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哦
很搞笑的冷笑话哦 !

中世纪战争的笑话小说(中世纪的战争是什么样的)

本文目录一览:

描写中世纪战争的小说

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作者署名: 迈克尔?霍华德

描写古希腊战争的《从城邦到帝国》中世纪的《征服天国》

不是写历史 我...全是战争的

那啥 楼主 求采纳 你应该发到 小说 这个分类里去的 在这里很难求到小说的 这是历史 不是求小说的地方

额 我本来有转移的权限呢 不过现在没了 重发遍问题吧!发对分类就可以 系统有误导

中世纪战争的笑话小说(中世纪的战争是什么样的)插图

有什么以中世纪为题材的战争小说

中世纪战争

作 者: 马歇尔 著,黄福武 译

出 版 社: 青岛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一支中世纪军队的核心是由骑兵组成,其中主要是手执长矛、身披铠甲的骑士。尽管他们人数不多,这些骑士及其私人随从(被称为武装随从)却是战场上的决定性力量。一波闪电式的冲锋往往决定着一场战斗的胜负。骑士们受过良好的训练,并且同那些占据了军队大我数的低等步兵相比,他们还配备了更为精良的武器。

然而,随着中世纪的结束,步兵在重要性上逐渐取代了骑兵。弓箭手,特别是那些配备了强弓的弓箭手具有在其行动路线上阻遏骑兵冲锋的抗击能力,而手持长矛的长矛手则可以用来对付骑兵,并往往在近身肉搏中击败骑兵。如果步兵能够利用防御工事(如战壕)作战,则对付骑士更具估势。

急求以中世纪历史战争为背景的小说

《火与剑》的作者亨利克·显克维奇(旧译为显克微支)是波兰最杰出的小说家和语言大师。他的作品以其炽热的爱国激情、广阔壮丽的现实和历史的场景、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显克维奇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一位波兰作家。早在二十世纪初,由鲁迅兄弟翻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就译有显克维奇的四篇小说,并一直受到鲁迅的喜爱和尊重,成为鲁迅早期最喜爱的两位欧洲作家之一。嗣后,由于鲁迅和其他中国作家的倡导和推介,显克维奇的作品便相继被介绍到中国来。

亨利克·显克维奇一八四六年五月五日出生于波兰波德拉什地区的伏拉·奥克热雅村。祖父和父亲都在军队中服过役,是个富于爱国传统的家庭。一八五五年,由于家道中衰,举家迁至华沙,靠变卖家产的一点钱财过活,处境甚为窘迫。显克维奇在中学的最后一年和大学学习期间,便一面学习,一面给人当家庭教师,过的是半工半读、半饥半饱的清贫日子。一八七二年显克维奇开始小说创作,相继发表了他的描写大学生生活的中篇小说《徒劳无益》和表现实证主义观点的小说集《沃尔西尔皮包中的幽默作品》。

显克维奇开始小说创作的年代正是波兰处于大变革大转折的时期,当时的波兰早已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国的三次瓜分而失去了国家的存在,但勇敢的波兰人民却不甘心做亡国奴,曾先后多次掀起民族武装起义。然而在一八六三年一月起义失败后,波兰社会开始分化,波兰上层社会人士对占领者采取妥协顺从的态度,而中小贵族和农民的破产,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一批受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的知识分子便掀起了一场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他们反对旧的封建意识,主张实业救国。他们认为波兰的复兴再也不能通过武装起义和暴力革命,只能通过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来实现。于是他们提出普及教育、发展科学、发展工商业的复国纲领,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然而他们的主张却被外国统治者的空前民族迫害和经济掠夺政策所摧毁。显克维奇虽然没有参与这场实证主义的运动,但却受到它的影响,因此,他早期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实证主义纲领的实践者。

一八七六年他作为《波兰报》的记者访问了美国和英、法、意大利等国,使他的思想有了较大的改变。短短五年间,除了写出《旅美书简》和其他通讯报道外,他还创作出一批揭露社会黑暗、描写波兰人民苦难生活和流落国外的侨民的悲惨处境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如《炭笔素描》、《音乐迷杨科》、《一个家庭教师的回忆》、《灯塔看守》、《为了面包》等都是传世的佳作,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和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

