在鲍信战死后,就跟着曹操混了。于禁善于治军,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战功。在曹仁求援时,曹操派出于禁和庞德驰援,没想到被关羽利用汉水暴涨,水淹七军。于禁为了自己手下三万多兄弟们的安危,勉为其难投降,而庞德却誓死不降,被关羽处斩。

曹操得知后,感叹道:

“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可知,曹操对早年跟随自己的亲信于禁是非常失望的,认为他还不如刚刚归顺的庞德。

那么,于禁在投降关羽后,他的命运如何?他在归降关羽后,后又流落东吴,旅游了一圈,又回到曹魏,羞愧而亡。

于禁投降关羽

于禁是曹营之中,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是曹操最放心的将领。于禁参加了曹操的大部分战斗,这一次,曹操派于禁前去支援曹仁。他来到樊城后,被曹仁安排在樊城北部的低洼处安营扎寨。当时正值雨季,秋雨连绵下了十几天,汉水暴涨,于禁、庞德七军都被水淹,全军覆没。庞德为了报答主公曹操的知遇之恩,被关羽擒获后,只求一死。

而于禁是一军主帅,不能为了所谓的“气节”,一死了之,他得为自己的数万兄弟考虑,不能让他们白白葬送在水中。别看于禁平时治军很严,对手下非常严格,其实他是非常爱护自己的兵的,可以说是“爱兵如子”。因此他为了手下数万将士,向关羽投降了,被关羽送回后方,关押在荆州江陵。

于禁战败投降,却被关押,这就耐人寻味了。一般情况下,如果于禁怕死投降,就会接受关羽的指挥,调转枪头,和关羽大军一同攻打曹仁的樊城。而现在,于禁却被关羽押送到后方江陵,这说明于禁并没有彻底归顺关羽,只是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

于禁流落东吴

不久,吕蒙攻破江陵,于禁获释,却被送到了东吴。孙权对于曹操的手下大将于禁,还是非常钦佩的,想要收为己用,于是和于禁一同骑马出行。而东吴的虞翻看见一个“俘虏”并排十分不满,大骂于禁只是一个俘虏,没有资格合主公孙权并排着骑马,他还想做出更过分的事情,手持马鞭要鞭挞于禁。在孙权宴请群臣席上,于禁听到演乐曲时,流出了流泪,又被虞翻指责为装可怜。就是这样,虞翻也不得不称赞于禁忠义。

《三国志·虞翻传》中记载:后权于楼船会群臣饮,禁闻乐流涕,翻又曰:“汝欲以伪求免邪?”权怅然不平。

从于禁流落东吴的情形看,他日思夜想的还是主公曹操那儿,还想回到北方,为曹操效力。蜀汉后主刘禅在洛阳“此间乐,不思蜀”,而于禁却是“此间乐,更思魏”。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刘禅和于禁相比,差得太远了。

不久,曹操病死,曹丕称帝,孙权称臣。黄初二年(221年),此时,于禁在东吴已经漂泊了一年多了,做梦都想回到北方,见到主公曹操。后来,他听闻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曹操病逝,非常伤心,瞬间老了许多,胡须和头发都雪白了。这时,孙权臣服于曹魏,被魏帝曹丕封为吴王,正在蜜月期。此时,孙权为了表示诚意,将于禁及其手下送回曹魏。

于禁满心欢喜地回到曹魏后,没有被夹道欢迎就算了,还遭受其他人的嘲笑。魏帝曹丕也是如此,表面上安慰于禁,让他不要多虑,还会像以前曹操那样信任他,并任命为安远将军。实际上,曹丕是非常介意的,这换做谁也不会无动于衷,谁也会介意的。这很好理解,谁会给一个曾“变节”的人好眼色,自然是调侃,看他的笑话。

于禁结局

在于禁拜谒曹操之墓时,曹丕为了让于禁感到羞愧,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于禁见到后,自觉丢脸,再次感到羞愧,并因此得病死去。于禁死后,曹丕还不解气,追谥于禁为很差的“厉侯”。

