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奸臣笑话的简单介绍

本文目录一览:

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与奸臣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清末没有比较著名的奸臣?

1、比较同意楼上的说法,奸臣的出现,主要“归功”于皇帝的昏聩,奸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历朝历代的灭亡,无论是农民起义也好,权臣篡位也罢,末代皇帝可都不咋地。可清朝比较特殊,清朝的皇帝是历朝都比不了的,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在清朝接二连三的出现,而且除了同治、溥仪这样在位时间不长的皇帝,每一个皇帝都很勤政,没有特别沉迷于酒色,宠信奸佞的。皇帝的明智就封锁了奸臣进阶的道路。

2、清朝的灭亡现在看来和其他朝代比起来,有它的特殊环境。首先是受到外族的侵略和欺压,清朝末期受到了资本主义列强的蹂躏,清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几乎都处于完全劣势,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南宋面对蒙古也仅是军事上占据劣势,可就抵挡不了了,这和奸臣貌似也没多大关系,就算南宋不出现贾似道,也抵挡不住蒙古铁骑的践踏。

其次,清朝末期人民在觉醒,这跟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的反抗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人民民主意识的产生,已经容不下封建帝国的存在,这是历史潮流,即使没有了慈禧,没有袁世凯也一样发生,清朝最终也灭亡在人民的革命潮流中。

3、最后说一下,所谓奸臣跟忠君爱国是不沾边的,没错,他们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可是他们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私欲。利用皇帝的好恶钻空子,在皇帝面前表现得忠心耿耿,勤勤勉勉,可背地里可不管国家的兴衰。他们依赖于皇帝,可不叫忠心,只是利用,江充也好,王莽也好,董卓也好,哪个不是胡作非为,你要是“忠君爱国”的话那还造什么反啊?

讲谐音笑话歇后语,怎么老是这几个笑话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

阿二吹笙——滥竽充数

阿二当郎中——没人敢请

阿二满街串——吊儿郎当

阿哥吃面——瞎抓

阿婆留胡子——反常

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点滴不漏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挨打的狗去咬鸡——拿别人出气

挨打的乌龟——缩脖子啦

挨刀的鸭子——乱窜

挨了巴掌赔不是——奴颜媚骨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挨了打的鸭子——乱窜

挨了刀的肥猪——不怕开水烫

挨了刀的皮球——瘪了

挨了霜的狗尾巴草——蔫了

挨着火炉吃海椒(辣椒〕——里外发烧

矮梯子上高房——搭不上言(檐)

矮子穿高跟鞋——高也有限

矮子打狼——光喊不上

矮子放风筝——节节高;节节上升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矮子观光——随声附和

矮子过河——安(淹)心

矮子看戏——听声

矮子里面拔将军——将就材料;短中取长

矮子爬楼梯——巴不得(迫切盼望)

矮子爬坡——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矮子婆娘——见识低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上下为难

矮子想登天——不知天高地厚;妄想;痴心妄想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上下够不着;上下为难

爱打官司逞英雄——穷斗气

庵堂里的木鱼——任人敲打

鹌鹑要吃树上果——够不着;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岸上看人溺水——见死不救

岸上捞月——白费功夫;白费劲

按别人的脚码买鞋——生搬硬套

按彩球的乞丐——高兴得发傻

按方抓药——照办

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按牛头喝水——办不到;没法办

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

案板顶门——管得宽

案板上的擀面杖——光棍一条

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随人宰割

案板上的鱼——挨刀的货

暗地里盯梢——偷偷摸摸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暗室里穿针——难过

暗中使绊子——蔫儿坏

熬尽了灯油——烧心(芯)

鏊子上烙冰——化汤了

鏊子上烙饼——翻来翻去

八百吊钱掉井里——难摸哪一吊

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八百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八宝饭上撒胡椒——又添一味

八辈子的老陈帐——说不清

八寸脚穿七寸鞋——别扭

八斗的小垂缸——装不下一石

八哥啄柿子——拣软的欺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八个钱的膏药——沾上了

八个钱买碗馄饨——没有面

八个歪脖坐一桌——谁也不正眼看谁

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

八卦炉里睡觉——热气腾腾

八卦阵里骑马——闯不出路子;出路难找

八级工学技术——精益求精

八级师傅学手艺——长到老,学到老

八角掉进粪坑里——香臭不分;香臭难分

八斤半的鳖吞了大秤砣——狠心王八

八斤半的老鳖吞了个秤砣——狠心的王八

八斤半的王八中状元——规矩(龟举)不小

八十个人抬轿子——好威风

八十老汉害个摇头病——不由人愿;由不得人

八十老人吹灯——喘不上气;上气不接下气

八十老翁练琵琶——老生常谈(弹)