随着八十年代的到来,显克维奇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在短短六年中,他便相继发表了卷帙浩瀚的鸿篇巨著三部曲:《火与剑》、《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这三部小说都是以波兰十七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不仅在显克维奇的创作中,而且在波兰小说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

显克维奇的小说创作从揭露社会黑暗转向历史小说是有其政治社会原因的。当时的波兰并没有因实证主义运动而变得更为美好,反而越来越糟:外国统治者的民族同化政策更加严厉、大批农民流落国外、国内的社会难题有增无减、波兰民族正在绝望中沉沦。这种社会境况使显克维奇的文艺观也发生了变化,他认为作家应负有民族和社会的使命,他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给自己苦难的同胞以信心和希望。显克维奇知道,在现实的社会中是很难找到希望和信心的。但是在波兰的历史上,却“发生过伟大的事件,出现过伟大的人物,有过令人振奋的东西:伟大的性格,伟大的罪过和伟大的牺牲”,只有这样的历史才会给人以力量、希望和鼓舞。特别是十七世纪,波兰经历了三次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事件,但波兰人民为抵抗外族的侵略、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涌现出无数的民族英雄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谱写出许多爱国主义的赞歌。如果小说能去反映这样的历史事件和英雄行为,定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这就是显克维奇创作三部曲和其他历史小说的用意和目的。继三部曲之后,显克维奇还创作了反映波兰抗击十字军骑士团侵略的《十字军骑士》和揭露罗马暴君尼禄残酷统治的波兰最著名的小说《你往何处去》。正是这部小说,使显克维奇获得了一九○五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火与剑》所描写的是一六四八年开始的波兰王军与哥萨克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内容涉及到波兰、立陶宛、乌克兰、克里木汗国和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里有必要对它们的历史渊源作一个简略的回顾。

大约在公元九世纪,在维斯瓦河和第聂伯河之间,居住着古斯拉夫人。由于北欧诺曼人的入侵,这个地区便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基辅罗斯国家,乌克兰全境都处在这个国家的疆域之内。波兰人属西斯拉夫人,于十世纪末建立国家。立陶宛也在十二世纪形成强大的势力,不断向罗斯地区扩张,其疆土除立陶宛本土外,还包括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十三世纪中叶,东部和西部斯拉夫人都遭到蒙古军队的入侵。据史料记载,一二三二年蒙古的拔都曾率领二十万大军长驱直入,攻占了莫斯科公国、基辅罗斯,一直攻到波兰的首都克拉科夫,但在瓦尔斯塔特遭到波、德联军的阻击,损失惨重,蒙古军不得不退回到伏尔加河下流,并以萨莱为都城,建立了横跨欧亚的钦察汗国。十四世纪中叶,立陶宛打败了钦察汗,从蒙古鞑靼人手里解放了包括基辅罗斯在内的整个第聂伯河流域。波兰在这期间,也收复了沃仑、加利奇和利沃夫等城市。一三八五年为了抗击骑士团的侵略,立陶宛与波兰在克列沃签订协议,两国实行联合,立陶宛大公雅盖沃与波兰女王雅德维佳结婚,并加冕为波兰国王,立陶宛并入波兰,这样隶属于立陶宛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莫斯科公国却一直受到钦察汗国的统治,达二百五十年之久,直到一四八○年,伊凡三世时期才结束鞑靼人的统治,其时的钦察汗国也因内部矛盾,分裂成克里木汗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诺盖汗国、大帐汗国等汗国。而以克里木汗国势力最强,后来它又与土耳其结成联盟,经常骚扰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特别是与其接壤的乌克兰地区。一五四七年伊凡四世把莫斯科公国改为沙皇俄国,并加冕为沙皇。在吞并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和诺盖汗国之后伊凡四世便于一五六三年率领俄军进攻立陶宛。面对俄国咄咄逼人的扩张侵略,波兰和立陶宛于一五六九年签订《卢布林条约》,正式合并为一个国家——波兰共和国。波兰共和国便成了一个包括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一小部分俄罗斯的多民族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成立后,大批波兰贵族拥向乌克兰,他们在那里圈田划地,建立劳役制的大庄园,迫使当地农民沦为农奴。茹凯夫斯基、波托斯基、扎莫伊斯基等家族便成了乌克兰地区的豪门望族,其占有的土地甚至超过西欧某些封建公国。而原有的乌克兰王公贵族,也仿效波兰豪门,成了拥有大地产的封建领主,与波兰豪门享有同等的政治地位和特权。乌克兰农民不堪豪门贵族的压迫,便纷纷采取逃亡的形式,逃到第聂伯河下游谁也管不到的地方。他们以捕渔、狩猎和垦荒为生,被称为哥萨克。十六世纪末,他们在第聂伯河的著名险滩扎波罗热的托马科夫卡岛上安营扎寨,建立了哥萨克中心营地——谢契。为了防御土耳其和克里木鞑靼人的侵犯,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组织——民团,并民主选举出自己的统领。由于哥萨克骁勇善战,波兰国王巴托雷便把他们登记在册(只限一千人)、委以戍边任务,被称为“在册哥萨克”,波兰政府给予固定的薪饷,并对其上层哥萨克授予贵族称号。随着逃亡农奴的人数的增加,哥萨克队伍不断扩大,哥萨克要求增加在册人员的数目,波兰政府不仅不增加,反而因财政困难克扣他们的薪饷,并不断限制他们的自由,这常常引起哥萨克上层和群众的不满,武装暴动时有发生。这些暴动虽然被政府镇压下去了,但哥萨克势力并没有被削弱,反而越来越壮大、以至于威胁到波兰共和国的安危。一六四八年是波兰历史上不幸的一年。就在这一年的五月,爆发了由赫米尔尼茨基策动和领导的大规模的哥萨克暴动,暴动立即演变成有农奴、城市平民和其他阶层参加的声势浩大的遍布乌克兰全境的战争。