《三国志》中记载:禁见,惭恚发病薨。子圭嗣封益寿亭侯。谥禁曰厉侯。

于禁是曹操早期的得力干将,有人认为,如果于禁没有被水淹,没有投降关羽,是很有可能排在张辽前面的,排第一。这是因为于禁是早期跟随曹操,而张辽却是在吕布殒命后,才归顺曹操的。在于禁有污点,投降过关羽,还在五子良将之中排第三,仅次于张辽和乐进。可惜的的是,他打了一场败战,就遭到了抛弃,最后忧郁而死。

曹魏最后的笑话(曹魏有谁)插图

司马懿阴谋篡了曹魏政权后,子孙报应不断究竟是怎么回事?

司马家族在篡夺曹魏政权之后,最后司马家族也被后人灭族了。司马懿经历曹家三代之后,被曹睿任命为托孤大臣。看得出来曹家人对他非常信任,而司马懿发现曹家没有人可以与他对抗之后,选择了阴谋诡计对抗曹氏家族。不仅诱骗曹爽投降,还灭了曹爽全族。之后他的儿子司马昭成为曹魏的丞相之后,废了皇帝曹芳改立年幼的曹髦为帝,完全把控住曹魏的政坛。

曹髦不满司马昭的做法,带兵要诛杀司马昭,却被臣子成济杀害。这时的曹魏政权真的落到了司马家的手里。后来司马炎更是推翻了曹氏的皇帝,建立晋国,这原本是谋朝篡位的一个典型例子。没想到自司马炎之后,司马家族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智谋完全比不上功于心计的司马懿等人。

晋国的第二任皇帝晋惠帝是个没有智谋的人,他不止问出了千古的笑话:“何不食肉糜?”还被自己的皇后贾南风及其家族把控了朝政。很快,八万之乱导致江山四分五裂,中原军队损失惨重,之后更是遇到了五胡乱华,外族人将中原搅得天翻地覆。中原大地完全被分割,汉人生活艰苦。而后刘裕起兵,收回了司马家丢失的土地,更将司马家全族灭族。司马家最后也尝到了被灭族的味道。

总的来说,司马懿忘恩负义,窃取曹魏的政权,即使一时成功了,最后却报应不爽,子孙后代同样被权臣控制,不止失去了全力打造的江山,还被灭族,子孙死伤惨重,真可谓是天道好轮回。不知道司马懿死后能否预料到,自己的子孙遇到的情况,竟然与曹魏子孙是如此的相似,会不会感叹一句报应不爽?

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为何最终无法统一天下?

曹魏帝国的开创者曹操一生起兵的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公元190年起兵反董卓开始,到公元196年迎立汉献帝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六年是曹操的草创阶段。

草创阶段是曹操的战略形成期,曹操从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开始,曹操处于四战之地的兖州,一步一步凭借谋略和能力,先后击败并收编黑山军与青州黄巾军,虽然在军事有着一系列的胜利,但是曹操一生做出的最英明的决策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的实施。

第二个阶段:从公元196年到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后,这11年是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绝对政治正确开始了黄金发展扩充期,是曹操的高速发展阶段。

因为曹操手中控制着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时不时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做得却是有利于自己的事,这种打着汉家旗号办私事的政治行为给曹操带来了诸多的政治利益,比如利用皇帝的名义招揽人才,却为自己所用,再比如用皇帝的名义向不服从的诸侯下达臣服的命令,不服从就以汉室的名义讨伐,所以曹操对外发动的战争全部都是出师有名,这可是巨大的政治利益。

第三个阶段:公元208年初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这12年是曹操在赤壁之战战败后开始转变战略,是曹操的战略转变阶段。