八十老翁学打拳——越练越结实

八十老翁学手艺——老来发奋

八十岁的老绝户头——后继无人

八十岁刮胡子——不服老

八十岁老翁挑担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八十岁留胡子——老主意

八十岁没儿女——老来孤单

八十岁生儿子——代代落后

八十岁跳舞——老天真

八十岁玩猴子——老把戏

八十岁学吹笛——尽是老调;老调子

八十岁学摔打——拼老命

八十岁演员扮孩子——返老还童

八十岁站柜台——老在行

八五炮打兔子——得不偿失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聚会——神聊

八仙桌缺只腿——搁不平

八仙桌上放灯盏——明摆着

八仙桌子——有棱有角

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八月的苦瓜——心里红

八月的莲藕——又鲜又嫩

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的点子

八月的柿子——越老越红;老来红

八月桂花开——到处飘香

八月里的黄瓜棚——空架子

八月十五吃年饭——还早哩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

八月十五的月饼——人人欢喜;个个喜爱;上下有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过端阳——晚了;迟了

八月十五看龙灯——晚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巧了

八月十五送月饼——赶在节上

八月十五云遮月——扫兴

八月十五蒸年糕——趁早(枣)

八月十五种花生——瞎指挥

八只脚的螃蟹——横行霸道

八字不见一撇——没眉目;差得远;差远了

巴掌长疮——毒手

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巴掌上摊煎饼——巧手;好手

扒了皮的癞蛤蟆——活着讨厌,死的还吓人

扒了墙的庙——慌了神

芭蕉插在古树上——粗枝大叶

芭蕉开花——一条心;紧相连

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

疤瘌眼长疮——坏到一块了

拔草引蛇——自讨苦吃;自找苦吃

拔葱种海椒——一茬比一茬辣

拔节的高梁——节节高;节节上升

拔浪鼓——两面光

拔了的闹钟——专做提醒人的事

拔了萝卜——窟窿在

拔了萝卜栽上葱——一茬比一茬辣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拔了毛的鸽子——飞不了

拔了塞子不消水——死心眼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跋脚驴子追兔子——赶不上;撵不上

跋脚马上战场——有死无活

跋子拔萝卜——歪扯

跋子踩高跷——早晚有他的好看

跋子打围——坐着喊;坐地呐喊

跋子赶马——望尘莫及

跋子上台——立场不稳

把鼻涕往脸上抹——自找难看

把肥料浇到莠草上——劳而无功;有劳无功

把脸装进裤挡里——见不得人

把人赶到墙根下——走投无路

把娃娃当猴耍——愚弄人

把妖猜当成菩萨——善恶不分

靶场上的老黄忠——百发百中

霸王别姬——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白脖老鸹——开口是祸

白脖子屎壳郎——有特色;与众不同

白布进染缸——洗不清;洗不净

白布做棉袄——反正都是理(里)

白菜帮子——中看不中吃;好看不好吃

白菜地里耍镰刀——散了心

白菜烩豆腐——谁也不沾谁的光

白菜叶子炒大葱——亲(青)上加亲(青)

白骨精扮新娘——妖里妖气

白骨精打跟头——鬼把戏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白骨精送饭——有野心;没安好心

白骨精演说——妖言惑众

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原形毕露

白鹤站在鸡群里——突出

白虎进门——大难临头;灾祸临头

白开水画画——轻(清)描淡写

白蜡杆结桂花——根子不正

白蜡杆子翻场——独挑

白蜡做的心——见不得日头见不得火

白脸奸臣出场——恶相;恶模样

白脸狼戴草帽——变不了人

白脸狼戴眼镜——冒充好人;充好人

白了尾巴尖的狐狸——老奸巨猾

白猫钻灶坑——自己给自己抹黑

白毛乌鸦——与众不同

白娘子斗法海——精打光

白娘子水漫金山——大动干戈

白娘子遇许仙——千里姻缘一线牵

白日见鬼——玄乎;心里有病

白日做梦——胡思乱想

白水锅里揭奶皮——办不到;没法办

白水下石膏——成不了豆腐

白水煮白菜——淡而无味

白水做饭——无米之炊

白素贞不舍许仙——恩爱难分

白糖包砒霜——毒在里面

白糖嘴巴刀子心——口蜜腹剑

白天打灯笼——白搭

白天盼月亮——甭想;莫想;休想

白天照电简——多此一举

白天捉鬼——没影儿的事

白铁斧头——两面光

白仙鹤长了个秃尾巴——美中不足

白纸上画黑道——抹不掉;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白纸写黑字——黑白分明;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白纸做的灯笼——一点就亮

奸臣笑话的简单介绍插图

东晋皇朝的“奸臣”,留下了哪句感叹,如今影视剧经常在说?