《火与剑》所描写的就是这场由赫米尔尼茨基发动的哥萨克大暴动。小说在广阔的画面上展现了波兰军队和哥萨克鞑靼联军的血与火的较量,并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的残酷战斗中插入了斯克热杜斯基与海伦娜的爱情故事。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部历史小说的基本内容。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又派生出许多支线,每条支线都写得脉络分明、错落有致,而且与主线紧密相联,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

《火与剑》写了两个对立的真实的历史人物:赫米尔尼茨基和维希辽维茨基。显克维奇笔下的赫米尔尼茨基与历史上的赫米尔尼茨基原型较为一致。他原是扎波罗热哥萨克部队的一位文书,因与波兰贵族有私仇,便策动哥萨克叛乱,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实现他割据称王的野心。显克维奇在刻画赫米尔尼茨基这个人物时,并没有将他简单化,而是从多方面去揭示他的性格。他凶狠残暴、杀人如麻,但他天生是个将才,善于审时度势、运筹帷幄,能一呼而百应,一起事便打了几个大胜仗,让许多身经百战的波兰老将军都成了他的败将和俘虏。他报复心很强,对他的仇敌往往斩尽杀绝,不留活口。但他又很讲义气,斯克热杜斯基救过他的命,便对他格外开恩,几次落入他的手中都没有将其杀掉便是这种义气的证明。他专横跋扈,权欲熏心,总想称王称霸。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与外国勾结,让鞑靼军队蹂躏自己的同胞,更可恶的是他与沙皇俄国签订密约,使乌克兰成为沙俄的藩属,导致俄军大量入侵,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波俄战争,并让俄国夺走了第聂伯河东岸的大片土地,也使波兰的元气大伤,而赫米尔尼茨基就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小说作者从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立场,对赫米尔尼茨基的叛卖行径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

与赫米尔尼茨基不同,小说中的雅内梅·维希辽维茨基则是个被作者理想化了的人物,与历史上的原型大相径庭。他原是乌克兰的一个大领主、大军阀,在罗斯地区以残酷而闻名。他对农民的剥削和欺压,胜过在乌克兰的波兰贵族。作为军事长官,他倒是波兰军队中最坚决的主战派,但他不是常胜将军,也不是运筹帷幄的将才,不过兹巴拉日一战使他声威大震,成为十九世纪许多作家所歌颂的对象,称他为“铁公爵”。而显克维奇在小说中更是把他誉为“英豪盖世,韬略雄才”。如同中国著名小说《三国演义》那样,刘备是罗贯中心目中的理想化人物,而《火与剑》中的维希辽维茨基也是显克维奇的理想化人物。在他的笔下,维希辽维茨基成了一个既具政治远见,又深得民心的杰出统帅,他具有民众领袖的胸襟和军事统帅的素质。他对部下仁爱和蔼、关怀备至,对敌人残酷无情、格杀勿论。他既能从大局出发,忍辱负重,又能从小处着想,以身作则。他治军严格,赏罚分明,能与手下官兵同甘共苦。作战时,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成了令波兰人信心倍增、令哥萨克闻风丧胆的军事天才,成了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仿佛国家安危、人民性命都系于他一身。总之,维希辽维茨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的化身,尽管他与真实历史人物有较大出入,但却刻画得栩栩如生,颇受读者的赞赏,但却引起评论界的争论不休。