曹操因为在赤壁之战的惨败和南郡之战的败退,失去了用军事手段统一天下的机会,因此曹操转变了战略,改用政治手段加紧剥夺东汉仅存的政治权力,从丞相到魏公,从魏公到魏王,曹操迈出了实质性的纂位步伐。

同时曹操辅以军事手段继续征服未服从的地区,从关中的马超、韩遂,到汉中的张鲁,西南的乌桓人和鲜卑人,以及江东的孙权,益州的刘备,但第三阶段的对外军事行动变得极端保守,比如曹操征汉中张鲁后,成功拿下汉中,却放弃大好进军益州的机会,导致夺取益州的天赐良机稍纵即逝,与当年历经千辛苦驰骋数千里也要远征乌桓时的雄心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下,一个地下。

有时候,不仅要问:是什么让雄才大略的曹操变得如此的小心谨慎?

其实早在公元207年,当曹操从远征乌桓的路上回师时,东汉天下十三州其中的8州已被曹操尽收手底,从实力的对比来看,孙权盘踞扬州,刘表占据荆州,刘璋拥有益州,张鲁有汉中,马超、韩遂有关中和凉州,天下所有其他势力加起来也不如曹操一半的实力,任何人都会觉得曹操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可曹操居然失败了,如此雄才大略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如果你仔细分析曹操创业的三个阶段,就会发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贯穿始终,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为何最终无法统一天下?其实原因早已注定,就是这个“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曹操无法统一天下。

先谈谈天下大势,两汉四百余年的江山到了东汉末年陷入大乱,众所周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千变万化的,四百年的汉室江山如果是“合”,那么按照大势来看,东汉末年应该会维持一段较长时间的“分”。

从大势看,东汉末年的天下走势是分裂,而不是统一,原因是合得太久了,这个“合”可以理解为统一,也可以理解人心思汉,所以尽管汉献帝只是个任人摆布的傀儡,但仍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肆挖取政治利益的同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把双刃剑也不断划出对曹操不利的局面,贯穿了曹操的中后期,还差一点颠覆了曹魏政权。

曹操不是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但绝对是有史以来最有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既然是“挟天子”就难免会与天子产生矛盾,从衣带诏事件开始,曹操感受到了拥汉派的不息抗争,尤其是在曹操加紧篡位的过程,尤其更加突出,以至于对曹操形成强大的掣肘力。

在曹操创业的第二阶段时,曹操本人也只是大汉朝廷的司空,虽然能开府治事,但明面上仍然是三公之一的司空,明面上仍然归属于傀儡皇帝汉献帝,曹操到许都朝拜汉献帝时,仍然要被皇帝身边的虎贲卫士挟制前行,虽然这不过是汉制传统,但对于曹操来说已经是浑身冷汗,对于身居高位的权臣来说,前车之鉴无数权臣的下场让曹操胆战心惊,于是曹操做了两件事:

一是更换皇帝身边的虎贲卫士为自己人;二是在打下邺城后将其作为自己的大本营,能少朝见皇帝就少见,或者干脆不见。于是曹操开启了异地挟制天子的先例,曹操人在邺城,汉献帝所在的许都有大量的自己人。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一直是汉官,虽然是权臣,但究竟没有迈出实质性的篡位步伐,所以受到拥汉派的反抗也相对较小,所以对外征战,曹操敢冒险,敢离开政治中心到数千里之外的白狼山打乌桓人,而不必担心他所挟制的小朝廷会有什么不利于自己的举动。

而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开始一步一步加紧篡位,在曹操南下准备征讨荆州时,就废除东汉实行百年之久的三公官职,重启西汉初年的丞相制度,不仅大权独揽,而且还模仿萧何“参拜不名、剑履上殿”,不过即使如此,也还能理解,毕竟萧何可是西汉的大功臣。

一切的转变发生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前线的军事行动导致整个曹操一手建立起来的政权发生危机,有多少人想看曹操的笑话,又有多少人在暗地中算计曹操,所以在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最重要的事不是在前线抵御孙刘联军,而是退回政治中心,安抚人心,稳定局势,不让居心叵测之人有危险举动。