中国的传统戏曲节目中,像曹操、严嵩这样的人,都被定义成白脸大奸臣。一张银盆大脸,三角眼,大胡须。拖着长腔唱道:“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然后踱着方步,字正腔圆地念白:“纵不能流芳百世,也当要遗臭万年!”这句念白太出名了,成为无法无天,我行我素的坏蛋们的标签。此话的出处,乃来自于东晋一等一的枭雄人物桓温。

司马氏创建的晋王朝,经八王之乱,政权无力,天下大乱。匈奴、鲜卑、氐等少数民族势力乘机而起,逐鹿中原,搅得北中国是狼烟四起,杀伐不断,史称五胡乱华。晋王室的部分成员渡过长江,在江南建立政府,成为偏安一隅的小王朝,是为东晋。其中也出了好几个厉害角色,桓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一个影响到历史进程的大人物。

1、灭蜀扬威

桓温字元子,来自于世族大家江南桓家,父亲是晋宣城太守,江左八达之一。桓温自幼名声响亮,许多大官以将来安天下的大器人物期许。二十三岁就担任琅琊内史,璇提拔为徐州刺史,在一线对付北方的蛮族政权。他在徐州操练士兵,安抚百姓,抓住时机打击敌人。整治的效果非常显著,带出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保境安民,威震敌胆。没多久,徐州一带,北方的政权都不敢前来骚扰。桓温治理地方的才能得到朝野的一片赞赏之声。

晋成帝咸康八年,镇守荆州的大将庚翼去世。这个重要位置空缺,许多大臣都向皇帝推举桓温出任。众望所归,桓温走马上任,成为东晋帝国最重要的方面大员。名士刘真长也是桓温的好友,号称知人,说道:“这个人到荆州,肯定能够治理好地方,镇得住场面。但以后要想管住他也就难了。”桓温这只老虎到了荆州这个形胜之地,正是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没有人能治住他了。这一年他三十四岁。

荆州北面是后赵帝国,西面是成汉帝国。桓温到任,治兵讲武,要先下手为强,打掉西边的成汉。他的算盘是把长江以南全收入囊中,再来对付北方的强敌。于是他给朝廷上表要西征四川,不等回复,就率精兵直趋蜀地。

朝廷得到消息,许多人担心过于仓促,兵力太少,只怕出师不利。又是刘真长站出来,说:“我相信桓温此去必克西蜀。以前我看他赌钱,没有绝对的把握,他是不会出手的。”

永和三年,桓温大军进入四川,他把辎重留在彭山县,老弱士兵全留在此地。自己率精兵强将,备足三天口粮,要从小路直取成都,来个斩首行动。出发前,桓温以身作则,把自己的三天口粮展示给全军,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晋军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杀奔成都,三战三捷,打到了成都郊外。

成汉军作困兽之斗,集结所有的军马,在笮桥与晋军展开殊死的决战。战斗打得激烈非常,桓温亲临一线,坐镇枪林弹雨之中。坐骑被射死,他换马再上。参军龚护战死,士卒有退却之心。不料击鼓的士兵误击进兵鼓声,士兵们见桓温在箭矢交加之中镇定自若,无不感动,奋不顾身,拼命死战。狭路相逢勇者胜,一场大战,终于击溃了成汉军队。敌军被斩首二万多人,汉主李势远逃,最后抬着棺材,绑上自己向晋军投降。这一战,桓温肩上中一箭,贯穿而出,他依旧谈笑风生,直到士兵都安定下来,他才接受治疗。非常有大将风度和名士风采。

至此,桓温平定了成汉政权,为东晋政府大大扩展了疆域。一时威名远扬,成为当时全中国的第一战神。东晋君臣在弹冠相庆之时,也在考虑一个兵强马壮的权臣对朝廷的威胁。

2、三伐中原

桓温的下一步就是北伐,收复河山。但朝廷对他的猜忌已深,提拔扬州刺史殷浩来对抗他,对他北伐的请示置若罔闻。桓温了解殷浩,说:“老殷去当大学教授,道德模范还行。让他带兵实在是勉为其难。”果然殷浩几次北伐全铩羽而归,朝野失望。于是桓温的北伐提上了日程。

永和十年,桓温率四万大军北伐前秦。连战连胜,生擒秦将郭敬,击败秦淮南王符生,进入关中,大军抵达灞上,兵锋直指长安。关中百姓奔走相告,我们的部队打回来了!不少老人痛哭道:“没想到还能活着见到官军!”军民归顺如流,形势大好。

秦皇帝符健抢先收割了关中的麦,坚壁清野对付桓温。桓温本人也犹豫不能进,坐失战机。终于粮草接应不上,不得不退军。秦军趁机追击,晋军败退回江陵。

永和十二年,桓温第二次北伐。在洛阳大败羌军姚襄,收复了故都洛阳。给东晋小朝廷打了针强心剂。同样因后援不足退兵,收复的地盘又一一丢失。

太和四年,桓温率五万大军,第三次北伐前燕,擒燕将慕容忠。在枋头被燕将慕容垂挡住。

慕容垂是十六国的名将,即使放在中国大历史上,也算一个响当当的硬脚。他就是《天龙八部》中慕容复崇敬得五体投地的前辈英雄,桓温这一次算碰上对手了。

桓温用水路运粮,不料北方连续干旱,河道没水,粮草运不上来。在粮食且尽的情况下他不得不退兵。慕容垂率八千精骑兵紧紧咬住晋军,抓住机会,给师老兵疲的桓温狠狠一击,打得晋军大败,损失三万多人马。这一败,桓温威名大挫,身体心理都受到严重的打击。