《火与剑》中另一条主线中的两个对立人物——斯克热杜斯基和包洪,也刻画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他们两人都对绝代佳丽海伦娜爱得非常深沉和专一,但对爱情的态度却不尽相同,前者把祖国看得比爱情更重,结果却获得圆满结局,后者把爱情看得高于祖国,最终落得孤身一人,蜷缩在一个荒芜的小村里。斯克热杜斯基是显克维奇最欣赏的一位骑士,赋予了他许多高尚的品德。他热爱祖国,对雅内梅公爵也忠心耿耿。他聪明机智、武功超群、勇敢善战,而且尽忠尽职、爱憎分明,他对部下温和爱护,对朋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总之,在他身上集中反映了波兰骑士的种种美德。显克维奇对包洪这个人物也没有丑化,只是把他刻画成瑕瑜互见的人物。据历史记载,包洪在十七世纪就是个著名的哥萨克,“他有着狮子的勇猛,蛇的狡猾,狐狸的奸诈,狂风的轻浮”,“自由、草原和战争是他的生命。”在显克维奇的笔下,他生性粗暴,喜怒无常。他参与了叛乱,却反对赫米尔尼茨基的投靠沙俄,表明他还有点民族气节。他英俊魁梧,作战勇敢,常常不顾性命。有时他非常残暴,有时有一种侠义精神,被哥萨克誉为侠客,在民歌和传说中广受赞扬。他又是个不死的凤凰,多次被人杀得奄奄一息,以为他必死无疑了,可是他又活了过来,依然神气地出现在战场上。他对海伦娜的爱情是执着的、忠诚的,而且尊重她的感情,不以暴力相向,表现了他的骑士风度。

在小说的“四骑士”中,除了斯克热杜斯基外,其他三位:查格沃巴、伏沃迪约夫斯基和波德比平塔也是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米哈乌·伏沃迪约夫斯基是位身材矮小的骑士,却武艺超群,他的刀术在波兰军队中堪称一绝,连身高力大的包洪都败在他的刀下。他对祖国忠诚不二,对朋友侠肝义胆,而且谦虚和善,从不居功自傲,更不喜炫耀自己。他机敏矫健而又富有童趣,但他也有苦恼:渴望爱情而难以得到。龙金·波德比平塔无论在外形还是性格上都与伏沃迪约夫斯基有所不同。龙金身材高大,臂力过人,而且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也不够机敏,但他敦厚、善良、慷慨,作战勇猛,常常令敌人闻风丧胆。他对祖国赤胆忠心,对朋友友爱坦诚,是位令人崇敬的骑士。

查格沃巴是位贯串三部曲全过程的人物,也是作者精心刻画的喜剧性人物。他出身贵族,在哥萨克暴动之前,他混迹于各地,是个好酒贪杯的老头。不过他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三教九流都有交往。他的性格直到救走海伦娜之后才真正展示出来,他机智过人,鬼点子很多,而且多才多艺,能弹会唱。他对朋友忠诚相待,很讲义气,每当朋友遇到危难时,他竟能不惜赴汤蹈火,百方营救。在他带领海伦娜逃亡到巴尔城的一路上,前有烧杀成性的匪徒,后有包洪的追兵,可谓困难重重,危机四伏,但他凭着过人的机智和化装的技术,总能化险为夷,渡过难关。在对敌作战时,他常常会懦弱得令人发笑,但一旦需要他参战,他又会表现得无比的英勇。每当他被敌人逼迫得无路可退,或者处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时,他又能急中生智,不仅能使自己绝处逢生,还能克敌制胜。查格沃巴还是个幽默风趣的人,而且能说会道,每当他说话时,总是滔滔不绝,绘声绘色,使听众听得入迷。他又是个爱吹牛的人,处处好表现自己,吹嘘自己,每当他讲述事件时,总爱真真假假,添油加醋,说得天花乱坠。他能把不体面的事情说成是他的英雄业绩,甚至贪别人之功为己功,把别人的功劳算在自己的账上,他俨然成了天下无敌的英雄,处处都有他立下的不朽的功劳。他若是赞美起一个人来,能用夸大的言辞,说得听众对他赞美的人肃然起敬。但当他讽刺人、挖苦人时,他的言辞又是那样的尖酸刻薄,使被挖苦的人难以忍受,不过他倒有一颗金子般的诚挚之心。他嗜酒如命,只要有酒,便会不分地点、场合、生人或朋友,总要喝得酩酊大醉不可。由于他在三部曲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和性格的风趣,查格沃巴便成了波兰家喻户晓的人物。

