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中华元曲笑话(中华元曲笑话迷宫)

本文目录一览:

你所不知道的元曲

说到元曲,人人都能有第一反应,而这种反应,还是停留在唐诗宋词元曲这样类似于顺口溜的笼统而模糊的概念。想来从各个版本的教科书里面涉及到的元曲同时能让大家所熟知的也只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关汉卿的《窦娥冤》吧!是有些让人知之甚少的感觉,而事实就是如此。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写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是的,元曲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不应被鄙视,也不应被遗忘。元曲它有它独特的魅力。

说到元曲就先不提元曲四大家,先从一篇虞集的《折桂令•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说起,我把原文摘录如下:

鸾舆三顾茅庐,汉祚难扶,日暮桑榆。深渡南泸,长驱西蜀,力拒东吴。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殂。天数盈虚,造物乘除。问汝何如?早赋归欤。且不说天数盈虚,造物乘除这样的宿命论的消极主义是否正确。单从小令本身来说,整首曲,两句一韵,十几字就把三个三国历史中的中心人物所起作用概括出来,可以不假思索的说,虞集的用词凝练和丰富的内容的创作功底可谓炉火纯青。一叶知秋。元曲的创作者的功底可见一斑,不读元曲总觉唐诗宋词好,相比较而言,元曲拥有唐诗宋词所无法取代的魅力和地位。唐诗和宋词重在传情达意含蓄,委婉曲折,像极中国人所倡导的礼的境界;而元曲多直白露浅,嬉笑怒骂皆文章。虽然元曲的曲牌对句式、字数、平仄都要严格的要求。但是允许使用衬字和增加句子,还可以转换音韵的平仄,在宋人和唐人的看来只是不堪入眼的胡作非为,事物的两面性在于,元曲是少些严谨,但是形式上的灵活更加便于酣畅淋漓的表达思想和感情,不在那么扭扭捏捏,惺惺作态,正如今人追求不久是在一定程度上灵活的自由吗?

元代的文人是在蒙古人的统治下进行创作的。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后代不公平的待见的,傲慢与偏见,或者是说基于一种复杂的民族心理,对于元曲甚至元代文学不屑一顾。相比较而言,元曲所流传下来的远不如唐诗宋词那样多。

练书法的人应该知道赵孟頫的书法那可是精美绝伦,但是从地位上来说赵孟頫不如王羲之、欧阳询等人,地位是后人所评,原因也就在后人这里,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和评价。

元曲群星璀璨。

以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为首的元曲创作天团,可谓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符号。特别在元末贾仲明增补的《录鬼薄》中称关汉卿:“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以清楚的知道他在元代的地位,但“秋思之祖”马致远等人也不逊风骚,有风格清丽的、泼辣豪爽的、和谐优美的、也有肆无忌惮的,对于俗世的描摹鞭辟入里,让人痛痛快快,明明白白。

元曲萃前世之精华而掀后世之风流。元曲在吸收前代的给养,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于后世而言,影响不可谓不深,都知道临川先生汤显祖

,被人称作东方的莎士比亚,他的成就我认为与元曲关系紧密。元曲在王国维之前,一直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元曲的重温在于它符合今人的审美要求和对于事物或者情感的表达,正如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简简单单,直直白白比什么都要好使,唐诗宋词使你愁肠已断。没事,元曲还是一副良药。

元曲的简单介绍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元曲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历史地位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发展历程

兴起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元杂剧):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元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展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中华元曲笑话(中华元曲笑话迷宫)插图

元曲名句

导语: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元曲名句【汇总】,欢迎大家参考!

1、更蛾眉强学时妆,是老子平生懒处。——冯子振《正宫·鹦鹉曲》

2、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马致远《汉宫秋》

3、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白朴《中吕·阳春曲》

4、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陈草庵《中吕·山坡羊·叹世》

6、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周德清《中吕·寒鸿秋》

7、忆疏狂阻隔天涯,怎知人埋怨他?吟鞭醉袅青骢马,莫吃秦楼酒、谢家茶,不思量执手临歧话。——白朴《仙吕·点绛唇》

8、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中吕·阳春曲》

9、无官何患?无钱何惮?休教无德、人轻慢!——张养浩《中吕·山坡羊》

10、四十年绕湖赊看山,买山钱更教谁办?——张可久《双调·落梅风》

11、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张可久《南吕·一枝花》

12、苍波万顷孤岑矗,是一片水上天竺。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王实甫《西厢记》

13、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无名氏《中吕·朝天子·志感》

14、手执著饯杯,眼阁着别离泪。刚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关汉卿《双调·沉醉东风》

15、四周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马致远《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

16、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张养浩《双调·折桂令·过金山寺》

17、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白朴《中吕·阳春曲》

18、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查德卿《仙吕·寄生草》

19、长江万里归帆,西风几度阳关,依旧红尘满眼。夕阳新雁,此情时拍阑干。——吴西逸《越调·天净沙》

20、月缺终须有再圆。圆,月圆人未圆。朱颜变,几时得重少年?——吴弘道《南吕·金字经》

21、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无名氏《正宫·醉太平》

22、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明年又着来,何似休归去!——薛昂夫《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

23、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无名氏《商调·梧叶儿·嘲谎人》

24、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徐再思《双调·蟾宫曲·春情》

25、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蒲道源《黄钟·人月圆》

26、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无名氏《正宫·塞鸿秋·山行警》

27、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

28、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29、自天飞下九龙涎,走地流为一股泉,带风吹作千寻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30、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31、叹乌衣一旦非王谢,怕青山两岸分吴越,厌红尘万丈混龙蛇。——汪元亨《正宫·醉太平》

32、有钱的纳宠妾买人口偏兴旺,无钱的受饥馁填沟壑遭灾障。——马谦斋《越调·细柳营》

33、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不用萧何。——无名氏《正宫·醉太平》

34、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范康《仙吕·寄生草·酒》

35、乱云不收,残霞妆就,一片洞庭秋。——盍西村《越调·小桃红》

36、吴山越山山下水,总是凄凉意。江流今古愁,山雨兴亡泪。沙鸥笑人闲未得。——任昱《双调·清江引·钱塘怀古》

37、红叶落火龙褪甲,青松枯怪蟒张牙。——一分儿《双调·沉醉东风》

38、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无名氏《中吕·朝天子·志感》

39、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关汉卿《窦娥冤》

40、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王恽《越调·平湖乐》

41、伸玉指盆池内蘸绿波,刚绰起半撮,小梅香也歇和,分明掌上见嫦娥。——马致远《仙吕·赏花时》

42、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张鸣善《双调·水仙子·讥时》

43、杨柳深深小院,夕阳淡淡啼鹃。巷陌东风卖饧天。——马致远《中吕·红绣鞋》

44、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徐再思《越调·天净沙》

45、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贯云石《双调·清江引·惜别》

46、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纪君祥《赵氏孤儿》

47、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张可久《正宫·醉太平》

48、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严忠济《越调·天净沙》

49、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窦娥冤》

50、论,半生名利奔;窥吟鬓,江清月近人。——任昱《南吕·金字经》

51、日月闲中过,风波梦里惊,造物无情。——钟嗣成《双调·凌波仙》

52、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白朴《双调·驻马听》

53、两处相思无计留,君上孤舟妾倚楼。这些兰叶舟,怎装如许愁?——姚燧《越调·凭栏人》

54、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杨果《越调·小桃红》

55、两叶兰桡斗来去,万人呼,红衣出没波深处。——王恽《越调·平湖乐》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中华元曲笑话(中华元曲笑话迷宫)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