桓温退回江东,驻军姑苏,遥控朝政。其时他已近六十,有时不我待的感觉,更加感到不能虚流光阴,才发感慨道:“纵不能流芳百世,也当要遗臭万年!”发兵进入首都建康,逼褚太后下诏废除皇帝司马奕的帝位,另立会稽王司马昱为皇帝,史称简文帝。

3、王猛和谢安

五胡十六国间,天下鼎沸,杀伐不断。也催生了许多王佐之才,最有名气的北方是王猛,南方是谢安。这两个人都有安邦定国的大才,英雄人物得到他们的辅佐,都有成就大业的可能。

桓温第一次北伐,王猛来见他,穿着破衣,抓着虱子,大谈天下大势,所谓“扪虱而谈”。滔滔不绝,切中要害。桓温深为折服,赞叹道:“江东没有人有先生这样的才华。”邀请王猛加入自己的队伍。最终王猛思考后谢绝。

谢安出山第一站就是进入桓温的幕府,深得桓温器重,每每谈话日继以夜。但谢安后来借口离开了桓温,倒向了晋王室一边。在桓温与王室的较量中,以谢安为代表的王谢大家族联手对付权倾天下的桓温,好几次扼住了桓温对王室的试探性侵凌。

宁康元年,桓温向朝廷要求加封九锡之礼。九锡是权臣得到的最高礼遇,曹操、司马昭手上没有称帝,但都得到了九锡的封赏。谢安等人探得桓温病重,便以锡书写的不规范为由,重写!七推八推,这年七月,一代雄杰桓温去世,还是没有得到九锡。

王猛后来辅佐前秦符坚,在十几年内扫平北中国,经济恢复,国势强盛。符坚和王猛的君臣际遇,也成为刘备诸葛亮式的千古美谈。王猛死后,符坚没听他的话,发动对东晋的战争,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军打的大败而归。本来不牢固的政权,分崩离析,北中国再一次陷入大混乱。而淝水晋军作战的总指挥,正是谢安。

桓温没得到王猛、谢安两个大才的帮助,失之交臂,不得不说对他是个大遗憾。桓温的处世,好几次都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或许这个英雄在无毒不丈夫这点上还欠火候吧?

4、几个成语

王猛见桓温,扪虱而谈的名士风采,千年余韵犹存。《虬髯客》中太原公子李世民出场,叫不衫不履。民国大家黄侃,从来不洗澡。后来结婚,在有新派女子作风的夫人严正要求下,才改了这作派。

桓温的一生留下许多类似的巨有影响成语,罗列几个,看出这个人是个有多么丰富多彩性格的人物。

千斤大牛。桓温北伐,凝望中原大地,感慨道:“让神州陆沉,王夷甫(西晋首相、空谈家)罪责难逃啊!”部下袁宏嘴快:“天下兴亡,是有定数。这和王夷甫没有关系嘛!”桓温大怒:“以前刘表养了一头大牛,有千斤重。吃的是平常牛的十倍,干活不如一只老母牛。曹操拿下荆州,立马杀了给将士们吃!”吓得袁宏脸都绿了。呵呵,所以说你牛是表扬你,说你是千斤大牛,是笑话你是草包。

我见犹怜。桓温打下四川,把李势倾国倾城的女儿笑纳了。桓温正牌老婆是大晋公主,率一大帮奴婢,拿刀执杖打上门去。正值小李在梳头,光艳照人。公主丢了刀,抱住她叹道:“好姑娘,我看一下还爱上你,何况那个老家伙啊!”桓温审美的眼光一流。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桓温第三次北伐,路过琅琊,看到自己年轻时担任琅琊内史种下的柳树,已有十围。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抚摸着树干,折下柳枝,泫然泪下。桓英雄本来是个性情中人吧!

《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翻译

袁安传袁安,字邵公,汝南郡汝阳县人。祖父袁良,学习《孟氏易》(孟喜著),汉平帝时,因明经而被举荐,做了太子舍人。

建武初年做了成武县令。袁安年轻时继承祖父袁良的学问。为人很庄重,有威信,被州里人敬重。开始做县功曹,有一次,捧着檄文到州从事那里办事,从事托袁安捎封信给县令,袁安说“:你是为公事,自有邮驿替你传送;如果是私事,就不应找我功曹。”辞谢不肯接信,办事人有些害怕,就不托他了。后来,被举荐为孝廉,先后做了阴平县长和任城县令。他所任职的地方,官吏百姓都很畏敬和爱戴他。