《火与剑》是一幅色彩绚丽的人物画卷。书中描写了上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些人物,如上面所论述的,作者是以浓墨重彩去刻画他们的,而其他一些人物也刻画得生动鲜明,有的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体现了显克维奇塑造人物的功力。如斯克热杜斯基的侍童曾江,就刻画得十分细致、逼真、生动。尽管他是个十六岁的少年,但他却显得很有智谋,办事也很认真,显得很是老练。他像查格沃巴一样,爱唠唠叨叨,喜欢卖弄自己。他有些贪财,但从不去抢劫和偷窃别人的东西。他对自己的主人忠心耿耿,甘愿为其赴汤蹈火。他对斯克热杜斯基的依从也超出了一般的主仆关系,反而倒像一对朋友和兄弟。

《火与剑》除了在塑造人物方面取得杰出成就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有其独特而突出的表现。故事情节的曲折起伏,引人入胜;战争场面的丰富多彩,激越惨烈。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令人有身入其境的感受:茂密高大的森林、广袤无垠的草原,以及独特的乌克兰民风民俗的描写,都使小说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火与剑》是以战争为描写题材的,各种大小战争出现了几十次,但都各具特点。有的是规模宏大的两军对垒,有的是小规模的伏击战、遭遇战,有的是单个的搏斗,但都写得异彩纷呈。在所有这些战争的描写中,以兹巴拉日保卫战最为激烈、最为壮观、最为感人。这里有大集团军的攻击,也有小股部队的冲杀;有单个骑士的拼搏,也有多个骑士的混战。这场保卫战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残酷、最壮烈,但也最充分表现了维希辽维茨基及其麾下官兵的英雄气概,特别是龙金·波德比平塔的突围牺牲,写得悲壮激昂,令人潸然泪下和肃然起敬。而斯克热杜斯基的水路突围,更是写得扣人心弦,不仅表现了这位英雄的大智大勇,不怕牺牲的精神,也让读者经历了一场担惊受怕,苦尽甘来的感受。

小说在语言方面也富有特色。显克维奇采用了乌克兰的方言土语和十七世纪的波兰语词,使小说既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又有强烈的时代氛围。作者还非常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查格沃巴的幽默风趣,小个子骑士的口头禅“这没有什么”都使这些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更加生动。整部小说的语言显得非常流畅、优美、朴实、明了而又简洁冼练,使读者读来不忍释卷。

当然,《火与剑》也有其不足之处。显克维奇在深刻揭露赫米尔尼茨基挑起哥萨克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和后果的时候,却没有用阶级观点去分析乌克兰的社会问题,没有把赫米尔尼茨基勾结鞑靼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与参加叛乱的广大农民群众区分开来,对于造成众多农民和下层群众参加叛乱的起因——政治腐败、贵族专横、苛捐杂税繁多等现象也只作了轻描淡写的叙述,缺乏深刻的揭露,有些地方还对暴动群众的过火行动作了自然主义的描写。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火与剑》自从一八八三年开始在华沙的《言论报》和克拉科夫的《时代报》上同时连载以来,便受到波兰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喜爱,一百多年来经久不衰。已经出版了五十多版,同时被译成数十种外国文字。还多次被搬上舞台和银幕。一九九八年《火与剑》被改编成电影,成为最近十年来波兰最受欢迎的一部电影。显克维奇已成为在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波兰作家。本译本直接从波兰文原著译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笑话哦 » 中世纪战争的笑话小说(中世纪的战争是什么样的)

评论 抢沙发