曹操多年以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汉献帝的身边形成了一个拥汉派的士人集团,只要皇帝在,总会有迂腐的文人忠心,在为曹操获取政治利益的同时,不断地对曹操形成制衡,就连曹操多年的战友,大汉朝廷的尚书令荀彧,也因为反对曹操的篡位之举,而死得不明不白。

在逼死最后一个敢明面反对曹操篡位的荀彧后,再也没有人敢明面上反对,都只是因为害怕曹操手中强大的军事权力和政治权力,而转入暗中或地下,静待机会,拥汉派并没有消失,而只是隐藏起来了,虽然在曹操在篡位的过程中,或明或暗地处理了大量的拥汉派士人,但谁能保证没有下一个呢?

所以当60岁的曹操在拿下汉中张鲁后,在没有郭嘉这样天才谋士的劝说下,曹操开始犹豫了,开始小心谨慎了,开始担心许都那个小朝廷会在自己长期远离政治中心时发生意想不到的事,而在8年前,曹操远征乌桓时,虽然长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仍不失为满腔雄心壮志时的心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一切,只因为曹操担心那个被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朝廷,当一步一步走上高位,开始称公拜王时,曹操事实上已经走到了东汉的对立面,无论曹操如何辩解,如何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澄清自己不会篡位,可这一切不就如同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

政治斗争从来就是残酷的,不会因为你的仁慈而得到一个好下场,曹操已经走了一条不归路,只有向前走,继续篡位进程,而没有回头路,回头不是身死族灭,就是鱼死网破,所以曹操牢牢地抓紧手中的兵权,至死不放松。

曹操非常明白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朝廷,从来也不是待宰的羔羊,任何看起来软弱的对手,都会在你放松防范之际发起致命一击,不是不击,而是时候未到,曹操非常明白这一点,时刻防备着,而这一切暗流涌动,则被发动襄樊之战的关羽彻底点燃。

曹操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就在曹操坐镇长安,准备前往汉中救援夏侯渊,以在汉中之战对抗刘备时,西北的乌桓人和鲜卑人也不安份了,曹操派出自己的儿子曹彰前往平叛,而远在荆州的关羽也在同一时间开始的北伐襄樊的战争。

擒于禁,斩庞德,围襄阳,困曹仁,威震华夏,关羽在襄樊之战的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战争成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搅得曹魏整个中原地区一片混乱,几乎是几一时间,发生在公元218年的太医令吉本、司直韦晃、少府耿纪在政治中心许都发生叛乱,攻打曹操的亲信长史王必,可惜被王必与典农中郎将严匡平定。

公元219年,邺城也不太平,魏讽准备勾结长乐卫尉陈祎准备在邺城发生叛乱,可惜还没开始就是被陈祎告密,身在邺城的曹丕终于找到机会,以此事为借口,大肆捕杀拥汉派士人,前后杀了数千人,这些人曹操原本就知道是拥汉派,但又没有借口杀的人,也是曹操在外征战一直担心的人。

一系列的事件证明了曹操一手创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朝廷在曹操篡位过程中,成了曹操在政治上最大的敌人,以至于在后期无法让曹操放开手脚在外征战,一个畏手畏脚的曹操,如何能够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呢?这就是曹操始终无法统一的原因所在。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曹操创业初期是利好, 到了中后期就变成了曹操沉重的政治负担,曹操是汉官、汉臣,如果取而代之就是标准的篡位,曹操没有篡位都承担了巨大的骂名,更何况是篡位呢?所以曹操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就是这个原因,曹操是个务实的人,除了皇帝的虚名,曹操什么也不差,所以曹操终其一生没有篡位,但曹丕就没有这个负担,曹丕不是汉臣,是魏臣到魏主,取代汉就顺理成章。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曹魏最后的笑话(曹魏有谁)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