永平十二年(70),楚王刘英阴谋反叛朝廷,案情交郡核实。第二年三府推荐袁安办案,认为他能处理复杂的案件,皇帝命他为楚郡太守。这时受楚王刘英的供辞牵连关押的有几千人,显宗大发脾气,办案人急于定案,严刑威逼不少人招供,判死罪的很多。袁安到郡后,先不进衙门,而到监狱去,审理那些无明显证据的,逐一上报,让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向袁安叩头力争,认为凡附和楚王刘英的,按法与刘英同罪,袁安不同意。袁安说“:如有不合律例,我负完全责任,不连累你们。”于是分别一一上报。皇帝感动觉悟,当即同意,被释放出狱的有四百余家。一年以后,袁安被征为河南尹。政令非常严明,但从来没有因贿赂罪来审讯人。他常常说:“凡做官的人,高则望当宰相,下则希冀当州牧太守,在圣明之世禁锢人才,这是我不忍心去作的事。”听到这话的人,都很感动,并勉励自己要廉洁奉公。袁安在职十年,京师的政纪很整饬,他的名声深得朝廷看重。

建初八年(83)升为太仆。元和二年(85),武威太守孟云上书道“:北匈奴已经和亲了,可是南匈奴又去抢劫,北单于说汉朝欺骗他们,想进犯边疆。应该将俘虏发还,来安慰他们。”皇帝下诏召集百官到朝廷商议,公卿都认为夷狄狡诈,贪心不足,得到俘虏以后,还会妄自夸大,不能开这个例。袁安却说“:北匈奴派使者进贡请求和亲,还把被掳去的人归还汉朝,这说明他们害怕大汉声威,而不是先违背条约。孟云以大臣的身份守卫边疆,不应对夷狄不讲信用。让俘虏回去,足以表明中国对他们的宽大,而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宁,真是太好了。”司徒桓虞改变主意听从袁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等都恨袁安。郑弘还大声激怒桓虞说“:凡是主张释放俘虏的,都是对皇上不忠。”桓虞当场叱责他。第五伦和大鸿胪韦彪都恼怒得脸上变了颜色,司隶校尉把全部情况奏明皇上,袁安等都把印绶交给皇帝请罪。肃宗下诏书道:“议政时间很长,说明各人看法不同。朝廷大事应该多听议论,计策靠大家商定。说话时态度中正和税,符合礼节,固然很好;但遇事不敢吱声,决不是朝廷的福气,你们有何过错值得引咎自责的呢?还是把帽子戴上,鞋子穿上吧!”最后皇帝还是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第二年(86),袁安代替第五伦做了司空。章和元年(87)他又代替桓虞做了司徒。和帝即位,因年幼,窦太后临朝听政,太后的哥哥车骑将军窦宪向北攻打匈奴,袁安与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和九卿一起到朝庭上书劝阻,认为匈奴没有进犯边塞,无故出兵远征,耗费国家钱财,邀功于万里之外,这不是应有的国策。连上几封书都被扣住没有上报。宋由有些害怕,不敢联连名上书了,而那些卿相也渐渐不吱声了。只有袁安与任隗仍坚持正道,毫不退让,甚至摘掉帽子到朝廷力争达十次以上。太后还是不听,大家都替袁安捏了一把汗,但袁安还是镇定自如。窦宪已经出兵打仗,他的弟弟卫尉窦笃、执金吾窦景各仗自己的权势,公然在京师放纵其爪牙拦路抢劫财物。窦景又擅自派人乘驿马散发檄文到边境各郡,调集骑兵突击队和射手有本领的,命令渔阳、雁门、上谷三郡各派官吏将他们送到窦景住地。有关官员害怕,没敢说半个不字。袁安就弹劾窦景擅自调集边防军,惊扰官吏百姓,府尹不待符信而听从窦景安排,应该杀头示众。又上奏司隶校尉、河南尹讨好依附贵戚,没有坚持正义,请求罢免官职,依法治罪。这些奏折都被扣住没有上报。

而窦宪、窦景更加专横,在各名都大邑布置他们的亲信,都向官吏百姓征收赋税,收取贿赂,其余州郡也都望风仿效。袁安与任隗一道检举那些二千石府尹,以及与之牵连降级罢官的有四十多人,窦氏一帮怀恨在心。但袁安、任隗一向品行高尚,也没有办法加害他们。当时窦宪又出兵驻武威。第二年,北单于被耿夔所攻破,逃到乌桓去了,塞北空无人管,匈奴余部不知归谁管属。窦宪每天夸耀自己的功绩,想用恩惠与北匈奴余部搞好关系,于是上书立投降的左鹿蠡王阿佟做北单于,设中郎将领护,像过去立南单于那么样。皇上把这事交给公卿讨论,太尉宋由、太常丁鸿、光禄勋耿秉等十人认为可以这么办。袁安与任隗上奏,认为“光武帝招守南匈奴,并不是让他永远安居内地,而是一个权宜之计,是出于想让他们去抵抗北匈奴的缘故。现在北方已经安定,应该让南单于回到北边去,一起领导投降的群众,不必再立阿佟来增加国家的负担。”宗正刘方、大司农尹睦赞同袁安的意见。事情报上去了,没有及时决定下来。袁安害怕窦宪一意孤行,于是单独上密封奏章道“:我听说功业有些难求,因为不可预见;有些事容易判断,因为道理明摆着不必怀疑。我想光武帝立南单于的本意,无非是想使南北单于得到安定,恩德很齐备,所以匈奴分成两块,边境平安无事。孝明皇帝继承先帝遗愿,不敢失掉传统,于是派遣大将,出兵攻打塞北。到了章帝、和帝初年,降汉的有十多万人,当时有人建议将他们安置海滨,东到辽东,太尉宋由、光禄勋耿秉都认为这样做将使南单于失望,不能同意,先帝听从了。陛下继承大业,大开疆土,大将军远征讨伐,把北匈奴全部消灭,这真是宣明祖宗的宏愿,建立大功啊。但宜于审慎处理,完成祖先最初的设想。我想到南单于屯即屠何的父亲带领众人投降汉朝,蒙受国恩已经四十多年。经过三代,传到陛下应该遵照先帝遗志,成就其大业。何况屯首先提出意见,让北虏全部归顺,现不让他出来领导,另立新降的阿佟,用一时的主意,违背三代的遗规,对培养的屯失信,而树立无功的阿佟。宋由、耿秉本来知道原来的打算,却想背弃先王的恩德。大凡一言一行,都是君子立身的关键,有赏有罚,本是治国的根本。《论语》上说过:‘言语讲求忠信,品行力求笃实虔敬,即使走到野蛮的外国也行得通呀!’现在如失信于一个南单于,那么其他的异族都不敢保证实践自己的誓言了。又乌桓、鲜卑刚杀掉北单于,一般人的常情,都害怕人家报复,现在立了他们的弟弟,那么南北二虏就怀恨在心。古人认为,武器和食物有时可以不顾,惟有信用不可丢掉。况且遵照汉朝的旧例,供给南单于费用每年一亿九十余万,供给西域每年七千四百八十万。现在北匈奴很远,费用必须加倍,这是让国库空虚,而不是处理国家大计的好办法。”皇帝下诏让大家讨论。

袁安又与窦宪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窦宪很阴险地仗恃自己的权势,言词骄傲,揭人之短,甚至恶言骂袁安,并提出光武帝杀韩歆、戴涉的例子来威逼袁安,袁安始终寸步不让。最后窦宪还是立了匈奴降将右鹿蠡王於除建做了单于,不久就反叛了,正像袁安预计的那样。袁安认为天子幼弱,外戚当权,每次上朝,和公卿谈到国家大事,没有不痛哭流涕的。从天子到大臣都依仗他。

四年(92)春,袁安死了,朝廷官员们非常痛惜。过了几个月,窦氏垮台了,皇帝开始亲自执政,回想以前议论国事的正反两派的情况,于是封袁安的儿子袁赏为郎。罢免宋由,用尹睦做太尉,刘方做司空。尹睦,河南人,死在官位上。刘方,平原人,后来犯了罪,免职回家,自杀了。

张酉甫传,张酉甫字孟侯,汝南细阳人,赵王张敖的后代。张敖之子张寿,封细阳之池阳乡,后来被废,于是在此安家。张酉甫年少时从祖父张充学《尚书》,能继承其学业。又侍奉太常桓荣。勤恳不懈怠,聚徒上百人。永平九年(66),显宗为四姓小侯开学于南宫,设《五经》师。张酉甫用《尚书》教授门徒,数次在御前讲学。因论难合乎君主之意,除为郎,赐车马衣裳,便叫他入宫授皇太子。张酉甫为人质朴正直,遵守经义,每次侍讲之余,多次有匡正过失之辞,因为严肃使人害怕。等到肃宗即位,提升张酉甫做侍中、虎贲中郎将。几个月后,出为东郡守。张酉甫自以为曾经亲近过皇上,未悟见出,意思有些不自得。于是上疏辞道“:臣愚把经术给事左右,少不更职,不晓文法,应当剖符典郡,班政千里,一定有负恩辱位的过错。臣私下自思,殊不考虑出城阙,希望留恩,托备冗官,群僚所不安,耳目所闻见,不敢避好丑。”诏回报说“:经书上说‘:身虽在外,乃心不离王室。’典城临民,更是极效哩。好丑必上,不在远近。今赐装钱三十万,赶快到任上去吧。”张酉甫虽是儒生,但性格刚断。到任后便提拔义勇,搏击豪强。长吏有杀盗徒的,张酉甫就查处之,以为令长受赃,还不至死罪,盗徒都是饥寒亻庸保之人,怎能穷尽其法呢!郡吏王青,祖父王翁,与前太守翟义起兵攻打王莽,等到翟义失败,余众全部投降,王翁独自守节力战,王莽就用火烧他。父王隆,建武初年做都尉功曹,王青为小史。与父都跟都尉行县,路上遇贼,王隆用身子保卫全都尉,于是死于难;王贲也被箭射中咽喉,声音嘶哑。前郡守认为王青身有全伤,竟不能举。张酉甫见了,叹息道:“难道有一家忠义而爵赏不到的吗?”于是提拔他作极右曹,还上疏荐王青家三代死节之事,应蒙受显异之赐。奏文下达给三公,由此被司空所授职。自张酉甫出去后,帝每见诸王师傅,常说“:张酉甫从前当侍讲时,屡有谏正,言语忠正恳切,出于一片诚心。可说有史鱼的风度了。”

元和二年(85),帝东巡狩,巡幸东郡,引张酉甫和他的门生及郡县掾史集会庭中,皇帝先备弟子之仪,使张酉甫讲《尚书》一篇,然后修君臣之礼。赏赐特殊,没有不认为恰当的。张酉甫做官十五年,和帝初年,升为魏郡太守。郡人郑据当时作司隶校尉,奏呈免去执金吾窦景之职。窦景后来复位,派掾夏猛私谢酉甫道“:郑据是小人,我被他所侵犯而受冤。听说他的儿子为吏,放纵狼藉。取这曹子一人,是以警百。”张酉甫大怒,立即将夏猛关进牢狱,檄言执金吾府,疑夏猛与郑据之子不平,矫称您的意见,以报私仇。碰上有赎罪之令,夏猛才得出狱。不久,征为河南尹。窦景家人又击伤市卒,官吏捕得之,窦景怒,派缇骑侯海等五百人殴伤市丞。张酉甫之部吏杨章等穷究,正侯海之罪,充军朔方。窦景忿怒,便移书提杨章等六人为执金吾吏,想借此报复他们。杨章等害怕,报告张酉甫,愿自引臧罪,以辞景命。张酉甫即上书明其情况。窦太后诏报说:“从今后执金吾辟吏,皆勿遣。”等到窦氏失败,张酉甫便上疏道:“臣实愚蠢,不及大体,以为窦氏虽然伏了罪,而罪行没有揭露,后世人没有看见他的罪行,只听说他被杀了,不是垂示国典,留给将来的办法。应该下达给理官,让天下人共同评论。当窦宪等人宠贵时,群臣讨好他们还怕来不及,都说窦宪受顾命之托,怀着伊尹、吕尚的忠心,甚至把邓夫人比之于文王之妻。现在严威既行,都说该当死罪,不再顾其前后,考析其衷。臣看到夏阳侯..,每存忠善之心,前次与臣说,常有尽节之心,检敕宾客,不曾犯法。臣听说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今议者认为..是选严能相,恐他迫切,必不完免,应该裁加宽贷,以崇厚德。”和帝被张酉甫的话感动,改变..之封号,回封地去了。

永元五年(94),升迁张酉甫为太仆。数月后,代尹睦为太尉。几次上疏因病请求退职,荐魏郡太守徐防代替自己。皇上不允许,使中黄门问病,加赐珍馐,赐钱三十万。张酉甫的病更重。当时子张蕃以郎作侍讲,皇帝于是派小黄门束力蕃道“:阴阳不和,万人流离失所,朝廷希望公考虑得失,与国家一条心,而托病自洁,求去重任,谁和我共同忧责呢?不是有望于同心同德哩。司徒刘方身患固疾,司空张奋年岁已老,希望公佝偻从命,勿露所束力。”张酉甫于是害怕到朝廷谢罪,回到原职视事。张酉甫虽在公位,而父亲常居田里,张酉甫每次职务变动,就到京师一次。欣赏张酉甫的人,每逢岁节,公卿罢朝之后,都到张酉甫的府上捧酒祝寿,尽欢一天,众人都很羡慕他。等到父死,既葬,诏书派使者拿着牛酒替他解除丧服。后来因事与司隶校尉晏称会于朝堂,张酉甫从容对晏称道“:三府征召的吏,多数用人不当。”晏称回后,即奏令三府各查实其掾史。张酉甫本来是私人谈话,没想到晏称会上奏,很怀恨。碰上又一道谢阙下,张酉甫于是责备晏称。晏称词语不顺,张酉甫发怒,就在廷上叱骂,晏称便劾奏张酉甫有怨言。天子因为张酉甫是先帝之师,有诏给公卿、博士、朝臣会议。司徒吕盖奏张酉甫位居三司,知道公门有仪节,不屏气鞠躬以待诏命,反作色大言,怨恨责备使臣,不可以做四远的榜样。于是策免其职。张酉甫回到里舍,谢遣诸生,闭门不与宾客交往。左中郎将何敞及言事者多数称赞张酉甫公忠,皇帝也很尊重他。

十五年(104),又拜为光禄勋。几月后代鲁恭做司徒。月余死去。朝廷大臣坐着缟素之车吊丧,赐冢茔地,贝冒赐恩宠不同于他相。酉甫病临危时,束力其子道:“显节陵埽地露祭,想给天下做出俭约的模式。我做三公,既不能宣扬王化,使吏人从制办事,难道可以不讲节约么?死后不必起祠堂,可用草盖屋,施祭其下罢了。”

韩棱传,韩棱字伯师,颍川舞阳人,弓高侯秀贵当的后代。世代是乡里著名的姓。父韩寻,建武年间做陇西太守。韩棱四岁时失去父亲,养母弟以孝友之名著称。到了壮年,推让父亲的余财数百万给堂兄弟,乡里人更加称他风格很高。开始作郡功曹,太守葛兴患中风之病,不能听政,韩棱暗地代葛兴处理公事,出入两年,命令没有违抗的。葛兴的儿子曾经发教想做官,韩棱拒绝不听,于是令怨者上章告发他。公文交下来查验,吏认为韩棱遮盖葛兴生病情况,擅自管理郡守职务,于是将韩棱关起来。显宗知道韩棱的忠心,后来下诏特原谅他。从此征召入朝,五次升迁为尚书令,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都以才能著称。肃宗曾经赐给诸尚书宝剑,只有这三个人特在宝剑上,亲自写上他们的名字叫:“韩棱楚龙渊,郅寿蜀汉文,陈宠济南椎成。”当时论者替它解说:认为韩棱渊深有谋略,所以得了龙渊;郅寿明达有文章,所以得到汉文;陈宠敦厚朴实,美不表现于外,所以得到椎成。和帝即位,侍中窦宪派人刺杀齐殇王之子都乡侯刘畅于上东门,有司害怕窦宪,都故意怀疑于刘畅之兄弟。皇上诏遣御史到齐国查这件事。韩棱上疏认为贼在京师,不应舍近而问远,恐被奸臣所笑话。窦太后发怒,切责韩棱,韩棱坚持他的看法。等到事情揭发后,果真像他所言。

窦宪很害怕,向太后请求出击匈奴以赎罪。韩棱又上疏谏阻,太后不听从。等到窦宪立了功,回来做了大将军,威名震惊天下,又出兵驻在武威。碰上皇帝西祠园陵,诏窦宪与车驾相会于长安。等窦宪到了,尚书以下的官吏商量想拜窦宪时,伏地口称万岁。韩棱正言厉色地说“:对上不谄媚,对下不亵黩,礼无人臣称万岁的规定。”议论人都惭愧地作罢论。尚书左丞王龙,私自奏记上牛酒给窦宪,韩棱举奏珑,判为城旦罪(城旦,轻刑之名。白天司寇虏,夜晚筑长城,所以叫城旦)。韩棱在朝廷数次荐举良吏应顺、吕章、周纡等,都有名于当时。等窦氏失败,韩棱负责查究这个案子,深深追究其党羽,数月不曾休息沐浴。皇帝以为韩棱忧国忘家,赐布三百匹。韩棱升为南阳太守,朝廷特让韩棱能回家上祖坟,乡里以为光荣。韩棱揭发奸盗坏人,郡中坏人都很害怕,政治号为严格公平。数年后,召入朝做太仆。

九年(98)冬,代张奋做司空。第二年死去。儿子韩辅,安帝时做了赵王良之孙刘商之相。

周荣传,周荣字平孙,庐江舒人。肃宗时,举明经科,召到司徒袁安之府为吏。袁安数次和周荣论议,非常器重他。等到袁安举奏窦宪、窦景争立北单于事,都是周荣起草的。窦氏的宾客太尉掾徐齿奇十分讨厌他,威胁周荣道:“你是袁公心腹之谋士,排奏窦氏,窦氏的打手刺客满城中,仔细防备好了!”周荣说:“我是江淮孤生子,承蒙先帝大恩,做过两城的主宰。现在又能升为司徒府,即使被窦氏所害,也很甘心。”所以常告诫妻子,如果猝然碰上飞来之大祸,不要急于殡殓,希望以区区的腐身使朝廷觉悟。等到窦氏失败,周荣由此名声大显。从郾令提为尚书令。出为颍川太守,触犯法令,当下狱,和帝想到周荣忠节,降为共县县令。一年多,又用他作山阳太守。所经过的郡县,都被称赞。因年老多病请求退职,死在家中。诏特赐钱二十万,除儿子周兴为郎中。周兴年少时有名誉,永宁年间,尚书陈忠上疏荐周兴道“:臣想起古代帝王有所号令,言语必弘雅,辞藻必温丽,垂于后代,列在典经。所以仲尼称赞唐虞的文章,追随周朝的文雅。臣私下看到光禄郎周兴,孝友之行,著于闺门,清厉之志,闻于州里。研究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典》之策,没有不看。写出文章,很有可观。尚书出纳帝命,作王之喉舌。臣等既愚暗,而诸郎又多文俗吏,少有雅才,每次起草诏文,宣示内外,转相求请,有的以不能而专己自由,言辞很多鄙俗固陋。周兴抱奇怀能,随着流辈栖迟,很可叹息。”诏书于是拜兴为尚书郎。后来死了。儿子名周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奸臣笑话的简单介绍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